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品读古诗词》读后感摘抄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是一本由欧丽娟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6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读后感(一):跟着欧丽娟老师品读古诗词
看过不少讲解、品鉴古诗词的书,但感觉如《欧丽娟品读古诗词》这样,能让人废寝忘食地一口气读完近670多页,确实不能算多。这套两卷本,从神话与诗的关系、联系,到诗经、楚辞,再到汉乐府,到六朝文明,再到隋唐诗歌以及宋诗。当然,虽然书名上是“古诗词”,主体却是诗;而且,主要是宋代以前的诗——单论诗,唐诗是古诗的巅峰,宋诗虽然名气不小,但宋词的风头显然远远盖过了宋诗——但也涉及到了一些词,譬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所以不必存在厚诗薄词的莫名惊诧。
作者简介里说,欧丽娟是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2012年开始在台大开放式课程陆续开设《红楼梦》《中国文学史》以来,广受海内外华人欢迎,让读者重新认识到了古典文学的精髓。说实话,对作者不熟悉——但这不打紧,看她是如何来品读古诗词就足够了。一本讲古诗词的品鉴书,能让人读来不忍释卷,这说明她的确是讲得很好,所以才让人不知不觉就读完了,还有一些“余音缭绕”的感觉。
讲中国古诗词的书,一般开篇会从《诗经》、楚辞讲起,这似乎成为了“惯例”。但是欧丽娟老师没有这么讲,她是从“神话”开始讲的,这像极了西方文学是希腊神话开始“很久很久以前”。直到这个时候,方才恍然大悟般:原来历代诗词里涉及到了神话典故的,居然有如此之多:银河、织女星、牵牛星进入诗词里不算什么稀罕事,“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也就算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是不是也很快就浮现出来了呢!
接下来,讲《诗经》,讲“楚辞”,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除了常规的讲解,这一部分的妙处,大概至少有两处。一处是介绍了为什么从《诗经》开始,一直到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再到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什么那么喜欢用“四言”呢?欧丽娟老师认为,这是因为,“四言诗”能够“很自然地就形成两两断句的节奏”,因此“特别能表现出一种均衡、沉稳、平和的特质”——她认为,这样,“用在正式的场合、隆重的礼仪上,能增加庄严肃穆之感”,多用于“比较正式、严肃的文类”!事实也确实如此,只是以前确实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第二处比较妙的,就在于讲楚辞的时候,欧丽娟老师特地讲到了屈原的身份,也就是他的左徒与三闾大夫职务,以及他作品中何以涉及到比较浓郁的“巫”文化地域特色。在讲屈原时,欧丽娟老师较多地讲到了屈原个人品质与他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对屈原作出的高度评价,也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讲汉乐府、六朝文学、唐宋诗,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多的特别之处——但比较例外的是,欧丽娟老师给隋炀帝杨广留下了“一席之地”——讲到了他的一首题目就叫《诗》的五言绝句。如果单说这个名字,估计没人有什么更深的印象,特别是对于这个更多地与隋朝灭亡、与大运河联系在一起的家伙;但如果说起“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这几句呢,印象是不是逐渐深刻起来了呢?由此,欧丽娟老师认为,“隋炀帝也许在政治上非常失败”,但是作为一个诗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毋庸置疑,认识一个人,确实要一分为二、全面评价才比较公平公正,否则,难免会有所遗漏——就比如,如果说人品,宋之问确实不怎么样,说他是“最无耻的诗人”恐怕都不为过;不过他的那首家喻户晓的名诗《渡汉江》也确实写得好:“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欧丽娟品读古诗词》上下两卷里,作者讲得尤为详尽的是《诗经》、汉乐府以及唐诗,其他相对来说虽然略显单薄,但依然讲得从容不迫——不过讲宋诗的时候确实显得有些匆忙了!总而言之,欧丽娟不仅仅是在讲古诗词,同时也是在讲人;不仅讲他们的代表作,同时也没有忘记讲那些诗人的特质与故事!如此,就很自然地把古诗词给讲“活”了,讲得足以让人入脑入心、印象深刻!确实是很不错的一套古诗词品鉴书!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读后感(二):不知道怎么教孩子读诗词?不如先给孩子把神话故事说明白
