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莫言精选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莫言精选集读后感精选

2020-12-13 03:3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莫言精选集读后感精选

  《莫言精选集》是一本由莫言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0,页数:3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言精选集》精选点评:

  ●不太喜欢

  ●腥气很重,骚味儿很重,色度很浓

  ●细节比喻都很棒。

  ●故事都挺有意思的,作者的描写手法很细致,很有想象力。

  ●谢谢诺奖给了我一个当莫言脑残粉的机会

  ●其实是奔着红高粱去的。。。但结果把该看的也看了

  ●大一还是大二的时候,发小在他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回家读了一个下午,晚上没吃下饭。文学性就不说了,人家现在是诺贝尔奖,我更期待第二个中国炸弹奖得主。

  ●就觉得蛮一般的……透明的红萝卜明显比其他的要好,红高粱也还不错

  ●最喜欢《牛》这篇

  ●现实魔幻

  《莫言精选集》读后感(一):初读莫言作品

  初次接触莫言的作品,欣赏完了我感觉他精湛的文笔实至名归。读他的作品,我有种置身于中国过往生活的真实感,建国前、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后的生活图景通过他的文字很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他能通过一件很小的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某个面貌,通过丰富的细致的环境人物描写给读者一种很深刻清晰的印象。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他不是为普通百姓而写作,他是作为普通百姓而写作,这在他的作品中很好地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抛弃一切所谓的政治正确、道德正确,纯粹地去描写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无论是高尚美好的人事还是低俗丑恶的人事,在莫言笔下都成为展示普通民众的人性的基石,而读他的作品,就是去认识体会人性,认识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而去发现一切人事物中美的东西。另外,莫言略带幽默讽刺的写作风格、小说丰富的叙事结构、一些出人意料或者带着玄幻色彩的结尾也很吸引我。总之,我读莫言的作品感到很亲切很真实心情很轻松。

  《莫言精选集》读后感(二):任何描述都是徒劳的

  刚刚又看了他在香港公开大学的演讲,的确是一个很谦虚的人,读过很多书,言语自然得体,很让人佩服。其实看了几篇,没有很透彻的理解,有些让人惊愕的结局,或是毫不留情的语言,我只有我最直接的感受。

  看金发婴儿,看拇指铐,不知道他是如何写成那样残忍的语言,读着读着,都不忍心往下看,内心深处,滋生出一中悲凉的感觉,像一个旁观者,冷冷的看着这一切,他说文学不光是描写美好虚幻的东西,更应该去揭示一些我们不愿意直面的问题,人性本身,社会问题。

  这样文字,让人忽然明白很多。原来还有这样好的书,像他在书中描述的那样“多年前的经验被现在的生活突然照亮了,她惊惧地几乎背过气去。在一阵急遽地颤抖之后,她终于平静下来了,悲哀压倒了惊惧,老年人那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使她平息了心中的波澜”

  《莫言精选集》读后感(三):作家莫言

  莫言不算好看,从传统审美学的角度,莫言的五官可算平庸。连莫言自己都不讳言,自己的长相对不起读者。这种话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莫言还没成名时,有人嘲笑他长得难看,莫言心里有怨气,就通过写作获取自尊,还好,他成功了。莫言获诺奖不是偶然,和村上春树一样,获奖之前好些年,他一次又一次出现在诺奖的提名中。所以每到颁奖前夕,中国文坛总会热闹一番。有希望他获奖的,有期待他落选的,作家们喜欢找出各种理由,为莫言的成败各执己见,直到他真的获奖了,大家又望洋兴叹,好像完成了一件大事。莫言自己倒是低调再低调,可这也挡不住各路热情的群众跑到莫言的故乡,扒光他家门前的狗尾巴草,如沐春风的对记者讲:“沾沾喜气……”

  莫言的童年凄凄惨惨,吃不上一顿饺子。好在莫言有一位好母亲,能舍本为其购买书籍。他还有一个乱说话的毛病,可能自己也意识到了,年轻时就取笔名为“莫言”。名字是取好了,毛病却没改掉。他将自己的“胡说”写进了书里,那种荡气回肠的热情,变成了洋溢的文字。莫言写高密野史,写蜚短流长,写爱恨情仇,写故事里的事,这些都是他脑袋里的沧海遗珠,一颗颗的,明亮鲜艳。

