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的读后感大全
《幕末》是一本由[日]司马辽太郎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幕末》精选点评:
●讲清楚江户幕府末年到明治开国那些年的事儿,并不容易。头绪繁杂,派别林立,加之思想的混乱——幕府为首的统治阶层总体倾向于“开国”师夷长技;反倒是后来维新中坚的前身“尊攘派”,固执地坚持驱逐所有洋人,恢复传统的闭关锁国体制。 幕府只学科技不愿进行彻底政治改革,难掩颓势,最终走向了时代的反动面;被西方坚船利炮震醒了的攘夷者,华丽转身,又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浪潮。 十二个短篇,以“尊王攘夷”志士为主角,以政治暗杀——畸形的历史产物为线索,组成一部小说版的刺客列传。
●各种短篇暗杀故事。在时代的背景下,个人所怀有的伟大情怀最后很多都成了悲剧。这些攘夷的武士们在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他们所谓的牺牲是否都白费了呢,真是令人感叹啊。
●幕末刺客列传
●成为司马辽太郎的死忠粉
●精彩,《新选组血风录》的姊妹篇,以前看过一些片段,后来终于引进了全本,今日看完。
●”论能力,田中显助不过三流角色,但一流能力的志士在维新期间几乎殆尽,结果田中在新政府成立后享尽荣华富贵。”
●可能没有新选组血风录好看,普通人性情更真,大人物经常没普通人可爱
●一流的理想主义者死在了旧时代,二流的实用理性主义者创造了新的社会。
●似乎没有读完,艰涩难懂,人名太长,和地名混淆,对相关历史背景和武士性格文化也不熟悉
●作者用一个个刺客的碎片构成了整个幕末的画卷。一流的英雄死了,留下二流三流的人享尽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荣华富贵。
《幕末》读后感(一):12次暗杀,亦是幕末这个时代的一种表达
尽管司马在本书后记中声明了“暗杀对历史毫无贡献”的观点,然而将一部描写了12次暗杀事件的小说命名为《幕末》,实则表明“暗杀”这一举动是能够充分体现幕末这一时代的关键字眼。对于故事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无论暗杀行动被赋予何种意义,所带来的也只能是悲剧。合为一处,亦是幕末这个时代的悲剧。
《幕末》读后感(二):幕末!幕末!
司马辽太郎的书之前陆陆续续读了不少,《幕末》算是对《新选组血风录》和《燃烧吧!剑》的侧面补充吧。12篇攘夷志士的暗杀故事是属于幕末这一特殊时代的刺客列传,是巨大历史变革的血色印鉴。
幕末的历史不容易读,因为幕末的思想、流派特别混乱,政治立场变动无常,今天是死敌明天又成了盟友。书中最后一篇《最后的攘夷志士》里写的,几个月前攘夷还是烈士行为,几个月后则被处以极刑。《幕末》选取暗杀这个角度来描述那个混乱的时代有其独到之处,最起码,读完这部小说多少对攘夷、开国、倒幕能有些粗浅的认识。
作者本人非常讨厌暗杀,认为暗杀对历史的贡献几乎等于无。唯一值得一提的只有樱田门外事变,因为它可以说是一切狂乱的开端。他笔下的刺杀者也没有几个情操高尚、志向高远的杰出人物,多是些狡猾的投机分子、无知的狂信者,愚钝无谋,尽是些乌合之众,刺杀也完全不像他们自己号称的那样是为了伟大的志向。行动的指导混乱而盲目,给人一种荒谬又可笑的感觉。正像作者写的那样,活下来享受胜利果实的都是些三流人物,真正的志士都成了时代的堆填物,颇为讽刺。
《幕末》读后感(三):十二则暗杀录
