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善恶小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类善恶小史读后感锦集

2020-12-21 00:2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善恶小史读后感锦集

  《人类善恶小史》是一本由Tsevan Rabtan / Alejandra Acosta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善恶小史》读后感(一):人性是灰色的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THE ATLAS OF GOOD AND EVIL,atlas在英文中的原意是地图册、地图集。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而在编排上,恰好也是按照五大洲的顺序对他进行编排的。就好像是一个人,从诞生到结束,游历了整个地球,看完了人性的好与坏。

我无从评说这场旅游的结果是好还是坏,但是这本书确实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关于历史,关于人性。

无绝对的对错

小孩子的世界总是很简单,对和错都是绝对的。而现实往往很残酷,很多事情,很难说对错,更多时候,我们在说“有利于”。对于历史的评说,似乎也总是这样。

林肯一生保守争议,即便在今天,仍然有人抨击他的政治错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尽他最大的努力,维护了美联邦的统一。

从今天回过头看这段历史,我们无法否认林肯的功绩,他是伟大的。同样,我们也无法否认激进的政治带给当时代人们的伤害。从历史来看,这不是林肯一个人的错误,但确实是“人”造成了这样的一个结果。

“人”真的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我们热爱着这个世界,可能是花鸟树木,可能是亲人朋友,也可能是一个陌生人。同时,我们也能对这个世界施以最残暴的酷刑:活熊取胆,屠杀同胞。都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事情(某些事情在今天依旧存在)。

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却也带来无数的死伤,不仅在战场上,也在战场之下。今天当我们来评论这件事的时候,无法说它的正确与否,最后,也只剩一句“有利于美国统一”。

想起前段时间的新闻。一个学生,因为在学校受到母亲的斥责而跳楼。孩子的心理,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而当我们再评论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很难说母亲是对还是错。毕竟她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人性是灰色的

如果说,把善良、乐观、坚强这样正面的性格定义为白色,而残忍、暴躁、邪恶这样负面的性格定义为黑色。那么我想,人性该是灰色的。

武则天在后宫时谋害萧淑妃和王皇后,并以残忍的手段将她们杀害。从这方面看,她的人性无疑是黑色的。但是她在政治上的改革,推动大唐的繁荣,其性格人聪慧、坚毅的部分,也定然是白色的。

所以,人性该是灰色的。

这句话并非说性格中善良的部分可以掩盖他的邪恶,而是说,几乎没有人是全黑或者全白的。网络上的键盘侠,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工作兢兢业业工作的人,甚至也有可能是个见义勇为的人。虐猫虐狗的人,也可能是及其孝顺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去定义他们呢?我想,大概只能说人性是灰色的吧。

2020是很艰难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了人性。有人平时小气抠搜,还总爱蹭同事的东西,却能再疫情期间为灾区捐出众多物资。有人平时工作老喜欢躲懒,却能在这样的时候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去往灾区。有人在工作上无私奉献,却分不出足够的时间给予家人陪伴。

就像这本书中的最后一个故事《善与恶》

母亲因为害怕美国虐待俘虏而杀死自己的孩子,而后想要自杀,被盖伊阻止。后来,盖伊才知道最终因为知道真相而逼疯了自己。于是他无法判别,对她自杀的阻止,到底是对生命的拯救,还是将它推向深渊。

但正如书本最后所说,“在有些情况下,善与恶都是相对的,正如莫比乌斯环一样,同一面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正反两极”。

事情无绝对,人性乃是灰色的。

  《人类善恶小史》读后感(二):当中国不再是世界中心

  

《人类善恶小史》这本书是来自西班牙的一位神秘作家的作品,说他神秘,是因为他的名字叫策妄·阿拉布坦。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化名,是来源于清朝时期准噶尔蒙古大汗之名。而作者的真实身份至今没有对外公布。

这本书里,记录了30多位人类历史上的大人物在关键时刻如何抉择的故事。

想想30多位大人物,是不是有点小激动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了谁的名字呢?

