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啸山庄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呼啸山庄读后感1000字

2020-12-14 03:10: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啸山庄读后感1000字

  《呼啸山庄》是一本由【英】艾米莉·勃朗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啸山庄》精选点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不知自我为何物的人,不配拥有爱情。

  ●(看得比较心情复杂 你们的恋爱太不一样了(

  ●压抑

  ●十年生死两茫茫

  ●神级别的大作。 1.里面看起来最恶的希克厉最后说他找到了自己的天堂,这天堂可能就是他心目中与他青年形象相同的哈里顿得到了真正的爱而变成了他想要成为的自己,他制造这么多的“恶”就是不相信世上有真爱 2.关于家庭暴力描写的很深刻,有小林顿这种受害者成为下一代施暴者的所有心理过程,本来活泼可爱的卡茜也因此压抑,但是卡茜是懂爱的,不同于她的母亲,把爱当成了所谓不考虑对方是否接受的牺牲形式,其实我觉得这也是希克厉报复的原因,不仅暴力,牺牲也是一种非爱的表现,真正的爱应该是看到他人的存在,是直接的表达。 3.爱情,算是里面最奇怪的事物了,为此,伊莎贝拉、小林敦、卡瑟琳、亨德莱都放弃了自己的存在,从而使用暴力、牺牲等形式表达爱,反而造成了无数伤害,可能就只有林敦、卡茜、哈里顿甚至希克厉才懂得那是什么。

  ●包装挺好

  ●横竖没找到看的那版…这版本也太多了…相比之下简爱无聊多了…

  ●看完后感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毕竟这本书在欧美人里好像特别有名 经常在美剧或电影里听人提到 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个很神奇的小说 创造了希克厉这么个“恶魔” 小说里除了他以外 没有我喜欢的人物了 可是看了译者写的序 感觉他不是很喜欢这小说的绝对主角啊 他对人物的理解由于他的个人偏见 还是有些欠缺

  ●之前读大学的时候试着看过 没看下去 这次终于看完了 其实故事情节挺有意思的 就是真的书里人物的行为都特别激烈 情感都特别浓烈 偶尔看着有点累

  《呼啸山庄》读后感(一):十年生死两茫茫

  可能因为读得不够多,还是不习惯浓重的翻译腔,毕竟朱生豪先生那样的译者是少数。

  每个人拥有的爱情都不同,像希克厉和卡瑟琳这样用生命去爱一个人的少之又少,但卡瑟琳嫁给埃德加何尝没有妥协呢?只有希克厉做到了,虽然很讨厌他报复所有人,但当他打开雪夜中的窗户,对着寒风大叫卡瑟琳名字的时候,还是不由得想到那句十年生死的名句,他说整个世界都是一座可怕的纪念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已经失去甚至从未拥有卡瑟琳的事实。

  真正让我震撼的情节,其实是欧肖夫人生下哈里顿后,医生告诉全家她就要去世的时候,欧肖夫人让纳莉告诉欧肖先生上楼去看她,欧肖先生说只要她不再叽叽喳喳说个没完就答应她,纳莉回复夫人的时候,她却说她什么都没说,只是对着欧肖先生笑。是否欧肖在夫人去世后对哈里顿好不上心,也是在心里憎恨他害死了自己最心爱的妻子呢?好在最后哈里顿和卡瑟琳结合,他们是唯一幸福的一对了。

  爱情都是我爱你你爱他的烂俗剧情,大概每个人都有一座冬雪下的呼啸山庄,都有一个被风带走的名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ps:怀疑马尔克斯是不是借鉴了希克厉最后死前的那段异常举动,也太像了……

  《呼啸山庄》读后感(二):译者的序真的蛮有意思

  呼啸山庄

  /2019.03.15-2019.03.28

  这是一本毁灭与救赎的故事。

  整个故事的起因是因为那个捡到的孤儿,名叫希克厉(希刺克利夫),两个原本是山庄主人的小孩像是被主人的爱遗忘一般,渐渐滋生了一种妒忌之心。

  卡瑟琳的兄长嫉妒希克厉夺走了他的父爱,或许也有一种他夺走了自己妹妹的感觉,所以等到山庄主人逝世后,这位兄长开始了他对希克厉的打压计划。

  不让他接触到上层文化,希望他变成一个粗野村夫,让自己的妹妹变得更加高贵,好让这位小伙子明白他俩之间的天堑。

  卡瑟琳和希克厉都有自己的计划与主张,希克厉出走了三年(大概)而卡瑟琳则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敦。

