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北京人的读后感大全
《原野·北京人》是一本由曹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野·北京人》精选点评:
●觉得原野这个剧本有点难读,北京人反讥讽和讥讽太有时代感了吧。
●因为雷雨和日出的光芒太强,我以前说过曹禺是典型的高开低走的作家,现在要收回这话,就这两篇,再怎么低走也是相对他自己来说,如果和同时代的同行比,甚至和现在的同行比都优秀太多太多太多了。《北京人》其实有点说教感,台词直白,人物较扁,不及《雷雨》,但瑞贞说“就因为爷爷想抱重孙就要让我们两个可怜虫再生一堆小可怜虫吗”还真是振聋发聩,这个道理到了2019年还有人不懂。除了瑞贞曾家其他人要么蠢要么坏,要么又蠢又坏。写大家族的衰败其实很多人都会去借鉴红楼梦,我不知道曹禺有没有借鉴,但他的作品是我看过的模仿痕迹最轻,也是他自己个人风格最明显的。至于《原野》从立意到情节到人物到细节都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这一篇,有点欣赏不来。我心中曹禺几部作品的排序:日出>雷雨>北京人>原野
●看了《北京人》,有些做作,牵强,又是被概念淹没过了生活。
●啊啊啊
●可以一字不改直接拿来当教科书的环境和人物描写
●《原野》,金子和大星的感情戏才入味,仇虎的复仇应该是最重要的反而太薄弱了,写得不好。《北京人》也是略平庸。果然有变态才有戏剧化。
●读的第一本曹禺老师的剧本,一切都不太懂,所以先四星,一会儿看看舞台版本,以后会多学习。
●原野的戏剧冲突比雷雨感觉更为悲壮和夸张,人物却都不比雷雨中鲜明,感觉多数刻画都只是为了突出仇虎的英雄形象,整体部局也缺少有机性。倒是北京人虽然没有了强烈的冲突感,大家庭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活的生命,这里的对抗是含蓄而深沉的,别有一番味道。只有一点,关于愫方和瑞贞去革命的解释有些不能接受,幸好戏中未点明,还有思考回旋的空间,那个时代的作品总不可必免的打上革命抗战的烙印,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也是跟我一样:我不说话,一辈子没有做什么;他吵得凶,一辈子也没有做什么。」《北京人》里曾文清这句概括他和江泰人生的话,很准确了。
●好想看王斑的北京人!
《原野·北京人》读后感(一):浪漫的期待
曹禺的本子,读了常常不知不觉被他感动。同样是生于没落世族之家,张爱是冷眼看世的风格,而曹禺是敏感多愁的。
北京人里一家人都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恨,老头子是都一号不中用,一辈子最大的指望,漆了几十年的棺材,终于没有守住,大儿子只会作诗作画抽鸦片,留过洋的女婿是个银样镴枪头,似乎孙子身上是有希望的,但他还只是个在上学的孩子,一家子都只会花钱没有进账,却瞧不起隔壁的暴发户。愫姨看起来温婉又可怜,但我恨她每天劝瑞贞相夫教子,以她的阅历也确实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法子。
一个家庭,也刚好是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的缩影,老的不中用,小的还没长大,中年人又郁郁不得志,老一辈等死,学生除了游行没有别的能力,每个人都在挣扎。有血性的北京人,在作者心中成了救星,只有他,才能打破桎梏,带着新一代女性冲出去。
曹禺说,他觉得他们是去了延安,延安是充满了浪漫革命情怀的希望之地。是的,在那个时候,似乎只有去延安,才能避免鲁迅所说的娜拉出走之后的命运,只是当年的浪漫左派,现如今都去了哪里呢?