秦始皇、隋炀帝、明太祖·····

一个个中国的历史名人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因此我赶紧去翻翻书中出现了哪些中国人。

在这部书里,是按照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五大洲的顺序排列的。鉴于对亚洲的熟悉,所以我直接翻开了第四章节亚洲。

考虑到中国在古代世界的很多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对这一章节的内容还蛮期待的。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位出场的亚洲人物是帖木儿,这是一个对于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陌生的名字,这是因为他出生于如今乌兹别克斯坦附近,据说他的祖先和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是同族,而对于他的事迹集中体现在对外征讨,但是因为这些征讨基本和中原王朝没啥联系,所以即便他是帖木尔王朝的奠基人,对于大部分的中国读者来说,也依然没有啥辨识度。

在这一节里,概括性的讲述了帖木儿的发迹史,进而讲述了后来征讨金帐汗国,对于战争的残酷性,作者给与了一定的描述,但是善恶的分界线却没有描述清楚,所以这一节看的我有点莫名其妙。

第二位出场的亚洲大咖,其实是一位英国人,人们叫他利顿勋爵,他在1876年至1880年期间担任了英国在印度的总督,也就是说这是一位彻彻底底的非亚洲人。之所以能够出现在亚洲篇幅里,想来是因为他在任期间的事例太具有典型意义了吧:当时整个印度南部被饥荒席卷,即便在印度筹集到了700万吨小麦,英国当局却坚持将这些救命粮运送到了伦敦,而且当局将那些同情印度人民的官员全部调离了原有的职位。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一个如今看起来荒唐的理由:英国当局认为如果救助了印度人民,会让印度的穷人们寄生在公共福利之上。于是英国当局眼睁睁的看着印度人民一个个的饿死、看着他们买卖儿童、抢劫甚至吃人。

当利顿勋爵来到领地巡视,人们希望他可以帮助印度人民,但是没想到利顿勋爵仅仅是过来收税的,同时他对灾民们显示出了厌恶的态度,认为这些人是“吃饱了撑的”。

后来利顿勋爵卸任回到了英国,曾经有对手针对印度事件提出了抗议,结果利顿勋爵被宣判无罪,而那场天灾人祸却被英国当局宣布为干旱造成的天灾。

亚洲篇紧接着出场的是蒙古的两个案例,第五位出场的又是一位来自于印度的英国人物。就在我快要放弃对中国人物的期待,最后一位出场的竟然是中国的武则天。

武则天这位中国的千古唯一女帝,在国内自然不必多说有着诸多的争议,这节的描述里,作者用了大量的资料来介绍武则天的经历。不过让我好奇的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作者采用的信息来源似乎并不是各种中国的正史,而是笼统的说“有史学家认为如何如何”,这里面唯一出现的史学家名字,还是一位老外。

这就不禁让人好奇:既然是写中国人物,为啥是如此的采用资料?最让人不解的是,这一节所用的女性插图,看妆容和头饰明明是日本歌姬。

武则天这一节的亮点在于最后一段总结:作者认为武则天所作的事情,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皇帝并无不同,但是仅仅因为是女性,所以历史学家一边隐藏其他皇帝的恶行,另一方面夸大武则天的行为。最后认为武则天的遭遇,让人想到了奥古斯都的妻子利薇娅。

看完亚洲篇,让我对作者的思路有了一些好奇:在亚洲篇的编排上,很明显是以西方人的视角去写书,所以前面出现的几位人物,他们的历史行为都对西方世界有了直接的影响,而最后一位武则天,实在是太具有特殊性了。用武则天既可以切题,又可以和如今女性崛起的潮流暗合一波。

那么这样的阅读体验,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境都是以中国为核心,主流历史书也是以中国视角看待世界,因此当我们看到一本站在人类宏观角度看待人性的书籍,难免会将中国的隋炀帝、唐太宗等等人物代入进去。我们恨不得掰开作者拿笔的手,替他写下这些中国名人的故事。

但事实是: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在古代世界以后,世界的重心已经不在中国了,这本书很好的帮助我们认识了这一点。

