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想与观念 :爱因斯坦自选集》读后感摘抄
《我的思想与观念 :爱因斯坦自选集》是一本由[美] 爱因斯坦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思想与观念 :爱因斯坦自选集》读后感(一):对爱因斯坦自选集的个人印象
几个月前买过一本《我的世界观》,买那本书是被爱因斯坦和镭射光的炫彩封面所吸引,但是一直闲置在书架上,无暇阅读。不把《我的世界观》列入阅读计划的原因有三。其一,每月购买和收到的新书、好书颇多,读书任务也较为繁重,故而舍远读近。其二,对于拥有最聪明的大脑的爱因斯坦的敬畏,对自己理解能力的不自信。其三,《我的世界观》篇幅浩繁,想简单翻阅,又恐错优漏好。 果麦文化出的这本《我的思想与观念》,初闻其名,大感疑惑,不知此书与《我的世界观》有何区别,同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难道可以摇身一变、改头换面吗?或是蛇化为龙,不变其文?还是此一时彼一时,有鲤鱼跳龙门之新突破?实在不解,故求来一本,一探究竟。 书已到手,第一感觉是此书不薄,和《我的世界观》不相上下,好奇之心更重。翻开目录,发现诸多与《我的世界观》同名文章, 心中失望之情油然而生。直到看到开头一篇《原著出版者声明》,方才得知此书是在爱因斯坦本人协助下,从已出版的三本爱因斯坦的著述集子中筛出其最重要的作品,集合成册。 这种出版题材一定会颇受争议,可以想象,很多读者会认为这是出版社的圈钱行为。我个人对此无感,毕竟我还未读《我的世界观》,而在我的理解中,这本《我的思想与观念》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在于,这是爱因斯坦本人的自选集。当多年以后再回首,读一读自己写过的文章,品一品这一路走来从成型到成熟的思想观念,筛出自己最得意的几篇,亦可作为一场对于自我思想、世界本质、人间世态的再思考,那么这一本书,亦可看做是爱因斯坦在再思考之后的产物。那么,这本自选集的价值还要再高一筹。 这本自选集将爱因斯坦的文章、演讲、声明、信件做了清楚的划分与归类,如“思想与见解”、“论政治、政府与和平主义”、“论犹太人”、“论德国”、“科学贡献”等,这对于阅读时间紧张,需要择需择趣阅读的我来说是非常方便的。 简单翻阅过这本书,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我们对爱因斯坦的了解仅限于科学成就、和平主义、犹太人、离徳去美、生活不会自理,这么几个从小道听途说来的关键词,然而真实的爱因斯坦如果仅用这么几个片面的角度来定义,那是非常可笑的。他是一个博闻强识且不断思考与评论的解释者,是一个宽宏博爱且以人类事务为己任的热心人,是一个上可对话政治强人、科学精英、哲学大家,下能沟通小小学童、普通民众、平凡读者的信者。 其他方面不问,关于爱因斯坦及这个世界,这本书能让我们眼渐明。 我的思想与观念 :爱因斯坦自选集8.8[美] 爱因斯坦 / 2020 / 天津人民出版社
《我的思想与观念 :爱因斯坦自选集》读后感(二):《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还原真实的伟大科学家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爱因斯坦,名字如雷贯耳,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记得在某本书上看见这个吐着舌头搞怪的爆炸头老爷爷,还忍不住笑出声。
上学那会,作为一个学渣就特别羡慕聪明厉害成绩好的学霸,而爱因斯坦大概就是属于学神了,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的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他,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他。
我总觉得是离我们真实的世界很遥远,却又让人经不住好奇,想了解真实的爱因斯坦到底是个什么样,于是找来了这本《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看不懂高深的理论知识,可是他的思想又何止于此呢?
爱因斯坦通过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真实又完整的爱因斯坦,他不再是我们从书本里看见的一个符号,一个需要铭记的名字,一串公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可爱的人。他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编辑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于是有了我们面前的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这一篇篇袒露心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天才首先是个独立而真诚的人,爱世界,爱和平,关心全人类的命运。
他既普通平凡一如芸芸众生的我们,又是超凡脱俗万里挑一的科学家,他的思想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而门里百花齐放,是等待我们发现的更美好的未来。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有什么比看他的文字,更能清楚了解一个人么?
