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花园》读后感摘抄
《水泥花园》是一本由[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泥花园》精选点评:
●更坏的戏梦巴黎。叙述像一场封闭空间的幻觉。
●以十五岁的“我”为视角 主动把自己关在与世隔绝的别墅里 断绝与世人相处的姐弟三人互相连结维护她们共同意义的家 实现人格的双重设定 用普遍意义上的“乱伦”构建无人能进入的心灵的防护罩。
●小说的场景,除了「我」揍了欺负汤姆的混混,走去商区,和被德里克带到台球室以外,几乎都没有离开过房子。四个人生活在房子里就像生活在孤岛上,死去的父母的身份重新被朱莉和「我」代替,最有趣的是「我」和弟弟汤姆因为这件事情而起的变化,我逐渐成长,开始洗澡,赶走侵略者(德里克),和朱莉的交合,还有照顾汤姆;而汤姆则是因为朦朦胧胧的性启蒙(看到自己女装感到兴奋)反向成长,返回婴儿;不过和姐姐交合这件事情我倒是意外可以接受,看到那里觉得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水泥质地的植物与枝蔓天真而残忍。在一个巨大的,封存起来的伤疤中,孩童表演一出终成酒神祭的冗长伦理剧。
●黑暗加倍残虐加倍的《无人知晓》,但很难催生怜惜或同情,而更多的是惊悚不适以及困惑——非要写到这种地步不可吗?有这样做的必要性吗?
●恐怖伊恩其实并不恐怖,在父母双亡之后互相慰藉的姐弟也谈不上奇异。
●如梦的时间,荒野的秩序
●冲着骨科去看未免有些心术不正了,看到最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重点。还以为德里克会被灭口……
●冷漠带戏谑的叙述方式确实像麦田守望者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家人之间的互相嫌弃和冷暴力很真实了
●四个孩子用水泥浇筑了病故的母亲。小家庭在逐渐成熟的同时也趋于病态化。年长的姐姐和哥哥便最终承担起父母的职责,甚至是肉体上的。纵然匪夷所思,但从15岁男孩的视角来看又透露着理所应当。
《水泥花园》读后感(一):恐怖伊恩
伊恩·麦克尤恩的一则短篇作品。其内容丰富至极,而色彩单一。全书从开篇至结尾,充满着浓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
书中主要人物围绕着亲人间超乎血亲的陪伴。四个孩子在1900这个黑暗动荡的年代,彼此依偎、依靠。作者从各个角度叙述着这些人的状态和气氛。杰克迷失在手淫中找到自我、朱莉过早成熟带领着弟弟妹妹们、汤姆对性别障碍的畸形认知和默默记录着这一切,且最早体验到朦胧性快感的苏。而故事的结尾姐弟俩最后走上的道路,结合前文的感受,确实也能够猜得一二了,没有给人太大的意外。
可是,有一点却是一直困惑着我,对于文中出现的德里克,当他探知地窖的时候,为什么暴躁的杰克和独立的朱莉没有想过将德里克一同埋葬到地窖呢?从而将这个秘密永远的隐藏下去?这一点却是有点困惑。作者此意是在暗示姐弟四人虽然有超越亲情的感情,但是其内在依然还是善良的孩子么?只是因为缺失,所以才会如此么?当然,这也只是个人疑问和理解而已。
非常感谢作者创作出如此精湛的作品。
恐怖伊恩书写人性百态。
《水泥花园》读后感(二):[水泥花园] 尹恩. 麦克尤恩
天啊,震撼到我了!实在想不出任何语言来形容这本书,合上书后,久久未能平静,麦克尤恩不是天才,绝对是奇才,奇才!居然跟着他的故事一起进入了高潮!并且,这还是本恐怖小说,看的我晚上吓死了。
首先得感谢有这么一位好的翻译—冯涛,基本上还原了尤恩的语言风格,只不过要翻尤恩的书没点实力,确实没法翻。冯涛最后的序也写得很中肯:尤恩能挖掘人性中的最黑暗面,但他的文字从来都不庸俗,反而是优雅的。并且,尤恩的文字一如既往的简洁,他所铺垫的所有故事情节总是环环相扣,所有后面的果都已伏笔讲明了因,着实让人回味。
本书以15岁杰克的视角,漠然地讲述了一则“恐怖故事”,父亲的死对他们四兄妹来说如此平淡,而母亲的离去,多少激起了他们内心的漪涟。当那栋房子彻底变成了一座孤岛,他们向往自由的心境也随之而去,转而成了潜意识里的祈求,究竟该如何生存,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该如何获得如母亲般的爱呢?没有了光的指引,最终也只得以他们认为可行的方式来汲取。
所以,故事的最后也许是荒唐的,但那又怎样……
《水泥花园》读后感(三):懒得想标题的读后感
《水泥花园》这本小说我并不十分懂,查了点资料以后越发显得迷惑了。解释这本作品的都提到作者运用了“不可靠叙述”,借着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的口吻,来表达整个家庭的一段非常态生活:这个十五岁青年杰克在刚刚迎来他首次成熟(手淫)的时候,就丧失了父亲,紧接着又失去了他所依赖但又会管教他的母亲,整个家庭成了一座封闭的“孤岛”,于是他便在这样一个无序的、孤立的世界里走向了异化——和姐姐的乱伦。
