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司马光和他的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司马光和他的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0 01:1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司马光和他的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司马光和他的时代》是一本由赵冬梅著作,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司马光和他的时代》精选点评:

  ●嘉佑新政与庆历新政之间的比对。第一要低调,不能张扬。第二要实事求是,找到最大公约数。第三要争取主权者和舆论支持。向死而生。房上乌鸦。“国恶不可书”的无耻。

  ●有趣味有知识有关怀。

  ●很喜欢赵老师的作品。赵老师的讲述没有那些花哨幽默的语句,她只是把当时那个时代用专业但是简单的语句描述出来,娓娓道来,非常有味道。赵老师学术功底深厚,不像百家讲坛上很多老师是文学专业的来讲历史,那样的基础功夫不到位,只能把史书翻译给大家听而已。赵老师的观点中肯,既没有吹捧,也没有诋毁,这在这个到处都是键盘侠的时代非常难能可贵。

  ●20181035这讲的是个毛线啊,节奏有点太慢了

  ●宋代开放的朝堂管理制度,是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的,宋朝的开放成就了包拯、欧阳修、三苏、司马光等等一大批的大家,着本书赵老师只是介绍了司马光成长的历程,如果是对资治通鉴想了解的就不必读了,虽然只是成长史,但是的确讲出了很重要的几点内容,第一,拼爹很重要。第二,干爹很重要。第三才华很重要。第四环境很重要。第五机遇很重要。宋朝的发展和历史对于现代政治也有很多参考意义和价值,我们值得深刻研究和反思。这群年轻骨干成长的历程,折射除了大环境大背景对于年轻人价值观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最后,综合评价本书,我觉得,不值得买回来读,有其他渠道更好些。

  ●出生官宦世家的子弟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遇,而这些条件和机遇是使一个人成材成功和培育健全人格十分重要的因素。这真是寒衣百姓所不能想象的啊。

  ●还没有写完司马光的后半部。

  ●文笔细腻,情感真挚,期待作者把司马光的坑填完

  ●富有感情,真实写照,还原北宋和平的年代。

  ●通俗易懂是没错,贴近人心也值得肯定,但你能理解我读到最后才发现王安石、《资治通鉴》两个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尚未谈及就戛然而止时的失望么。。。

  《司马光和他的时代》读后感(一):鞭辟入里

  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

  精深的学术研究深入人心不可能是通俗简化,而只能凭借学者与人民的心灵沟通;专业的学术话语由浅入深不可能是放低身段,而只能凭借学者与社会的道德呼应。赵冬梅教授的《司马光和他的时代》以及《千秋是非话寇准》正因为做到了这种境界,所以才鞭辟入里、刀刀见血,没有寻常史学著作隔靴搔痒的感觉。

  《司马光和他的时代》读后感(二):从此故人变新人

  太喜欢这本书了,它是我读过的少许专著书中很特别的一本书。文风的有趣与轻松内容的多识且沉重,都让我沉迷和感动。在赵老师的笔下,司马光、庞籍等人以及围绕着他们发生过的大事小事都不再仅仅是留存于史籍中的“名字”和“事件”。他们从远去的岁月中缓缓向我们走来,他们成为了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有“真真切切”的触碰到了他们,或许才能更靠近他们的生活与追求。从此,我眼中的司马光不再是那个幼时砸缸,反对变法和写出传世史籍的司马光,这些由具体的事件简陋堆砌起的司马光并不是真正的司马光。 在历史的演奏曲中真实存在过的司马光,他对挚爱的长辈有着深深的敬爱和眷恋,他对道德的高尚有着执着的追求和敬畏,他对国家的安稳有着浓厚的期许和忧虑,他不是一出生就超脱于众人,在成长的路上他和很多人一样,也曾因失去而悲痛;因困惑而纠结;因正直而坚持;因信仰而奋进。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后才慢慢成为了滤镜之下的司马光。

  从此以后,记载在史籍中的人与事,对我来说不再是简单由汉字组成的名字与名称,它们渐渐显出了不同的颜色和味道,需要我用心的去靠近、去触摸、去感知和去品尝。或许只有这样做,我看到的才是更真的故人与过往。

  在历史中思考的人,对历史有着清醒认识的人,或许会因为“世事无常”而迷茫与叹息,但总归会因为当下的信仰继续坚持与奋进。如果早知“人生本就一场空”,那些仍愿意认真活在当下的人,又怎能不令人敬佩与叹服呢?