远在南北朝时,有一位家境殷实的女子,她在自家大宅院里,挖了一大片池塘。
这个池塘有多大呢?她在自己的诗里写道:“掘作九州池,尽是大宅里”——就是大到像九州一样。九州就是天下,她用的这个比喻真是极尽夸张。
然后她又写道:“处处种芙蓉,婉转得莲子”——在这个九州池里,她种满了“芙蓉”——也就是莲花、荷花,然后收获了许多的莲子。
为什么她要把荷花、莲花,说成是“芙蓉”?因为她太思念自己的丈夫了,连写诗都要谐音“夫容”。而“婉转”而“得”的莲子呢?正是她在婉转地表示“我爱你”的心意。
在中国诗词里,莲子、莲藕、藕丝,是被运用得最多的,进行恋爱的谐音双关的一种植物。甚至莲,也会被谐音成“怜”,表达着爱意。
其实从小,我们对古诗词就并不陌生,儿时,它们琅琅上口,长大了,它们在记忆中已是越来越模糊,只是依稀记得词面上的大概意思,更深一层次的双关、比喻,早已还给了语文老师。当自己成为父母,开始教孩子学习古诗词时,面对着熟悉的诗词,对懵懂孩童,却怎么也解释不明这个诗词到底说了什么。
解释不清楚,诗词里的日本为什么称为“扶桑国”;
解释不清楚,除了“窈窕淑女”,我们还能怎样称颂美人?
更解释不清楚,孟浩然那求之不得的中年危机怎么来的,怎么渡过的……
心里默默叹一口气,要真能解释清楚的,估计只有大学里的教授吧?可自己的学问,真不是这个段位的,多读书在这个时候,真有用。
台湾大学里,一位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欧丽娟老师说,表面上看,读文学不能直接增加收,只是职场上拼搏之余的闲情逸致,用来调剂一下身心而已;但你可知道,当诗歌与文学进入一个人的内在以后,会对心灵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吗?古人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真的存在的。
欧丽娟老师是什么人?她自2012年,就在台大开放式课程里,陆续开设了《红楼梦》《中国文学史》,让读者重新认识古典文学的精髓,深受海内外华人欢迎。2015年荣获全球开放教育联盟“杰出开放教育奖”的“教学者奖”。
除此之外,她还著有《杜诗意象论》《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唐诗选注》《历代诗选注》《诗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大观红楼》等作品。可以说,是一位深入研究和了解古诗词的老师。
和我们观点不一样的是,欧老师认为,读古诗,并不应该从《诗经》等书籍开始读起,那应该怎么读呢?
她用她的这本《欧丽娟品读古诗词》,慢慢给你讲如何读诗词,以及诗词背后的故事。
如果要聊诗歌,欧老师提出了一人让我们都觉得新鲜的理念,她认为,谈诗,就要从神话说起。
神话不是诗歌范畴,却和诗歌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不难联想到许多诗词,都与神话相关,例如,李白的《上云乐》:
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对应着女娲造人的神话;
白居易的《东城桂三首》: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对应着月宫嫦娥的神话;
著名的《古诗十九首》里有一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对应着牛郎织女的神话。
神话故事有着非一般的想象力,现在看起来大部分都不合现实逻辑,甚至会有些啼笑皆非的胡编乱造,可这样发散式的思维方式,恰巧也正是诗歌带着人离开现实世界的创造力。
不过,在精神脱离现实世界之后,诗人们,也会明显注意到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山川河流永在,日月更替常新,而人类,却是生死无常。
