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叶》读后感摘抄
《抓落叶》是一本由[美]汤米·巴特勒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抓落叶》读后感(一):落叶
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一直都在努力生活,却越来越觉得只是单纯地在被生活推着往前走,就像风里的落叶一样。 今天送的就是刚好戳到这个问题的一本心理小说,《抓落叶》。 这本书用了一个很有哲学感的科幻设定和三重故事嵌套的奇妙叙事,讲述了一个找寻人生意义的故事。 小时候的艾略特充满想象,但他被自己的家庭狠狠地“上了一课”,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欢迎不一样的人”。所以,他开始努力迎合别人的期待,不再听从内心的声音,不去理会自己的感受,不失望、不委屈、不难过,也不再快乐。 他会一直为了讨好哥哥故意输了比赛;听父母的话做稳定的会计工作;按部就班地恋爱、听上司的话给公司账目动手脚,学习所有“成功人士”应该学的事情,甚至是穿着打扮…… 但他慢慢发现,自己做的事越多,就越是感受不到自己是在真实地活着。 整本书的设定很棒,虽然探讨了深刻、严肃的人生问题,故事和语言上却又有点黑色幽默。 看完这本书会有强烈的感同身受以及释然的感觉。 因为艾略特真的和我们都很像,所以看到他终于终于找回了生活的实感时,我的心里好像也充满了力量。 你所在的城市,现在应该也已经飘满落叶了吧?试试抓住它。
《抓落叶》读后感(二):比起非洲的孩子你已经够幸福了
你小时候有没有被这么一句话怼得哑口无言。
事情的起因也许是父母答应你——买零食、买玩具、带你去公园玩、答应多陪你一会儿……
但等到兑现承诺的时候反水,你委屈得发脾气开始大吵大闹大哭大叫。
“你明明答应过了!”
“隔壁小明的爸爸妈妈都答应了!”
总之,你就是不依不饶,最后束手无策的父母冷不丁痛心疾首地来这么一句:
“比起非洲的孩子你已经够幸福了。”
然后开始描述某一天新闻或者小视频里刷到的可怜小孩的新闻。
事情从父母答应你某件事变成了你不懂事。
挺简单的一件事,最后把你弄得委屈、愤怒、愧疚、莫名其妙。然后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别人家的妈妈也是一样的!同情小时候的自己纯真就是这么沦陷的。各位有心继续做父母的在教育问题上可过过脑子吧!
学十八般武艺没有个健全的情感教育小孩也很痛苦的。
《抓落叶》在封面问了个问题: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你还愿意吗?
喜欢这个贴纸的设计但是为啥要贴在外面的塑封上差点撕烂了做成书签不好嘛虽然我是绝对不愿意的,但这本书真是帮我想通了一些问题,捋顺了一些情绪,争取做情绪稳定的中年人。
《抓落叶》读后感(三):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
因为黑尾鸥在码头悲鸣
ウミネコが桟桥で鸣いたから
中岛美嘉在演唱会上说,她第一次见到这首歌的名字时吓了一跳,但听到最后泪流不止,因为歌词说出了她的心声,相信也是许多人内心的共鸣。困顿、迷茫、没有生活的动力,不知道该为了什么去拼命,每天好像也没有什么巨大的困难需要去克服,但总是开心不起来,刷了三小时搞笑视频,看到无数人“哈哈哈哈哈“,却无法跟着快乐,只有空虚感和无力感。
如果你也是这样,不妨来听一个有点儿古怪的故事。
在地球外的太空中,有一个不像房间的房间,在不像桌子的桌子上躺着一个“人形“——外形和人一模一样,但在胸口有一个空洞。从门外走进来穿白大褂的男女,讨论着把人形送去地球,而且是不计其数的人形。为了填补胸口的空洞,人形会做各种各样的事,获得各种各样的体验,在死后回到房间里,将自己一生的回忆告诉白大褂。
可是与白大褂所期待的不同,几乎所有的人形,在地球上都只为了追求“快乐”而忙碌。明明在设计之初,所有的情绪都被设定为平等的,无论是快乐、痛苦、悲伤、嫉妒、遗憾,每一样都是体验之一,但不知为何,每个人形都只追求“快乐”。他们带回来的人生故事,都让人忧心。
“幸运威尔”是个被上天眷顾的幸运男孩,无论他许什么愿望都会得到满足。但在白大褂面前,他哭着说,自己已经不知道该要什么了——即便拥有一切,他也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
另一个故事,你死后回到不像房间的房间,看到白大褂在检查你的身体,一边记录着什么,像是在打分。你很得意,因为你这一辈子都很注意保养身体,不受一点伤害,更重要的是你也留意不让自己的心受伤。你得意地看向打分板,发现是白纸一张。你惊恐地问白大褂:“我这一生……是零分吗?”白大褂叹气:“首先,我并不是在打分,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打分。其次,我只是在检查你内心的空洞。”
“我几乎不曾让它受伤!”
