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还俗》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还俗》的影评大全

2020-12-21 03:36: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还俗》的影评大全

  《还俗》是一部由翟义祥执导,王佩 / 黄辉 / 裘恩典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俗》影评(一):但我是一个和尚

  本就向往独立电影之独立,学校巡展,邀三五好友而他们也不如往常反而答应的爽快。

  影片进行时

  《还俗》影评(二):浮世,入俗面对庸常世界

  看完会思考的电影,提供一个视角和问题,不一定带来解决办法。这是很多大部分中国电影所没有的特质。

  怎么更好的活着?在这浮夸喧嚣的世界,怎么面对庸常?有人说,让一个人接受自己平庸是一件很残忍的事,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你以为他是傻逼,他以为你是傻逼,你自己偶尔喝醉觉得自己是个傻逼,这个过程是短暂的,你以为自己不是,这是根植在人类系统里的自我价值,否定了,你的世界就崩塌了,所以我们纠结、我们在意,我们挣扎,我们欲求不满,我们慌不择路。

  电影是通过一个和尚走向生活里一些琐碎的日常展开,看似普通的生活,他都不能适应,这就是一个五线小城的日常,何去何从——何双泉。

  不甘心随波逐流;又无法清新脱俗,这也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日常。

  《还俗》影评(三):三观是简单的,而生活是复杂的

  影片主角是一个和尚,他出家、还俗、再出家,无论如何都格格不入、处处碰壁。善良、诚实、勇敢、洁身自好,说来,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品性,可是当这和尚于这凡尘俗世中坚守这些原则时,遭遇的大多是不解、讥讽、愤怒。即便有那么一两个人,诸如养狗的小女孩、男主的高中同学李晴,她们认可这些美好的品性,甚至为此对和尚抱有好感。可是最终呢,小女孩说“我没有钱”,李晴也跟着钱去了。和尚心存犹疑,烟、酒、色、杀,一桩桩一件件地破,他能不能学到生活的“手艺”呢?和尚却终究是和尚,无论是为一只冻死的鸟,或是一个被打死的人,他必会一视同仁地为他们念经超度,众生平等嘛。

  撇开“和尚”这一身份,想想凡尘俗世中凡夫俗子如你我,坚守原则,谁说不是一样的难?只消想一想,经你的理性判断不可做的事你做了没,不可想的事你想了没?有时候尚且不需外界的压迫,你便已经投降了罢。更不谈来自于外界的种种压迫,处处碰壁之后,你还能义无反顾地碰上去吗?

  所以啊,三观是简单的,而生活是复杂的。

  《还俗》影评(四):我想到了另一半的“俗”

  熟悉的方言,有点像《安阳婴儿》的感觉,或者《盲井》。

  其实电影重点讲了一半的俗。

  和尚要还“俗”,可是现实却千疮百孔,还到哪里去呢。

  旧时的学校拆了,灰蒙蒙的好多高楼,钉子户死守在原来的家园,也许不是对故土的依恋,而是钱太少了,给多少钱我们才拆迁,价钱谈不拢的问题吧。

  昔时的高中女票,如今只信钱,白天卖衣服,晚上卖那什么。

  小店里,被警察抓到,一句一个我们认识,是啊,我们认识,多么凄凉。

  那个好哥们说得好,你好歹心中还有个佛,我什么都没有,地方这么小,我只有喝酒、喝酒、吐了喝,喝了吐。(秒秒钟有《立春》的感觉呢。

  还有一半的“俗”电影在开头略过了,这是什么样的寺庙,信仰在哪里?

  但愿是我们心中的寺庙,但我们只是假设。

  即使这样的故事,仍然有一个很理想的假设。就是假设还俗之前,小和尚是有信仰的,青灯古佛,不近女色,不忍伤生,不吃荤腥,不会用手机,睡前打坐。

  但现实中的 有那么纯粹么。

  是不是联想到最近的某某寺庙的新闻。哎。

  世界之大,渐渐容不下理想了。

  举报

  《还俗》影评(五):41

  拍电影越来越成为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拍一部艺术片。

  当今时代的大导们通过自己的创造,摸索到了一种可以快速获致的“电影感”,他们是阿巴斯、侯孝贤、锡兰、弗兰马丁诺、贾樟柯、戈麦斯等一批导演。这种“电影感”也为低成本制作高品质电影提供了支持。

  “电影感”的形成首先是对镜头的处理。相对而言,固定镜头比移动镜头更能获致一种空间感,只需找到一个富于冲击力的构图;长镜头比蒙太奇更能绵延对时间的体验。两者如同两把利器,将电影的艺术感奠基下来。