因此,如果你要想了解一下中国仅仅是世界一份子的人类史是什么样的,请翻翻这本书。

  《人类善恶小史》读后感(三):善与恶,不过是莫比乌斯环

  天使与恶魔、善与恶,虽然看似完全不同相差甚远,但回顾历史,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纯粹的善良或者纯粹的邪恶。孰善孰恶,不过是一念之差。 雪崩来临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是波兰诗人斯坦尼斯洛的名句,波兰语原话是‘Żaden płatek śniegu nie czuje się odpowiedzialny za lawinę.’翻译成英文是‘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斯坦尼斯洛生活的年代,正是残酷的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入侵波兰,斯坦尼斯洛被迫逃亡,然而后来他仍然被抓到,并被关押在乌克兰捷尔诺波尔集中营,后因逃跑而被判处死刑,并被押到树林里挖掘自己的坟墓。在树林里斯坦尼斯洛用铲子击杀了自己的看守并成功逃脱。 从这一段经历可以看出,所谓的‘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说的实际上是德国纳粹。集中营的看守、押送犹太人的火车,毒气室的建造者……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人觉得自己对死难者是有责任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那就是,面对一个邪恶的制度,我们真的能够因为‘职责所在’‘我只是在工作’就心安理得的为其添砖加瓦么? 平庸之恶也是恶。 记得看过的一部《春夏秋冬又一春》里,小和尚玩耍用绳子绑着石头系在鱼、青蛙、蛇身上,他开开心心的离开了,过几天鱼、青蛙、蛇都因为负重难行纷纷死亡。他师父跟在身后看到连连摇头,趁他睡着用绳子捆石头背身上惩罚他,他上山给他们解开绳子,看到被自己残害的生灵大哭起来。 你说小孩天真不懂事,可是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小时候虐待的是昆虫是小猫小狗,若不加干扰和修正,长大可能就恶化为家暴、犯罪。永远不要等到事情无法挽回的时候再悔恨。 善与恶,从来不是没有交集的平行线,而是莫比乌斯环,同一面可能出现在截然不同的正反两极。 历史上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人性善恶故事,看了这本《人类善恶小史》,让你见识历史人物的多面和人性的复杂。

  人类史上既有侵略、屠杀、殖民在内的种种罪恶行径,又有闪耀着救援、互助、传承等光辉的动人故事。《人类善恶小史》以30余位大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抉择切入,检视人类的善恶抉择以及导致的结果。 《人类善恶小史》这本书由享誉西班牙的历史博主策妄所写,作者全书没有任何批判或赞同,以旁观者视角陈述事实,用冷静克制的笔调记述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善恶故事。抛开文字内容,这本书的插画也不得不提,31个故事用了40张暗藏玄机的插画,由国际知名插画师雅科斯塔所作。 ‘神是正义的,而魔鬼并非永远邪恶’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世人对她褒贬不一,有人说她不择手段狐媚祸主,也有人说她是治国之才。 她女儿被人谋杀之后,她派刽子手私自处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两人被杖打一百,随后被剁去手足,打断骨头,塞入酒桶内。’此刑命名“骨醉”,如此残忍不择手段。可是在她掌权期间,完善科举制度,广泛招募提拔人才,根据实力选拔官员……她在位期间的改革也是不得不予以肯定的。但一些历史学家对她的成就避而不谈,将她身边发生的死亡事件说成她背后指使,以偏概全,不知道是性别歧视还是偏见。 回溯历史,没有人是完全的邪恶,也没有人称得上绝对的正义,人性是复杂多变的,我们不应该妄加评判。 同类相残的事件里的人性光辉 1940年夏,纳粹残忍的种族屠杀事件席卷欧洲,无辜的犹太人纷纷逃亡,荷兰外交官兹瓦滕迪克发放了数千份官方证明帮助犹太人逃亡合法入境。各国领事也纷纷伸出援手。

  “犹太人也是人,他们需要帮助”无数受过良好教育、熟知复杂的国际法律规则的外交官们,不约而同的采取行动。“他们不接受任何借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制度漏洞,充分发挥自己有限的职权,有时甚至不惜造假欺瞒,只为坚守世间正义。他们为了弘扬正义而造假撒谎,世间很少有比这更伟大的谎言了。这些外交官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恐惧和不可知危难中逆行,为了心中的善意,为了维护正义。他们不见得有完美的个人经历,可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让人敬佩不已。生而平等,没有人能忍受自己的同胞受到不公平待遇,在危难时刻,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信奉和平主义几乎消失的族群 虽然人类史上的剥削战争让无数人痛苦不堪,可是适当的斗争有利于生存,查塔姆群岛的历史就让人唏嘘不已。