就算极富想像力的诗仙李白,也不禁写道: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历朝历代的诗人们,把我们也能感受到,却说不出口或说得不好的体验,用笔墨深刻传神地表达出来,带着我们去看我们已看不到的故事与风景,去听我们根本已无从去听的声音;欧丽娟老师这本《欧丽娟品读古诗词》,从神话开始,到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诗跨越七个时代,解读47位诗人,涵盖20个主题,旁征博引200余首诗歌。帮我们厘清文学史对部分诗歌的误读和偏见,从此,让我们学会怎么看,怎么听。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读后感(三):和欧丽娟一起漫读中国诗歌史,才发现这么多年的诗白背了
欧丽娟的名字被大陆的学生熟识,完全得益于她早在几年前的网上公开课视频。
那是专门分析《红楼梦》的公开课,和其他"红学"专家既定的结论不同,欧丽娟用她流畅和严密的逻辑,试图将自己放生命与书中的人物命运作勾连。
几场公开课下来,她赢得了来自大陆慕名而来听课学生的满堂喝彩,也遭到了不能接受的观众们大肆地谩骂与攻击。
作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欧丽娟除了"大观红楼"系列之外,代表作还包括《杜诗意像论》、《唐诗新思路》等,还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
其实,从中学时期开始,欧丽娟就对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是受到古典文化内敛、不对外张扬的影响。这次出版的新书《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封面采用了古画重图的设计,书名用喜鹊古风小楷凸显诗歌的经典传承,无不彰显传统文学之美。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共分为上下两卷,采用了裸脊的装帧方式,使得书籍便于平摊阅读,增添阅读趣味。
为什么要赏析古诗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和西方文学的叙事方式不一样,中国文学是以抒情为主,以言志为发展方向。
诗歌有着其独有的婉转格律、特定的形式,它是建立在文学的艺术形式里,经过了用字遣词的打磨、感受思虑的沉淀,以精致细腻的文字组织,让表达出来的感觉更敏锐、心灵更优美,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更深刻。
就如欧丽娟所说的"我们读书不是要验证自己脑中已有的观念,读书是要看到更大的世界和更丰富的人生可能性。"
从《诗经》、《楚辞》、《汉赋》,再到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经过漫长时代的洗练,因为不一样的历史背景,人文风情,生平遭遇,无论是内容和形式上都大有不同。
读一首诗,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之后,让自己的情思应和诗人,完成自己的情感宣导。
很多人会认为,读诗是一种消遣。其实不然,你看有多少发达国家政府和国民是如此重视古典文学,赏析古典文学,不仅是对本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对社会的风气影响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熟一首诗、读透一首诗,让诗歌与自己产生共鸣,让诗书的力量成为自己的深度和情韵,从而转化成一种优雅的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
从神话开始的中国古诗词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上下两卷共分成六章,其中包括神话、诗经、楚辞、汉代诗歌、六朝文学、隋唐诗歌以及宋诗。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神的诞生,看到了诗经中《周南·桃夭》中最美好的婚姻,还有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孤独的坚强;王维本不是一个世俗中人,他默默在《桃源行》中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杜甫居然能欧从一片宁静的景观里,从各式各样的小果子中,体悟到所有生命背后的力量,并写下了他人生诗集中的第一长篇《北征》。
身为女性,欧丽娟还从《暮秋独游曲江》中发现了李商隐是如何从情痴一步步彻底陷溺、迷醉,走到绝望深渊的地步;原来作为最早女性主义者的朱淑真的诗作表达的是前卫的一面。
不仅这些,欧丽娟还帮我们从诗歌中厘清了一些文学史上的误解:除了"窈窕淑女",我们还能如何称颂美人?诗歌为什么要从神话说起?杨贵妃到底在哪里终老......
