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流浪,都抵不过深情:三毛传读后感锦集
《世间所有流浪,都抵不过深情:三毛传》是一本由申圣云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间所有流浪,都抵不过深情:三毛传》读后感(一):当我们谈论三毛时
我看三毛是高中,同学姐姐合在一起厚的不得了的三毛全集,盗版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那本书也没人要回去,我就一遍一遍的看,家中书少,三毛的故事陪伴了我一整个少女时代,那时候在脑海中想象撒哈拉,想象荷西,想象他们走路去领结婚证的样子,西北小县城,三毛的撒哈拉与我千山万水,那个时候甚至不知道她是生是死,只是沉迷那些文字里,书都快被我翻烂。
后来上大学去北京,世界开始越来越大,我看许多的书,看南方周末,看《看电影》,看国家地理,世界以一种浩浩荡荡的方式展开在我面前,一切都充满趣味,一切都值得被探寻研究,撒哈拉自然就被我抛在了脑后。
后来也恋爱,也伤心,也来来回回撕扯,许多爱而不得的时刻,想起三毛,想起她沙漠里的爱情,想起那个大胡子的男朋友,就在想,是不是贫瘠的地方才能滋生爱情。
后来上了班,有了收入,找寻一切机会往外走,山川河流都去看,路上的风景也始终看不厌,许多时候一个人,偶尔两个人,那种看风景的日子也没有想起来三毛,少女时代的梦,远吗仿佛撒哈拉。
这两年感觉有点跑不动,飞机火车都让人疲惫,感情也让人疲惫,偶尔什么时候翻出kindle中的三毛,又看那些沙漠里的日子,心无挂碍的,好像又回去青春少艾。某天晚上,看她写沙漠中苦中作乐的岁月,想起来,到现在还不能去一趟撒哈拉,感受沙漠的贫瘠和浩瀚,觉得有点遗憾。又回想刚看三毛的岁月,想一想这许多年具体的无形的漂泊,好像一种宿命,从开始看三毛,她给我展现的世界,我其实一直在追随,有时候人在路上,很多时候心在路上。
就还很为自己这种突然的发现感慨,如今我看更多的是历史和哲学,三毛的流浪已经无法叫我向往,从真真切切的,甚至煞有介事的文字中,大概才能获得救赎。三毛被我一再的遗忘。
但三毛依然是三毛,她的执拗倔强,她的传奇飘摇,怕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复制得到,再看三毛的传记,就觉得,传奇的故事,有时候,本不该沾染凡世的尘埃。
从传记中体回她的人生,大部分的时候,我仿佛看的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得见的都是有缘人。
《世间所有流浪,都抵不过深情:三毛传》读后感(二):她本不必困于人间
“父母对于子女最大的宽容,便是尊重她自由选择生死的权力。” 这是我在这本书里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在女儿明显异于同龄人时,他们需要接受女儿的不同,并且照顾好她敏感的小心思,他们的宽容和小心翼翼,成了三毛的枷锁,他们越是谨慎,三毛越是觉得他们不信任自己! 于是原本慈爱亲密的父母成了她内心最难以突破的阴影和负担。 可归根结底,他们也不过是平凡的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拥有世俗眼里的成功。但女儿的所作所为永远在挑战世俗,他们能体会到女儿的痛苦和挣扎,在一次次失去女儿的恐惧里,他们选择了妥协,让三毛遵从本心,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 他们从不在三毛面前提及现世的眼光,并将自己的担忧努力隐藏。聪慧细腻如三毛,自是什么都知晓,所以他们越是不提,她越是难过。 当三毛第一次和父亲参加画展时,父亲发现三毛的作品名列其中,并且荣获铜奖时,心里为她由衷感到高兴,那些对于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在一瞬间土崩瓦解,父亲迫不及待同他人分享三毛的优秀,自此支持三毛所做的一切决定。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对开明又慈爱的父母,所以三毛的人生才能如此与众不同。这话或许有些偏颇,毕竟三毛的与众不同更像是天生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父母对她无条件的理解和爱,甚至在她选择奔赴死亡时,也能表示理解和疼惜,这在大众的眼里是不能理解的,但他们并不需要被理解。 当后来者提起三毛的时候,总会一并提及荷西——这个兜兜转转许多年,终于修成正果的爱人。 若说世上有谁真正能尊重三毛的执拗、独特、率性和妄为,除了三毛的父母,便是荷西了。在遇上荷西后,曾经那些迷恋三毛的追求者,都显得太过于平凡普通了,即便他们原本是优于常人的天之骄子。 “我们夏天结婚好不好?”一句简单的没有任何抒情的疑问句,却让我一瞬间热泪盈眶。 没有人比荷西更适合三毛,也没有人比荷西更懂三毛,所以自荷西猝然离世后,三毛的爱也随之一起埋葬。 在本书近乎不带感情色彩的描绘下,我依旧被荷西所吸引,不因为他是三毛的爱人,而因为他对三毛无条件的爱。 家人、爱人、朋友,都是三毛努力活着的原因。 在以往的文章里,总是轻描谈写提及三毛的结局——用一条尼龙丝袜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没有任何感情的,仿佛三毛的死去仅仅是因为荷西的离去,任性又自私,完全罔顾年老的父母。 