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上的中国读后感摘抄
《山坳上的中国》是一本由何博传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元,页数:558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坳上的中国》精选点评:
●对于现实,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起因就是这本书。
●昨晚,到现在,过了一遍,是L老师推荐读的,30年前的大作,讲的问题今日中国依旧存在,咱们的社会是进步了,但是如果是以付出的代价做分母的话,只怕还有待商榷。一下子解构了另一位大佬的研究。也不算是解构,从那时候起,这些知识分子思考的是同一个问题。
●公知宝典,那是纵横捭阖!牛逼
●沉没成本
●人才枯竭的实质乃是人心枯竭。二十年过去了,世事依然。
●中学读的
●8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隐忧
●这么大的中国,如何走好?
●大一刚入学在旧书店看的,当时很是震惊
●在1998年的读书杂志上有专文评论,非常有见地
《山坳上的中国》读后感(一):我不是…
我不是驯良的温鸽,
怎忍心你的抚摸!
我是滴血的杜鹃,
令你在血光中思索。
我不是妩媚的花朵,
怎甘心你的攀折!
我是山野的刺枣,
教你在贫瘠中育果。
我不是吉它的轻乐,
怎陪伴你的欢乐!
我是爆冬的沉雷,
摇醒你酣睡的生活。
假如你不是浅薄,
就会在痛苦中寻我。
我愿在误解的重轭下,
耐心地把你等着……
子页
1988
《山坳上的中国》读后感(二):悬崖上的中国
这本书还是大一的时候和室友在旧书市场上淘到的。大一得的时候粗略的看了一下虽能明白所言之物,却未能理解作者的意图。直到大三又翻了一遍,才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10多年前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的担忧。
书的内容现在看来多像一种事实性的叙述,但若想到是旧时的一种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哲学思辨,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远见。但是佩服作者的同时,让我们尴尬的是,这些事情竟然在这么多年前被预测到却依旧不能被避免或者说解决。十多年后,我们的社会从山坳走到了悬崖边。
国际上来看,外部世界对自古有华夷秩序传统的中国崛起的不信任感和威胁感而采取的下意识的“自卫”行为;声称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中国在国际人权问题上的无作为和武器私贩问题上的政治失分……国内来看,国内人权状况的停滞;通胀以及通胀可能导致的社会动荡问题;经济和生态同样存在的短板问题;几大改革的失败;民主改革的搁浅;行政效率的低下……毫无疑问,在gdp疯长和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的今天,我们依旧没能翻过那座山坳,反而顺着山坳走到了悬崖边上。
改革,我们曾经疯狂迷恋的一个词,却在具体的操作上讳莫如深。君不见公元2008年的政治体制与1988年相比有和区别?经济上我们的确在无关紧要的部门放了一些权,看似一片市场经济作风,其实呢?财产半私有,权力全私有——谈何保障市场经济之成果?更不用谈政治民主改革了。我们的总理是从来不干涉政改的,而期盼了许久的胡哥也只是谨慎的使用了“民主政治”从而错开改革二字。在盛世的春药和发展作为硬道理的摇头丸双重作用下,垄断利益集团打着正大光明的旗帜,进行资源利益的争夺或掠夺的争斗,为此一切人道规则、公权道德都被置于利益之下。
悬崖边上,我们能否勒马?
《山坳上的中国》读后感(三):我接触中的何老师!