原野则是一片转啊转也逃不出的黑暗森林,焦母像一个幽魂,缠绕在每个人的心上,挥之不去。但曹禺仍然不失浪漫的惦念着伸向远方的铁轨,期待着下一个黎明。
《原野·北京人》读后感(二):读后感
可能是后读北京人,所以会更喜欢后一个故事。
原野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好野、好烈,可能是我缺乏这类故事的阅读经验,所以情感上没有太多感触。
后一个故事会更接近我的阅读背景,看起来会更亲近。
曾家这一家子整体的丧逼风格真是让人来气。
曾思懿像是穷版的王熙凤,陈妈妈像平行世界的刘姥姥。
曾文清和江泰这两个家伙真让人来气,尤其是曾文清,旧时代出来的废物,真得死了比活着好,饭来张口,啥都不会,还整天自怨自艾,这种人怎么配得到爱情呢?江泰这个人物同样干啥啥不行,整天酗酒,让人心烦。
曾瑞贞和愫方,还好这两个人逃离了曾家,虽然也没有体现出她们多大的能力,但至少她们作为人的精神气儿还在,还是有希望的,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咋样。
好多次黑夜的描写还有清冷下雨的描写,把这一家子搞得更抑郁了。
再多说一句,结尾杜家喜气洋洋抬着棺材进入大宅,对于失去的人当然是幸运的。但对活着的人呢?再过若干年这个大宅子可能就会成为他们的噩梦。(斗地主)
《原野·北京人》读后感(三):曾家没有一个明白人
《北京人》是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竟然看出了一点红楼梦的影子,但凡写大家族的都爱借鉴红楼梦,我不知道曹禺先生有没有借鉴过,借鉴痕迹并不明显,他的个人风格还是很强烈的。
我对曹禺的写作风格的理解是不管他写什么,写出来的总莫名让我觉得鬼气森森的,《雷雨》是这样,《日出》是,《原野》更是,《北京人》也是。《北京人》的鬼里鬼气在于这一大家子没一个明白人,除了瑞贞和江泰,其他人要么蠢要么坏,要么又蠢又坏。
江泰,把他放置于蠢和坏之外,是因为实在很难说他到底是蠢还是聪明:说他蠢,他对别人的事又门儿清,看得比谁都明白,说曾家一家欺负愫方,说曾老太爷睡漆了一遍的棺材和漆了一百遍的棺材有什么区别都说明这个人并不糊涂,但他又一事无成,做什么事都做砸,一把年纪还寄居在老丈人家整天喝酒发脾气实在不像个聪明人会做的事,其实挺像当时的知识分子,什么都懂,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看着社会药丸(也挺像键盘侠的),这也是我觉得《北京人》里写得最好的一个角色。
瑞贞:我对《北京人》这部剧的感觉挺复杂,这个故事本身很好的,但有明显的硬伤,瑞贞这个人物的硬伤就最明显,我说她是这里边唯一一个明白人,但问题是我觉得这个人物塑造得并不好,同样是受压抑而反抗的女性角色,蘩漪明显要比她有血有肉得多,瑞贞更像是一个符号和象征而不是一个人,她的台词说教感有点重:看着她说的话,总感觉是曹禺在说,而不是瑞贞在说。曹禺好像不太擅长写正面的人物,四凤瑞贞方达生,这三个正面人物写得我都不喜欢,倒是那些反面人物很出彩。
曾老太爷:这是整部剧里我最最最讨厌的人,又蠢又坏的典型。家里穷得要死了还要借钱漆棺材,还不出钱还要骂别人暴发户,最爱做的事就是骂儿骂女,(这几个年轻人再怎么糊涂也比这老头子强得多),道德绑架逼愫方一辈子照顾他,病得快死了也不肯看西医……他的槽点最多以致于我对他完全同情不起来,内心总想冷血地说一声活该。
曾霆:可怜是挺可怜,但我就是不喜欢,十七岁已经不是孩子了,我17岁都上大一了,瑞贞就比他大一岁比他明事理得多。而且单纯觉得就跟民国那堆大师一个尿性:一边说对包办婚姻的妻子没感情,渴望爱情自由,一边没感情倒是不耽误让妻子怀孕,一边还想着年轻新女性:)
袁家父女:不知道曹禺为什么要写这两个人,可能是为了展示他心目中理想的家庭和正常的十七岁孩子的状态?(不过袁圆这个人物设定真的是十七岁而不是七岁?)但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很突兀,从情节来看很多余,仿佛只为了带瑞贞和愫方走而存在,袁博士的工作形式上扣题,但实际却游离于曾家之外,游离于这个剧之外。
曹禺写的人物里,就没几个正常的男性角色,想去看他的传记,他到底是经历了啥……
虽然吐槽了这么多,但是我觉得瑕不掩瑜吧,这还是一部非常非常非常优秀的作品,一是我本身有粉丝滤镜,二是江泰这个人物写得太好,我简直都怀疑是否有曹禺先生自省的因素,三是描写场景的语言太棒了,完全可以独立出来成散文或者先说背景,所以我还是给了五星。
