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蓝山》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蓝山》读后感锦集

2020-12-17 03:2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蓝山》读后感锦集

  《蓝山》是一本由[以色列] 梅厄·沙莱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山》精选点评:

  ●念书的时候在图书馆借读过的书,印象深刻的只有这一本

  ●最喜欢的书之一

  ●没有清晰的现实对立,但它内部的动荡让人不安。

  ●I see you.

  ●强烈推荐,好书一本

  ●誉为以色列的百年孤独有点过了,不过叙事手法倒是很新颖

  ●地上的以色列不是属灵的以色列。

  ●以色列版的《百年孤独》,无论是其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还是拓荒者的故事背景,都让我想起那部著作。同时,这本由只言片语的回忆组成书,给人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

  ●其实我不是太赞同犹太复国运动

  ●在读一次!

  《蓝山》读后感(一):拓荒者的百年孤独

  最早是在挪威森林,那位年长推荐给男猪脚的书

  蓝山、魔笛、了不起的盖茨比

  很多年后,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都过了第一代拓荒者进入蓝山开垦的年龄

  看着一代代过去的岁月,开垦,保卫,继续生活

  每个人无论选择过什么,最后宁静地回到蓝山的果园死去

  无论是生云山、越洋送信的小鸟,还是染上人脾气的坏猫

  米尔金那样的拓荒者成为了国内有名的种植专家。第一代拓荒者都想埋葬在他身边,但是他们都不能理解他,包括列文小组成员。

  无论各自为了什么目的,经历的爱情,友情,亲情,无法理解的孤独与隔绝,他们都把血汗挥洒在同一片土地上,最后一口方糖、一口盐渍橄榄,落叶归根

  平静读完后,歇一会,才能感觉到恢弘史诗在眼前展开

  《蓝山》读后感(二):当之无愧的伟大小说

  这本书至今没有读完过,就像百年孤独。因为它们太好了,是最好的小说,所以有一种奇怪的阻力,会让你放下书,说,就到这儿,不能再看下去了。就像一场音乐会,如果120分钟连续不停都是惊世天籁,会让你在现场晕倒。如果是顶级佳酿,你也会舍不得一次就喝完它。

  它是当之无愧的伟大小说。本来是送给同学做生日礼物,结果在一个高三夜晚的临睡前,读到第二页,我当场改变了主意。这本书买了两本,一本送人。一本留着,现在还在面前的书架上。有人参观我的书架,我会说:看,那是一本最好的小说

  知道这本书的人不多,本来希伯来文的作品翻译的就少。我至今相当庆幸,06年那个5月的下午,为了挑选礼物而走进书店。不然我一定没有机会来读到这样一本在我的最爱小说书单里排前三的书:了不起的盖茨比,蓝山,还有一个多半会给百年孤独,在没有碰到更好的之前。

  今天偶然来写这则评论是看到豆瓣上都没有对它的推荐/评论,一些原本可能有兴趣的人说不定就因此错过了。目前的评星是五星7,四星11,三星8——让我深感困惑——无论是五分制还是十分制,它都应该毫无疑问地得满分。

  至于小说的内容,关键词-魔幻现实、史诗、以色列。不过更让我着迷的是它的结构,是它的叙述方式,是主人公在讲故事时不同人物的交叠。

  对最爱的书往往是写不了书评的,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有人问我它好在哪里时我总是无法回答。在此多说几句,仅仅是希望给它一个应有的正面评价。如果你有一点点的兴趣来读它:

  那么请不要犹豫。

  《蓝山》读后感(三):突然翻到之前写的读后感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副很新鲜的画面,陌生的文化氛围,生活气息,像一次小心翼翼的猎奇。故事讲述一群开拓者在以色列土地,蓝山脚下艰辛创业的过程。他们创建自己的规律,他们受最朴实的宗教观念中荣辱的制约。他们勤劳,艰苦,却快乐。他们单纯到可以模糊男女的程度,他们执着到可以为了一个爱却没有得到的人终身不娶。他们有时也很无知,太本性,仅仅为了自己的满足,抑或为了内心说不清的骄傲,不考虑伦理道德,不计后果的行事。