可以说,《欧丽娟品读古诗词》是具有厚重现代意义的一套书,其作者用她温暖的人文情怀和严格的考据,让诗词消弭了时空的阻隔,直抵人心。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读后感(四):从上古神话流变到盛唐气象万千,欧丽娟教授带你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占据着重要位置,从西周到唐宋,从中原到楚地,“诗”中有田间巷陌的寻常生活,有才子佳人的浪漫情事,更有人生际遇变迁时的激昂或忧伤。数十字或百余字的组合,极富音乐的韵律感,读之朗朗上口,配上曲谱后亦可“绕梁三日,余韵不绝”。
在中国这样一个“诗”的国度,古人们习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阅读这些古诗词时,依然会被其中所传递的情感所触动。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恋人远去后,茶饭不思,连梳妆都懒怠了许多,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落寞。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中,被饥饿所扰的陶渊明,不得不为五斗米而出门乞讨,个中的心酸与羞愧,与《红楼梦》中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时的卑微十分相似,写尽了人在困境中的无奈。
诗歌,无论是大气磅礴,抑或是柔情百转,都在无声无息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那么,如何更好地读懂古诗词呢?最近读到的《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就是一套很不错的古诗词鉴赏书籍。
欧丽娟教授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功底,她的“品读《红楼梦》”“中国文学史”系列课程,这几年在网络上的热度很高,她娓娓道来、平实流畅的讲课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品读古诗词”系列正是她的最新作品。
和其他古诗词解读书籍不同,欧丽娟教授在内容选取上,将侧重点放在“诗”这一体裁上,从《诗经》《楚辞》,一直讲到唐诗宋诗,带领读者品读每一时期的名篇佳作。在叙述风格上,沿袭了她一贯的细腻路线,对诗歌中的情感、韵味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等都有细致的剖析。
01 上古神话:奇幻的想象世界,是诗性思维的源头
提到“古代诗歌”,人们常常会将《诗经》作为讲述的起点,不过欧丽娟教授却另辟蹊径,将上古神话定义为古诗词的源头。在她看来,神话思维的本质就是诗性思维,它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抒情诗传统的基调,对于其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类型上看,上古神话主要有六大类:创世、自然、战争、感生、变形与推原,是古人对宇宙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生命万物的浪漫化阐释。虽然神话诞生于人类文明的蒙昧阶段,但它天马行空、不拘于现实种种的丰沛想象力,给了诗人们无尽的创作灵感。
我们熟悉的女娲造人的古老传说,在诗仙李白的笔下,有了“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濛濛如沙尘。生死不了尽,谁明此胡是仙真”的感慨,女娲用沙土随意捏就的万千凡人,无法参透生与死,更不能看出真正的神仙,所以只能被称作“愚下人”。
晚唐司空图的《杂言》中,也有写到“女娲只解补青天,不解煎胶粘日月”,希望时间就此停驻的强烈愿望呼之欲出。到了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中,更是把女娲当年的补天石设置为贾府兴衰的亲历者与讲述者。
神话故事中,自然万物常常被赋予灵性,月亮上有捣药的玉兔,还有从人间飞升的嫦娥与伐桂的吴刚,漫漫银河中,牵牛与织女遥遥相望,等待每年鹊桥相会的那天。诗人们受此类故事启发,杂糅以爱慕、孤独、思念等情愫,写下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在以“牵牛织女星”为意象的诗歌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萧瑟清冷的秋夜,天上的三两点星辰,更衬托出宫女们落落寡欢的心境。李商隐的“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则加入了张骞“客犯牵牛星”的故事。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交融,在牛郎织女这对苦命爱人之间加了一个“第三人”,看似有些荒诞不经,但“妒”字又让冷冰冰的星宿多了几分人情味,带来独特的读诗体验。
02 诗歌与时代:楚辞之浪漫神秘,隋唐之气象万千
以上古神话为原点,其后数千年的诗歌流变史,在不同的时代中,发展出了风格各异的灿烂诗歌文化。
形成于西周至春秋的《诗经》,以均衡、沉稳和平和的特质,成为古代诗歌的“根文学”。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则以瑰丽恣肆的文采著称。汉诗不同于赋的华丽,多了几分质朴与深情。三国乱世,催生出了建安文学的豪健风骨,六朝的诗人们开始关注四时风物,寄情于山水之间。到了隋唐时期,一洗六朝的旖旎脂粉气,盛世的万千气象诉诸笔墨之间,逐渐臻于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宋代虽以“词”为主,但诗在数量上仍然占据优势,且“以筋骨理性见胜”。
诗之意境的千变万化,自然受创作者的个人阅历、文学积淀等的影响,但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也蕴含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诗”本身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产物。