  《司马光和他的时代》读后感(三):中国历史中最好的时代

  

关于司马光,一般人都知道:

1、司马光砸缸,小时候聪明伶俐,有勇有谋;

2、编撰《资治通鉴》,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史学家;

3、反对王安石变法,政治上的保守派,阻碍了社会进步。

以上三点,都是上学时教科书上说的。

但是,司马光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1、司马光服侍了五任皇帝:真宗、仁宗、英宗、神总、哲总,前半生官运亨通,后半生宦海浮沉,也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

2、司马光是个“官二代”,父亲司马池是高官,因为宋朝有恩荫制,司马光15岁时就已经获得官衔,后来科举时获得第六名,但他的官阶要比第四名石杨修高,可谓是出道即高光。初入职场,一直有老父亲庇佑,后来父亲去世之后,父亲的好友庞籍大力提携,庞籍官至宰相,司马光也一路高升……

3、司马光有道德洁癖,严于律己,一生严格按照儒家伦理要求自己,立功立德立言,可以媲美曾文正公。

4、司马光死后,朝廷给的谥号是“文正”,这是朝廷对官员最高的褒扬,北宋一朝只有三个人获此殊荣,另外两位是王曾和范仲淹。

赵冬梅的《司马光和他的时代》这本书,从司马光的出生一直写到庞籍去世,这一段时间司马光官运亨通,整个社会处于一个相对宽容的状态,也是北宋最为繁荣的时期。在此之后社会政治风云突变,司马光面临的挑战接踵而至……

读完这本书,还是有几个疑惑:

1、作者似乎有点过于美化司马光,他过于完美,以至于有点失真;

2、对于当时的历史现实,作者明显做了很多筛选,因为在大众媒体播出,这种筛选,明显以当下的主流价值观为参照;

3、为了迎合观众,很多观点的阐述和解读,过于牵强。

  《司马光和他的时代》读后感(四):閒來翻書:趙冬梅《司馬光和他的時代》

  宋人的文集讀得不算多,但也不能說很少,對宋人也算有一定的瞭解。說到文章,不能不推東坡爲首屈一指,我愛他的汪洋恣肆,酣暢淋漓。而作爲一個人來說,個人最喜歡的卻是司馬光。所以,2014年的第一本書,我選擇了這本《司馬光和他的時代》。

  近代以來,尤其是1949年以後,司馬光常常是作爲反面形象出現的。這或許影響了對其文字的整理。史部整理較早,文集則是近年才出版,而相當多的“學術著作”,如《易說》、《法言集註》、《道德真經論》等等卻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到今天,喜歡司馬光的人已經漸漸多了起來,本書的作者即自稱是“溫公門下走狗”,另外還有“溫公門下二狗子”,我則不敢攀附驥尾。溫公的文字,很慚愧,我有很多沒讀過,但這卻也不妨我對溫公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作爲《百家講壇》的演講稿,作爲一種普及讀物,本書無疑屬於上乘之作。一方面,作者在“寫在前面的話”中自述是個“細節控”,本書以大量細節支撐起了司馬光的前半生,使司馬光的生命歷程得到清晰的展現。另一方面,更爲重要的是,作者努力地在書中不停地提醒讀者,不要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從第一章開始,作者就在“費盡心機”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希望潛移默化地改變一般人錯誤的歷史認識。這體現出了作爲一個學者的嚴肅態度,她的苦心,應該得到人們的欣賞和讚揚,相信也會有實際的效果在慢慢發酵。

  然而,在我看來,儘管本書算得上是比較嚴肅認真的作品,卻也只是一本學術普及讀物。我當然不反對學者進行學術普及工作,只不過,有性之所長,也有才之所短,並非所有學者都需要去做這些事,也並不是誰去做都合適,都做得好。而有些學者,“鉆”進書齋倒更是氣質所宜。個人選擇不同而已。但是,由於面對的對象不同,學者在寫作或演講過程中,必然要採取不同的策略與方式。多數民眾對於歷史並不熟悉,那麼爲了照顧他們的理解力就不得不儘量通俗而生動有趣,而且要做大量鋪墊性的基礎工作;而面對同道(我不說同行,因爲同行未必同道,同道也未必都在同一行業之中。當然,這或許也只是我“不甘”被“邊緣化”的一廂情願或不自量力),則可以直奔主題,討論得更加深入而透徹。我一直認爲目標讀者的不同決定了寫作的方式,這就和商品進行市場營銷是一個道理。你不能指望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人會樂於接受高檔護膚品和名牌包,而喝慣了意大利紅酒的人也不會滿足於一件路邊攤上的衣服。