“这就是我困扰的地方。“白大褂说,“我们感兴趣的是你的人生受过的伤,还有背后的故事。可是,你身上唯一的伤,是你自杀时留下的。”
这些故事来自《抓落叶》。这是一本很有些特别的小说,因为看上面的故事以为是个科幻小说,但其实小说的主线讲了一个叫艾略特的男孩,从8岁到80岁的一生。在章节与章节之间,偶尔会插入白大褂的故事,让人十分挠头。一直到故事中后段才会突然明白,这样的安排到底是何意。
不过更让我感动的是,小说讨论的话题虽然是对抗人生的空虚感,但完全不是那种给你打满鸡血鼓励你去干翻名为“生活”的表子,而是告诉你,躺平了才是人生。能够快乐当然最好,但不快乐,也是可以的。
艾略特8岁时和哥哥一起比赛抓落叶。他知道怎么更巧妙地抓到一片落下的枯叶,但输赢不是他在乎的,他只想让游戏进行下去,于是故意让哥哥赢。从此这就成为了艾略特人生的每一天,他关注周围每个人的期待,就像观察落叶一般。不是为了赢得人生,而只是要让生活继续下去。可是这样的人生,到头来根本只是在填充别人的空洞。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个片段,是艾略特刚刚经历了好友的自杀和女友的背叛,又被哥哥要求为公司做假账。他无法再强迫自己去面对这样的人生,决定辞职,写下了“I quit”的字条。就在这个时候,他意识到,其实可以quit的不仅是工作,也可以是人生。
然后,他读到了一个故事:
在地球外的太空中,有一个不像房间的房间……
顿时,一切都有了解释。
我们都只是生命中的旅人,抵达终点就是人生的意义。
《抓落叶》读后感(四):在世界的冷漠中,活着
最近看了两本直击灵魂的书,而且主题也特别像:一本是《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一本就是《抓落叶》。
说来有点不好意思,最开始想看这本书,是因为设定很像那个很火的漫画《致不灭的你》(据说动画暂定明年4月新番):
在地球之上,有一个不知道想干啥的神界公司。他们创造出人,并且让他们到人世间走一遭,回来后收集整理他们在人世间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痛苦悲伤。本来是抱着“看看同样设定东洋人和西洋人的脑洞会有啥不同”的想法看的,但看到后来我就完全忘了这个事儿了。
因为这个作者太会写了。
这个阅读体验,就好像你“呼”地一下进入了一个小孩子的身体,一个能看见怪物、喜欢幻想又很温柔的小孩,只是他拒绝像你我一样向成人的世界完全妥协(虽然他也尽力配合了),于是在世界的冷漠和内心的痛苦下一次次尝试自杀,却为了朋友把手枪闲置到了最后。
与此同时,你又觉得他好像是你的一个挚友,他的痛苦,他的受伤,他的彷徨,都像跟朋友说话似的娓娓道来。即使你不认同他的选择,有时候甚至会想摇着他的肩膀说:“你干嘛活得这么认真啊!”但是你懂,你理解,你完全能感受到。因为他活得太真了。
这个真,就是我们没选的另一条路。
合上书我曾想,也许这也是一种“适者生存”。只有我们这种识时务的,懂事的,愿意为了被社会接受而放弃自我个性的孩子,才能顺利长大吧。而那些选择放弃人生、放弃生命的孩子,恰恰就是因为不愿意妥协。
但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却无数次产生了愧疚和难过。
愧疚的是,我那么轻易地就放弃了我与生俱来的“特异功能”,甚至不曾意识到我失去了什么。
难过的是,我已经连这些放弃都忘记了,竟一直笃定地以为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却不知道早就成了“庸俗无聊的大人”。