毫不讳言“非常讨厌暗杀”的司马在讲述这十二则关于暗杀的故事时采取了相当客观的态度,即便是对“例外的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樱田门外之变也非常客气的用了“如果对明治维新持肯定态度的话”的说法,十二则故事大体维持着倒幕与佐幕交错的结构,并且刻意回避了河上彦斋、冈田以藏等知名人斩以及坂本龙马、佐久间象山等天下闻名的遇刺事件,除了对个别心揣人情义理的志士言及间带有悲悯敬意外,余者则无论其立场一律是惯常的深远清淡,其中更是不乏讽刺。
在攘夷已然成为潮流的幕末,无论做什么打着攘夷的旗号总归没有错,所谓的攘夷派除了少数胸怀大志的有识之士与对时事认知有限的传统国粹主义者外,更多的则是些“根本不会思考只会意气用事一心追求功名”的乡野匹夫,所行之事不是如《刺杀冷泉》中为了抢夺功劳而对一个罪不至死猥琐可怜的平乏画师穷追不舍必杀其身而后快,就是如《猿十字路口的血斗》中没头没脑的为人所利用,分述于上两篇故事里被所谓志士在其仅十一岁儿子面前砍下头颅的贺川肇之死更显天诛的残酷无道。
然而对攘夷讽刺的最厉害的还是《最后的攘夷志士》,相比已隐约察觉自己被时代抛弃却不变初心最后背负乱臣贼子恶名惨死枭首的三枝朱雀二人,披着攘夷皮囊玩弄权术的政客们不但包藏祸心更毫无忠诚气节可言。长萨诸藩因为关原之败而对德川家怀恨百年恐怕只是底层武士不满现状的朴素想法——毛利氏岛津氏在关原迟徊观望的糟糕表现若太阁泉下有知也不愿担这个虚名——在孝明天皇本人就是坚定的亲幕派情况下打着尊王攘夷的幌子行倒幕之实却着实可笑,毕竟无论是公武合体还是武装倒幕对于意欲插足中央权力核心的地方豪强来说其实都毫无区别,利益没有绝对化,无非是换个口号而已。可那些满怀豪情或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或深信国难大义而抛故土赴他乡蹚进杀戮浑水的攘夷志士们却被时代与新政府一起抛弃了。
一二流的革命家大都在腥风血雨中殒命,真正的攘夷志士成了背弃过去信仰的曾经同志的弃子,剩下的田中显助们却因为长寿与没有坚定的信念而屈从现实顺应时代,在新政府身居高位纵享“维新元勋”的荣耀奢华。司马似乎对存活到明治时期的志士全无好感,即便是位列三杰之一的桂也给出了“维新后并没有发挥出多少能力”与“在乱世炮火中活下来才是他的才能”的评价,这些所谓的胜利者们不过是活下来的一群人。
对佐幕一方司马也同样毫不客气,多次作为愚钝不堪的背景人物登场的新选组队士自不必多言,《彰义队的算盘》里不过数百人的乡野团体也党争不断金钱至上,甚至有不少“天不见血就睡不着”对平民百姓挥刀斩杀的嗜血队士,战斗起来却是四下逃窜躲避炮弹,临时凑成的乌合之众如此不堪,世享恩泽的旗本也好不到哪去,不是因为没有津贴不愿出战,就是一开战便逃的干干净净丑态百出,有这样一群护卫者难怪会令人生出“幕府气数已尽”的感慨,幸而还有苦苦坚持的天野与慷慨赴死的大久保老人扳回了一些颜面。
本作的原名是《幕末暗杀史》,倒是直白的很。尽管对暗杀丝毫没有好感,司马却也坦言“不能否定那些那暗杀者们给幕末史添上了一道黑色的华美”,“无论是暗杀者,还是遭到暗杀的死者,都是我们历史的遗产”,独身代表萨摩荣誉参与樱田门“讨逆”(司马对井伊直弼也是甚为苛刻)事成后凛然自尽的有村治左卫门,把女儿嫁给必死之人既是报仇也是报恩的阿静,一介布衣却试图孤力撼世最终难躲暗箭的清河八郎,与龙马仅有一面之缘却有感其义挺身为其复仇的后家鞘彦六和中井庄五郎,抛弃身份将刺杀姊小路少将当做毕生事业经营而后悄然自裁的大庭恭平,坚信大丈夫有些事不得不为的那须信吾…抛开这些志士的立场,他们昂扬澎湃的情怀却都是相同的,司马不愿过多着笔于政治形势与思想,于是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暗杀背后但留大义于人间的价值观与暗杀者被杀者的所见所闻所思上,而每章结尾诸如某某人后来如何如何,某某地方现在如何如何的补笔更是透着人生无常岁月蹉跎的唏嘘,回味无限。