  作者将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个性都塑造的很鲜明,蓝山脚下的人,古怪却又似乎理应如此。作者笔下,即使是拓荒者的驴子柴泽尔,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描述,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现实回忆交织,现实与外公的老故事,与宗教的种种条约融合的那么自然,浑然天成。

  故事娓娓道来,节奏很悠然,风景很开阔,又不经意的夹带着若隐若现的人生道理,生活感悟。金玉良言毫无征兆的出现,说的太贴切,太现实到读者的内心被温柔的刺痛。“我”的外公总是漫不经心,自言自语般的说些“我”小时候不能完全理解的话。他说:我们的清算在今生而非来世。他还说:我们选择了生存,我们必将生存下去。在他大口嚼橄榄时,为我搓澡时,随口的一句话却成为以后回忆里淡淡苦涩的伤痛。终于,外公去世时“我”也能够说出:外公在他不再有梦想的时候死了,难道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 这样略带哲思的话。

  一本《蓝山》展现了太复杂的人性,又追求积极向上的心态。其实那些性格古怪的主人公们,每一个,都代表了我们心中隐匿着的一个极端的自我。轻轻合上书,闭上眼睛,仿佛还看见蓝山缭绕的云雾,从蓝山吹下的清风拂过面孔。她就这样用淡淡的笔触写进了你的心灵,仍似漫不经心。

  《蓝山》读后感(四):犹太拓荒者与村庄的神话

  小时候写作文,立志当个种地的农民,本子被老师打了回来:“当农民累着呢,重写!”改成了“农业科学家”后老师才给了我高分。但当农民的志向却一直留存在了心里,像等待发芽的古代莲花种子。因此,看到乡村题材的小说,我都觉得倍感亲切。

  《蓝山》是“以色列当代文学译丛”的第四本书,我按顺序刚好看到了这一本。梅厄•沙莱夫的精巧构思与叙述方法给了我耳目一新的震憾。

  1.关于梅厄•沙莱夫

  沙莱夫,1948年6月29日出生于耶路撒冷,1967年参加了六日战争,有一次跟随巡逻队执行任务时,曾被处于疏忽的己方军队射中。沙莱夫现今出版的六部小说分别是:《一篇俄国人的浪漫史》(1988),中译《蓝山》;《以扫之吻》(1991),中译《以扫》;《冯泰奈拉》(1991);《朱迪斯之恋》(1994);《沙漠中的房子》(1998),中译《沙漠中的人》;《男孩与信鸽》(2007),中译《耶路撒冷之鸽》。他还写过一本关于宗教题材的通俗专业书籍和五部儿童书籍。他多年来在《最新消息报》的周末版发表每周专栏,讽刺地评论以色列的国家政策与哀叹人民的悲惨处境,他深信以色列不会采取“对内民主,对外种族隔离”的政策。他支持“以巴分治”的两国论,主张把以军在六日战争占领的领土归还给巴勒斯坦人。

  2.关于劳动

  《蓝山》一书中,沙莱夫将二十年代初来巴勒斯坦的拓荒者生活像打碎的玻璃一样拆乱,并重新拾掇起那些碎裂的拼图,慢慢整合,每一个横截面都如传说般鲜亮与不可思议。沙莱夫没有过分强调垦荒者的爱国主义倾向(锡安主义)和移民们身上固有的犹太属性,这就是他跟其他以色列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他的书中,却处处流露着对土地的敬仰。“我们回到这片土地来,不是为死,而是为生……我们的复活即是耕种。”,“我要耕田,我要播种,我要快乐——只有在以色列的土地上。”通过耕种这种赎罪仪式,难道不能体现自大流散以来犹太人对故土和宗教的笃爱吗?唯一不变的是人心和土地,而这两者又同样历尽苦难。

  在所有古代民族中,只有以色列人认识到,在劳动中蕴藏着快乐的秘密源泉,并强调劳动比战争更为崇高。赞颂劳动是所有犹太文学作品的标志。犹太民族的领袖不是被描绘为武士英雄,而是劳动英雄,勇敢的耕耘者以及愉快的牧羊人和耕田人。

  3.故事架构

  以尤里在夜晚的喊叫作开篇,以丹尼尔对伊斯特的痴心一片作结尾,《蓝山》看似没有向我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历史和现实交织的表述有些令我喘不过气,每个片断都那么环环相扣,不可预知,不能早一步也不能迟一步。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啊,故事讲完了!”