与此同时,我又很庆幸。因为我看书的时候我感受到的痛苦,都是我的灵魂还活着的证明。
人真的是很有意思,似乎只有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处,才会想起那些事关生命、意义、终极的问题。而在旅途中,却用一切繁忙、物质、名利把自己填满,好像不这样就会堕入虚无,直到一场大病把自己拉回到生命的底线上,才会猛然想起:我这一生,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
最后来说说这个故事吧。
我完全理解编辑为什么把内容简介写得这么语焉不详。因为这是一个从小就被医生判定为“想自杀”的孩子的一生。
他小时候能看到怪物,喜欢幻想“永恒之境”,但他的这些心事被家人视作怪胎,他的哥哥甚至在输球给他后告诉所有人他是怪物,结果让他永远告别了朋友和最爱的棒球。
长大后,他的心也永远被爱奇思妙想的人吸引着。他虽然听从父亲放弃诗歌选了经济系,但也曾有过一起讨论“吸血鬼会做爱吗”的好友,但极快乐的一年最终迫于经济、学业的压力,他们只能分道扬镳。
毕业后,他在哥哥的公司工作,打算攒钱创业,甚至还有同居女友。但哥哥逼他做假账击穿了他的底线,他攒的钱全在股市打了水漂,回到家又撞见女友和人偷情。
最后他回到老家,想帮父亲打理鞋店。结果父亲却把鞋店给了哥哥,只让他给哥哥做咨询,而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
对了,忘了说他的朋友。除了儿时那个愿意听他幻想的邻居阿姨外,他唯一的朋友是自杀互助小组的一男一女,他们一个自称能灵魂穿越到未来,一个想写小说。他们大概是唯一认真倾听他的灵魂并相信他的人,也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从自杀的边缘拉了回来。
啊,还有一件最最重要的忘了说。那个能穿越到未来的兄弟,详细讲述了未来推出“自杀按钮”“自杀药丸”这样的产品后,整个社会的反应和人们心灵世界的变化。不得不说,我很是期待。
最后的最后,贴一些我特别喜欢的书摘吧。
爱情让所有事都变得更多了……你觉得自己无所畏惧,一身轻松,准备好应对外面的一切。世界仿佛变大了,你不仅多了一个观察视角,而且开始注意到过去视而不见的细节……宇宙不再是画布上模糊的一堆色块,而是点画派的杰作,揭示出清晰完整的事实,让存在变得可能,变得有意义。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另一个人和你一起经历着你所经历的一切,感受你所感受的一切。物理学家们发现,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存在取决于它与其他事物的关联程度……即使是最基本的粒子,本质上也是延展中的关系集合。如果一个电子与它所处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其他电子分开,不受任何外力的观察或作用,那么,从科学事实上来说,这个电子就不仅仅是孤立或独立的。这个电子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没有电子。我们如此拼命地构建一个人类生命。棒球运动员,外籍人士,恋人,快乐的人,无私的人。宣告自己存在的真相,把它作为一座丰碑竖立在天上,直到太晚才意识到,它从来都只是简陋的脚手架,容易倒塌。只需狠狠晃动一两下就可以了。《抓落叶》读后感(五):《之后》(摘自小说第三章)