  一个想着等我回来夺了她哥哥的家产,我便可以光明正大的和她在一起,没想到卡瑟琳却抢先一步堵住了他要走的那一条路。

  一个想着等我嫁给林敦,我就可以借此抬高希克厉的价值了,这样我们俩就能够平等地“在一起”了。

  要说呼啸山庄跟画眉山庄产生的爱恨纠葛,可不是童话里的粉红泡泡。

  他们追寻的是鱼死网破。

  看了一圈豆瓣,觉得一个词形容的非常贴切。

  挫骨扬灰。

  第一代的爱情就是如此,我深知我们彼此相爱,但有什么办法呢?

  步子已经跨出去了,不能回头了。

  第一代的爱情从他们出生到他们畸形的童年环境,已经不能有单纯又平淡的爱情了。

  他们可能追寻的是刺激的,能激起对方的爱以及恨的,能让对方彼此都不能忘却的,爱情。

  所以卡瑟琳说她自己无法去天堂,因为那会令她很难受。

  原本如天使一般的卡瑟琳最后的归宿本应是天堂,但为什么呢?

  因为希克厉在地狱。

  “我爱你,是因为你比我更是我自己。”

  所以卡瑟琳才会疯狂的吼出:“我就是希克厉。”

  第一代的爱情相比于第二代来说让常人不能接受。

  因为这是属于两个偏执的疯子的故事。

  他们俩爱情的牺牲品就是整本书里的落难人。

  为什么会有第二代的爱情呢?

  有毁灭就会有救赎。

  大概吧。

  小卡瑟琳与小哈里顿(二代就是表兄妹了)

  小希克厉是希克厉跟伊莎贝拉(林敦的妹妹)的小孩。

  小卡瑟琳是卡瑟琳跟林敦的小孩。

  小哈里顿是卡瑟琳兄长的小孩。

  希克厉一报还一报,把自己在卡瑟琳兄长那里的遭遇变本加厉给了小哈里顿,但讽刺的是小哈里顿将他当作最亲近的“父亲”

  伊莎贝拉就相当于我们现实生活中被爱情冲昏头脑要义无反顾跟渣男在一起的小可怜,臆想着希克厉那里的特例就是自己。

  最后的结果是,自己的孩子到底还是难免被希克厉精神折磨,最后遗憾归天。

  小希克厉其实也蛮可怜的,孱弱多病,希克厉借着他夺走了林敦家的家产,还把小卡瑟琳禁锢在了呼啸山庄。

  小希克厉和小卡瑟琳结了婚,然后小卡瑟琳便身无分文了,连精神食粮一并被剥夺。

  没过多久,小希克厉就逝世了。

  我不知道小卡瑟琳和小希克厉这算不算爱情,因为在我看来,小希克厉爱小卡瑟琳的举动与想法全是被希克厉强迫跟逼出来的,小希克厉更倾向于是将小卡瑟琳作为一个痛苦的承担物。她来了我就不用遭受折磨了,希克厉会去折磨他,她来了我要将我身上的苦转一半到她身上去(这我yy的)

  不过后来,小希克厉还是从希克厉那偷来了钥匙放了小卡瑟琳,这算是他生前最辉煌的反抗吧。

  小哈里顿就比较单纯了,被希克厉“教育”的打字不识行为粗野,却还是有一颗真挚的想要去喜欢小卡瑟琳的心。

  虽然期间被小卡瑟琳一万次嘲讽,但,舔狗是不会屈服的。

  但人家还是迎来了自己的女神嘛。

  在希克厉死后,这两个人简直甜到掉牙,普普通通的小言情节放这里面简直就要老母亲流泪。

  读对了一句话还是一个单词奖励一个亲亲。

  我的妈呀,拿我的苦瓜来!

  希克厉死在第三十四章,看起来好像是自己绝食而死。

  不过,从对话来看,他好像已经找到了自己去死的意义。

  (看着就好像是第二代的爱情救赎了他一样,所以译者序才会觉得作者洗白了希克厉吧,毕竟是个有暴力倾向,打过女人小孩的人呢。所以主观上我贼讨厌希克厉!)