  第一代拓荒者的奋斗、恋爱、老去、死亡是全书的重点。他们让贫瘠的大地长出了果树,给奶牛听不同的音乐以产出醇香的牛奶,他们填平沼泽、同鬣狗和害虫搏斗,沙莱夫一定是个优秀的农学家。米尔金与妻子和情人的纠葛,泽尔金的曼陀林,利伯森到处藏着的、写满情话的小纸条,马古利斯沾满香甜蜂蜜、充满诱惑的手指,里洛夫那个埋着足够武装两个师的弹药的化粪池,皮耐斯对死在故乡的妻子的非真非幻的回忆,列文在妹妹死后的重返村子与他对她后代的悉心照顾,是他们爱情的细节体现。第三代成长起来后,他们便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执意要长眠在自家果园的米尔金,不知死在何处、最后在田里只剩下白骨的利伯森,被珍藏多年的弹药炸上天的里洛夫,被骡子复仇杀死的列文,以及宁愿葬身与原始人洞穴也不想被埋在“拓荒者之家”集体墓穴的皮耐斯……最后一个元老死去之后,也到了巴鲁赫离开村子之时。

  第二代人的经历又继承了父辈的离奇与怪异:被寄予厚望的头生子亚伯拉罕平淡地过完了大半辈子,最后携妻出国;会悄无声息潜行的埃夫莱因参军归来,英俊的面容被燃烧弹毁了,在众人怪异目光的逼迫下扛着重达一吨的夏洛莱公牛珍•瓦列恩四处流浪;食肉主义者伊斯特和突如其来的爱情砸中了便雅悯雄壮的前胸;才出生三天的丹尼尔对伊斯特一往情深,年年春天在田野犁出爱人的名字。

  到了第三代,只详细交代了三个人:疯狂制造沼泽、返祖倾向严重、企图把一切信件和遗物搬进自己的博物馆的迈舒拉姆;几乎与全村妇女交合,最后在水塔顶上缱绻过无数次的尤里找到了他的真爱——一位正统派诵经人的女儿;依祖父之命将果园变成了墓地,发了意外之财的巴鲁赫;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最终留在村子的人是尤里和他的妻子梅哈玛,他们的四个孩子分别以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亲人命名。三代人幸福地在充满庇佑的土地上生活下去。

  我最喜欢的人是乡村教师亚科夫•皮耐斯,他把所有自己教过的人都称为“我的孩子”,不管对方头发花白或比他高出几个头。他在昆虫学方面的造诣无人能及,他将虫子的习性用深奥的结论阐述,并证明万物的各得其所与生命的变化无常。他能掘出藏在树干深处的桃吉丁,像昆虫一样的触觉丝总能捕捉到尤里在风中的每一次喊声。“复仇像海葱的鳞茎等待着秋天。”皮耐斯第一次中风后的话成了他自己作为最后一个元老的死亡预言。他不愿和其他人埋在一起,选择了回归原始、回归万物的方式,使得巴鲁赫面对着洞穴的废墟哀叹,划不上让元老们在墓园重聚的圆满句号。尽管皮耐斯当了巴鲁赫三十多年的教师,试图把自己的昆虫狂想毫无保留地在他身上产生影响,但巴鲁赫永远没能超过他的老师对自然的感性。尽管年迈行动不便,老教师的完美计划让巴鲁赫的心愿没有达成:他和盲蛇、土蜥蜴与比上帝还要古老的单细胞动物长眠于谁也不能打扰他的洞穴。巴鲁赫猜不到他会采用这么魔幻与充满智慧的方式死去,带着内疚离开村子,荒废了皮耐斯交给他的昆虫与鸟类的知识,辜负了祖父希望他继承农场的期望。皮耐斯是不可战胜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级学者。

  4.使我深思的两段话

  皮耐斯引用《传道书》中的话,给一切生灵皆平等作了很好的诠释。现摘抄《传道书》13:17-20原文如下:

