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有乡消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乌有乡消息》读后感摘抄

2020-12-18 02:19: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乌有乡消息》读后感摘抄

  《乌有乡消息》是一本由[英] 威廉·莫里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有乡消息》精选点评:

  ●个人的手工劳动应该是主要的劳动方式|什么监狱,哼!绝对没有这回事|我们的议会就是全体人民。政府不存在|人人应当独立自主,也就是说,社会的专制制度应该废除|创造的快乐。不要报酬|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可以当做艺术品来看待,光是这一点就可以使大批手艺精巧的人获得工作的机会|变革:自始至终就是斗争|这种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乃是一种对于自由与平等的渴望...:一种对当时富裕的知识分子所过的漫无目的的孤独生活的 无比憎恶。

  ●完全乌托邦

  ●威廉莫里斯真是奇怪的人。他所作作品的历史意义似乎都远远超过了其他领域上的价值。作者也许是伟大的人,作品却是平庸的作品。

  ●失望

  ●这书帅得很啊。小说不是小说,学术又不是学术的。

  ●他居然把进化论什么的也列为“商业科学”0 0……在乌有乡里,只有收集贝壳和植物标本的科学才是被允许存在的。

  ●幻想未来与向过去的人讲述现在甚至幻想中的未来,都很愚蠢,而原因就是从根上高估了人类。想实现书中的理想世界,必须把人变蠢、把整个世界变蠢,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毁灭世界重启,但也不一定成功

  ●把一个国度写得如此浪漫平等,可以吸引女性,而又说在那个社会全是美女。这种社会有谁不喜欢。这种社会让我想起了澳洲的土著,只可惜碰到野蛮的西方侵略者

  ●大段的景物描写虽然没营养,但是还挺美的。

  ●有,史料价值

  《乌有乡消息》读后感(一):出版勘误

  #出版勘误 @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英】威廉·莫里斯《乌有乡消息》2015年第六版了,187页倒数第十行(第二十二章 汉普顿宫和一个旧时代的歌颂者 )居然还有错别字,实在不应该。把“没”打成了“投”,看来是用五笔的。#错别字啦实在不应该

  《乌有乡消息》读后感(二):关键词:干草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个词汇始终飘荡在眼角:干草。作者描绘的人生似乎处处和干草相伴。男2和女2要一起去晒干草,男1女2男2就这样遇见了女1,女1正在晒干草。最终,大家一起去晒干草了。照我看,这部书不如叫“干草乡消息”。

  取消货币和市场交易,毁灭工业文明,回复手工业时代,而居然有很好的葡萄酒随便你喝;性伴侣自由,没有军队法庭警察监狱,杀人的人自己会悔改;没有印刷,没有新的书籍,没有学校和教师,人们7岁就能从父母那里流利地学会英德法三种语言,而且每个人说话都tm像抒情诗人,面对大自然开口就是“啊,我爱……!”最重要的是,人人都能长寿,因为他们很开心,开心是因为他们可以随自己的爱好选择职业!这tm岂止是妖言惑众,简直就是胡扯。

  如果你还需要一个足够将军的例子,那么我觉得,作者自己都分不清女1的祖父和父亲,可想而知这部书有多么地漫不经心了。

  《乌有乡消息》读后感(三):过去与未来

  《乌有乡消息》,威廉·莫里斯,商务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此版2015年7月第六刷。带附录《梦见约翰·鲍尔》。故事是以作者的年代(资本主义),来到泰晤士河畔的未来,带着幻想色彩,描绘GC主义最高理想的社会——按需分配的环境里,人民干他们喜欢干的事,消除了贫困,消去了剥削,人民开心自在,要多开心便多幸福。GC社会犹如天堂一般,作者以第一视角带着读着进入幻想的世界,见了许多人,了解了GC社会的诸多美妙。却也留下一个BUG——艾伦和她爷爷。艾伦的爷爷读过好些书(那个社会基本不读书),觉得如此美妙的社会影响了社会进步,大家安于平淡,享受着所谓的幸福,脑子里只有幸福,其他的一无所有。艾伦,作为新一代年轻人,她漂亮而智慧,继承着爷爷的思想,与主人公走得越来越近,使他了解了并确认了旧社会的一些问题。虽然,她对此没什么表示,或许只是好奇,或许拥有某种向往,作者并未写透而嘎然止步——留给读者以无限的思索空间。附录的故事恰恰相反,它回到了过去的农奴时代,与农奴时代的某个领袖约翰·鲍尔的对话。那时,是农奴与奴隶主抗争的年代,主人公以他未来的角度,诉说农奴抗争的意义,对农奴领袖以答疑解惑。作者把时代的特征铺陈开来,以上帝般的视角,编织着虚妄的故事,给予读者们以启发。从现实来说,《梦见约翰·鲍尔》更具意义,对于当下的社会环境而言。近200年前威廉·莫里斯以他卓越的智慧,用文字塑造了几百甚至几千年后的社会,犹如上帝预言一样。