有幸见过此人,健谈、和蔼可亲!确实是一代社会现实反映,忧国忧民呢的作家
石笋—又名葡王柱
石笋村是上川岛古老的村落之一,因村外有石柱平地而起,如同石笋得名,石柱是四方形,材质为大理石,高约2.1米,目前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专家研究石笋就是葡萄牙人在此竖立的刻有葡萄牙王室标志的石柱,以此作为发现新大陆的标志。立起石柱的葡萄牙人及其后代就葬在石柱下。因此石笋又名葡王柱。
◆石柱的来历:
在石笋村前环岛公路右则一块不算大的草坪上,竖有一根石柱,当地人用石头将石柱周围100平方米的草坪砌筑围墙圈了起来,石柱东侧约5米处植有一棵榕树,同样用石砌成圆圈,成为墙中墙,从而将树保护起来,围墙高出地面50厘米,是村民和路人休憩的好地方。石笋村的居民姓甘,明朝正德年间从大陆迁居于此。
几百年来,村民们都认为,他们村前的石柱是从地下长出来的石笋,(当地人把植物从土地里冒出来的新芽称为“笋”),是庇佑他们丰衣足食、出入平安的“神石”,但并没有什么祭祀活动,而且还被当作栓牛用的固定物。据勘察,石柱从地表起至顶部高210厘米;土下未作挖掘,不知埋了多深;柱头为35厘米×35厘米的方型;10厘米高以上的部分严重风化,中部和上部略呈三角型,顶部风化较为严重,并有明显的因人为破坏而少了一块的痕迹。
专家经认真解读和研究后分析,石柱的质地是粗粒淡红带微紫色的花岗岩石质本体,和当地及附近沿海地区淡红带微黑的石质相比,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异处地球生成物。林梅村教授说,他在多年的研究中,翻阅了大量中外史料,这种石质材料的石柱在非洲和印度有发现,石柱应产于印度。位于石笋村前公路右侧的石柱,应该是他寻找并研究多年的葡萄牙人在中国树立的作为象征意义的实物。据史料记载,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人拉法尔·普雷斯特罗抵达此地树立石柱,原刻有葡萄牙王国徽记和葡文,作为他登陆此地发现新大陆的象征标志。林教授说:“有资料记载,当年同船的船长杜瓦尔特·科威略将他过世的儿子埋在了碑下。”到了1521年6月,杜瓦尔特·科威略又一次抵达此地,但仅11天后,就因水土不服,离开了人间,他同样被埋葬在这石碑下。
由于柱体风化严重,现已见不到任何雕刻过的痕迹。传说杜瓦尔特·科威略第二次到达此地时,因念及痛失爱子,悲恨交加,砸烂了石柱顶部镶嵌的“十”字标记。
《山坳上的中国》读后感(四):山坳上的中国
何傅传在书的开头写道:“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动”。
从《山坳上的中国》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24年了,今天当我把书看完,依然感到震撼。虽然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取得了许多的成就,例如2010年我国的GDP超越了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社会依然有很多顽疾,这些顽疾24年前有,今天依然有。
24年前,何傅传写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叙述那些众所周知的成功经验,而是热切期盼书中所指出的中国现实和未来的种种问题、疑难、困境和可能碰到的危机。得以促进国人奋起,上下一心,共闯难关,走出困境,走向胜利。这既是笔者的初衷,也是最高目的所在”。
第一章:经济大地震
1.为什么社会主义必定存在商品经济呢?有人说是由劳动分工决定的,有人说是需求的多样化决定的,有人说是不同的物质利益促成劳动交换决定的,还有人说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力不发达。真是众说纷纭,不知谁对谁不对了。
2.世界各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特点是分权。
3.现在许多人都看到,中国的改革,历来是一阵狂想之后便走一步看一步,总是缺乏一个科学的可行的总体方案,目前的改革情况亦一样。而在政治体制改革未有确定结果之前,特别是在政治的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及其监督体系等方面取得实际的重要进展之前,中国当前改革的总体方案是无法拿出来的。
4.过去我们常说,“中国人讲话是算数的”。这在某些问题上确实如此。但任何研究中国问题的人都会发现:在中国,理论和实际,讲的和做的,往往是两回事。
5.大家都看到,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计数落后,设备落后。工厂的设备一修再修,即使修理费超过购买费,还是只修不买。这无异说,你可以花钱买棺材,却不能花钱买药治病。
6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分配不公正,机会不均等,差距不合理。
7.很少有人怀疑,如果仅仅是一个“翻两番”的指标,中国人要达到目标是不难的。“大跃进”时期,我们的钢产指标就远胜过“翻两番”。真正的困难时在效益上,即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上,而不是在翻两番的指标上。
第二章 工业的困难与农业的隐患
1.中国工业的问题不比任何其他一个领域的问题少。但主要面临的是三大挑战:重工业服务方向的调整;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工业技术改造和高技术工业群的开发。
2.粮食一直无法转化为饲料以改变粮食结构。根本的困难时加工技术落后和缺乏购买力。
3.我们在后面谈生态危机看到,因历代瞒报、漏报,我国实际耕地面积可能比公布的数字多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即约占世界耕地面积1/10到1/8。
4.现在全世界都认识到,农业是最典型的发达国家产业,只有提高农民素质,学会科学种田,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有强大的农业。这才是农业的破题所在。
5.我们还要指出一个问题:未来中国东西地带的差距拉大,以农村为最甚。
6.我们不可以忘记,中国农业,是八亿农民的问题,而不是几千几万农民的问题;是近三万六千个乡的问题,而不是沿海两个三角洲或几个大城市郊区几十几百个乡村的问题。
7.中国农村,思想落后、生产落后、技术落后、教育落后、交通落后。能源落后、组织落后、商品经济落后,亿万农民,多年来一直只是在各种政治口号下打转。他们竟然能生活下来,而终于没有闹出大乱子,这本身才真正是一个奇迹!