关于爱因斯坦,我们的第一印象,肯定是绝顶的聪明,那么他自己知道他的聪明吗?很显然,从他的文字里,我们能看出来,他自己对自己还是有一个聪明的认知的,但是他又说,人们高估了他的能力和成就,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夸大,他在自谦了一整段文字后,又顺道一提,大家不要太在意他的自谦之词,简而言之就是“我就是很聪明很厉害,就像你们想得那样,我知道我很厉害,快来夸我”,有一种特别的反差萌,令人忍俊不禁。
我甚至觉得他就是一个个性特别鲜明的人,是我们身边幽默睿智,又喜欢搞怪、臭屁的好朋友,我们离真实的他更近了一步,但是看他的文字,还需要规避一些隐藏的陷阱,他不是那种能够一眼看到底的人,会时不时玩一些文字的游戏,会捉弄人,又希望人们能够不被他捉弄到。在看书的时候,保持有自己的思想,辩证得看问题,而不是偏听偏信,认为权威就是对的,就把他提出的任何事情都奉为圭臬,我想,这大概也是看书的意义吧。
爱因斯坦关于我的理解里的他的世界观
我们常常说,我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世界和平,爱因斯坦无疑是坚定的反战人士,厌恶战争,憎恶军事制度,讨厌听令而行的英雄主义,政治理想是民主。
同时他在文中提到,一个人首先要形成有创造性有感情的个体与人格,才能创造出高贵和崇高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混迹在人群中人云亦云。
并且在文中也有他自己对于国家和宗教的特别看法,需要我们自行甄别,关于政治体制和不同的意识形态,我们需要分辨的不是对错,而是是否合适了。
看完爱因斯坦的这本书,他给我的印象,更像是理想状态下的世界公民,他自己也觉得自己不是为了哪一个国家而存在的,他所做的贡献不是为了某人某事某国,而是为了全人类。
同时他对于祖国的,对于美国的印象,对于德国,对于意大利和俄国等等的印象,都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每个人都有他的局限性,就像我看了越多的书,反而觉得自己了解的知识得少的可怜,我们看见的,有些是自己想看见的,有些是别人想让我们看见的,我们的认知有限,你不能指望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这一点在爱因斯坦身上也体现了出来,当然大师肯定还是大师,我只是想说,大师的高度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但是从他的角度,看今后人类的发展,我想就是世界大同了吧,如果有那么一天的话,如果我们真的能走到那一天的话,这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嘛。
End。
《我的思想与观念 :爱因斯坦自选集》读后感(三):逝世后大脑被“偷”,真相只有一个:我就想知道他为何如此聪明
1955年4月18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美国普林斯顿医院与世长辞。去世之后,一位名叫托马斯·哈维的医生借解剖遗体的机会,私自取走了他的大脑,希望未来神经科学界能够进行研究,寻找此人聪明绝顶的原因。这位遗体器官被“偷”的老人,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很喜欢卓别林的作品,他曾在信中赞美卓别林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卓别林回信说:“我应该更多地赞美你,世界上很少人能读懂你的相对论,而你已经成为了伟大人物。”杨振宇也曾这样评价爱因斯坦:“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贡献中,两个半都是爱因斯坦的。”
爱因斯坦到底有多牛?让两位世界级的大师都众口一词赞誉不绝,更让一名医生不惜以身犯险“取走”他的大脑进行科学研究?翻开爱因斯坦的履历,我们就会知道。这位出生在德国的犹太裔物理学家,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他提出了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他先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1999年12月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建树,说明了他的大脑确实足够聪明。托马斯·哈维偷偷保留下来了他的大脑,据传被分了上百片给不同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但是研究人员并没有取得卓有成效的突破性发现,反倒是爱因斯坦的自选集《我的思想与观念》这本书,用他自己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副标准而又生动的自画像。从阅读爱因斯坦的思想话语体系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的确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这种与众不同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聪明睿智,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
对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来讲,爱因斯坦的重大成就不言自明;对物理学知之不深的人,虽然不太懂得其中深奥的道理,但也并不妨碍我们对科学家本人的敬仰。事实上爱因斯坦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科研成果,同样在于他对人类在其他诸如和平、教育、宗教等领域的杰出贡献。
1.他是一位伟大的反战人士。