  《乌有乡消息》读后感(四):人的状态

  没有幸福的日常工作,幸福是不可能的。——《乌有乡消息》P117

  读完《乌有乡消息》,对书中描述的未来人的状态颇感不适。

  无论怎么构建一个美丽新世界,劳动或者工作是人无法忽略和摆脱的羁绊。本书中未来人从劳动的辛苦中解脱出来,代价则是进步。未来人解释说,过去人认为劳动是痛苦,未来人则认为是乐趣(在劳动中可以得到一种肉体上的快感)。那么这种转变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三点,一是未来没有强迫命令,人能够自由发展;二是知道真正的需求,三是“不太愉快或者过于麻烦,我们就放弃那种工作,不再使用由这种工作生产出来的东西”。于是,你就在书中看到一群群男女为了锻炼肌肉而晒干草。未来社会更像是田园牧歌的中世纪,而非机械工厂的工业社会。向前看的眼睛出奇地呈现出背后的景象。

  劳动在旧时代使人粗鄙,而在新时代劳动使人长寿而美丽。作者不厌其烦地描绘男子的健美和女子美丽,并营造出一种年龄上的错觉来达到美化新时代劳动的效果,以至于在后面将妙龄女子的父亲和祖父都分不清楚。这样一群亚当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中,确实不曾品尝智慧果。新时代的历史是格林童话,原本作为历史载体的老人则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好美服爱健身,极力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乐趣的成年人不爱听老人唠叨,就像新时代取消教育机构而放养儿童。在生活中进行教育,优点好处一目了然,而从发展来看则是人只能成为感官动物。格林通话在成年之后仍然不失教育功能,不是童心未泯,而是根本上心灵不成熟。青年人对老年人的不耐烦造成老年生活幸福的减色,因为言谈或教育青年是老年幸福的来源之一。只能说这样一种感官社会不适合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和衰退的人。

  《乌有乡消息》读后感(五):理想的新世界

  本书讲了两个故事,一个略长,讲的是穿越到未来,看大家过上理想生活;另一个稍短,讲的是穿越回过去,给旧时代的先行者们讲讲现在同样悲惨的现实,顺便再展望一下未来的理想生活。 事实证明两个故事都极蠢,因为一百多年过去了,故事里的世界还没有来,甚至根本就不可能来。 作为预言它彻底失败了,但作为一个美好的大饼,它还可以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理想世界是什的么样的呢? 自由是必须的,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不受限制和控制。 那么是不是大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我今天就想吃想睡不想干活,这点自由都不能满足那算什么理想世界? 吃喝当然会给你自由,因为没有钱了嘛,没钱的好处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你不需要用钱买,别人也不需要卖钱,而且你得到的都是超好的。 那就产生矛盾了:凭什么你可以无条件得到这些好东西?人家做这些东西的时候没有付出劳动和辛苦吗?你为什么可以坐享其成? 于是引出第二个理想世界的规则:人人都得劳动。 在这里,劳动是必须的,但是大家都高尚,都愿意劳动,在这里劳动是一种乐趣,每个有了自由的人都愿意劳动。 于是劳动生产出的产品其实只是赠品,赠品当然随便用,谁爱用谁用了。 相对的,懒是一种病,病根是旧时代那些剥削阶级,不过这个阶级被消灭,这种病自然也被消灭了。偶尔得了懒病的,都被当成抑郁症对待,治这种病的方法就是劳动。 所以就兜回来了:自由当然有选择得懒病的权力,但是人人都不想自己得懒病,那么自由里就不会设置“不干活”这个选项。 这么设置是很服气的,既然大家都干活,相互享受劳动产品,不需要钱就合理了。