8.中国当前改革困难的总根子在农业。最大的改革疑难是真正的剩余劳动力无法作合理的转移,改革的最大壁障是农副产品周期性涨价循环。
9.不难明白,中国农村的改革问题是跟整个文化、教育、组织、法规、习俗、观念、科学技术水平、环境以及各种基本条件联系在一起的,绝不是一夜之间的一两个步骤可以达到目的。根本的困难在于小生产的潜力已经枯竭,而又未能顺利转向大生产。
第三章 第三产业难产
1.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由于中国人的欲望等于0,所以有“无穷大”的“快乐”。着倒很符合中国人“无欲则刚”、“乐天安命”、“知足常乐”的传统。只可惜缺少一点现代气息。
2.中国虽然时常为“待业青年”问题而苦恼,却一向不承认有失业问题。工业先进国家的失业是由需要的不足产生的,称为凯恩斯型失业;发展中国家的失业是由资本不足产生的,称为李嘉图型失业。中国企图避免着两种失业的方法就是采取劳动集约型的生产方式。结果,大量劳动力就以“剩余”的方式,处于“就业中的失业”状态。
3.奈斯比特曾认为,“从农民到工人,从工人到职员,这就是美国简史”。
第四章 新窗口的纷争
1.说是引进技术,实际是引进消费;说是引进促进工业发展,实际是以引进刺激消费水平提高;引进的目标从理论上的方向,一下子指向了实际的消费方向;人人发誓要“迎头赶上”,个个却一"利"障目,不见泰山,大喊的是“现代化”的口号,大干的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2.许多评论家都指出,老舍深受希腊悲剧、但丁、康拉德、斯威夫特、狄更斯、萧伯纳、马克吐温、果戈理、契诃夫等人的影响,老舍之所以称为有典型民族风格的作者,全在于消化吸收。天天叫喊要有“中国特色”却不肯在关键的地方下功夫动手创立自己的特色。这又是中国人“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一大特色。
3.搞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时,出发点也是好的,只是搞法太愚昧了,太不讲科学了。其中,最大的失策是从一开始就不准人评论,甚至明知错也不准批评。
第五章 速度与区划战略
1.在近代之前,中国的历史是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历史。近代中国西东、北南的两极重心被倒转,致有今日提出战略西移问题。从未来学的角度看,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难点在于下一步的西部开发问题。
2.现在一提开发西部,许多优势便接二连三提出来,而对困难却估计不足。
第六章 大桶上的两块短板
1.而这个水桶最短的两块就是能源和交通。对于我们2000年的目标来说,它是比人口的压力、资源的匮乏、人才不足、管理落后、水土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更为紧迫的一个限制因子。
2.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的是铁路衰落,高速公路兴起。世界个各国运输均以公路为第一,原因是灵活,快速,中转少,损耗少,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第七章 最可怕的一个冲击波
1.人口有三大问题:数量、结构分布和质量。
2.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者比较低估自然与环境规律的力量,对社会、对革命、对人的能动性,常常抱着过分的乐观的态度,当种种条件还未清楚的时候,结论就出来了,因而往往过快地“走在时间前面”,使随后的实践跟随者们一再碰壁。
3.我国人口结构特征隐含四大威胁:年轻型的就业难题、生育高峰重新出现、性别比偏高、老年化的压力。
4.“独生子女问题”已成专门术语。无可避免的孤独以及父母全心希望、寄托、纵容、迁就、宠爱于一个孩子的结果,使独生子女变得固执、傲慢、骄蛮、自以为是、自私、不善交际、不知分享是怎么回事,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败家的性格。这也会变成导致人口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第八章 生态危机:留给子孙的遗产