《原野·北京人》读后感(四):从生命的郁热与蛮性回归生活本身的叙述
仇虎与金子之间那种爱与恨的极致,焦母对儿子焦大星那种变态的占有感导致对儿媳金子的嫉恨,金子对焦母的反击,这种变态的情感或许正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自知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原野》比《雷雨》更有普遍性。
而仇虎的仇恨是极致的,这是《原野》剧本情景的特殊性之所在。他与焦阎王之间是家破人亡不共戴天的仇恨,但是焦阎王去世了,仇虎的仇恨便落在了焦母,焦大星和尚在襁褓中的黑子身上。仇其实良知尚存,他看到大星的善良,待他是真正的兄弟情谊,而他也真是不忍心下手,因而希望激怒大星,让大星先对他动手,他好有理由反击。然而在焦母一铁棍失手杀死黑子之后,仇虎是受到了极大震动的,他的内心受到了拷问,他后悔自责。“希望,追忆,恐怖,愤恨连续不断地袭击他的想象,他的幻觉突然异乎常态的活动起来” P135在与金子逃亡的过程中,他不断受到仅存的那丝善良的折磨,他看到了面前舞动着的焦阎王的灵魂,他那被焦阎王活埋的父亲的鬼魂、还有他那被卖到窑子做妓女而后被逼死的妹妹的鬼魂,他开始出现幻觉,尽管复了仇,可是他的良心再也不得安生了。最后复仇之后是仇虎的人性的自我拷问,这是曹禺之深刻所在。
“生命的蛮性”与“复仇”在《雷雨》里仅是一股隐隐的力量,在《原野》里则表现得淋漓尽致,满篇都是渲染《原野》阴森恐怖的氛围。然而曹禺却将“生命的蛮性”提升到一种审美的高度,尤其是在写仇虎逃亡进森林里时对他的描写可见一斑——“再黑的原野里,我们寻不出他一丝的‘丑’,反之,逐渐发现他是美的,值得人的高贵的同情的。……在序幕中那种狡恶、机诈的性质逐渐消失,正如焦花氏在这半夜的折磨里对仇虎肉体的爱恋而升华成为灵性的”。仇虎本该是原始丛林里的一只猛虎,却被人诬陷入狱,打断了一条腿,他现在复归丛林,他身上那种苦痛开出的“美”的花正是一种病态的审美。
我记得剧本一开始仇虎喊着“好黑,好黑”,那是他面对黑暗社会发出的痛苦的诅咒,那是他内心深处对被黑暗包围的生活的最苦痛的感受,后来焦大星在得知自己最爱的妻子竟与自己的兄弟私通的时候,他呼唤的那句“好黑,好黑”,是他一下子从光明掉进黑暗深渊里的凄凉的呼喊。“他代表一种被重重压迫的真人,在森林中重演他遭受的不公。”那是对那个时代的最深的感受,那个农民备受摧残的封建社会人们遭受凌虐的灵魂深处发出的呼喊啊。
——————————————————————————————
“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啊!”这是《北京人》里最打动我的一句话。这本是一句平淡的人生格言,但是出自百般隐忍善良大方的愫方之口,出自她为心爱的人儿看护他的家、甚至极其狡诈险恶的他的妻的时候,让我们对此不禁百感交集,既为这句话引起的共鸣,也为愫方这个高贵的灵魂。
曹禺不满《雷雨》太像戏剧而希望还原生活,于是《北京人》里实现了曹禺“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整个戏剧的构造中可以看见活生生的生活,对愫方的隐忍宽容、曾思懿的尖酸刻薄的怨妇神态与曾文清的腐朽懦弱只剩躯壳都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曾文清、曾皓、江泰,寥寥几笔就写出的老一代北京人之没落、腐朽,被所谓的公子哥习气浸染,却由悠闲的生活培养出慵懒、懦弱的性格,他们是腐朽封建社会里的余孽,毫无生气可言。相比较而言,人类学家袁教授与他的女儿强健的生命力,活泼自由的家庭氛围与健全的人性,则是曹禺所推崇的新的北京人与新的生活吧。
但是整个戏剧却是诗意的,“开掘除日常生活的诗意与内在神韵”,愫方对曾文清的感情是诗意的她对生活带感受是诗意的,袁圆与父亲互动的生活场景是诗意的,曾霆、瑞贞虽是被压迫的一代,但他们的反抗也体现着青春的活力,他们是与曾文清、曾皓又截然不同的北京人,最后被压迫被禁锢的愫方、瑞贞敢于决绝出走,他们是新一代北京人走向希望的象征。曾文清、曾皓的死亡则预示着没落腐朽的老一代北京人的死亡,这是作者站在时代浪潮前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深刻反省的作品。然而作品里依然有曹禺一贯充沛的情感,有着他那种骨子里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