而本书终于提及了在荷西去世后,三毛的生活。 她依旧深爱荷西,并且不愿被人提及,可身边总有许多人和事提醒着她荷西的离去,那些无情的闪光灯和记者,他们并不因为三毛的文章和学识而采访她,仅是为了一己私欲,妄图窥探失去荷西后,她的心理状态,甚至将她归为精神失常! 她努力让自己在路上,避免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就会想起荷西,想起从前的种种,可她实在不愿父母再为她难过,所以她苦苦挣扎,如儿时一般,甚至比儿时更甚! 后人提起三毛,总会惋惜和费解她的离去,本书却告诉我们,她是在努力过后,深思熟虑之后,认真地做出了选择,而非一时冲动。 她只是回到了一开始的地方,途经人间做了一场大梦。 且当她是山间一阵温柔的风吧。
《世间所有流浪,都抵不过深情:三毛传》读后感(三):如梦花落
在申圣云先生的《三毛传》里,我看到的是一个破碎而又完整的三毛。
读罢掩卷,仿佛已经同她一起经历了这浪漫坎坷的一生,可到书页末,“终年48”,这四个字的赫然挺立,还是令人不禁唏嘘的——三毛,走得是如此年轻,却又如此沧桑。
我有好多话想说,但又有好多话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一本三毛传我是在医院的病房里看完的。这个科室里我的年纪一定是最小的,身边多是爷爷奶奶。像是这浑然天成的的沧桑里,多了一股年轻的力量,这不也像极了彼时的三毛吗?
一生的起落,阅尽悲喜,知世故而不世故,顽强地坚持着做自己。
“为什么死亡一定是结果?为什么离别一定要哭泣?世界予她伤口,给她悲喜,最后自然也要收回这些。”申先生说,三毛这一生的轮回,也不过是回归了最初的平静沉寂。我觉得恰到好处。
再说起三毛,冥冥中总觉得对我着有几份吸引,我们同是3月26日生的姑娘,都是勇敢热烈的白羊。再年轻些的时候我也曾热爱自由到狂,但也都不过是些离开家门的旅行称不上流浪。
从一开始的认识她,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热爱上她。“喜欢三毛的人,尝试走她走过的路,细读她记下的文字,无数日夜里陪她活过这段时光,读者们不管如何用心良苦,品味的都应该是自己的人生。”我能理解她,总要多去看看,那些关于生命的体验,说到底是要始于足下的;我也总能因她而受鼓舞,坚守着不易的初心,她,用一生奉行,且不说我,便是这世间又能有几人有她一样的勇气和毅力,去抛开当下?
我们每个人自出生便都带着一颗初心而来,晶莹而纯粹,可在这世间浸染久了,有些破碎有些变得坚硬,有些迷失也有些成了遗憾。而那些被坚持下来的真心就显得弥足珍贵,三毛就是怀着这样一颗初心奔赴了这滚滚红尘,与她随之而来的一切情感、一切体验、都显得弥足珍贵,仿佛都是用鲜血凝成的文字,在向世人表达和展示,这该是一种多大的消耗!如果说将文字整理拼凑出来是作家的一种输出,在作品形成定稿时的释然,实则也是对本身的一种掏空,情感倾注出去了,剩下的肉体便也好过多了。
平凡和普通向来都是两个词。她将自己放逐流浪,所得到的归属感,是她一生的依托。她的文字追随她的脚步一起流浪,饱含的是一颗火热的真心。她先是一个追求幸福的普通的女孩,其次才是一个不错的作家,但她始终又只是她,一个特别的姑娘。
大洋彼岸的斯嘉丽也曾是女性自由独立的榜样,可她们不同,斯嘉丽的张扬是顽强抵抗和命运的搏击,扎根在现实里为更好的生活谋划,可以是自私自利的商人,但也始终任性善良。
但三毛是灵魂的自由,从内而外的突破,所有的努力和渴望,不为富贵浮云,只求一间农舍,几亩菜园的平凡安宁,可偏偏天意弄人,如此平淡却还甚是辛苦难求,几经辗转一路坎坷。
因三毛出名而兴起的流浪文学,在某称程度上来说也算是游记类散文吧。
也曾为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而感动,可他们也不同,余先生笔下是民族、是历史、是一国风雨,而三毛是情感、是体验、是个人一生的悲喜。
匆匆年岁化作时光里的惊慌一瞥,哪怕仅有的余光也足够温暖余下的悠悠岁月。
三毛是不幸的,每次重拾幸福的破碎就是在离幸福最近的时候,普通人哪怕一次恐怕也要伤心肠断,更何况她还是那样一个在情感上如此敏感又脆弱的姑娘,偏偏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
人这一生或许会负很多人,但也值得被很多人爱,唯一的重要的就是坚守自己的初心,而那个人早晚也会来。
三毛也是幸运的,即使是现在这个时代看来还是十分离奇怪诞、不同寻常的想法,在她的那个年代她也能被尊重着,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是那样的爱她并且理解她。
我接触三毛是从广为流传的撒哈拉开始的,而这本书它让我认识了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的三毛。童年一路长成的模样,紧跟着青葱岁月里如梦的落花,都宛如近在身边的故事一样亲切,是那样平常又不平常。
三毛的故事时至今日,都依然是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的。但这一定不是因为她的著名而著名,只会是因为关于她的故事是充满人性的故事,根植于文化而脱胎于个性,既浪漫又现实,如梦花落,如日初醒。
《世间所有流浪,都抵不过深情:三毛传》读后感(四):曾两次退学,从叛逆少女到天才作家,三毛如何完成人生的逆袭?