  除此以外,他还喜欢听“茂腔”,一种地域性极强的山东戏剧。这个特别的兴趣影响了他的创作,他把很多作品写成了话本文学的形式,一章章一节节,做旧的文字蕴含刻骨情思,神奇的故事里全是眼泪,莫言却在书外笑了。他哼着小调,几尽轮回,去当驴做猪,归来还是红萝卜小孩。他热血如红高粱,怪诞像蛙,幻想背后充满浪漫的意淫和深刻的反思。他就如《生死疲劳》里的那个生来就知道前世的大头娃娃,哇啦哇啦的向世人诉说,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不光是现实世界的,还有现实彼岸的那个富饶而辽阔的故乡,它弘厚、诡异、冷峻,又亲切、质朴、旺盛而富饶。

  可现实生活里的莫言又是个小心翼翼的主,不敢随便跟人搭讪,做事讲究分寸,连乘出租车都得担心司机会不会出言不逊。理想中的莫言是一个拿刀杀人都不手软的刽子手,现实里的莫言却几乎沉默,戏剧化的对比在莫言身上异常凸显。写作之“长”并不能补齐生活之“短”,这是一众作家的宿命,他很习惯,也不懊恼,力气都用在了写作上,哪有时间操心锅碗瓢盆?不过最近他有点烦心,自从获了诺奖,便不自觉被各种官方非官方的盛情捆绑。有许他一座别墅的慷慨,有母校办学的责任,有媒体颁奖的诚邀,一年多来,莫言离现实越来越近,却和书桌隔绝。莫言被罩在诺贝尔的笼子里到处宣讲,显得高出不胜寒。我们经常会听到他的无奈的呼声:“忘记我吧……”

  莫言真想莫言了,要不大家放过他?

  《莫言精选集》读后感(四):浅谈《白狗秋千架》

  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这篇,虽然这篇在本书中算不上什么强烈的实验色彩,但整篇一气呵成,结尾意料之中又情理之外,让人掩卷沉思。现粗浅地谈下我对这篇的印象。

  叙事视角选用第一人称“我”,整篇都非常恪守“我”的视角,通过这个在外有体面工作而回乡探望的“我”的所见所想所感,来表现另外一个人物“小姑”。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故乡》、《孔乙己》、《肖申克的救赎》等作品,这样选择的好处显而易见,能够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小姑”的那一面隐在幕后,耐人寻味。

  如果和书中其他作品如《金色的婴孩》等对比,不难发现其实莫言的叙事能力很强,其显然也能够驾驭,同时从“我”和“小姑”视角描写内心感受,但莫言的谨慎和恪守,恰恰实现了“留白”。这种“留白”当然也形成了对比——开篇的炎热,让“我”到河里冲水,而小姑却依然在茂密的高粱地里劳作并背着如此多的高粱杆,一个从故乡出来做大学讲师的“我”的世界和一个被困在故乡承受繁重体力劳动不得已嫁给哑巴的“小姑”的世界;一个身体健全被人认可的“我”和一个一只眼残疾被人称呼为“个眼暖”的“小姑”;外在的眼光和内在的灵魂。

  当然对比远不及此,还有过去和现在——过去是童年时一起健康快乐的时光,“小姑”与我、与军官的那些情感经历,现在是生活悲惨,没有希望,连生下来的几个孩子也是哑巴;还有理想和现实——过去的小姑不知道心怀多少对未来的憧憬,而现在的小姑却在现实的打磨下越来越冰冷和绝望。

  对比而来的凄凉浸入人心。

  白狗是全篇文章的线索——因白狗,我第一次遇到小姑,因白狗,我最后在高粱地里找到小姑。白狗一直陪伴着小姑,贯穿着小姑的过去和现在,它似乎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小姑,“老狗”,代替小姑完成她的愿望,而它“迷蒙的眼神”,又仿佛透露出对命运的深邃洞察与悲悯无奈。秋千架似乎是小姑人生的转折,隐隐地透露出命运与人之间的张力。