1.曾经是中亚地区最大水域之一的罗布泊湖,在本世纪70年代还是一个大湖,但到80年代一湖旺旺之水已被可怕的满地鸟尸所代替,难怪彭加木找不到水!罗布泊湖可伶地干涸了,谁叫它躺在我国最大的沙漠区塔克拉玛干(按当地方言为“进得去出不来”之意)的边缘呢。
2.关于人类文明衰落的原因,过去有“气候变化”说,后俩又转向政治腐败、道德败坏、经济失调、种族退化等方面。但这些,目前还不知是文明衰落的原因,还是文明衰落的结果。
3.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从那时起,全世界都认识到,有两个威胁性的难题:能源及其他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4.形成淡水危机的两大主因是需要量急剧增加和水源日益被污染。
第九章 “忘恩负义”之罪
1.长江所有的港口,从重庆、武汉到上海,江面全蒙上尘埃和煤屑。如果李白,杜甫再游长江,他们的诗决计写不出来。或者白居易的诗会写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乌黑半江浊。可伶一年三百夜,露似泥珠月朦胧。”
2.以乐感文化为背景的中国人相信“柳暗花明”,所以往往即使“山穷水尽”也不觉可怕。
第十章 中国干部的水平能排世界第几位
1.一个国家要求得稳定的发展,应当有一贯的基本国策,不以人而异,不一时而非。美国人就说,他们换一个总统,对国家基本政策的影响很少。钟惦棐生前曾批评说,我们时常以“中心工作”为幌子,大搞“群众运动”,一大群人东一锄,西一耙,人无定职,职无定规,专搞轰轰烈烈的表面文章。事实的确如此。
2.“庙穷和尚富”,这是现在许多新改革政策造成的一个相当普遍的怪现象。
3.中国人不仅习惯于俯首听命,最怕犯上作乱,而且在“知足”、“能忍”方面的表现优秀之极。哪怕你欺负他几十年,只要一句话带过,他便会叫好,吐过比过去增加了一点新东西,更叫要叫好。这搞坏了也要叫“好”很要命,它是一般“叫好症”被“辩证法”加以发挥的结果。
4.鲁迅有篇著名的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第十一章 一个“黑洞”
1.由于干部问题事关至要,我们要详细研究一下中国封建社会历代遗传的一个赘瘤——官冗之患。
2.中国官僚主义六大特色
3.近两年体制改革中,换上了一大批年轻的新干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尚需拭目以待,不可过分乐观。
4.如果没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当前的经济改革是无法进行下去的。然而,随着改革深入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不可避免的重新调整,问题就变得分外复杂起来。
5.睡着的人是叫不醒别人的。
第十二章 教育的困境
1.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仅仅看成是为政治服务的一种工具,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不回避事实就不能不承认:在教育上我们是失败者。在教育方法上,尤其如此。
2.我国教育投资,年年宣传增加了绝对数字。例如:1979年为70.11亿;1981年为101亿;1982年为114亿。但实际情况是,1982年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9.75%),比1981年相应的数字(10.2%)还下降了。每年教育经费增加的绝对数字甚至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数字。
3.现在国家的教育经费基本是人头费。仅仅发工资就占去了总数的约85%!一个小学生一年的体育经费只有两三角钱,勉强够给体育老师发规定的服装费;图书费也是两三角。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只是一句空话。
4.教育系统中国的各子系统的配比关系,本应由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状况及其有关比例决定,而不是由各学科的关系或者学者的关系来决定。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系统产生的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能互相适应,结果造成一方面是教育的重大浪费,另一方面又未能解决社会需要的问题。
