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dhartha读后感摘抄
《Siddhartha》是一本由Hermann Hesse著作,Bantam Classics出版的Mass Market 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CAD 6.99,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Siddhartha》精选点评:
●True wisdom is like water.
●正值壮年
●Go it up to the end.Everything came back which had not been suffered and solved up to its end, the same pain was suffered over and over again.
●'Searching means: having a goal. But finding means: being free, being open, having no goal...striving for your goal, there are many things you don't see, which are directly in front of your eyes.'
●对话体的哲学辩论。1成长就是不断忘记习得的一切 2爱即是无爱 3迷悟不二 4自由即自然 5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Hesse出身传教士,却写了这样的书,或许想要逃离人类自然而归于天然的愿望,和最后的解答只有一个,并无东西之分吧?太初有道,道即是神。人不应把道德律当做恐吓,而应当做向深处的指引。世界上的诸多错误,往往都是人们把天然故意变成了地上的权力。
●This strange tingling feeling...To seek too much and you cannot find. To be free, to be receptive, to have no goal and you shall see. 内心真的会多出些许镇定(思绪的触角懒散地舒张开来)。或许追求并不是件需要特别为之而慌张的事。
●黑塞的英语译文一直在选词上都挺简单,但书的意思却很深远,虽题名悉达多,但却和宗教无关,历经万事,上下求索,最终在水中的影子里见到了人生万物,体悟到了生死、悲欢的同一性——倒是有些老庄的意味
●文字很美
●最后一章值四分。很久没有看这种简单叙事了,像圣经一样的平易语言,隔着一层纱的故事,却有一种特殊的叙述效果。就好像很多儿童文学,看似简单,实际结构复杂,叙述张力竟也远远大于复杂的叙事。值得玩味
●一个中二的富二代的自虐史。文笔极其优美。用词很有读神话诗歌的感觉。可以看得出所有的设定都有隐喻——但都看不懂作者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一个德国人的东方神秘主义。
《Siddhartha》读后感(一):天籁无声 大爱无言
追寻生命真谛的最终结果即无所求,siddhartha用了一身的时光去领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个目标,只要去热爱,去热爱事物本身,万物形态已定,那条河给我们的答案其实早已在我们的心中,只等待你去触及的那一天。
《Siddhartha》读后感(二):生命的漫长求索
个人很喜欢的一本书。作者的叙事方式很独特。但有人觉得太拖太罗嗦(也确实如此。。。)还有个别情节,PG-13的, 大概是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吧。王子在宗教上的求索,也有些难以理解。比如,一条河竟然可以悟出那么多东东?高人—_-b, 不知所以然中。还有王子和他死党之间的关系也是很暧昧的。。。冷。
《Siddhartha》读后感(三):最近重读
这本书是在某个失眠之夜读完的。所以印度金色的阳光和卧室里昏黄的台灯在记忆里混杂在了一起。这个故事很美,但是不像是真的。或许它就是真的,Siddhartha就是无数寻找着自我的人们。他们的一生都在寻找,以至于忘记了生活。
记得他对Kamala说过的话:Perhaps people like us cannot love.Ordinary people can -- that's their secret.