这样的乱伦是符合发展过程的。姐姐朱莉和杰克之间本就有或隐或现的暧昧,而在父母去世后他俩又分别担起了父母的责任——杰克看似不如朱莉负责,但他在埋葬母亲一事中表现出了这种父亲般的决定力。汤姆则因自身的弱小而受尽欺凌,在这样一个无序的环境中选择了一条退化的道路,倒回去做一个“奶娃娃”,打扮成女生模样,整天腻在“母亲”兼姐姐朱莉身旁,还躺进了婴儿床。苏看似是最理性的一个,但还是无法突破这种封闭,而只能躲在房间里写日记、看书。总之,这兄弟姐妹四人,姐姐和哥哥开始畸形发展(他们本就处在成熟的转折点,却因父母的去世而丧失了秩序和指引,但同时时势又逼着他们担起责任),妹妹开始停滞(无可奈何,既没到成长阶段,又不需担责任),弟弟开始逆行倒退(年龄最小,自己又显得弱小,在家庭中是受保护的对象),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年龄段因成长方向的丧失而做出的不同选择。
水泥花园代表着什么,我至今也说不出个准确的答案。也许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抗,也许是少年成长过程中一段无序的停滞——总之,他们都把自己和外界隔离了起来,以试图寻找他们自己对成长的答案,而很明显,他们的答案越发地往畸形发展了,但这种畸形也是对他们来说最合理的选择。这大概也是作者选择以杰克为叙述者的原因,对我们外界来说如此奇特的行为,从他的描述中却是如此的符合情理——作者的文笔也是如此,简练流畅,平静而不起波澜,可波澜早就遍布了整个家庭。
在查资料过程中还看到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是英国对欧共体的关系,水泥花园就是英国所铸,来让自己与整个欧共体隔离,但最终仍然不得不尴尬地回归欧洲大家庭。这个倒是可备一说,按照这个模式,现在的脱欧情况便是杰克一家又重新建起了水泥。不过我不知道为何学者会将这本小说与英欧关系相联系,作者似乎素来是以人性扭曲、黑暗等为主题的(简介里看的,我并不了解这个作者),不太像是在写政治小说,而且还特意把兄弟姐妹几人畸形的发展、人物成长的心理写得那么具体和完善。对我来说,还是把小说理解为是在写“远离现代秩序下的少年非常态成长”更合理。
《水泥花园》读后感(四):孤岛上的秩序
《水泥花园》水泥和花园 ,父亲死于花园,而母亲埋于水泥。这本篇幅不长,说是惊悚其实更多的还是伦理。
父亲在用水泥修理花园的时候突发心脏病而去世,失去父亲的家庭靠母亲维持,但是母亲在之后又生病卧床不起,随后离开人世。在母亲离世之前曾经交代杰克,要和朱莉一起维持这个家的秩序,避免这个家的分离。所以当母亲离世后,几个孩子决定将母亲移到地窖的铁柜里,再埋上水泥。从此这个家庭就只剩下了四个孩子,他们的房子周围已经没有人家,他们的房子就像是一个孤岛,而在这个孤岛上的四个孩子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杰克正是青春期,每天手淫,无所事事,和兄弟姐妹好像有一种割离的感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朱莉是这个家的老大,生的漂亮,母亲死后掌管了家里的大部分。
杰克和朱莉像是充当这个家庭父母的角色,杰克是什么都不管的父亲,朱莉是过分溺爱的母亲。苏和喜欢男扮女装、喜欢装奶娃娃的汤姆就像是他们的两个孩子。他们在这个屋檐下,过着违背常理的一种生活。而这种“平静”的生活也很快被朱莉男友的到来所打破。
德里克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家庭表面的宁静,在朱莉眼中,德里克成为了要霸占他们家庭,并且充当老大的角色,或许这也是德里克真实的想法。所以朱莉为了不让德里克得逞,竟然选择了和自己的亲弟弟上床。朱莉和杰克正好被德里克捉住,气急败坏的他冲下楼去,而朱莉和杰克还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
楼上他们俩正做的火热,旁边是睡着的汤姆,而德里克正在地窖里轮着锤子砸碎母亲的水泥坟墓。这样戏剧的情节是书中的最后高潮。好像朱莉和杰克终于做了他们早该做的事,而母亲也终于从黑暗的水泥中解脱出来。
在德里克走后,苏也来到屋里和他俩回忆起成长的点滴,竟然有种温馨的家庭气氛,这种气氛也随即被打断,警察的到来或是他们预料中的,或是他们根本不在乎的,朱莉像是母亲般的安慰被吵醒的汤姆,“好了,睡的不是很好嘛。”好像警察抄家都比不上他们孤岛里的内在秩序。
虽然书的内容是违背常理的,但是从一个15岁的青少年稀疏平常的口吻来写,显得一切都是自然的现象,外面是炎热的夏天,屋里是发臭的尸体,四个小孩子不同的怪异角色,还有明知道是埋藏的母亲尸体,却还会帮他们填补缝隙的德里克。所有的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组成了这部匪夷所思的小说。
孤岛的秩序是不容打破的,他们四人不允许任何人来插足他们的生活,他们被遗弃在孤岛上,同时他们也努力维护着这个孤岛。
最后,德里克知道是他们母亲的尸体还帮着填水泥也是真的牛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