  查塔姆群岛是新西兰的一个群岛,3000多年前生存着莫里奥里人,新西兰居民被称为毛利人。由于物资和环境的不同,莫里奥里人过着集体主义生活,奉行和平主义,毛利人社会结构相对复杂,部落间争斗培养出了军队。 很不幸一艘捕鲸船发现了查塔姆群岛,毛利人野心勃勃的派出战士去征服它。而严令禁止战争和食人行为的莫里奥里人,本可以实现自卫,却死守规定选择了求和。落得了被毛利人大肆屠杀几乎消亡的下场。 这样的结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崇尚和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一味地顽固不化死守成规,却让自己濒临灭亡。过分的善反而把自己至于危险境地。 孰善孰恶,都难以抉择和评判。面对滚滚而来的各种事件,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做出合适的选择。不要恣意妄为四处作恶,也不能一味地软弱让自己失去宝贵的东西。 善恶的选择,五味陈杂的结局 盖伊是个失去父亲的贫苦孩子,小时候机缘巧合在日裔家庭生活许久,一生都对日本文化崇敬有加。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无数日本人受到关押和迫害。盖伊成年后就进了美国海军陆战队。

  在太平洋战争和马里亚纳群岛战役里,他内心挣扎促使自己劝说日军投降,挽救无数因为武士精神准备为国自杀的日本人。 他曾经阻止一位日本母亲摔死孩子后自杀,她被灌输的美军用酷刑折磨杀害人甚至活活吃人的恐怖故事都是骗人的,可是自己白白杀死了自己的孩子,随后这位母亲疯了。 多年之后,盖伊回顾这段往事,也许自己不阻止那位母亲自杀才是更好的选择。可是当时的情况也只是希望多挽救一个无辜性命,却让她落得这样下场,真是感慨万千。 正印证了作者那句话“在有些情况下,善与恶都是相对的,正如莫比乌斯环一样,同一面可能会出现在截然不同的正反两极。” 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呢,作者虽然不带感情色彩的讲述了这些历史故事,可是栩栩如生,精彩处让人唏嘘不已,让人内心振荡。 最后用作者的一句话总结这本书“这些奇特的历史事件常常能够引起我趣,民族的疯狂造就了影响世界的怪物;种种冒险、利益冲突甚至机缘巧合,最终总会导致暴力与无序。”

  《人类善恶小史》读后感(四):人类的恶,或已进入蛮荒阶段?

  

恶距离我们并不远。人类历史上几乎最大规模的恶,也只过去了几十年。

人类史上有罪恶行径,也有闪耀着救援、互助、传承等光辉的动人故事,同情、悲悯、反抗,当普通人面临最好与最差处境的时候,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这个问题我们或许能从西班牙匿名作家策妄·阿拉布坦作品《人类善恶小史》中找到一些答案。

1、从大屠杀到恶意阻扰

1940年,多国外交官顶着纳粹德国的巨大压力,为犹太人提供进入本国的签证,挽救了万千犹太人的性命。1862年,因解放黑奴名垂千史的林肯,在一封信中写道:“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1876年,印度遭遇旱灾,英国殖民政府故意阻挠抗灾行动,调离“太有同情心”的印度当地官员,导致600万至1000万人死亡……

记录这一切的策妄,在《人类善恶小史》中审视了“神是正义的,而魔鬼并非永远邪恶”这一说法,并通过其精妙的笔触对此进行论证。

西班牙神秘的匿名作家策妄·阿拉布坦以冷静克制的笔调,他这部新作讲述了这一个个令人战栗的故事,真实再现历史上至好和至暗的时刻,而智利知名插画师亚历山德拉·雅科斯塔为书中出现的部分历史人物和事件绘制了插画,为策妄引人入胜的故事增添了更多色彩。

策妄·阿拉布坦是深受西班牙人喜爱的匿名历史故事大师,所写文字被评价为“当今时代独一无二的奇特文本”,擅长在尊重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深刻又不失偏颇地审视人类的罪行和义举。