  看到最后闹鬼的两个人影,合上书后叹到,他俩还是在一起了呀。

  (这两人真的快在一起吧别祸害别人了。)

  爱能令人死亡,可仇恨却能令人苟且偷生。

为艾米莉鼓掌

  《呼啸山庄》读后感(三):艾米莉和她的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一部饱受争议的小说,在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神秘莫测”的“怪书”,其中所带有的强烈的情感,特异的叙事方式和粗粝的叙事风格等使其在出版开头,饱受评论界的攻击,与她相反的,她的姐姐的《简·爱》收获一片赞誉。在二十世纪初期,才开始有人注意到艾米丽的异人才华,毛姆甚至将其列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研究勃朗特姐妹的学者克伦泼在他的专著里提出:“目前占主导的(虽然不是一致的)意见。认为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位比夏洛特·勃朗特更伟大的女作家,《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伟大的小说。”(1982)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艾米莉和她的《呼啸山庄》,为小说的魅力所倾倒。 一.天才·梦想家·诗人 艾米莉从1818出生到1848年因病去世只活了短暂的一生,她的姐姐夏洛特曾说:“假使她活着,她的思想自会想一株壮实的树木成长起来,长得更高更挺拔,更加枝繁叶茂,结出成熟了的更香甜、更红润的果实。”无疑,如果艾米莉能继续活着我们相信她能写出更加出色的作品,然而夏洛特的评论是在1850年《呼啸山庄》的第二版再序中,显然这也透露了一个侧面信息,她和当时的评论家一样,认为这是一部不够成熟带有畸形的作品,可见她也未能真正的理解自己的妹妹。 天才在初期总是处于被 误解诋毁的困境,这似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写了《夏洛特·勃朗特传》的盖斯凯尔夫人认为艾米莉是一个“杰出而古怪的人”提及《呼啸山庄》时也说“以如此强有力的笔触描写邪恶和不正常的人物,令许多读者反感。”对照当时的嘲讽“是哪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我们可以看见艾米莉早期是被当做怪人的,即使人们从中感受到她有异于常人的天赋,但却是不符合主流的审美观的,是乖僻的,是邪恶的。而怪人与天才往往只差一步,艾米莉是生错了时代的天才。 艾米莉1818年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牧师家庭,且幼年丧母,在勃朗特家的六个孩子中排行第五。在1820年,勃朗特一家迁居到约克郡西部的霍渥斯,这个地方对于艾米莉以及勃朗特姐妹来说,不仅仅是她们的家乡更是她们文笔创作的构思蓝图。而艾米莉对于家乡的无限依恋更是格外的强烈,在她的一生中仅仅外出求学三次,在此之后,她便一直居住在她的霍渥斯荒原里,而这也影响了她一直封闭注重个人隐私的性格形成。很多人这样追问这样的过于荒僻的成长环境和不是特别丰富的求学经历如何能造就勃朗特姐妹呢?这也许和她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他们的牧师父亲鼓励孩子阅读写作,而拮据的家境使他们懂得了互助学习,在此之中艾米莉学习自主与独立学习,她同时也继承了父亲朴素,坚强,刚毅的品格,但是他们的父亲并未限制他们的娱乐活动,艾米莉的贡达尔诗稿就是其发挥自由想象力的卓越证明,她和安妮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王国,诚如夏洛特对她的评价:“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艾米莉是个梦想家,她具有更为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缺少情感经历和生活图景的她,却在自己的想象中创作出一个贡达尔王国,一个呼啸山庄,这一切无不宣示着她异于常人的才华和能力。 而她在小说家之外,更是作为一个诗人活着的。伍尔夫评价她“在她的诗歌中,她已彻底做到了这一切,而她的诗歌或许会比她的小说留传得更久”,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她的《呼啸山庄》脱胎于她的贡达尔诗歌,在其中人们看见了希克厉和卡瑟琳的影子。