5.我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以灌输知识,培养定向型书生为目标。学生始终跳不出分数的圈子,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知多识少,高分低能,成了学生的普遍特征。
6.中国学生的特点是:稳重——保守——听话。这些特点的一个方面是基本知识扎实,处处小心谨慎和能忍受魔炼;其另一面是守旧、易于满足和学究气重。
第十三章 十大危机的报复
1.脉动式人口振荡的压力
2.文盲大军可能波及几代人
3.农村教育现状的可忧后果
4.提防出现新一代人的分裂
5.人才链断裂的危机即将爆发
6.最可怕的恶性循环
7.硬化的教育系统
8.职工教育的难题
我国的大学生,必然要在未来面对一个激烈竞争的、不稳定的职业市场,这首先是由国家的工业结构变化所引起的。
9.最大的危机可能来自内部
我们的教育系统,为着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和面对未来,首先就是认真地面对自己。
30多年来我们搞了多少次教改,每次都改掉一些东西,唯独教学法不改。就像旧祠堂里的神主牌一样,30年一贯制竖在那里。
目前,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我们教育体系中仍然根深蒂固。以传统知识为主的教学目的,以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形式,重理轻文,重工轻商、重技术轻管理的教学内容,都是很大的弊端。
10“穿过地狱般的”社会出生的威胁
第十四章 穷人的假上帝
第十五章 希望中的忧虑
1.科学技术并不是最可靠的东西,人类得到这一点儿认识是艰难的。
2.一些人认为,现代社会不少思想、道德、伦理和文化的混乱,是跟科学技术发展太快相关的,应当限制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调整思想。虽然这里并非现代西方反理性、反科学的倾向,但作为这种倾向所依赖的一些事实,却不是可以随便忽视的。
3.从消极方面说,微电脑对中国最大的现实威胁时就业问题。
4.A·托夫勒在《为明天而学习》一书中指出,几十年来,科技界最严重的一个失误,就是在本职工作中未能充分计及未来、并缺乏想象力。
5.有人引用黑德里克的意见说:“在非洲人和亚洲人中间,帝国主义的历史遗产表现在他们对征服者给他们带来的文化的真正价值的评价发面。基督教在非洲的影响不大,它在亚洲的传播也因伊斯兰教盛行而黯然失色……然而,帝国主义者用以建立帝国的技术手段却留下了远为深刻的痕迹,胜过导致发明这些技术手段的思想观念。在他们称霸的短暂历史时期内,欧洲人把自己对机器和革新的如痴如醉的迷恋,传给了亚洲和非洲人。这就是帝国主义真正遗产。”
第十六章 我们的疑难
1.七大事实:一直疲软无力的杂牌科学军;一个二三十年的技术差距;信息元年还未知什么时候出现;可怕的情性力;40%重复、80%弃置的成果;从样品、展品到废品;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冲突。
2.悲观主义说的是“这样不成”、“那样不成”、“什么都不成”;悲观派只是说“这样不成”,并没有说“那样不成”,更没有说“什么都不成”。
3.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的哲学实在神秘之极。我们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实际上,中国人的危机感、胁迫感,是太过薄弱了。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盲目乐观,胡吹乱捧,恣意妄为,自欺欺人,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几多恶果!积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我们应当承认一个基本事实:我们的国家隐患深重。否则,为什么一个大错误接着一个大错误,一场风暴接着一场风暴,一番折腾接着一番折腾?难道真能简单地用少数少数几个人的“失误”或“罪恶”解释得通吗?