2、外交官:最伟大的谎言

1940年的夏天,纳粹所带来的恐怖正在整个欧洲蔓延。在立陶宛,许多犹太人请求荷兰领事扬·兹瓦滕迪克给他们发放逃亡时所需要的签证。于是兹瓦滕迪克书写了一份官方声明,他表示,持有该声明的犹太人可以合法地入境荷属安的列斯的库拉索岛。当时确实有这样的规定:入境时可以不带护照,但需要出示当局的官方证明。兹瓦滕迪克签发了数千份这样的证明,这些证明,包括后来复制和伪造的证件,帮助了许多犹太人成功逃亡。出乎意料的是,这项壮举中还有一位日本领事的功劳——在这一年的7月中下旬,日本驻考纳斯(立陶宛第二大城市及旧都)外交官杉原千亩向日本政府请求了三次签证许可未果后,自作主张地为犹太人签发了近万份过境签证。他亲自准备这些签证,没日没夜地狂热工作到最后一刻。直到他离开立陶宛的那天,他还从已经发动的火车窗口中扔下许多印有领馆印章和他本人签名的空白文书留给犹太人。

这位日本外交官事后曾这样解释自己的伟大行动:“犹太人也是人,他们需要帮助。”

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熟知复杂的国际法律规则的外交官们,在这一时刻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卓绝的行动:他们不接受任何借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制度漏洞,充分发挥自己有限的职权,有时甚至不惜造假欺瞒,只为坚守世间正义。他们为了弘扬正义而造假撒谎,世间很少有比这更伟大的谎言了。这些外交官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这幅表现“二战”期间多国外交官援救犹太人的插画,你能读懂它的内涵吗?

1944至1945年间,各国驻布达佩斯的外交官曾为拯救犹太人共同行动,一时传为佳话。这些外交官包括:瑞典大使馆的首席与次席秘书拉乌尔·瓦伦贝格与佩尔·约翰·瓦伦丁·安格尔,瑞士副领事卡尔·卢茨,西班牙商务负责人安吉尔·桑斯·布里兹,葡萄牙大使及商务负责人卡洛斯·德·阿尔梅达·丰塞卡·桑帕约·加里多与阿尔贝托·卡洛斯·德·利兹特谢拉·布兰奎尼奥,以及罗马教廷驻布达佩斯大使安吉洛·罗塔。这些外交官通过发放临时护照、开具国籍申请证明、提供保护护照等方式,挽救了成千上万匈牙利犹太人的生命。他们在许多不合法的文书上签字盖章,并不断更新序列号以防超过他们被授权的签证数量。这些国家的大使馆还在布达佩斯及其周边地区紧急购买或建造了许多房产为犹太人提供庇护,因为使馆名下的房产会被视为外国领土。这些外交官十分勇敢,其中一些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登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将犹太人救下车。

这里援引的只是寥寥数例。还有许多其他的人也参与了拯救犹太人的行动:除了外交官以外,还有他们的家人、合作伙伴,以及使领馆的普通职员们。许多人已默默无闻地死去,历史上甚至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在这之中,有些人的行动比其他人要冒更大的风险。有些人因此被处罚、被停职,有些人则幸免于难。有些人听从政府的指令办事,另一些人则在无人指示的情况下行动,甚至是公然抗命。当然,这些人的个人经历并不个个完美。毕竟,这不是一篇圣徒的传记,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3、善与恶:爱和勇气的信念从未泯灭