她独一无二的诗人气质,使她的小说更富有激烈的情绪。而这一切早已在这个梦想家的脑子里种下一个胚胎。当初她和姐妹以男性化的假名发表小说,唯有她确实像男人一样写作,有着一种“明确无误的男性气息”,即使她一生将自己闭锁,却将无尽的激情倾入文字里,这是她独创的荒原,也是她的梦,“麻醉剂般的勃朗特式梦境”。 一如她曾求学的学校里埃热先生所说“她应该生就是个男人——一个伟大的航海家”,一个天才,一个梦想家。 二.两代人的爱恨情仇 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总会被全书所充斥的一种强烈的情绪所挟裹。如果将书中的人物分为感情激烈和感情内敛的话,大概只有局外人洛克乌,女仆纳莉以及埃德加·林敦可以算得上情感表现不是特别强烈的一方,因为即使是出场不多的伊莎贝拉在表现对希克厉的恨意时,也让人感到她无可抑制的颤抖和咬牙切齿。希克厉可以说是全书的骨架,他的复仇衔接了两代人的故事,而卡瑟琳可以说是那骨架中的灵魂,因为一切都因她而生,因她而往。希克厉的复仇是因为她对他爱情的背叛,而在卡瑟琳死后,希克厉虽然进行了疯狂的复仇,而最终,他也在卡瑟琳的幻象中走死亡。 全书的故事的时间跨度前后共31年,从1771年(孤儿希克厉被带到呼啸山庄)到1802年秋(哈里顿和小卡茜成为一对恋人),在这段时间内,故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逐步展开:第一阶段叙述了希克厉与卡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富家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莱专横暴虐的反抗;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卡瑟琳因为虚荣无知,背弃了希克厉,成为画眉田庄的女主人;第三阶段则一大量笔墨描绘希克厉的复仇以及第二代人的之间的交往;最后阶段是希克厉走向死亡。 第一代人,卡瑟琳·欧肖,希克厉,埃德加·林敦成为一个三角关系;第二代人,小卡瑟琳·林敦,林敦·希克厉,哈里顿·欧肖成为一个三角关系,但实际上,其中的情感碰撞较第一代人已经趋于平缓了,在此之外亨德莱和伊莎贝拉作为第一代人的延伸。我们可以看见亨德莱和埃德加在自己心爱的妻子死后完全的崩溃了,埃德加是内心的消沉,而亨德莱确是全线的衰败,酗酒赌博,他失去了一切,不知是不是艾米莉对着两个男人的同情,让他们的孩子走在了一起,而小林敦,却被他的亲生父亲在身心上折磨虐待,正如夏洛蒂所说“只有希克厉才真正是百罪莫赎,在他那直奔地狱的路上从没有一次偏离过方向。” 小说中不止一个人曾经控诉他是一个魔鬼,他让亨德莱一步步丢失他的产权,将哈里顿培养成一个粗鄙的下等人;他诱使伊莎贝拉嫁给他然后虐待她,折磨着自己的儿子,小林敦病重也见死不救;囚禁小卡瑟琳逼迫她和自己的儿子结婚,为获得画眉田庄等等的一切都让人看到一个丧失人性的恶魔,但是他对卡瑟琳的爱却又让人如此的震撼,从开头房客洛克乌在卡瑟琳的房间里做恶梦之后,希克厉对着窗户呼唤卡瑟琳的幽灵的真切,在纳莉的叙述里,在卡瑟琳临死之前他们之间毫无保留的情感宣泄,他将卡瑟琳的坟墓掘开的绝望,他在临死前深夜荒原夜游,无论何时,他都追寻着卡瑟琳的影子。卡瑟琳曾经对着纳莉坦诚心事,她深知自己自己做错了选择“在我的灵魂里,在我的心坎里,我清楚地知道我做错了。”她有甚至还不可思议地嚷道“我就是希克厉。”她和希克厉的爱情是如此的畸形却又如此的充满悲情,如果卡瑟琳一开始就选择了希克厉,那么也就不会产生后来这一切疯狂的故事了,但最后希克厉还如愿葬在了卡瑟琳身边,也许这也是他最好结局,就像纳莉曾经将卡瑟琳下葬前胸前的小匣子里他的黑发和埃德加的金发缠在一起,他们的爱情注定如此纠结,但最终也会尘埃落定。 而第二代人的爱情最后是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而且包含着我在书中最为喜爱的一个人物——埃德加·欧肖。 三.新生的野小子 《呼啸山庄》里面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也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比如卡瑟琳和希克厉临死前所见的那一面,面临生离死别的他们仍然互相责难彼此折磨,高浓度的情感话语,让读者也为他们喷发的情感而深深感染。而我印象最为深刻且内心最喜欢的是哈里顿。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只消看一看宅子尽头的那几株萎靡不振,倾斜的厉害的枞书,那一排瘦削的都向一边倒的荆棘(它们好像伸出手来,乞求阳光的布施),也许你就能琢磨出从山边沿刮来的那一股北方的猛劲儿了。”