一方面,地理因素,如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诗人的创作风格。生在楚地的屈原,身处“迭波旷宇”的南沅、湘之交界处,高山耸矗,水雾氤氲,四季香草佳木竞芬芳,当地人历来有信仰鬼神之传统。长期浸淫于如此美丽神秘的氛围,诗人屈原的诗歌中,总少不了秋兰、香桂、辟芷、芙蓉、江离等各色香草,言辞间的张扬气质、带有超现实意味的绮靡意象,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在水深土厚、景观辽阔的中原地带,诗歌则生发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质朴与豪迈气质。《诗经》中写新婚嫁娘,形容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种明艳热烈的美,恰如春日之桃花。曹操的《短歌行》中抒发人生短暂之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并没有将忧思郁结于心,而是不断地寻找出口:美酒、高歌,还有招揽天下人才、实现千古功业的远大抱负。
另一方面,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社会环境的稳定与否,是战事连绵,还是和平盛世,对于诗歌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以唐代诗歌为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歌,带给读者的感受也有很大的差异。
初唐时期,王维、孟浩然的诗作中,“自然”元素的出现频率极高。他们流连于山水风光,远离尘世名利,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特别是王维的诗,诗情与画意,出世的洒脱与淡然的禅寂,达到了高妙的艺术佳境。他19岁时的《桃源行》,“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就写出了与陶渊明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所不同的美学意境。
盛唐时期,诗仙李白横空出世,他的诗歌中充满狂放不羁的热情,动辄“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与此同时,他的豪迈中自有一股飘逸与洒脱的气质,“飘然有物外志”,面对庐山时,不禁挥毫写下“对之心益闲……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山水涤净了诗人的心灵,得以短暂逃离喧嚣的世间。
到了中晚唐时期,随着社会局势逐渐变得动荡不安,诗歌中的悲凉与无奈显得愈发突出。在杜甫的诗里,我们读到石壕吏的残暴无情,也看到战争、饥馑如何摧毁着寻常百姓的生活,就连曾经无限风光的李龟年,如今都沦落街头,世事沧桑巨变,其中有多少忧伤与无奈。
03 诗中人生百味:隋炀帝的寂寞,潘岳苏轼的哀伤
诗歌,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但具体到每一位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样貌,更可以循着文字的线索,叩开他们内心世界的大门。欧丽娟教授在品读古代诗词的过程中,对于诗人们心理特质的解读也尤为精彩。
向来以“奢靡暴虐”为后人所不齿的隋炀帝,在诗歌中展现出了不为人知的一面。“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一首五言绝句,其中的寒鸦、孤村、斜阳,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但它的的确确是出自这位“暴君”之手。
身为千万人之上的君主,拥有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财富与享受,但在隋炀帝的心底,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孤独与寂寞。正所谓“高处不胜寒”,生于帝王之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权力斗争的腥风血雨,纵使最后站上了权力之巅,但隋炀帝始终无法获得平静安稳的心境。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情绪,却无人诉说,只能透过诗歌来排解,这大概就是人心的玄妙之处吧。
自古多情如诗人,对于隋炀帝来说,诗歌让他暂时卸下层层伪装,直面内心的落寞与空虚。而在潘岳、苏轼、元稹等诗人的生花妙笔下,对逝去恋人的深沉思念,化作字里行间的无言忧愁,穿过千年时光,直击人们的内心。
有“六朝第一美男子”美名的潘岳,每次出门都会遇到一大群“疯狂粉丝”,她们“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但潘岳唯独对妻子杨氏痴情一片,两人共同生活20多年后,妻子早早去世。曾经的幸福伉俪,如今却是天人永隔,潘岳写下了《杨氏七哀诗》《悼亡诗三首》等。他说“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爱人已去,物件上空留下共同生活的记忆,内心的彷徨凄楚可想而知。
潘岳开启了古代“悼亡诗”的序幕,在之后的千余年间,涌现出了众多悼亡名篇。唐代元稹写给原配韦丛的《遣悲怀三首》,对贫贱相依的妻子不惜溢美之词,尤其是“同穴窨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几句,写出无限沉痛与悲凉。
然而,这位深情的诗人终究还是败给了内心的欲望,与薛涛、刘采春等人的绯闻情事,更是让他多了一个“渣男”的名头。另一位大诗人苏轼的情况也有几分相似,在悼亡诗《江城子》中,诗人梦遇离世十年的妻子王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现实生活里,他先是续娶了王闺之,还有一位红颜知己王朝云陪伴在侧。
生死不渝、情深义重的诗中誓言,似乎逐渐被时间冲淡,但至少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对相守半生的那位女子,他们所流露出的哀伤是真挚和纯净的。
有人说,诗人是人类的感官。古诗词,经历过时间的淬炼,留下值得细细回味的经典。
借由诗,我们看见春水、夏云、秋月、冬岭的曼妙,领略人生的五味百态,酸楚、狂喜、忧伤、无奈,无数的奥秘都藏在诗中,等待我们一一去发现。
注: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读后感(五):她的前半生,被古诗词赋予生的力量;她用后半生,竭力挽救古诗词
她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代,具有贵族血统。