  松散,而不是冲突,是“电影感”对剧情的最简单要求。人物的游荡不再通过动作来衔接,而是融进空间的持存与时间的流逝之中。

  对演员的指导不仅是衡量导演水准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电影感”的保证。可以想象一下,多少电影的艺术质感被演员不恰当的表演所破坏。演员如何演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要记住的是,当演员在影像里活动的时候,不是疏离于影像之外的。

  在此基础上分析《还俗》这部电影的问题,显得非常清晰。优质的摄影虽然为《还俗》保证了“电影感”,但两处的情节暗示还是被凸现出来:其一是为了向观众展示主角的还俗起因,导演先让师傅离开,并让两位游客邀请主角合照,这两个动作无非是暗示观众:因为外部环境影响(游客入侵寺庙),人物作出了还俗决定。

  同样,在影片结尾,一个动作-影像还将以相似的方式暴露出来。当主角在观览城市风光后,回到理发店将几个月长出来的头发剔去(隐喻看破红尘),电影应当终止在从窗外窥视到的这一动作,而不是再给一个正面的、激烈的剃发镜头,之后那些没完没了的结尾也自然应该尽数删去。虽然导演意图非常明显,无非是想让影片生发出更多的阐释空间,然而效果实则让人觉得冗余。

  《还俗》影评(六):还俗的俗

  该片聚焦在一个苏北小城镇上,和尚因寺庙拆迁而被迫还俗。其实从角度上该片很容易用力过度而稍显矫情,但是最终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又十分惊喜。这是因为首先导演没有把和尚所在的寺庙世界当成一个理想化的纯粹的乐土。相反这个寺庙本身也是很‘俗’的,香火要仰仗游客来供给,从某个角度寺庙也像是一个盈利机构。其次和尚的内心也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对佛教有单纯信仰的人。正如导演所认为佛教是十分世俗的。和尚回到镇上也是努力的在融入,但是现实更为荒诞的一面也是从这里展开。

  可以说导演对生活一面的刻画极其敏感和善于捕捉,小镇并非文艺青年的抒情之地,也并非是贾樟柯的代名词,小镇生活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是他并非是完全残忍的也并非是温情的。他是狭隘(狭隘不完全等于闭塞)的但在狭隘中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羡慕。实质上所谓的俗不过是对金钱的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中对自身信仰的缺失。每个人都处在一种焦虑之中,他们既痛恨对金钱的追求导致自己的信仰沦丧又对金钱充满欲求。正如我们常说一个人俗,大多是指这个人只看重物质。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衍生了社会的双重标准,对金钱至上的崇拜和对物质躯壳的唾弃。这种双重标准又反向加剧了人自我的焦虑。正如影片中大量出现的拆迁背景,所谓拆迁不只是现实也是映射内心,然而,这种拆迁不是重建,而是漫长的重建过程带给人的混乱和焦虑,不知出路,不知该抓住什么。

  因为翟义祥导演人超好,当时放映结束和他单独交流了一下。翟义祥导演是设计出身。我想这也是为何〈还俗〉构图考究的原因吧。我还问他嫖娼的镜头为什么这么真实,他说是因为研究过好多这种新闻视频。简直萌哭了。他还提到里面很多都是他同学因为在他家乡拍的。我想这也是控制成本的方法吧。他认为很多宗教在中国变得很荒唐,和尚在基督教堂的那段是他真实抓拍的。我问他如何认为基督教在小城镇为什么这些年受到追捧,他说可能人们觉得不知道死后该去哪里,而佛教找不到这样的答案。

  人们越是缺失什么就越是崇拜什么,也许金钱是世俗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信仰解决了他们死后的问题。从这样看,人又像是聪明而悲哀的动物。

  影片的结尾是个双重结局,他说这样的安排完全是后期剪辑时的意外灵感。两个完全极端的结局更认为刺激观众的内心。然而和尚还了俗的世界于我来想还是过于用力了,从人物性格来说,这样的转折太过于突兀。

  翟义祥导演好年轻啊,真心觉得他是个对生活极其敏锐的人,这是一个好导演的潜质。所以很希望他很拍更好的电影~

  《还俗》影评(七):关于影片的种种思考

  感谢first青年电影展,有幸在图书馆的艺术欣赏看到这部电影。在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对影片表达了各种思考,场面极为“火爆”。