三毛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个落拓江湖的浪子,是名满天下的天才作家,也是笑容灿烂神秘的吉普赛女郎,唯独没有想过,她也曾是“没有路可走”的问题少女。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三毛从小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两岁的时候,她就时常去家附近的荒坟玩泥巴,年节时看到杀羊总是目不转睛。三毛喜欢远离人群,最快乐的事就是一个人看书,无人打扰。上学的日子对她来说是最大的煎熬,鸡兔同笼的数学题对她来说更是折磨。
上了中学,她开始频繁地逃课,半年以后,三毛休学回家。十三岁的她就曾试图割腕自杀,短暂地复学之后便正式退学。
“做小孩子,有时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要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大人自然得问都不问你一声。”这是别人眼里病态的孩子,是邻居家的反面例子,这样的三毛让她的父母每天活在随时失去她的恐惧里,过得战战兢兢,“心灵上备受欺凌”。
除了求助于心理医生,更多的只能是放任自流,但三毛的父母从没有半句怨言。即便如此,种种失望加诸在三毛的身上,无疑给了她更沉重的负担。三毛形容自己是寂寞的“怪物”,是“铁灰色”的女孩,“教父亲伤心透顶,你是有罪的。”
和大多数辍学的孩子不一样,三毛讨厌学校一板一眼地教学,但是她从来不讨厌读书。从古典小说到西方文学,她如饥似渴,父亲还特意为她定制了五层的书架,三毛除了学英文和古文就是埋首书堆。
三毛的父母还送她去学绘画,在这里三毛跌到谷底的人生终于开始转向。她曾跟邵幼轩学习花鸟画,跟顾福生学习油画,跟韩湘宁学习造型,十九岁时,师从彭万墀。
顾福生曾经向白先勇推荐三毛的作品,说有一个性情古怪的女学生文学的悟性很高。白先勇生于1937年,比三毛大了六岁,那时他在台大文学院办《现代文学》,三毛的第一篇小说《惑》就发表在这本杂志上面,三毛从此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白先勇曾提到第一次见到三毛的印象,“苹果绿的连衣裙,剪了一个赫本头,闺秀打扮,在人群中,她显得羞怯生涩,好像是一个惊慌失措一径需要人保护的迷途女孩。”
六十年代,白先勇住在松江路,三毛住在建国南路,而荆棘也住在那一片。人生如此奇特,在那片田野诞生了很多作家,不知道青春时期的三毛如果遇见他们,做了朋友,会不会不那么孤单和遗世独立?
1964年,21岁的三毛带着她的绘画作品和文章叩开了文化大学的门,自此,她漫长的叛逆期终于过去,人生开始逐渐走向正轨。报名结束,她的父亲擦着眼睛,激动地说,“好了!好了!妹妹终于上大学了!”
上帝给了三毛一颗敏感脆弱的心,也给了她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他们从来不曾苛求她,他们尊重甚至说是纵容她所有的决定,只是在她羽翼未丰时护她周全,让她免受外界的风雨。
陈嗣庆:“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1982年,应张其昀先生的邀请,三毛在文化大学中文系任教。也许是因为年少时的经历,三毛的课上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她是最宽容的老师,又是最好的引导者,正如她所说,做一个“用心种树的农夫”。
“我只是做了一个种树的农夫,两百棵幼苗交在我的田里,我不敢离开它们。世上的事情,只要肯用心去学,没有一件是太晚的。我正在修葺自己,在学做一个好农夫。”24岁,因恋爱受挫,三毛赴西班牙留学。三毛开始流浪,开始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在西班牙讲日文,在德国讲英文,在美国讲中文,在台湾讲德文。”三毛的异国生活都是在学习中度过,这个曾经几度退学的姑娘在课业上却从来不曾懈怠,她是完美主义者。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千篇一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同一种教育,有很多种度过人生的方式,读书是坦途,是父母能指明的最轻松的一条路。
对于三毛,对于同样彷徨在人生路上的孩子,他们注定走上另外一条路,也许满是荆棘,也许寸步难行,但做一个正直而善良的孩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