她被世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
她就是96岁高龄,仍站三尺讲台的诗词家——叶嘉莹。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叶嘉莹,是因为捐款。2018年,叶先生向南开大学捐款1857万元,设立“迦陵基金”,支持南开大学古典文学研究。2019年,叶先生再次捐款,累计捐款金额高达3568万元。
叶先生捐款的消息,一时之间遍布全网。大家对这位年近半百的老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叶先生究竟是位什么样的老人。
对诗词感兴趣的人,都知道叶先生不仅是名教师,还是名作家、文学家,她毕生的时间都用来研究和传播古诗词,对古典文学有着颇深的造诣。而叶先生捐出的款项,来自房产的出售和之前积攒的稿费。
网络01.人生中的三次灾难
叶先生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祖上曾是进士,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就职于航空署,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在女子职业学校当教师。
叶先生身为家中长女,从小被长辈给予厚望,三岁识字,四岁背诗。虽然年岁尚小,不懂诗词的含义,但背过的诗词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青春年华,正值时局动荡,叶先生先是与父亲失去了联系。紧接着,她的母亲因病送入医院,手术后却因伤口受到感染不幸离世。面对死别,她说:“我母亲死去了,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的生命的无常,死生的隔离。”
叶先生仿佛一夜间经历了生离死别,如此沉重的悲痛,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先生写下了八首悼亡诗,以此追忆母亲,缓解心中的痛苦。
顾随与学生叶嘉莹(二排右一)
大学毕业的三年后,叶先生与赵东荪订婚,跟随丈夫到了台湾,开始在异乡谋生。本以为婚后的生活,多少能填补空缺已久的安全感。未曾想,丈夫因为政治问题被捕入狱,而叶先生只能带着女儿寄居于丈夫姐姐的家中。
不知历经多少黑暗的日夜,叶先生终于等来丈夫的回归,等到一家团聚。然而,丈夫回归带来的不是美好的生活,而是噩梦的开始。
赵东荪出狱后性情大变,稍有不顺便破口大骂,不仅对妻女恶语相向,还会动手打人。即便如此不堪的婚姻,叶先生也没想过离婚,她反而担起作为妻子的责任,悉心照顾丈夫和女儿。为了养家活口,叶先生独自出去教书补贴家用。
不久后,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而赵东荪看到第二个孩子仍是女儿时,便头也不回地走掉了,留下身体虚弱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
生活的艰辛,丈夫的嫌弃,叶先生曾想过一死了之。可是,当她看到襁褓中的女儿,又不忍心抛下她们不管。于是,她咬牙活了下来。
一次偶然的阅读,叶先生读到王安石的诗《拟寒山拾得》: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叶先生理解万事万物皆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即便屋顶上的瓦片掉落下来砸到你,你会感到疼痛,但它也会是满地碎片,既伤人也伤己。
从那以后,她便将自己的情感从家庭琐事中抽离出来,投身到诗词的研究和教学当中。既然不能改变命运,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用诗词滋养内心,找到一种与世界共处的方式。
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叶先生依靠诗词的力量,熬过那段漫长的岁月。她带着满腹才华,走出国门,向海外学子传播教学。工作顺利,事业有成,两个女儿也各自成家。
平淡的生活,简单的幸福,看似经历千百次苦难后,姗姗来迟。然而,可恶的命运始终不肯撒手,再次给叶先生以沉重的打击。
网络
1976年,叶先生的女儿和女婿在一场车祸中遇难。这一年,叶先生已过五十岁,她亲自料理完女儿的后事之后,便将自己关在家里,谁都不见。
这种时候,任何的慰问都显得苍白无力,悼念女儿的日子里,叶先生一口气写了十首《哭女诗》,以表达对女儿的哀思。
经历过人生最沉重的生离死别后,叶先生对人生有了新感悟,她觉得“一切建立在小家之上,不能成为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她决定要回国教书,把“余热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
1978年,叶先生给中国政府写了一封信,陈述自己申请回国教学的心愿。第二年,教育部发了批文。此后,叶先生每年寒暑假自费回国教学,直到退休。
网络
02.诗词对叶嘉莹的意义
谈到诗词的意义,陈传兴导演说:“叶先生经历了苦难,又透过诗去得到一种救赎,一种升华和超越。”
叶先生的好友刘秉松说:“恰恰是古诗词救了她,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她的苦痛都被诗词溶解了。”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根系就是大树的生命之本,而古诗词就像大树的根系一样,源源不断地给予叶先生能量。在黑暗的时候,古诗词就是一盏明灯;在艰难的时候,古诗词使她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叶先生和学生常常提到王国维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意思是上帝将很多凶险的处境安排在诗人的人生中,从而激发诗人强烈的情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读到这句词时,叶先生觉得王国维就是在描述她的人生境遇。在此刻,叶先生彷佛就是王国维。当然,她不仅仅是王国维,还是苏轼、杜甫、辛弃疾。
千百年前,古人借助诗词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千百年后,叶先生不但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她还通过自身的境遇理解古人的情感,这何尝不是一种跨时空的共鸣呢?