  从一开始字幕中出现的艺术指导王宏伟,我就知道它与贾樟柯将会密不可分。同贾樟柯的山西小城镇一样,本片的导演翟义祥也把镜头投向自己的家乡徐州。苏北不同于苏南的繁华,更像是中原之地的河南。在昏黄的天空下,小卖部,KTV,性工作者,流行歌曲这些元素一一呈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各式各样的人为着“印着毛主席的纸”而奔走,而他们的精神世界似乎像是一片废墟。因为寺庙规划成了景区,双泉选择了还俗。关于双泉的信仰,似乎佛祖更像是逃避俗世的一种精神寄托而非真正的信仰。他遁入佛门的初衷也是那么滑稽,高中时候因为喜欢的姑娘而被人殴打导致那方面不行。双泉信仰的解构也是逐步的,从开始的对肉的避而远之到后来的酒色皆尝,戒律一一破掉,最后竟把抗拒强拆的百姓用钢管打的瘫倒在地。

  在主线的叙事之外,还有一条小女孩的副线。片中大概出现了四五个小女孩和双泉的镜头,都是小女孩对双泉的关怀。最后双泉似乎想跟随女孩在天主教中找到一丝慰藉,可惜未能实现,于中途离开。其实,在离开寺庙之后,双泉的还俗更像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寻找人生价值所在,寻找精神的寄托。他曾经期望爱情,因为在“嫖娼”中偶遇同学李晴,后来便与她越走越近。片中有一个双泉与李晴躺在床上的镜头,后来便切换到另一个镜头。在这其中他们是否做了该做的事。可能没做成功,也为最后李晴的离开埋下了伏笔。抑或是已经做了,这只是李晴为了回报双泉的一种方式,然后她才选择离开,基于剧情,我更倾向于前面一种猜测。

  几个有意思的细节:

  1. 在KTV李晴唱了一首莫文蔚的《外面的世界》,似乎是对贾樟柯在《小武》中KTV的那首《心雨》的致敬。小女孩在学校的铁丝网外面,趴在铁丝网上若有所思。似乎也是对《四百下》最后的那个镜头的致敬。

  2. 在河边。李晴把红色的手套递给双泉,双泉闻了闻。说:“有一股女人的味道”

  “女人是什么味道”

  他想了想,“洗衣粉的味道”

  杨老师解释说这是双泉对李晴表达爱意,洗衣粉即是生活的象征,极妙。

  3. 片中有三个在双泉的理发店的镜头,印象深刻。双泉帮她吹头发,在谈到信仰的时候。女孩问双泉:“你信什么?”双泉犹豫着,未能回答。李晴造访理发店,双泉给她洗头。特意给了李晴的身子几个夕阳下的特写。双泉想要做些什么,但还是抑制住了。临近片尾,终于有个人来店里理发。最后付钱时,双泉却没有零钱找给他于是只能让他下次带过来。生活的不易也预示着双泉后面的结果。

  《还俗》影评(八):拔一縷猴毛

  電影從最後的結局,就是和尚最後完成了徹底的還俗從一個被迫害者轉變成一個幫兇,從舊世界轉入到新世界,從昨日世界進入今日世界,為開頭。然後倒敘,看完開頭前十分鐘就能才到電影的整體框架了,接下來將要描述這個轉變的過程,他勢必要遭受一連串打擊,直至信仰崩塌。

  電影強調了中國這個改革開放萬物更新的大環境,到處是工地,到處是新房,但主人公所處的世界卻是破敗骯髒,典型的底層人民的世界,中國的發展并沒有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任何實質的好處,相反的是平靜生活的破壞,之前信仰的崩塌,他們被時代巨浪裹挾着,被碾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實有一句隱藏的潛臺詞,那就是同時碾碎一部分人。

  中間的部分就是細節的堆疊,顯得有些生硬,這一點和天注定很像,或者說是余華的第七天,我們可以看到典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賣藝團,買春遇到高中相好這個情節真是爛大街,成功學視頻等等等等,這些故事的處理顯得沒有邏輯,完全平行,你可以說是在批判現實,但也有販賣現實的嫌疑。

  主人公是一個和尚,他在還俗的幾天里接連受到各種高強度的打擊,因而很有戲劇性,他所經受的恰恰是我們在十幾幾十年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潛移默化,不知不覺隨着時間的流逝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我們經常會忘記自己本來的樣子,恰如溫水煮青蛙。因而我們也可以借着和尚的雙眼,一個依舊純潔着的人的眼,來重新審視那些我們周遭那些實際不合理的事物,甚至去反思。