在下面这个故事里,乔利斯类似于上帝般的存在,只不过不像上帝那样全知全能,和普通人一样需要工作,有顶头上司,有性格脾气。他工作的地方,是地球外的太空里一个“人体加工厂&实验室”,负责将人体送去地球,等到人体过完一生之后,回到实验室,记录人体一生的故事。
你死之后,来到了一间只有一扇门的房间,事实上,房间和门都不是真实的,但是,这不重要,总之,你来到了这里,在只有一扇门的房间,等待。你不知道在等什么,或者等谁。直到门打开,乔利斯走了进来。你想,哦是的,你正在等待乔利斯,他拿着一支铅笔和一个写字板,举手投足间都很专业,他看到你,脸上露出了温暖的微笑。但是他很快重新调整好自己,换上了一副商人的样子,慢慢走近身体。
现在你才注意到那个身体。它躺在房间正中的桌子上。这是你的身体,你刚刚离开它,这一生你都在这具身体里度过。它还是原来的样子,不对,是跟你离开时一模一样,因为它最初和现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一直在变化。大部分变化,不论好坏,是必定会发生的。骨头生长,肌肉变多(到后来骨头会萎缩,肌肉也会消失)。你记得小时候的衣服慢慢会变小,很多年后头发会慢慢变稀疏。其他变化是自己选择的,有时候也是自找的。比如说,人生最后的选择。
乔利斯走到桌子旁边停住。他盯着身体的眼神开始有些悲伤,但是慢慢露出赞赏甚至尊敬的神情。你觉得很奇怪。你自己都没有这样观察过自己的身体。你认为乔利斯肯定有问题,至少也是近视。身体的一些特质曾经对你造成很多苦恼,但是他却置若罔闻。比如说,你不喜欢身体的长度。还有,正中间那松松软软的东西也不是理想的设计。牙齿要是能够更加整齐和洁白就好了。你想说的还有很多,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些事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让你感到烦恼了。你似乎正在通过乔利斯的眼睛看着那具身体——你过去的身体,你喜欢它。
乔利斯从自己的白日梦里清醒过来。他的手伸向“身体”的头部轻轻拍了拍大脑。在接触的瞬间,大脑释放出一股光芒,流向屋子四周。
“那是什么?”你问。
“你的记忆。”乔利斯说。
你靠近仔细观察。发现这条发出白炽光芒的河流是由数不清的细丝一样的光束组成的。每一根纤维都维系着各种各样的场景,既有你熟悉的面孔和时刻,也有同样多你不认识的。
“你确定这些是我的记忆吗?”你问,指着几条纤维,“我想这些我都不认识。那个,我不可能说那种话。”
“还能是谁的?”
“但是我根本不记得。”
乔利斯同情地点点头。“你会想起来的。”
记忆平稳地流动,乔利斯非常满意,他翻动着写字板上的文件。每一页都有提前打印好的不同的检查项目,细小的字体密密麻麻排了很多列,每一行的旁边都有一个小框。乔利斯快速翻动文件,你注意到多数的小框都有标记,但不像平常那样打叉或打钩,而是感叹号,笑脸或者其他不太常见的标记。最终,乔利斯翻到一张干净的页面,最顶端写着你的名字。
“啊,”他说,“在这里。”他拿起铅笔开始检查“身体”,欣赏的神情变成了认真的评估。他集中注意力,熟练地一处接一处检查。你知道乔利斯不会错过任何细节。如果,身体的状况是完美的,他会注意到的。
“身体状况完美。”他说。
“谢谢,”你骄傲地回答,“我很仔细地保养身体,至少在那之前——你知道的。”
“是吗?”乔利斯不解地看着你,“你做了什么?”