重读这本书时略略觉得乏味,或许我已经长大,已经懂得,并且愿意接受我将要去面对的生活,或许我还没有。但不管如何我都要感谢这本书,并且祝愿那些还在寻找的人们找到自己在人生之路上的位置 。
《Siddhartha》读后感(四):读的第一本黑塞
Wisdom cannot be taught; Nirvana cannot be described. 以前上Tibetan Buddhism的时候,每每讲到enlightenment的瞬间,总是让我觉得很吃力. 再多言辞堆砌起来描述的那种神圣或者永恒都让人觉得很空洞. 说到底是因为Nirvana或者enlightenment用语言无法描绘. 或许具化出Nirvana的欲望是源于我们想要迅速理解“得到”到底是什么以及是否可以让我们迅速的replicate得到的体验等等. 在我看来,用语言去描述Nirvana的不可能性等同于小说中用跟随teachings来获取Nirvana的不可能性. 所以当读到黑塞笔下的Siddartha拒绝跟随Buddha的teaching的时候(不是因为teaching不对,而只是因为realization comes from within),总是有点触动. 而Siddhartha选择入世以及其对爱和情欲的探索,也是一个他必须要做的选择:只有经历后才能internalize这些情感,才能empathize with万物,才能理解oneness的意义. 文中一些关于Ferryman的symbol安插的也很好,在渡众生的同时渡自己(有一丝大成的意味在). 也许最妙的地方在于,当别人问到小说想要传达什么意义的时候,也许只有把故事重新复述(复述而不是提炼,复述的过程只是再讲了一次悉达多的experience而不是它的wisdom)才得以回答,而此举恰是又证明了黑塞一遍遍强调的wisdom cannot be taught.
《Siddhartha》读后感(五):悉达多的奇妙冒险
quot;Gautama is Siddhartha with wisdom, who has already known the oneness. In Siddhartha Gautama already exist."
这本书有一个很巧妙的结构。它将佛陀分为了两个人,已开悟的乔达摩和未开悟的悉达多。 上面是我对于书后附赠问题的回答。虽然利用书中Time is an illusion的观点做出解释这点有些取巧,但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了。果然就如小说中一样言辞在很多时候是无力的(或者说是我文字水平不够╮(╯▽╰)╭
悉达多出生在婆罗门的家庭里,每日听从长者们的训导,履行各种教义。然而他无法熄灭内心的饥渴。于是悉达多开始寻找内心的平静。一开始他以为内心的平静是要消去ego(小我?,于是跟随Samana(某种印度苦行僧?大概)的教义。这个时候的悉达多正以色即是空来作为戒律,不断地刻意去追求空,逃避自己。然而一当他停下来,那无法回避的依然无法回避。正如他立刻Samana前所言,用所谓的空来陶醉自己,和醉汉用酒来麻醉自己,有什么区别呢?
后来他去拜见了已证道的乔达摩。然而他并未追随乔达摩。此处黑塞给出的原因很好:因为他一旦追随乔达摩,他其实是把小我与乔达摩联系在了一起,这与他寻求的并不一样。在此悉达多仍然将平静和小我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当他离开以后,他便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状态进入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状态了。他觉醒了,他成为了他自己,他所逃避的和他结合了起来(?。我觉得此处黑塞要表达的是,他从此仅仅是他自己。而正因为他仅仅是他自己,因此他没有了意义,没有了方向。他无法回头,因为从此他必须自己给自己方向,自己给自己意义。
悉达多向城市走去,(大概是因为没有目的)他听从了自己的欲望,将此作为目的。他向卡马拉学会了爱,向商人学会了赚钱,然后渐渐在尘世中沉沦。他失去了作为Samana时学会的东西,而为了麻醉自己,他用赌博来作为刺激。蓦然有天惊觉自己变成这般模样,恶心极了,于是再一次地逃离,甚至想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一切。在这段时间里他虽然变成了他自己,但这个自己最后变成他想要逃离的那个自己。
然后悉达多从河流和渡人那里学会了let it be,学会了侧耳倾听。他后来在自己的儿子离开的过程中进一步学到这点,而且是对自己所爱的依然能够实行这一点。然后就是悉达多在对Govinda的讲话里提到的oneness,这一点和辩证法很像。总而言之后面的这部分虽然哲学见解看得很愉快也能理解但是没用什么特别深刻的体会,大概因为在下智慧还没达到那种程度(╮(╯▽╰)╭)。现在的在下大概是刚遇到卡马拉的程度吧。“因为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就要去为之努力”以及“啊啊啊啊这个世界真是有够丰富多彩啊太棒了啊啊啊啊”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