  影調很暗,是在呼應主人公所處的環境。閃回的內容一直到結尾接到開頭,這時候又來一次閃回,和尚站在河邊為一隻死去的鳥兒超度,那時候他還沒有還俗,接着切到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低角度的鐵棍特寫,背景虛處是被和尚打傷的人,這是一個有意思的鏡頭組合,很強烈的 對比,從一個為死去的鳥兒超度的人變成一個強拆的打手,超度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為和尚死去的信仰超度。

  信仰在這裏不僅僅指的是宗教信仰,更是中國人對真善美的信仰。還俗指的也不僅僅是不當和尚,它指的是融入進這個社會的泥沼。中國人確是沒有根的,沒有信仰的,或許是因為文革,不尊重傳統,沒有禮,這世界變化太快了,而內心也沒有依託。作為一個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中國人,應該是有着極高的民族自豪感的,而我們沒有,因為自己根本也不瞭解,反而是推崇西方的一套,實用 高效的一套,其實高級一點的實用就是要用到中國的元素,比如時裝,再高級一點的實用則是不僅是中國的元素,更是中國的精神,比如蔡明亮的《玄奘》,或許更高一級的就不是實用了吧,是別的,是精神,是信仰。

  在FIRST青年影展靜宜大學站看的。

  《还俗》影评(九):无俗可还,无人可渡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拍摄,其实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写实。

  如何呈现写实?似乎也只有一个方式,那就是放慢节奏。电影叙事的节奏有的放矢,有选择性的放缓,整部电影的剧情也随之落地。《还俗》让人觉得写实,理由在于它落地。

  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给人落地的安稳感,作为创作者来说,已经成功。《还俗》的故事线不复杂,一个一根筋的老实和尚,不接受寺庙接受香火钱并沦为景区的现实,毅然还俗。入世后,他经历了社会的灰暗现状,沦陷于泥潭般的生活里。整条故事线集中在还俗僧人的身上,镜头几乎从未离开过他。他从寺庙离开,于家乡小镇洗澡时遇到同学。只身一人归家,找工作无望,笨嘴拙舌,木讷呆板。老同学古道热肠,带其了解烟、酒、妓女组成的男性小镇生存规则圈。可惜还俗僧提不起气,找快乐时还遇到了自己初恋,两人在包间里蹦话,还俗僧妄想与初恋再续前缘,结果自然是名花有主。盘了一家理发店以为可以了解生活,老同学又上门邀请参与暴力拆迁,和尚憋着口气,金刚怒目,用钢管锤击抗拆人的头……电影最后,僧人重回寺庙,他和电影开始时一样,又为死去鸟儿往生,冬日雾霭笼罩已经处于装修状态中的佛堂,僧人无话可说。

  这样的故事让人长时间处于阴冷的状态下,一个僧人的还俗之旅,其切入角度已经算是刁钻。可悲的是,僧人最开始也不过是一个俗世的僧人。他面对捐献香火钱的信徒,留下个后脑勺。有人拉过他来作为拍照陪衬,他也能勉强挤出一个笑脸。还俗对于他来说,其实是个空落落的伪命题。还什么俗呢?不过是出寺庙游走一圈。佛堂无清净,走出和走进没有区别,所谓与世隔绝一下,其实是躲进闹市的佛像店,不去人挤人罢了。

  片中的配乐鲜见出现,弦音一响,情绪反而更为下压。“锤子哥”的表现让人惊叹,配角们无疏离感,已经难得。剧情部分,初恋和还俗僧之间的感情戏,因为是巧合相遇,所以刻意了一些。如果在旅馆,僧人睡熟,被已经入港的妓女动作惊醒,醒来时瞬间喷发,两人素不相识,后因老实,僧人决定给个说法,在我这里才算妥帖。但不得不说,初恋的出现,带出还俗僧人那方面有些问题的过往,更让和尚这个角色立体起来。也给了他出家一个隐晦的理由。但在女人家里的那一晚,倏忽即逝的娇喘声又突兀和推翻了“那方面不行”的预判。而假如那晚两人做了,面见初恋坐进富人汽车,也才有浓浓伤感。