“就是,”你说,“最基础的有氧运动,可以说所有的我都试过了。体操,普拉提,爵士舞,大部分的瑜伽——热瑜伽、哈他瑜伽、流瑜伽、吉瓦木克堤——”
“吉瓦——”
“——木克堤。哦,我太喜欢吉瓦木克堤了,还有不计其数的力量训练——哑铃、波比跳、力量训练、举臂单腿深蹲、跪卧后踢腿。六分钟腹肌训练、八分钟腹肌训练,所有的腹肌训练,真的。”
乔利斯继续检查,偶尔抬头看你一眼,表示他在认真听。虽然他已经检查完了身体的一半,但是表格上什么也没写。你觉得很奇怪。怎么说你的身体也不会连一项都不合格,也许他根本没有真正欣赏你的身体。
“还有饮食方面,”你告诉他,“虽然小时候我也吃含糖的麦片,但是我可没有一直这样放纵自己。先戒了红肉,然后是吃素,最后连鸡蛋也不吃了。不喝酒,不抽烟。除非必要连阿司匹林也不会吃一片。我不吃麸质食品,不吃糖,咖啡因、大豆、脂肪,碳水化合物,都不吃。基本上食物都不吃了。”
乔利斯冲你点点头。他快检查完了,但还是什么都没有标记。不知道为什么,你很介意。你越来越紧张,语速也加快了。
“我使用的时候也非常小心,”你说,“我尽量避开日晒,从来不在饭后游泳,头盔也按要求戴着,每天保证八小时睡眠,使用牙线,戴安全套——”
乔利斯站起来,看了一眼脚上的茧,向后退了一步。他放下铅笔,不知道是不是偶然,发出白炽光芒的记忆流越来越细,最后停止了。
“检查完了?”你说。
他点点头。
“但是表格上你什么也没写。”
“是的,”乔利斯说,有点不太舒服,“这种情况很不寻常,但是你不用担心。我不是来给你打分的。”
“那是什么?”你问,“你在核对什么?”
“伤疤。”他说。
“你是说受伤之后的疤痕吗?比如我不小心把手机放进搅拌机之类的?”
“是,但不仅如此,这份清单包括所有使用容器有可能产生的任何痕迹。当然包含割伤和擦伤,以及皮肤松弛和头发花白,不过还有自尊受打击、梦想破灭、名声损坏、内疚等等,从破碎的骨头到破碎的心。”
“你能看到心脏的伤疤?”
“当然,”乔利斯说,“我还见过心脏完全被掏出来的案例呢。”
你看着桌子上的身体。它完美极了。为什么你从未注意到这点。“我什么伤疤都没有?”
乔利斯再次看了看表格。“显然没有,”他说,“我承认这种情况很罕见,但是,我说过,身体保持了完美的状态。”
“这是好事,对吗?”
乔利斯温柔地看着你。“记住,”他说,“表格完全是为了我们内部研究,这不是计分卡,没有成绩。”他顿了一下,内心似乎挣扎了一番。“不过,最惊心动魄的旅途往往伴随着最多的标记。数据上的确是成正关联的。当然了,一根断了的骨头完全有可能是因为一次纯粹的事故——比如说,一个旅行者站在邮箱旁被一辆过路的车撞了。但是大部分情况都是因为大胆的尝试—— 比如,她登山或者骑自行车下山时速度太快而摔倒了。”
“那其他的伤疤呢?”你追问他,其实你已经知道答案了。
“一样的,”乔利斯说,“如果一个旅行者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辈子都受到了悲惨的待遇,那么他肯定会心碎的,但是数据显示,心碎的主要原因是一个旅行者失去了他最深爱的东西,”乔利斯指着桌子上的身体说,“而这颗心,是完美无缺的,一个裂痕或者缺口都没有。”
“它被保护得很好。”
乔利斯了然地点点头。“似乎是这样的。”
恐惧像冰冷的胆汁攫住了你,如果你还有胃,现在肯定破了个洞。不知道这个洞在不在乔利斯的清单上。“所以我搞砸了,”你说,“我浪费了自己的一生。一次没有旅行的旅途。”
“这不是我们评估的因素,”乔利斯说,“现在一切已经尘埃落定了,不过既然说到这里了,你还记得十五岁那年你迷恋上一个人吗?那个在夏末街冰雪皇后打工的那个女孩,你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
“我害怕被拒绝。”
乔利斯又点点头。“看吧?受伤的自尊,一点点心痛——这就有两项了。”
“所以疼痛是得分的根据。”
“不是疼痛,是努力去尝试。”