  在微博中,作者認爲傳記與演講稿並不衝突,也就是說,她是要寫作一本“嚴肅”的溫公傳記的。既然如此,就不妨以更高的標準來看待本書。那麼,不盡如人意之處尚多。下面略陳鄙見,聊發猖狂。

  先說好的地方罷。個人以爲,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對“招魂葬”事件的挖掘與解讀,這點似乎是以往沒有什麼人注意到的。作者詳細梳理了該事件的前前後後,使得一件在今天看似不起眼又有些莫名其妙的小事顯現出了它在當時實際存在的意義。更進一步,作者將此事件放在了宋代政治體制中的“灰色地帶”中進行討論,闡發了那些在檯面上有時無法明說有時又曖昧不清的“潛規則”。借用前不久虞云國老師的一個講法,就是“官場亞制度”。這讓我們對於宋代的政治現實有了更爲生動而深入的認識。作者又提出司馬光實際上具有一種“尊民”思想,儘管可以進一步討論,卻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個觀點。對於司馬光穩健的行事作風與文章風格,書中也有很好的揭示。這些都對以往研究顯示出一定的突破與進步,值得重視。

  接下來轉到不足的方面。首先我想說的是,也許是爲了吸引讀者和聽眾的緣故,本書中有太多推想,尤其是在司馬光的心理層面。有些心理可能是司馬光會產生的,但也很難斷言,可能是經不起仔細地推敲的。舉個例子。第五章的標題是“自道是天生第二”,作者認爲,司馬光的生命中有一個總是比自己強的別人家的“丁家小哥”,所以總覺得自己不聰明,總是感到別人帶來的壓力。作者提出此點,一方面在於司馬光在後來的文章中自敘不如丁浦江,不如龐之道,但這兩篇文章一篇是直接寫給丁的,一篇是寫給龐的墓志銘,這兩種文章的體裁都決定了司馬光不可能在裡面寫自己比他們出色。司馬光的文字是嚴肅的,但必要的謙辭並不意味著就直接是事實。另一方面,作者的想法建立在人們常常拿來講的也是頗有一些人“痛恨”的“別人家的孩子”,從而進行了一定的推想,覺得司馬光大概也是如此。但這其實並不就能說明“自家孩子”在心理上會覺得不如“別人家孩子”,更何況每個人在面對這種情況時的反應也是不同的。就我個人來說,初中、高中多數時總是排在第二名,家裡人也總拿第一名來施壓,但我未曾覺得有多少壓力,也從來不覺得自己就比他們差。而且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了,那早已經不算什麼值得提起的事情,更談不上給我帶來多少影響了。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作者對於司馬光所受到的壓力的推斷是無法令我信服的。類似的地方書中還有一些,在我看來作者都有推之過深,過於發揮想象力之嫌。當然,我也要說一句,歷史學研究是需要想象力的,而且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爲流傳下來的文獻常常是“碎片化”的,在努力“復原”歷史面貌的過程中需要合理的想象去把缺失的部分補充完整。只是這個度需要把握,對自己的想象也需要時刻保持警惕。