1936年时,滚木路是洛杉矶最恶名昭著的街区之一,犯罪率常年居高不下。在这个全市最穷困的街区上,一个10 岁的墨西哥裔小男孩盖伊靠帮人擦鞋维持生计。

1944年,一位日本女性眼神涣散、举止癫狂:就在几天前,她在绝望中把自己的孩子抛下悬崖,只因她相信远渡重洋而来的野蛮侵略者会把这个孩子生吞活剥。

盖伊·路易斯·加巴尔登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他母亲独自把他和其他6 个兄弟一起拉扯大。我们对他的父亲一无所知,只知道他在盖伊还是个孩子时就抛弃了他们。盖伊从小混迹社会,靠做擦鞋匠为生,在不工作的时候,他就和与他一样出自贫苦家庭的“兄弟们”(包括拉丁裔、犹太人、俄罗斯人、亚美尼亚人、意大利人)在街头斗殴,与其他混混们争抢地盘。他母亲对他这种充满暴力的“江湖义气”十分看不惯,把他送去新墨西哥州与几个亲戚同住。他在那里机缘巧合地结识了一个日本“二世”家庭(即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日本移民),几乎成为他们家中的一员。盖伊所混迹的帮派“猛帮”中有好几个日裔,其中一对姓中野的双胞胎兄弟把这个小小的拉丁裔带回自己家,之后盖伊几乎就成了这家人的养子。在中野家,盖伊首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并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终其一生,他都对日本文化崇敬有加。在被收养的这些年里,他磕磕绊绊地学着讲日语,并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深深着迷。然而好景不长,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后,美国掀起狂热的反日大潮,彻底粉碎了盖伊平静的新生活。所有日裔美国人都被抓进了拘留营,中野一家也未能逃脱。之后,盖伊去了阿拉斯加,在一家罐头厂工作了几年。到了1943年,盖伊年满17岁后,就报名参加了美国海军陆战队。

盖伊·路易斯·加巴尔登

这里让我们短暂地回顾一下太平洋战争与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的历史。1944年6月,日军已经在这些地方战败,但比打赢战争更难的是说服这些日本人承认自己的失败。马里亚纳群岛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有日军驻守,和其他日本周边的驻地一样,当地的防御如铜墙铁壁,滴水不漏。马里亚纳群岛最主要的两个岛屿分别是塞班岛和天宁岛,岛上共有近4万名日本士兵,其中包括海军。另外在塞班岛上还有2.3万多名平民居住,主要是来自社会底层的日本人、朝鲜人和琉球人。日本政府对军队大力洗脑,宣传灌输来自天皇本人的指示:士兵只有在战斗中死去才值得尊重,就算要自杀,也要拖上至少7个敌人陪葬。对于平民,日本政府则勒令他们在战败后必须自杀,并恐吓他们说,如果落入美军手中就会被酷刑折磨、被杀害,甚至被活活吃掉。

1944年6月15日,包括盖伊·加巴尔登在内的80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登上塞班岛,半小时内就占领了好几处海滩据点。然而,之后他们花了整整1个月才征服全岛,过程十分血腥:岛上的守军几乎全军覆没,3/4的日军在战斗中阵亡;每20人中就有3人自杀;每30人中只有1个是被生擒的。7月6日,日本人发起最后一波“万岁冲锋”,死伤无数;而更疯狂的一幕还在后面:剩下的上百名日军官兵与平民纷纷自杀或相互杀害,一个接一个地从悬崖上往下跳——该地至今仍有“自杀崖”“万岁崖”之称;士兵们砍下自己同胞的头;妇女们信了日本政府的宣传,认定美军会“把她们的孩子烤了吃掉”,因此纷纷把孩子(有些甚至是婴儿)活活抛下悬崖。

盖伊18岁在塞班岛上(右)

如此疯狂的行径远远出乎盖伊·加巴尔登的意料。这些行为是无法带来和平的。日后他在传记中回忆了日本海军在他看来近乎愚蠢的种种行为,也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和其他参与太平洋战争的典型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一样,他也曾在敌人拔出武士刀前,一枪打穿对方的脑袋;也曾在日本士兵死亡后、登记遗物前把死者的财产据为己有。他的这种坦诚给他的回忆增加了几分可信度。盖伊在登陆塞班岛当天就深入一片树林,抓获了两名战俘。他的长官得知此事后训了他一顿,警告他在战争中绝不能擅自行动,说他这是在藐视军事委员会的权威。然而就在当天晚上,经过一整天死伤无数的激烈战斗后,盖伊又一次擅离职守,跑到一个山洞旁劝说藏身其中的敌军投降,并保证他们会受到良好的对待。那天晚上,他带回了近15个战俘。这下他的长官才意识到,也许放任他自由行动效果会更好。后来在一次军事法庭审判中,盖伊为自己的冒险行为辩护;在其后的一生中,他也曾对此做出过多种解释,比如,他参军是出于对珍珠港事件的痛恨,正是因为这次袭击,他的养父母一家被送进了拘留营;又比如,他只是想做一名翻译,帮助军队指挥部将他们的意图传达给对方。有些人则认为,盖伊的冒险行为只是出自他对建功获勋的渴望。然而,我认为我读到的这句话就算不能完全解释他的决定,至少也给出了一个明示,盖伊曾说:“我后来对劝降工作上瘾了。”