“积极推动解决和平问题,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推卸的道德责任。”为了履行这种责任,也为了“防止人类公敌抢险得手”,爱因斯坦将制造原子弹的技术交给了美英两国。在广岛、长崎遭受了“小男孩”“胖子”两枚原子弹的袭击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这是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盼望的一刻,也是爱因斯坦热切期望的结果但随着胜利的加速到来,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忧虑又成为其思考的对象。“我们赢得了战争,却输掉和平。”对原子弹的使用,或许给爱因斯坦带来了永远难以言说的痛。
2.他是“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忠实信徒”。
爱因斯坦以此自居,经常在公众场合为争取犹太人的自由与和平大声疾呼。他认为:“所有犹太人都应当深深地感谢犹太复国主义,它重新唤起了犹太人的共同体意识。” 与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同,这种“共同体意识”才是爱因斯坦真正孜孜以求的。因为“与建立一个犹太国相比,我更希望看到犹太人能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与阿拉伯人达成合理的协议。除了实际的考虑,我对犹太教本性的了解使我反对建立犹太国,无论其边界、军队和世俗权力是多么适度。”
作为犹太裔的一员,爱因斯坦亲身经历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如果你看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肯定会对此印象深刻。但从爱因斯坦的众多论述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犹太复国主义情绪,为了但并不仅仅局限于犹太人本身,而是在更深层次上表达了对世界人民,尤其是遭受侵略与压迫、奴役的人们的一种深切同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爱因斯坦并不属于哪一个国家,更属于全世界、全人类。
3.他是一充满“宗教”般虔诚、执着的科学工作者。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冲突,因为前者研究的是现实世界的真理,后者则更多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迷信对此,爱因斯坦在“宗教与科学”“科学的宗教精神”“宗教与科学无法调和吗”等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除了这种理论上的辩解,我更想表达的是爱因斯坦投入科学研究的那种感情:“在思想深刻的科学家当中,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宗教感情的人。但这种宗教感情与常人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就在于“对自然法则的和谐感到狂喜和惊奇”。“这种感情是科学家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原则,只要他能成功摆脱私欲的束缚。”在这里,爱因斯坦甘愿做科学的忠实信徒,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科学的执着,对探索未知世界的痴迷。这就是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
这不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爱因斯坦倾尽一生书写它,虽然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滋生于特定的土壤,但正如他的科学研究一样,必将会冲破时代的束缚,在未来世界产生持久而闪亮的光。我们应该倾尽全力去阅读它、理解它,沉浸于他所生活的时代,思考我们生活的当下,让伟人的精神思想启迪我们,面向更好的未来。
《我的思想与观念 :爱因斯坦自选集》读后感(四):爱因斯坦:黑洞一样的宝藏男孩与白日梦想家
19世纪的最后一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宣布,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这座大厦的奠基人正是牛顿,在当时的科学家看来,一切力学现象都能够从经典力学得到解释。没想到,仅仅五年时间,新的科学理论就撼动了经典物理大厦。爱因斯坦就是这个挖墙者,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了媲美牛顿的成就。
相比牛顿的力学原理简明清晰,爱因斯坦的理论就要难很多,光速、相对论、四维空间……著名的E=mc²,物理专业的大学生都不一定推导出来。很多人会以为爱因斯坦是个严肃、无趣、呆板的理工男。
事实上,相比于牛顿的自负、偏执和刻薄,熟悉爱因斯坦的人都说他为人风趣幽默、如沐春风。幸运的是,我们即便无法理解爱因斯坦广博深刻的物理世界,同样可以感受他睿智坦荡的思想世界。
媒介就是爱因斯坦留下的大量非学术作品。《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Ideas and Opinions)收录了他最重要的一般著述,包括大量文章、演讲、声明和信件,浓缩了爱因斯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 爱因斯坦/著 张卜天/译他热爱生活,明白“人是为别人而存在的,首先是为这样一些人,我们自己的幸福完全依赖于他们的愉快和健康;然后是为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同情的纽带将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紧密相连。”
他热爱人类,信奉叔本华的名言“人能做其所愿,但不能愿其所愿”,教会他避免对自己和他人过分苛责,并且有助于培养一种幽默的人生观。
