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璜》读后感100字
《唐璜》是一本由[英] 拜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75元,页数:91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璜》精选点评:
●高一时候对自己未来的向往,希望自己成为像拜伦笔下的唐璜一样风流倜傥~
●拜伦的讽刺史诗巨作,但浪漫主义离我们毕竟太远了。若非是精装,且为穆旦文革时历万难所译,真不舍得买。六月四日通读一遍,算是对上一辈及上上一辈知识分子的敬礼与缅怀吧。
●想把拜伦从坟里刨出来给我填上这个大坑!
●一直没买到这本书,后来找了电子书,还没看完,kindle就坏了,看来我与这本书还得再隔一段日子。感觉所有的题材都已经被经典所描述了。
●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罗斯-英国,最后还没填完坑。小时候读过开头没懂,两三年前终于读了,印象最深的就是讽刺了。
●《唐璜》的思想主题 长篇叙事诗《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出色的文学作品之一。通过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的漫游经历和抒情主人公的感官议论,讽刺和批判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政治的黑暗、上层社会生活的虚伪和保守。 拜伦笔下的英雄都是一些孤独绝望的反抗者,具有以下共同精神特征: 1、抑郁孤独,桀骜不驯,鄙视一切 2、明知道反抗的结果是失败,但仍然在绝望中对社会进行不妥协的反抗,而反抗也常常以悲剧而告终。这些人物都有拜伦本人强烈的个性色彩。
●看的时候在想咪蒙这种一口一口喂给你吃的句式,古已有之。拜伦叙事诗如此美!
● 我爱这诗歌. 我喜欢拜伦.
●穆旦翻译得好好啊!
●老一辈人的翻译啊,真是不得不服
《唐璜》读后感(一):神圣同盟
《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 、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 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那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物本来是不会名留青史的,奈何他却启发了后代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艺术创作灵感。
例如,英国大诗人拜伦写了一首题名为唐璜的长诗;奥国音乐家莫扎特以唐 璜为题材创作了一部有名的歌剧;英国的戏剧家萧伯纳也借用唐璜的故事写了一部讽刺式的舞台戏剧。
《唐璜》读后感(二):梳理一下唐璜剧情
上下两册。
剧情如下:
上册。
1.十六岁的唐璜,爹娘不合,爹死娘寡,有地有房。寡母用最正经的教育约束他,少年偷情嫁给老夫的母亲闺密年轻贵妇,捉奸被母送至异国他乡求学遮羞。
2.不料遇上海难,上演人吃人惨案。
3.被海浪冲到希腊,爱上海盗女儿。以为海盗已死,海盗目睹了他的葬礼及唐璜和女儿的婚礼。拜伦叹息《哀希腊》。
4.海盗将唐璜打伤。打包塞去货轮作奴隶。阴差阳错进了宫廷乔作女奴。
上册完。下册:
5.唐璜变为奴隶,见识世间百态。
6.阴差阳错当兵,不幸吃了败仗。
7.俄国贵族垂青,正直青年堕落。
上册人物少情节简单,很容易读。下册出现的人物太多,地图一个接一个换,读起来有些不耐烦。
《唐璜》读后感(三):加缪
有些人,生而为活;有些人,生而为爱。唐璜至少乐意说穿。但他选择了长话短说,他可以做到。因为人们这里所说的爱情是用对永恒的幻想装饰起来的。研究激情的所有专家都如此告诉我们,永恒的爱情只有强扭的。没有斗争就没有激情。这样的一种爱情只在死亡这个最后的矛盾中得以结束。必须要么当维特,要么什么也不是。鉴于此,有好几种自杀方法,其中之一是完全奉献和遗忘自身。唐璜跟别人一样,深知这可以动人心弦,又像极少数人深知重要的并不在于此。他也知道得一清二楚,一次伟大的爱情使人们扭头不顾全部个人生活,这些人可能充实起来,但肯定使他们选中的人们贫乏下去。一位母亲,一个激情洋溢的女人,必然心肠生冷,因为这颗心已与世隔离。而感情专一,从一而终,面孔一张,一切随之被吞噬了。是另一种爱动摇了唐璜,作为解放者的爱,随身带来人间各式各样的面孔。之所以战战兢兢,因为自知是过眼云烟。唐璜选择了“什么也不是”。
《唐璜》读后感(四):朱译本确实不如查译本远甚
【朱译本确实不如查译本远甚——20160626/03:55回复熠岸sunny20080311/00:00评论《说点实话》】
赫赫,这位兄弟为朱维基先生鸣不平的精神可嘉。不过,依在下看来,[王佐良先生盛赞查良铮先生的译笔,称其为《唐璜》最好的中译本,也是唯一的佳译]应该与权威意识无关。因为我是大学时代(1980-1984年)读《唐璜》的,而且很肯定是三年级以前读的,那时还不知道查良铮是谁,记得我首先买了朱维基先生的译本,但同时将之与从图书馆借来的“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我还真不记得有查良铮先生的署名)作了比较,结果是感觉朱译本确实不如“王译本”远甚,于是,我就把朱译本当作旧书处理掉了,读了“王译本”。整个大学时代我都没买到“王译本”(1980年7月初版),还是大学毕业后才买到的,那应该是1985年5月再版的“网格本”。说实话,我是在买了四川人民版的《欧根·奥涅金》(1983年10月初版)后才知道查良铮是谁的。而我明确地知道“王译本”本是查译本,王佐良先生只是注释者,则更是刚才的事情,因为我在查《唐璜》中译本出版的具体时间。
《唐璜》读后感(五):十七、十八
忙里偷闲的看完了拜伦的《唐璜》,查良铮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因为有上下两册,可记作两本书。许久前就想找来看了,网上一直购不到,现在有了南图做依托,倒是省却了买书的钱,可选择的余地也大一些。读来和最初预想的有些不一样,并非全篇都是浪荡子的感情故事,而且读的时候也不觉得唐璜的行为有多么的不妥,可能现在也是见多了暴虐的感情故事,习以为常。书中作者的感悟见解以及当时的人情世故颇多,每每读着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观点中倒也不失一些真知灼见,略为记录一二。
“话又说回来,什么是谎言?那只是真理在化装跳舞。我要质问一声史家,英雄,要人,律师和教士们,谁能拿出事实而不用谎言弥缝?真正的真理哪怕露一露影子,什么编年史,启示录,预言等等,就都得哑口无言:除非那记载是在事实发生前些年就写出来。”——拜伦《唐璜》
“本来爱情就是虚荣,它始于自私,又以自私为目的;当然也有一种爱情只是疯狂:难以遏止的心必须把自己和脆弱而愚蠢的美结合起来,否则热情自身就无法活下去;从而有些邪门歪道的哲人便倡言爱情是宇宙的本源。”——拜伦《唐璜》
“但事实总是事实——一个真正的诗人的职责就在于尽力摆脱掉虚构的成分;因为,若是使诗歌比散文所受的真实性的约束少,那算不了什么艺术,而是为着提供市场上对‘诗的词藻’的需要,同时满足那无耻的对谎言的渴求,撒旦就恁它使成群的灵魂上钩。”——拜伦《唐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