不难体会出其所象征的意义,呼啸山庄的原文Wuthering Heights正可由此小段作出解释,原本应该向着阳光正直成长的树,却被呼啸的北风所吹拂的扭曲了,而在小说中扭曲的情感认识比比皆是,如果说希克厉的北风是卡瑟琳是亨德莱,那么哈里顿的北风则完全是希克厉,他要使小哈里顿完全的变成一个无知愚昧的下等人,他教导哈里顿:“凡是兽性以外的东西全是傻的、中用的,应该瞧不起的。”但最后哈里顿却没有沦为一个野兽,爱情拯救了他。 我是喜欢这个野小子的,因为正是他完全的兽性反而从另一方面显示出他未经污染的单纯与天真。洛克乌去呼啸山庄做客受辱,准备在雪后单独回去时,哈里顿曾主动说:“我陪他走到林苑那儿就打住。”他为了讨卡茜的欢喜,而告诉她自己会念门上所刻的“哈里顿·欧肖”了,虽然只赢得了一阵的嘲笑。当小林敦死后,“哈里顿似乎心里有点儿乱,不过他只顾着盯着卡瑟琳瞧,也来不及多想林敦了。”而在希克厉死去后“哈里顿挂着泪珠,亲手作为掘起青草皮,铺覆在那棕褐色的坟堆上。”这些微小的细节让我们看见一个笨拙而又简单的男孩,虽然他的口中总是有令人不堪的咒骂,但是他对于卡茜小心翼翼的爱情,对于洛克乌出于本能的帮助,以及最后他还“愚蠢”地为希克厉流泪,无不体现了难得可贵的正常情感。而在他和卡茜成为恋人后,他宛如获得了新生,“他是一个小伙子,穿得很体面,坐在一张桌子边,面前放着一本书。他那俊秀的面貌因为满心欢喜而荣光焕发。” 也许正是他从小一直被当成一只小兽来养,一方面沦为粗鄙一方面也不会被轻易改变,卡茜被希克厉囚禁后变成一个刻薄无情的女孩,小林敦被父亲虐待后也变得残暴和神经质,而哈里顿却仍然像未开化的野人,而当他获得爱情时,才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在我看来他虽然是全书最为野蛮最为无知的人,但是他却是情感最为健全的人,当然他也获得了最为完满的结局。我相信艾米莉也和我一样偏爱这个大男孩。 四.充满着缺点的结构? 很长时间《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不为世人所理解,说其是“充满着缺点的结构”,而艾米莉对于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节结构的安排真的充满缺点的吗?现在的更多的人开始肯定这本书的艺术特色呈赞扬态度。在米勒《小说与重复》中有这样的概括“尽管这部作品在叙述技巧和主题表现上有许多别具一格之处,但就它生机勃勃的详尽的细节描写而言,它仍然称得上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的杰作。它遵循着维多利亚式现实主义的绝大部分常规俗套,虽然读者会发现它对这些常规做了一番变通。”那么我们可以从最为典型的叙事方式来看艾米莉所作的“一番变通”。 我想大家读小说之后,最能体会到的特殊叙事方式有两点,一是叙事时间,二是叙事者。从叙述的起点来看是1801年,房客洛克乌去拜访呼啸山庄,而之后机进入纳莉的叙述时间,从1771年开始,而在其中有几次回归现实,基本上故事的讲述是连贯性的,最后以洛克乌的回归再一次由纳莉复述三个月前希克厉去世的情况。这样的时间穿插使得读者在现实和往事中徘徊,随着房客洛克乌的视角从开头所获得的人物轮廓开始慢慢填充,随着纳莉的叙述慢慢揭开故事的帷幕直到达到一个个高潮。而这样的叙事时间的安排正是与叙述者紧密联系的。 小说中有两个叙述者。一个为房客洛克乌,一个为纳莉,而作者本人则完全没有出现。与《简·爱》第一人称直露的情感宣泄不同,由于旁观者的叙述,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全面客观性,由于纳莉的叙述而让读者感到真实,增加了可信度,而其在叙述中的停顿和自己对故事中人物所作出的相应反应行为,也是和小说发展相适合的,充分衔接了两代人的故事,比如她叙述卡瑟琳死后“接下来的十二年里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十八章)即转入了小卡茜的成长,故事情节也由激烈的卡希相见缓慢过渡为第二代人的故事。 而洛克乌不仅仅作为情节的开启者和最后结局的承接者,更作为读者的代理人。在全本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希克厉和伊莎贝拉曾短暂的离开呼啸山庄画眉田庄(而且仅仅是一笔带过)几乎故事没有在别的范围内展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洛克乌作为一个“入侵者”闯入了这个异常的世界。