  我心里说:神必审判义人和恶人,因为在那里,各样事物,一切工作,都有定时。因为世人遭遇的,兽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空,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

  “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无常”能够证明“世人遭遇的,兽也遭遇”。对于热爱土地的垦荒者,他们视村里的牲畜跟自己是平等的,因此,在夜里张开耳朵飞往伦敦的希伯来驴卡什克的故事才会在人们之间流传;骡子柴泽尔老到不能走路时得到了“养老金”;敢于徒手取蜜的参孙被马古利斯的孙女视为勇敢;珍•瓦列恩会被埃夫莱因高扛着在乡间小路上遛达。

  记得有本书是这么解释《创世纪》的话的:“上帝先创造飞禽走兽,最后才创造人,不是让人觉得他们是万物的主宰和创世时神的最高杰作,而是旨在强调,后于鸟兽诞生的人,应学会谦卑。”也许有人会产生异议:难道人类不是等到天地万物都被准备好,才被上帝造出来的吗?这话不对!最后一天诞生的人要真是被神视为自己的杰作,为什么上帝并没有一开始把人造出来,根据他们的需求布置日月星辰、湖泊山泽?历史上曾经有两个学派花了三年时间致力于人生价值的讨论。山迈学派坚持认为,对人而言,人没有被创造出来的世界可能更好;而希勒尔学派争辩说,人被创造出来以后的世界可能更好。不过,他们最终达成了下列一致意见:对人而言,人从未出现过的世界或许更好,但人既然已经存在,就应该通过道德上的完善来充分享受生命。人类得适应自然环境,而不是任意打乱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犹太拓荒者都清楚这一点,才在巴勒斯坦成功地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定居点,不断壮大人口和竞争力。

  引用皮耐斯讲的另一段话:

  “知了记得自己在地下的4年吗?或者那漂亮的凤蝶——它记得自己曾是芸香叶片上一只难看的毛虫吗?蛹期,并不仅仅是成熟过程中静静准备新生活的一个阶段。它也是忘却和湮没的过程,是幼虫和成虫之间一道难以渗透的屏障,那是同一个生物生命中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反观我们,则被赋予了最可怕的禀赋。我们不但非要在背上背负记忆的驼峰,而且还不能从停不了的吃喝、积累、长胖的重压下解脱出来得到报偿,过一段飞翔、歌唱、爱情的简短时光。”

  老教师认为,背负着沉重记忆的人,无论怎样蜕变都不能获得新生活。皮耐斯不仅是在哀叹他们那一代,他哀叹的是犹太人的整个历史。他的嘲讽是很有道理的。旧约及历来的历史著作都是如此,无不对民族流亡充满哀思和痛思。犹太作家的文字都有历史的影子,悲哀的基调一直是字里行间不谋而合的弦外之音。然而,即使历史和记忆再痛苦,再充满惩罚,他们也不会拒绝它的。

  为什么犹太人给我的印象只有迫害、苦难与流散三个词?为什么别人一提到“二战”我就会目光涣散地翻白眼?看多了这类书,我也受到了悲观主义的影响。

  不过,要是真的选择遗忘就不会有今天的以色列了。皮耐斯的话只对了一半。华沙起义的传奇领导人阿巴•库夫纳说过:“记住所有的是疯狂的,但忘记所有是背叛。”沙莱夫跟任何一个以色列作家一样,文字中处处显现出他的犹太性。

  5.结语

  《蓝山》的封面画着的人是赤裸着上半身、扛着公牛的埃夫莱因,正朝着几幢房子走去。他是带着珍•瓦列恩散步归来,还是和它一道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村子?要是哪一天我见到一个戴着养蜂人面罩、肩上扛着一头公牛的年轻人,我会用德语与蹩脚的英语告诉他,我愿意嫁给他,为他生很多很多孩子,不去在乎公牛嫉妒的目光。很疯狂的想法,我第二喜欢的人是埃夫莱因。我跟他一样缺少爱而过着不安定的日子。只是少有人看得见我还扛在肩膀上的挚爱。

  看完了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农民的决心和信念。作物的发芽、抽枝、拔节、开花、结果如同犹太教会堂里的诵经声和羊皮书卷一样神圣。

  2010.12.2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