网络
有人曾经问过叶先生:“学古典文学究竟有什么用?”
叶先生坚定地答:“我认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是你的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浸于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实则是人生中一件悲哀的事。”
在对诗词的看法上,叶先生和当代学者欧丽娟的观点如出一辙,她认为,虽然文学看起来和实际的生活没有关联,也不能帮人飞黄腾达。但是,文学、诗歌所触碰的是人类最内在的心,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了解人性最复杂的层次。其他的吃喝玩乐,只是表面上暂时地逃避问题而已,时间一久,还是会回到同样的问题里,因此不是解决之道。
03.诗词成为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即便很多人觉得学习古诗词没有实际用处,但是你不得不承认,那些曾经背过的诗,默写过的词已经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每到特定的节日,你总能想起一两合时宜的诗句,比如清明节时,你会想到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秋节时,你会想到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不可否认,诗词确实无法给人带来现实利益,但它却能在人们心情低落时、欢喜时、悲伤时,多少能给予心灵一丝的安抚,至少让你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不是没有人理解的。
网络
有人可能觉得诗词晦涩难懂,简单的诗句却带有双关的含义,确实令人捉摸不透。但是,如果你读过欧丽娟教授的书《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就会发现诗词当中的双关语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汉朝的长安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代表的是惜别的意思。这样做大致有两点含义:一个是“柳”字的谐音是“留”,表示一种挽留的心意;另一个柳树的生命力坚韧,随遇而安,可以表示送别之人对告别者的祝福,希望他能平安无恙。
在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借柳叶萌新,点出送别的季节;一方面是借着柳树表达离别之情。同样,在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九首》中“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也是柳树与别离紧密相连。
由此可见,理解古诗词并非想象中那么难,只要稍加留意便能发现共通之处。当然,如果你想了解古诗词,这本《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就是不错的选择。
网络
欧丽娟是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著作有《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李商隐诗歌》等。2012年,欧丽娟教授在台湾大学开设《红楼梦》《中国文学史》的公开课,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喜爱,让大众重新认识古典文化的精髓。
欧丽娟教授的新作《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再次带领大家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作品从神话、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跨越七个时代,解读47位诗人的古诗词,关于爱情、亲情、友情、仕途、命运等人生重要的20个主题。
在诗词解读过程中,欧丽娟教授穿插了许多知名却不知出处的典故,比如女娲补天中的女娲从何而来?为什么她是人面蛇身?嫦娥奔月里的嫦娥偷吃丹药,飞到月宫为何会变成蟾蜍?
很多人小时候就听过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故事,却不知道故事人物是怎么来的,而古人为何要传播他们的故事,这些不解的疑惑都在书里一一得到解答。
当然,中国古典文化历经三千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诗词的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不管是阐述爱情婚姻、仕途之望还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们现今遇到的苦难、烦闷都能从诗词里找到共鸣,甚至是人生答案。
或许,我们这辈子都无法达到像叶先生那样“脱离小我”的境界,但是我们通过诗词能给自己的人生排忧解惑,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上的解脱?
欢迎关注@爱读书的橙橙,一个喜欢阅读、写作的读物博主!文章内容已加入维权,盗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