同样的,读者随着洛克乌的视角,也对这样一个异样的氛围产生了无穷的好奇,可以说我们同洛克乌一同进入了纳莉的故事,这样的安排,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的进入故事情节,也侧面的将小说中人物情感和形象的异化程度放大,与所谓外界正常的世界产生强烈对比。 说完这特殊的叙事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艾米莉所特意营造的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从开始洛克乌所梦见的那个血腥阴森的梦,就将这种黑暗的基调奠定了,除了小卡茜的最初的成长,和文末哈里顿和卡茜结好,几乎其他的部分都被仇恨所笼罩,这被很多研究者归结为哥特式叙述,在《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一书中,这样的哥特式风格与艾米莉曾经听说过的离奇故事联系起来,“她作品中魔鬼般的’恶棍’人物实施着处心积虑的复仇计划,痛苦的精神折磨、诱拐、禁闭、逃跑以及歇斯底里的梦魇,哥特式故事惯用的渲染手法遍及《呼啸山庄》的每个角落。”同时这样的叙事与女性自身的恐惧相联系,这已经成为研究者们对小说其中女性意识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永远的艾米莉 初读《呼啸山庄》还是在初中,当时阅读的是青少年删选版,并未留下多大的印象,只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而在读完方平译版后,也借阅了其他相关的书籍,才认识到《呼啸山庄》这样一本书的前世今生,也许艾米莉的早逝是一种幸运,因为她不必承受之后那么多的讽刺批评,功过后人评,半个世纪后终于人们开始瞩目这样一位天才。解构主义者,女性小说研究者,女权主义者等等多方面的研究开始扩展读者的认识领域。 了解到她的生平,知道她是内心封闭的人,如果没有夏洛特的诱劝,她根本不会将自己的诗歌和小说发表。她这个一生钟情于荒原的女人,有着别样的气质,内敛与奔放,固执与灵巧,粗粝与精致可以融合在一起,正如之前所说,她先作为一位诗人然后才作为一个小说家。而作为诗人总要有着别于常人的想象力,爆发力和感受力,艾米莉将自己的情感都宣泄在了自己的作品里,而《呼啸山庄》就是其所创造的一个微型异化世界,“她朝外面望去,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世界,于是她觉得她的内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部作品中把那分裂的时间重新合为一体。”艾米莉的眼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男女爱情,她所放眼的是整个世界,是整个的人类中所包含的人性,人的冲动和欲望、情爱和仇恨、灾难和胜利、失败与成功,她在其中所倾注的激情塑造了一个个血热沸腾的人物,为了爱,为了恨,我想正是她敏锐的捕捉到了人性中的缺陷和纠结,才使得这么多人为之着迷,而她特有的才华,使得她选择一个特有的小说结构去叙事,就像将合适的茶水放在合适的器皿里。 参考书目 [1] 《呼啸山庄》艾·勃朗特 著 方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2] 《艾米莉·勃朗特研究》 高万隆 孙靖 刘富丽 赵学峰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 《英国小说名家名著评析》 高继海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论小说与小说家》(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翟世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版 [5] 《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 (美)J·希利斯·米勒 著 王宏图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 《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研究》 戴岚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