  那么爱情呢?人类的原始情感又是怎么在理想世界里得到的升华呢? 因为没了财产,就不需要法律——因为法律的目的就是公平地分配财产。 离婚需要分财产,继承需要分财产,合伙经营需要分财产,打架需要赔财产。现在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自然不用分,也不用法律了。 结婚不需要,爱睡谁睡谁,不爱睡了就去跟别人睡。 因为孩子都是集体放养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也算私有财产,不过既然私产不存在,孩子也就不应该存留在私人身边),所以也不存在扶养孩子的问题。 书里倒是没有说怎么防治乱伦。 那么真的可以爱睡谁睡谁吗?也不是,还是得尊重被睡者的自由。 不过就算你想睡的人没选择你,你也有大把机会再去找愿意跟你睡的人,因为迁徙自由,此处没人睡,自有睡人处。 爱情比较容易解决,比较难解决的应该是犯罪。 首先理想世界的居民都是很高尚的,他们的觉悟都是相当高的,有如此高觉悟的人是不会发自内心想犯罪的。 什么连环犯罪杀人狂、报复社会……这些都是病,正常居民不会有。 但是他们还是会犯错的,失手杀个人是有可能的。 不过他们很快就会反省,知道自己杀错了。 这时候人死是活不过来的,为了死人再死一个劳动力是有损于整个理想世界的。 自然,以命抵命是不合理的,况且杀人者都反省了,从一个一时鬼上身的坏人变回了一直以来都是好人的好人,还有什么理由杀人家赔命呢? 担心你负罪自杀,实质是担心劳动力短缺吧?如果每个人犯了错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就只剩下自己罚自己玩了,还怎么搞建设?那么多人还等着你们劳动生产必需品呢。 惩罚的目的是威慑,自觉的居民不需要。

  也不是所有居民都有如此高的觉悟:喜欢劳动,知错就改,相亲相爱。还有一部分遗老就是喜欢旧世界的东西。 一个理由是旧世界有压迫有痛苦,它们是产生艺术的源泉。 人活得太好就不需要也创作不出好的故事了。 可是反驳的理由也同样充分:故事都是用来意淫的,本身都已经是霸道总裁了,自然不需要意淫了。 不得不服。 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人都是有觉悟的,他们热爱现在的生活,不需要回到过去,过那种痛苦的日子。 意淫可以生产出好故事,但生活在痛苦中不会生产出好东西。 不管是建筑还是生活用具,心情好的人做出的才是好东西,每天考虑下顿吃什么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就算实用也是粗鄙下流的。 没有美。 美只有理想世界的居民才能随手创造,他们生产的任何东西都美,粗糙也有美感。 而且他们会越做越美。旧世界的艺术家也赶不上他们。就算艺术家不愁温饱,可他们没有经历过理想世界的洗礼,他们美不过我们理想世界的新居民。

  当然这个理想世界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总有些历史会留下来。 不过由于新居民们不看重历史(假的假的都是胜利者操控的伪造的),也是作者不想写得太详细,自然就省略了大量细节。 总体的过程总能在我们的历史线上找到一些对应,但是都没有人家做得那么狠。 如果不那么狠就没办法展开对理想世界的意淫了。 这个方法就是:毁掉一切重新开始。 不是一队人干掉了当权的一队人自己成为接手一切的新的当权的那队人,而是直接干掉一切。 没有什么可接手的,全毁了,当权也没什么油水可捞,自然没人再想坐那把椅子。 虽然可以先坐椅子,组织恢复生产,等有油水时再借着坐椅子捞一笔,可是大家觉悟高,不想集中搞建设了。 也是干得太狠了,需求就降低了,先管自己活命吧,什么领导、权力,都扯。 恢复基础建设不需要领导,自己干就是了。同时他们还有一个万能大解药:艺术。 之前说理想世界没艺术,那是很片面地从没痛苦就没故事的角度来谈的,并不是说没艺术品。理想世界人人都是艺术家,劳动就是在生产艺术品,怎么能说我理想世界没艺术呢? 重新开始靠的就是这个艺术。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旧世界的病人通过生产创造艺术品成为新理想世界的高尚居民,高尚居民能自治,不需要领导也不需要人管着,旧世界的那些制度就完全废了,于是就成了现在的理想世界。 逻辑上挺顺的。 有毛病也不挑了,新的理想世界就这么建立起来了,而且越发展越好了。

  乌有乡到底是乌有乡,不可能存在的地方,比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还扯。 理想新世界的规则看似合理,实质狗屁不通。 唯有毁灭人类这一项有可能成真,可是毁灭以后出现的不会是高尚居民,而是人性中最丑恶一面的大爆发。 人人自由,消除私有财产,生产力就能提升了?再怎么全民鄙视,懒也是本性,不是什么随便干个活就能治好的病。 没有法律制约,全民自觉就能创建美好新世界了?人是什么东西?人不是好东西,指望坏东西放飞自我还你一个新世界,心不要太大。 就算是人类进化了,不断受美和艺术的洗礼,人性中恶的一面也永远不会消失,只会隐藏得更深,以至于大家都忘了有这种恶的存在,以至于当这种恶重出江湖时没人知道怎么和它战斗,以至于一个在过去的人看来很小的问题在未来的世界里却产生了毁灭性的效果,以至于这个笑话可以让我们这些古人类笑一辈子。

  那么这么理想的新世界是永远不会到来了吗? 意淫就是意淫,永远保持乐观,不然怎么能在痛苦中坚持活下去呢? 讲好听故事的人都是瞎子,能看得见的人不会相信那些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