  叙事中采用了双调反复的写法,通过“我”的联想,插叙过去儿时的回忆,小姑曾经的美好,与军官的爱恋。双调的写法也增加了纵深感。

  故事的情节可谓司空见惯,回乡之人见到故人,但却在这样的一次相遇中,活生生地呈现出一个鲜活的人物,的确可见作者的功力。

  戛然而止的结尾让人掩卷深思,不由得想起了欧亨利的小说,同时,结尾的开放性,也增加了很多种可能,形成了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因而故事具有交互性,增加了故事的广度。

  本篇并没有太多的实验性的炫技,真正打动我的是内在的情感——对于农村妇女小姑的人生的慨叹。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又有多少个“小姑”呢?

  《莫言精选集》读后感(五):专评《白狗秋千架》——罪的一种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而是这篇《白狗秋千架》。如果说,前者是他自觉地运用了模糊地文学技巧,那么后者则是他在娓娓道来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故乡》、《社戏》。同样是关于农村题材,我看了不少小说,而莫言的这篇小说,让我很感动。

  感动,有很多种。单纯的为着内容,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严酷的历史。而这篇,也许又是透露这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感,而让我大为感动吧。每次看他的作品,我都潜意识里会拿他和余华做对比。余华是我很喜欢的作家,现在想来很大的原因是,他的那部作品让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体验到了所谓的“宿命感”。

  这种“命”的意识,不仅仅是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也在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屡次提出。在他们的哲学里,这被成为logos。是超越宙斯以及奥林匹斯山上诸神的最大的掌控者。为什么它会被人们以恐惧的心态提出呢?它难道真得是这样肆意掌握他人的命运,并且粗暴地使之悲催地活着么?

  我不这样认为。在《白狗秋千架》中。小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悲剧人物,在我看来。而“我”则是一个被小姑这样的人认为的,高级的人物。在大京城里面教书。就好像当年,鲁迅小说中的我,回到故乡,像圆规一样的女人,对我的莫名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我”觉得如此悲哀。因为,事实上,一切并没有改变。“我”还是“我”,小姑还是小姑。可是小姑已经真真正正地认为我是高级的,她是低级的。这种潜意识里的想法,比一切的规矩更为可怕。

  然而,一切又变了。这种改变,是外表的。其实,具体分析来,并不是命运,而是小姑在强加命运的悲剧,而不愿意承认乃是自己的自由意志的选择造成的。然而我们,作为读者,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作者的叙述时候,也深深陷入了这种“宿命感”的说词之中。

  从“我”的描述里可知,小姑也曾是那么迷人。“我”喜欢着“小姑”,她也天真地向往着的是“蔡队长”能够和她一起。可是当几年过去,她没有去找蔡队长,而又因为已经破身子不回“我”寄过来的信。在现实生活面前,忍受着的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哑巴丈夫。劳苦的重担,改变了这个曾经美丽的姑娘,最为可悲的还是三个孩子也是哑巴。

  这是一个悲剧的既定结果。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样的婚姻,除了忍受变没有其他出路了。农村的桎梏,陋习不假,一种自我的认定也极为可怕。作者没有直接点出这些东西,而我们深深思考地时候,却明显地发现了。在中国,农村、妇女,孩子,老人。这些问题,若是被写成小说,都是令人潸然泪下的。

  破旧的、灰尘的、阴暗的地方,无形、咒诅的氛围在蓝天上空徘徊。大多数人们仍然还活着一种恐惧、不自由当中。婚姻的悲惨,个体的自我认定的浅薄和不恰当....不公平的事实。即使是灯红酒绿、铜墙铁壁,明艳靓丽的装饰也遮挡不了,这些赤裸裸的伤感。

  我想起很多,我的家庭,我曾经亲身经历的。或近或远,都是一种罪恶。妇人在最后结尾,仍然祈求着“脆弱”的希望,让探望她的“我”给他一个健全的孩子。这是一个怎样的希望?最后,省略号结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