:书封遮挡的关系,一直以为封面插图是残破的船骸,适才细细一看,才发觉是一顶沾有血迹的轿笼,所绘大约是樱田门外之变吧,那原以为是海浪之白色定是皑皑白雪了。
《幕末》读后感(四):悲哀的刺客
《史记》的刺客列传记载了一些纯粹的刺客,为报恩义、为了复仇或者为了酬劳而杀人,颇有风萧萧易水寒的苍凉悲壮之感。
与这些刺客相比,《幕末》的刺客就不那么纯粹了,大都号称是为了政治理想而杀人,但是其实多数刺客都是素质低下,脑瓜不灵,被人忽悠当枪使,跟风杀人。
绝大多数刺杀,除了抹杀很多人的生命,并没能改变什么。
真正的精英在幕末的动乱和互相刺杀中损失殆尽,维新政府中居于高位的都是三流人物,凭借运气好、善逃命、猥琐流而在动乱中存活下来的这些人。
刺客如棋子,政治家才是翻云覆雨的那只手。
十二个故事:
一、樱田门外事变
这是号称唯一能有助于历史演变的一次幕末暗杀。
血腥镇压维新志士的幕府CEO被杀,掀起了群雄逐鹿的高潮。
二、奇人八郎
清河八郎也算是个人才了,允文允武,视野开阔。
新选组、见回组的创始都要追溯到他身上,不过最后他毫无防备的死在佐佐木(见回组组长)刀下,也是非常嘲讽了。
三、花屋町的袭击
坂本龙马被刺杀,对于维新事业也确实是个重大损失了。
他一手提拔的陆奥宗光想要为他报仇,组织了刺杀小队。不过雷声大雨点小,双方各有1人死亡(死的都是龙套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后来,也没有听说有人再提要为龙马复仇。
四、猿十字路口的血斗
一个著名公卿,死于刺杀。现场留下的刀是著名的杀手田中新兵卫,但是貌似他喝醉了酒,刀被人偷走了。他在被捕后,切腹自尽,所以此案成为悬案。
五、刺杀冷泉
冷泉是个宫廷画师而已,成为众多“维新志士”暗杀的目标,其实,大部分人想杀他只是为了扬名而已。
他老婆是个美人,善于四处勾搭。对于他的死,他老婆是出了大力的,可谓红颜祸水。
冷泉四处奔逃,依旧被千里取人头。
六、祇园伴奏
一些刺客都不知道有什么理由要杀死对方,就拔刀杀人了。
还有刺客在对方幼子眼前砍下对方头颅,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
七、土佐夜雨
土佐CEO被刺杀的经历。
土佐虽然能人辈出,但是没有得到土佐的官方支持,再加上损伤也惨重,核心人物坂本龙马等等都挂了,所以维新政府基本都被萨摩和长洲把持,土佐被边缘化了。
八、逃跑的小五郎
原来真正的桂小五郎是这样的。猥琐,警觉,善于逃命。好色,但视女色如衣服,借用过了就抛弃了。
顺利活到了维新,成为元老。
但从此也只是个政客了,无所作为。
九、不死之身
井上馨,猥琐,善变,贪婪,好权。遭遇刺杀而重伤不死,可谓气运加身了。后来居于高位,成为著名的顶尖腐败分子。
伊藤博文,出身卑微,好色如命,但为人圆滑,所以攀升迅速。在活到维新的二三流人物中,算是很有才能了。
十、彰义队的算盘
幕府都要倒下了,手下人还在争权夺利互相仇杀,这也很嘲讽了。
十一、火烧浪华城
一群志大才疏的“志士”,在乡间“为革命募集资金”,被一群暴民当成贼给打死了,真是有趣的紧。
更有趣的是,后来,这些暴民又给“志士”立了纪念碑。
如果让黑泽明来拍电影,应该能像七武士一样拍个很有趣的片子。
十二、最后的攘夷志士
最后的武士,为了信念而献身。
他们的信念也许对,也许不对。毕竟,政治的事情,谁能说清呢。
但是,他们是纯粹的。
武士限于视野,限于头脑,限于时代,无法认清形势。所以,思考信念正确与否不是他们要做的事情,他们要做的,只是为了信念,拔刀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