他热爱真理,理想是善、美、真,从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目的本身,人们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名、奢侈)他总觉得是可鄙的。
爱因斯坦从不高居神坛,始终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他“今天郁郁寡欢,明天兴高采烈,后天凉下来,然后又恢复故态,自寻烦恼、憎世厌生。”他很早就发现人际关系都是易变的,他说自己发育很慢,3岁才开始说话,后来年事已高,又聋又瞎。他承认自己外表悲惨,讨厌自己的照片,要不是有胡子,看起来像个妇人。
正是这个无奇的普通人,构建了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就爱因斯坦的,仅仅是独立性和好奇心,让他得以领略常人无法看到的美,成就常人无法做到的事。爱因斯坦说:“上帝给了我骡子般的倔强和相当敏锐的嗅觉”。
爱因斯坦的思想始终散发着独立的光芒。他称自己是个“孤独的过客”,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他的国家、家庭、朋友,甚至是他的直系亲人,他从未失去一种距离感和保持孤独的需要。
1905年,物理学家洛伦兹、庞加莱等都曾有相对论成分的思想火花,但是他们都折服于牛顿的耀眼光芒,裹足不前。只有爱因斯坦敢于挑战权威,抛弃了牛顿关于时间绝对化的错误。虽然只是瑞士专利局普通技术员,26岁的爱因斯坦写出了关于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关系的4篇划时代的物理学论文,该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1905年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1914年,整个欧洲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爱因斯坦要好的三位朋友,德国科学家哈伯、能斯特、普朗克成为主战派,联合93名知识界人士签名发表《告文明世界书》,宣称战争是必要的。爱因斯坦却表现出了不合作的态度,他策划发表和平主义宣言《告欧洲人书》,虽然科学界只有两个人支持,他也绝不改变自己的反战态度。
这种独立自主的思想伴随了爱因斯坦的一生,艾萨克森在《爱因斯坦传》中写到: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内心沉静,绝不墨守成规,思考不受外界影响。
晚熟的爱因斯坦,说他直到成年才开始对空间和时间产生好奇。不同的是,他一直深入探究这个问题。他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他总是在思考,幼年时父亲送给他一个指南针,他如获至宝,甚至整夜不睡,看着手中的指南针指向北方。
如同落地的苹果给了牛顿灵感,“白日梦”让爱因斯坦茅塞顿开。16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运动,他将看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此他的一生都与光速产生联系。
1905年,爱因斯坦乘坐公交车时,回头看到伯尔尼的钟楼,他开始想象,如果公交车以光速前进,时钟的指针就会停下来。在空间中的速度越快,在时间中的速度就越慢,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雏形。
后来,爱因斯坦进而设想,要是人在电梯里,电梯线被剪断,会发生什么?人会坠落,电梯也会跟人一起落地,所以人在电梯里没有重量的。这次他又想通了,实际上没有什么引力作用,是地球把周围的空间弯曲了。空间可以被弯曲,广义相对论就此诞生。
当然,这都是灵感爆发的时刻,《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中收录了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论广义引力场》《论广义相对论的起源》等文章,爱氏以严谨的语言深入浅出解释了这些改变世界的理论。
1919年,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拍摄的日全食时太阳附近的星星位置照片,第一次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除了在原则问题上坚持独立思考、保持科学态度,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个幽默风趣的人。翻看爱因斯坦的照片,会发现他的形象可爱又顽皮,拉小提琴、穿女士凉拖、一头凌乱的卷发、从不穿袜子、爱抽烟斗、冲着镜头卷舌头,简直是个“宝藏男孩”。
一次,某个不爱用功的青年,缠着爱因斯坦要他公开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写了一个公式给他:A=x+y+z。爱因斯坦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工作,y代表游戏,z代表……”“z是什么?”青年迫不及待地问。“z是闭嘴,少说废话。”爱因斯坦说。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在临终前,一如既往保持着风趣幽默的风格,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的任务到此结束”。凭借“骡子般的倔强和敏锐的嗅觉”,这个单枪匹马改变世界的科学家,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
爱因斯坦一生淡泊名利,无意证明自己的伟大,只是坚持了个体应该拥有的爱独立、爱自由、爱思考、爱人类的品质。阅读《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足以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白日梦想家。
我的思想与观念 :爱因斯坦自选集8.8[美] 爱因斯坦 / 2020 / 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