你看着自己的身体。前一刻还觉得完美无瑕,现在了无新意。你之前因为保护自己而产生的骄傲变成了悔恨,你后悔自己没能拥抱自己的人生。这具身体太过完美,就像没有使用过。现在只有一件事可以抹杀它的完美,你紧紧抓住了最后的希望。
“那么最后那件事呢?”你问,“生命结束的那次。”你想,你的身体毕竟最后死了。你杀了自己。你指了指你自杀的证据(手腕上的割痕,脖子周围的瘀青或者是头骨上的弹壳)。
乔利斯摇摇头。“不,”他说,“对不起。”
“为什么?”你问。你觉得那是一个伤疤,如果别的伤痕都不算,这个至少算是一个吧。
“痕迹是努力活着的人创造的,不是努力放弃的。”
你的恐惧完全变成了绝望,无法承受。虽然乔利斯已经声明了:不评价,没有成绩单。你知道自己现在渴望得分。只有一个也行,就一个伤疤,你活过的证据。
“送我回去,”你告诉乔利斯,“求你了,我保证这次会不同。”
乔利斯比刚才还要温柔。你能感受到他的同情和无助。“对不起,”他说,“你无法用这具身体回去,这办不到。”
你没有身体,所以无法流眼泪,但是你想哭,这也太讽刺了,你一生都试着不要哭出来。你慢慢垮了,感到所剩无几,快要消失了。
乔利斯一直看着你。“这样吧,”他说,“最后那次我就算是半分吧。”
“真的吗?”
“我不应该这样做,”他说,“严格来说,这样会破坏我们的研究,不过最多算是一个舍入误差,为你我很乐意。”
你感到得救了。好像乔利斯把站在深渊旁边的你拉了回来。“谢谢你,乔利斯。”
“这没什么,”乔利斯说,“说实话,我看不出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不是成绩单,我也不是来对你的人生指指点点。有没有标记,无所谓。”
《抓落叶》读后感(六):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感受不到我在生活
每当我打开朋友圈,我都不由得怀疑我是不是被许多微信好友屏蔽了,因为除了各种明显的“被迫营业”和日常转发,朋友圈里原本丰富多彩的人间日常正在以一种长颈鹿的反射弧都能觉察到的速度飞速减少。
虽然这群“朋友圈失语症”的人们,有很多人几乎是全天候活跃在微信里,在线时长和响应速度让人都怀疑他是不是已经被自动回复的AI掉了包。
但从头像戳进朋友圈,无外乎都是一片空白。
作为一个好事的写作者,我曾经认真地问过好几位明明生活看起来挺多姿多彩的朋友,到底为什么不再发朋友圈了,但答案跟事先串通好的差不多:
“没什么特别的,也没什么好发的。”
明明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但为什么生活却越来越没有意思、没有存在感了呢? 你的朋友圈,还会像过去一样,经常在更新吗? 我承认,我断更快一年了。
1.
在断更的时间里,我时常会明显觉得找不到生活的实感。 虽然在各种工作里埋头忙了一整天,在钉钉、微信、邮箱、QQ的交叉信息里敲出了上万字,但回到自己的小屋里,躺在床上试图回想一下今天都做了些什么的时候,我总会觉得思维断线:
“我今天做了些什么?好像也什么都没有做。”
这种断线甚至会延伸到工作之外的生活里。 走在街上,看到路牌和人群,会恍惚地觉得,“我真的是生活在这里吗?” 我试图感知到确实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痕迹,但想来想去,唯一的结论只是: 我的确生活在这里,但我只是在这里生活。
明明每天都在做很多的事,读很多的书,能看见许许多多的云,许许多多的人。 但每一样好像都被某种透明的隔膜给挡住了,能看见,却触碰不到。 如果杰克·凯鲁亚克拿他在《在路上》里的那句话问我,我肯定能把他噎到从此放弃旅行。
“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不知道,我只是走在路上,但是我感觉不到我真的走在路上。”
2.