第十七章 一堵高墙
1.美国是从外来人才得益最大的国家。在114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引进的有40名,占35%。
2.其实这套东西,中国人早就懂得。春秋时期的士、贤、客与各国兴亡关系极大。春秋五霸之争,首先是抢夺人才之争。魏有信陵君魏无忌,楚有春申君黄歇,赵有平原君赵胜,齐有孟尝君田文,号称“四大公子”都是招揽人才的高手。所谓“春秋之义,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
3.建国以来,我们最大的损失是人才的损失,而人才问题首先是人心问题。所谓人心所向,无坚不摧。许多人为了争取自己的才能有一席用武之地,往往变成“疯子”、“傻瓜”、“笨蛋”,忍辱负重,甘受百般苦,什么亏都肯吃。但首先是他心甘,一旦弄到了心如止水的地步,便无人的才能可言了。所以说,人才枯竭的实质乃是人心枯竭。
4.(老舍)唯一为新中国写下最多作品的人,竟会落得个被迫投身太平湖,一了残生的悲惨结局呢?太平湖今日已成为北京地铁仓库。诗人苏叔阳为此写下《无泪的长歌》,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长歌。
5.“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典型的阶级分析法所得的结论。其实,用这种方法分析知识分子并不能解决问题。阶级分析方法
是以经济地位为基础的,知识分子的工作是进行社会文明的创造。
6.马克思曾说,“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为其人。”
7.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是“儒表佛里”或“儒表道里”的。他们虽然有创功立业的抱负,但纯儒家思想一般不容于独裁君主的专制行为,要投身仕途不易。一旦仕途受阻,他们很快就会选择另一套哲学,转向田园山水,诗酒隐逸的世界优哉游哉去了。少数人更会“大彻大悟”,看破红尘,皈依佛道。他们在不幸的多种哲学思想的困惑下,幸运地找到多种解脱途径。
8.禅宗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被中国士大夫阶层接受,并形成一种“儒禅互补”的文化,就跟知识分子的这种性格有关。有人还指出,禅宗的直觉观照的思维方式和幽深清远的生活情趣与中国知识分子内心追求适宜和外在追求功利的双重性格相适应,更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形成封闭心理、内向性格、清静情味和在封闭中求开放、在内向中求外倾的心态,同时使中国文化带有更封闭、更脆弱的“精神后遗症”。
9.那时还有人把清客必须具备的本领编写成十字令:“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吐,四季衣服不当,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推,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约不查,九品头衔不选,十分和气不俗”。
10.知识分子的困境在于,他们苦心追求超越的哲学和不断进行的智力思考,却又无法逃避现实社会的冲击和斗争,他们不可能再以权力世界的反对者面貌出现了。社会更加需要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同样更加需要社会。在分析中国知识分子问题时,我们应当认识国际知识分子的这种状况。这种状况很可能会导致产生新一代的知识分子。
11.知识分子的一万个错误也比不上政治家的一个错误。
12.最大的困难在于,虽然全世界的政治家大多出身知识分子,但政治家与知识分子之间一般缺乏相互理解。
第十八章 未来的挑战
1.人类发展到今日,各国人民所追求的理想已经差别不大,它的核心都是民主与和平,自由与幸福,平等与尊重。除了资源、环境和民族传统以外,差别最大的,就是方法,尤其是最主要决策人的思想方法。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成了新时代最强的呼声。
2.信息的重要作用,首先是被政治家所认识和利用的。
3.中国人不容易认识自己的缺点,或者是不愿意认识自己的缺点。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并非只有优点,一种全新的强大工具可以改善社会,也可以摧毁社会。信息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希望,也给人类带来新的隐患。
4.中国一向号称诗国,但有人指出,中国当今爱诗的人还不及唐朝多,文化生活正在向退化方向发展,这似乎符合社会熵增定律。
5.大众媒介对企业是一味赞扬,而对政治则是一味的诽谤。这是对西方社会传播界的一个绝妙的分析。中国的传播界对政治却只有一味赞扬。东西方似乎各走极端,但其实两者都是对经济或政治实力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倾从。
6.我们这个世界是一致的,一些必然要走的路是跳不过去的,一些必定会碰到的问题也是回避不了的。
7.周作人在《人的文学》及其随后的几篇文章中几次提到:西方在16世纪发现了人,18世纪发现了妇女,19世纪发现了儿童,这不无道理。
8.未来中国的历史将表明,无论是自甘于卑贱而又加倍压迫摧残弱者的主奴根性,还是回避和无视苦难与挑战,在个体自足的欢乐中泯灭民族进化生力的阿Q精神,都会被人们无情地抛弃。
9.基辛格认为,中国人在精神上和政治上的痛苦远远超过技术问题。这是有道理的。中国人最大的痛苦就在于,自认为是大地的龙种,有登过巅峰的光荣,自觉有能力,有才华,又满怀美好的理想,却总不能实现它。
10.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有诗人气质的学者所说:有饥饿感的人一定消化得好,有紧迫感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的人一定进步快。
代跋 中国问题学
1.我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被视为过激的言论,其实书中所涉及的种种问题与事实,绝大部分来自众多学者的研究,我不过是做了些收集整理和解说的工作,且不顾学识浅陋,喤喤一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