到了1944年7月6日,盖伊已经进行了数周的劝降工作。这天晚上,大批军队向塞班岛北部的悬崖进发;第二天,日本人进行了最后一波集体自杀。盖伊当时对此事一无所知。惨剧发生后,7月8日上午,盖伊俘虏了两个日本人,他说服他们投降并不可耻,没有人会折磨他们;战争结束后,美军会把他们送回日本;并向他们指出,强迫平民自杀是违反武士道精神的。战俘们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不过其中一人同意陪他去说服自己的同胞们。当时的场面十分魔幻。一个年仅18岁的小兵,被十来个从“伪满洲国”过来的资深日本老兵团团围住,他还要说服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过去被教导的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都是错的。后来,西方人曾拍过一部糟糕的电影再现这一幕:盖伊用他结结巴巴的日语向这些日本人解释道,美国人的将军霍兰·史密斯十分敬佩他们在昨晚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勇气,承诺一定会善待他们。一个日本军官问,受伤的士兵能否在医院得到救治,盖伊承诺说可以。我们不知道最终是什么原因打动了这些日本人,使得他们答应投降。也许,这和我们的主角的实际表现无关;也许,这些日本人只是因为已经撑到极限了,希望借此机会得到解脱。他们留下几个士兵陪着盖伊,又回头去叫剩下的人。这时,在许多战争中常见的一幕又出现了:盖伊拿出他的口粮和香烟分给周围的日本士兵,跟他们聊起他们的家庭,并提到了在战争中,许多普通人为服从有权有势人的命令而死是多么不值得。这时,之前离开的日本军官带着50多个士兵回来了,并告诉他还有100多个平民正躲藏着。他再次强调,大家急需水和药品。盖伊拿出自己的药粉给他看,并向他保证,只要他们跟着他走,就能拿到更多的药。渐渐地,数百个平民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盖伊曾试图把士兵和平民分开,把受伤的人和健康的人分开,但日本人的情绪很激动,随便拆散他们可能会导致他自己面临生命危险。于是他一直等到海军官兵回来,向他们解释了当下的局面,才说服日本人让他挪动伤兵。

区区1个士兵,在短短1天之内,就俘虏了——可以说是俘虏了吧——超过800名敌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盖伊先后在塞班岛和天宁岛劝降了共计1500多名日本人,其中有士兵也有平民,有成人也有孩子。后来,他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这才离开了前线。他的上司曾为他争取过荣誉勋章,不过他最初只获得一枚银星奖章,到1960年才升级为海军十字勋章。他后来娶了一名日裔女子为妻。1957年,盖伊上了美国NBC电视台的《这就是你的生活》栏目,从此一举成名。有人甚至根据他的这段经历改拍了一部电影,但拍得太差,如今已经无人问津。盖伊后来在墨西哥和塞班岛做生意,1970年他回到墨西哥,在那里开了一家海鲜店,从此在该地定居20多年。尽管许多人都呼吁军方授予盖伊荣誉勋章,但这一呼吁始终未被采纳。盖伊于2006年去世。

纪录片《玉碎塞班岛》,讲述了盖伊在战争中经过重重艰难,终于使岛上的日本军队放下武器,接受了和平的故事

在这段历史中,这个在洛杉矶最糟糕的街区里擦鞋的10岁男孩的命运,最终与一位日本女子交错。据盖伊回忆,在他离开塞班岛前,他曾和一名日本战俘产生短暂的友谊。在此之前,盖伊曾经阻止一位日本女子摔死孩子后自己再自杀。他的朋友告诉他,这位女子后来才得知,战俘都会受到合理的对待,她之前被灌输的那些关于美军的恐怖故事都是骗人的。知道这些之后,她才意识到,自己白白杀死了自己的孩子,随后她就疯了。多年后,盖伊扪心自问,也许他在当时不要阻拦那位女子自杀才是更好的选择。

就像这样,在有些情况下,善与恶都是相对的,正如莫比乌斯环一样,同一面可能会出现在截然不同的正反两极。

(本文内容整理自《人类善恶小史》,对原文有删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