我想这种“对生活失去了实感”的体验,应该不是我一个人独享的特权。
不然我朋友圈那些在QQ空间和人人网时代里,连吃到一碗食堂阿姨手抖加多了肉的拉面都要发一条状态的人们,怎么会一个接一个地失去了声音。 我想这种体验大概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普世?
不然为什么“新世相”几年前的一条“佛系青年”,直到现在还会被人提起?为什么李诞随口的一句“人间不值得”,几乎快要和太宰治“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并驾齐驱? 为什么网易云里连翻唱版的《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都能近万评论,甚至连网易云自己的气质都变成了网抑云。
对生活失去实感,越是努力生活,就越觉得离生活很远的人,可能真的特别多。
也许在某个夜晚,你也曾这么想过。 但你可能已经说服了自己:“这个世界不欢迎与众不同的人,真实的世界从来就是如此”。 可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从来如此,便对吗?”
3.
我不认为这是对的,但我也确实找不到哪怕是能稍微让生活有些实感的方法。 直到我读完了一本,让我实在共鸣到不得不写一篇文章来推荐给你的心理小说——《抓落叶》。 但在分享这本书之前,我想稍微和你聊聊关于“落叶”这件事。 除非你恰巧生活在周边都是常绿树的地方,不然当你看到这篇短文的时候,你生活的城市里应该已经到处飘满了落叶吧? 你会不会觉得,落叶真的有点像我们的生活。 在枝头成长的时候,无法选择如何成长,但离开枝头之后,好像同样也没法选择接下来的结局,风,吹到哪里,叶子就飘到哪里,如果没有风,那就直直地落在地面上。 有很多因素会决定一片叶子的轮回,比如风、比如雨、比如清洁工。 但对于叶子本身,它唯一做的,只是当一片叶子。
4.
《抓落叶》的故事,就是从一次“抓落叶”的游戏开始的。
“树叶打着圈下落——一片灿烂的黄、橘和红——被一阵狂风从树上剥落。一不注意就会迷失其中。我站在前院的正中间,望着这个长肢巨人和落叶翻滚的天空。各种颜色尽收眼底,耳边响着风刮过树枝的声音。臭氧的味道预示着远处的闪电。周遭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很久以后,我才想起来自己是谁,我站在秋雨来临的边缘干什么。我是艾略特·尚斯,我九岁了,我和哥哥正在抓落叶。”艾略特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敏感,富有想象力,而且可能比所有他的家人和朋友想象的都要聪明,至少比他的哥哥,一个只知道在风雨里狂热奔跑着抓落叶的男孩,要聪明。 他很快就想到了抓落叶的秘诀:
“落叶不可预测,充满活力,不循规蹈矩。不时悬空,暂停下降的过程,很难抓,但同时也是抓住它的最好机会。因为急转弯、变速和其他运动意味着犹豫不决——一小片颜色放放缓了下落,但是还没有其他动作可以取代。一瞬间,树叶停滞在空中——如果你离得够近——一瞬间就够了。当树叶停在正中间,奇迹般悬在风暴边缘,这就是你出击的时刻……”每次和哥哥玩抓落叶的游戏,其实赢家都是艾略特,但他从来没有告诉哥哥,其实自己才是赢家。 因为他觉得这样做,哥哥会开心,艾略特喜欢做那些让别人开心的事情。
即便那些事儿,他可能从九岁起根本就不喜欢。
艾略特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丰富有时候会把自己的幻想当成现实里确实的存在,如果你小时候也是和他一样想象丰富的人,我猜你大概也会有那么一些时刻,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或者相信其实世界上真的存在某些只有小孩子才能走进去的仙境。
但艾略特的父母和哥哥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正常的小孩子不应该想这些。