  本書在結構上大體分爲兩部分,主題分別爲“司馬家的孝子”與“龐籍的學生”,這是作者對於司馬光前半段人生歷程的概括。分階段往往是認識一個人的便利方式,而在每一階段歸結出一個人生特色以便於理解也無可厚非。作者的這個劃分,就前一階段來說,我是認同的;而後一個階段,我卻不能沒有懷疑,尤其是作者極力突出了龐籍對於司馬光仕途的重要性,呈現出的歷史便略顯得“單線條”。龐籍對司馬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此,冀小斌先生的書中也有相當深入的闡發。但是,人物的成長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會與各種各樣的人產生交集。由於作者特別強調“龐老師”,其他方面則顯得黯淡了許多。對於司馬光與同僚、朋友的交往,本書的著墨是比較少的。我們所看到的,就只有努力爲司馬光發光的龐籍和虛心承受龐籍光澤的司馬光,其他人成了可有可無、若明若晦的小星星。這恐怕不是司馬光成長道路上的實際形態。本書說是止於仁宗時代,但有些發生在仁宗朝的內容,比如勸立英宗爲皇子,與歐陽修、王安石等人唱和《明妃曲》等等事件與交往,可能在下部才會出現,但與他人的交往和與龐籍的師生關係是同時在發生的,偏重於某一條線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遮蔽,所顯示的也就與歷史實相漸隔漸遠了。

  在第270頁,作者說歐陽修、司馬光、蘇軾、沈括等“在本質上都是官員,是政治人物。他們在文學、史學、科技等方面的造詣都‘是且並且只是’他們官僚生涯的一個側面”。這樣一個觀點,也基本奠定了作者寫作此書時對於司馬光的定位。在作者的筆下,司馬光成爲了一個比較純粹的政治人物,所有事件都在圍繞政治活動展開,他所受的各種訓練都是爲了做官在作準備,他的思考與觀察都集中於現實政治,而作者所討論的司馬光的學術,也基本都聚焦於他的政治觀。所以,本書的腰封上寫著“青年幹部司馬光成長之路”。儘管這並非作者本意,卻也不能不說,本書不經意流露出的傾向被編輯抓住了。對此,鄙意切切不以為然。如果說司馬光等人的一切最終都歸結到官員,那麼范仲淹所說的“不爲良相,便爲良醫”之語便不可理解了。個人以爲,還是以“士”或“士大夫”對他們進行定位比較好。做官只是他們人生的一部分,在帝制時代,“出”大概是人生理想與追求更容易實現的方式,但卻不是唯一的方式;而現實世界的政治也並不是他們唯一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對宋代士大夫來說。他們所想要實現的理想世界,也並不簡單的就是國泰民安、富國強兵之類,而是一種貫穿了天道、內外合一的世界。對於司馬光不那麼與政治有關的學術思想,本書是欠缺的,而這同時也造成對他政治思想的解讀也顯得比較表面。當然,本書只是上半部,《資治通鑒》還沒有出場,有關《太玄》、《法言》、《潛虛》等的討論,或許在下半部中會更加深入罷。

  也許是演講的緣故罷,書中有些地方並不嚴謹。比如第8頁說北宋只有三位宰輔釋爲“文正”,但其實還有一位蔡卞。雖然入《宋史•姦臣傳》,但其謚爲“文正”卻不容抹殺。又如第77頁說蘇軾的“司馬光行狀”是“官方生平事跡概述”,恐怕也不確切。行狀爲官員子弟上於朝以請謚請封贈者,儘管希望得到官方的認可,卻並不直接就代表“官方”。又如作者在第一章中指出說司馬光是“歷史學家”正確而不全面,正確與否暫且勿論,但說不全面就已經表明不能用“歷史學家”這個頭銜來限定司馬光。可是,在書中,作者又多次提及司馬光是個歷史學家,或者作爲一個歷史學家的司馬光。雖然這並不說明作者就只把司馬光看做“歷史學家”,可同樣要提出的疑問是,在這些說法中,司馬光確實是以“歷史學家”這樣一個身份在思考問題麼?他所究心的“史學”,是與今天所謂的追求真實的“歷史學”相同的麼?這些都是我不能沒有懷疑的。

  本書的書名叫“司馬光和他的時代”,但在《百家講壇》卻是叫“司馬光”,刪去了“時代”,人們要瞭解的只是人而已。這又涉及歷史普及的問題。眼下,大多數民眾仍然是處在“聽故事”的水平上,很多人對於歷史的興趣,也只是在喜歡那一個個或動人心弦或纏綿悱惻或勾心鬥角或“故事”。而主講人,也擺脫不了“講故事的人”或“說書人”的角色。這是電視欄目與社會現實本身決定的。作者希望有所突破,但結果似不如意。在戴著腳鐐跳舞的情況下,主講者有很多無奈,而他們,也確實進了最大的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

  2014年1月4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