  该片导演我和他有过一面之缘,但印象已经模糊。看了《还俗》,对其有了轮廓更为清晰的认识。片头行者当作片名部首,已经可见其机智。大量的人物处于角落的镜头设计,也能看到野心。剪辑上,节奏不跳,切换得轻灵。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呈现出好状态的作品。如若不昙花一现,翟义祥这个名字,慢慢总会纳入影迷的法眼。看完《还俗》,脑海中频频闪现一部也是极小范围观看到的国产现实题材电影,那部影片有一个“小镇青年回乡,遭遇拆迁,想在拆迁地外面挖洞进入工地寻找家园”的好底子。但与《还俗》相比,这底子被浪费了。原因和最开始我说的一样,叙事不稳,初生牛犊不集中于一线发力,必然张皇四蹿,也就混乱不堪了。

  2015年7月9日

  《还俗》影评(十):新时期的小武

  很多年以前,流行着一首名叫《女人是老虎》的歌,歌词大意是老和尚交代下山化斋的小和尚,要“警惕”山下的女人,遇见了要躲开。小和尚躲是躲过了,但是“老虎”却闯入了他的心里。这歌里的故事再发展下去,小和尚该是要还俗了,就像是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长大的小和尚和来庙里疗养的少女私奔。再往后的故事,一个“俗”字足以涵盖,任君遐想。

  [还俗]的故事从大和尚开始,主角何双泉高中毕业后,才去做了和尚。从后面的剧情来看,他可能是被社会所“淘汰”的人,寺庙其实是他的避难所。但是,世事难料,连和尚他也做不得了。寺庙规划成为景区,师父离开,他又不得不回到那个曾经被他抛弃的社会,重新适应那里的生存法则。

  [小武]里,回到故乡的小武,面临家乡社会在新形势下的巨大变化,他反应迟钝,仍然生活在自己固有的尊严和兄弟观中,没有抓住时机发上财。昔日好友对他渐行渐远,他成了小镇的局外人和不受欢迎者,虽然是小偷,但也活得太过明白。

  何双泉的处境和小武一样,还俗后,他要再次学习自己过去不曾掌握的生存技能。观众像跟随小武回到他成长的小镇一样,跟随着何双泉观察着他的生存环境里见怪不怪的现象。在急速发展的社会里,他们显得格格不入。何双泉回家第一天就发现过去的小学被拆掉,还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顿揍。在这一片拆迁地带里,守着许多地痞流氓,以强拆营生。比起真正的“俗”,何双泉要适应的其实是这里的混乱和虚假。这是一个不可言说的层面,人人知而不言,遵守假借“俗世”之名而大行其道的潜规则。

  何双泉有个好兄弟,小镇里倒腾来倒腾去,像个皮包公司老板一样,总是有着各种发财门路,要拉人一起干,但就是一直没有发财。何双泉在他的指引下慢慢上道,这“道”的第一步就是释放自己心底的欲望——破除色戒。这时便应了毛尖那句批评独立电影的话——“黑灯瞎火长镜头,警察妓女性变态”。本片镜头和灯光没有那么极端,节奏虽慢,倒也符合人物木讷的状态,但警察、妓女确实出现了。

  当小武最好的朋友结婚没有邀请他时,他却执意要兑现曾经的承诺,给他送去礼金,然后一个人孤独地坐在小酒馆喝酒。看着电视里昔日好友靠走私摇身变为企业家,还装模做样,小武终于需要一个宣泄的口子,妓女(卡拉OK女郎)便出现了,但他唱不出歌,任凭妓女如何鼓动他,他都像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被好友带去***那晚,何双泉刚刚经历了找工作的失败,他还不够放开自己的双手双脚,好友或许希望用女人去“解放”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武是被时代丢弃的“浪荡儿”,现在,何双泉是新时期里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小武。

  因而,找妓女不是酒足饭饱后的淫欲,更像是一种廉价的获得自我认可的方式。不过,何双泉还是守着戒律,不肯和失足女发生关系。令人意外的是,朋友为他叫来的妓女竟然是他高中时期暗恋的女生。我们大致可以猜测出小城里她这样一个女生的生活轨迹,她和何双泉朋友一样,以“动”的形式出现在何双泉的生活里,他们会去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里的生存法则,而且是极其努力的,尽管收效甚微;相对地,何双泉是一种“静”,面对周围人近乎无原则的转变,他实在太自我、太迟钝了。

  从主题来看,[还俗]是非常“主流”的独立电影,内容直接影射中国当下现实,许多素材引自新闻报道。虽然片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刚刚上映的[道士下山],都会使人产生这样的剧情猜想:一个过惯了清规戒律生活的人,突然间要重食人间烟火;但和后者一副教人如何做人的姿态相比,它更多的是观照人与周围生存环境的格格不入。

  (原载于《看电影》八月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