所以,艾略特真的就不想这些了,虽然他并不认为,那一切都是自己的臆想。
艾略特有很多想法都可别人不一样,也有很多事情其实都想去做。 他一直觉得父亲建起的储藏室,是一个小小的堡垒;他觉得自己既然爱一个人,只要自己永远对那个人好,就能和她一直走过一生;他会觉得大学毕业了不去写字楼里当上班族,回到家乡在爸爸的鞋店里当一名普通员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会觉得没有必要刻意去模仿那些“上流社会”的做派,也可以好好地工作生活下去……
但,所有人都告诉了艾略特一样的答案:“你应当如此,因为生活本就如此。” 难过的艾略特,彻彻底底地接受了这个答案。 艾略特如他的父母、兄长、恋人、同事们要求、建议的那样工作、生活、恋爱,但艾略特脑海里唯一越来越能清晰感知到的却只剩下了一件事:
“我想离开这个世界”
艾略特加入了一个自杀干预小组,但小组的存在似乎并没有打消他离开这个世界的念头。 他一个接一个地目睹着小组里那些同样和他一样受困在生活的无意义,只是被动地活着的朋友们,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艾略特更坚定了,他坚信只有离开这个世界,才是拯救自己的唯一办法。
5.
毫无疑问,如果痛苦的艾略特最终选择了离开世界,这篇文章可能还在选题阶段就会被主编给毙掉,但艾略特最终没有走出那一步,因为一些事情,他终于发现:
“我不知道我还能像这样待多久,在那不是虚无的虚无中待多久。一秒钟?一分钟?一辈子?……从绝对的静止之中,似乎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东西出现,往往是一些近乎滑稽的微不足道的东西,生命中的任何一点又何尝不是。也许我只想吃个三明治。或者给亨利喂食。或者走到小溪边听青蛙的声音,或者看看报纸上萨沙的最新谜题。通常都是一些简单的事情,就一刻。而这一刻,就是真正的人生。”艾略特意识到,他自始至终都只是一片落叶,他所做的事,只是在为别人,或者某些“正常人所应该做”的想法而做,他明明有很多很多种感受,但只是因为那些感受“并不应该”,所以他就选择不失望、不委屈、不难过、也不再快乐。 但人生的唯一目标,不应该只是快乐。 或者,人生根本就不应该有唯一的目标。 每一种体验,都是应该被感受的,哪怕是糟糕透了的一件事,它也是属于你、能够构成生活实感所在的独一无二的体验。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他自己抓住了自己这片落叶,不再没有主见地随风飘荡。生活,一下子就好像全都回来了。
6.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我猜想你一定特别在意:艾略特到底因为什么事,终于抓住了落叶? 答案是——小说。 在艾略特决意自杀前,自杀干预小组的最后一位成员,后来成为艾略特妻子的女主角萨沙说,自己写了一本小说。 她理解艾略特的痛,也理解人在有些时候一定要痛,必须要痛。但她希望艾略特在走之前,能够读完这部小说。 这个故事里的故事,最终拯救了艾略特。
我想你可能会有点糊涂了,我们现在在谈论的不就是一部小说吗?为什么小说里的人物最终却又是被一部小说所拯救的。 其实这就是《抓落叶》这部心理小说除了艾略特那让人感同身受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之外,最最有趣的地方。
作者汤米·巴特勒在写作这本书时用了一种特别奇妙的“三重故事嵌套”结构,这部小说其实是艾略特的人生(现实共情)、“人类造物者的实验(科幻解释)”、“未来世界的回忆(哲学隐喻)”三个故事所构成的。
这三个故事互为因表,彼此呼应,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最终解答了一个终极答案: 如何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如何让人间足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