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Liar's Poker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Liar's Poker读后感1000字

2020-12-26 04:2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Liar's Poker读后感1000字

  《Liar's Poker》是一本由Michael Lewis著作,Penguin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6.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Liar's Poker》精选点评:

  ●金融类传记真是不好看,只有工具书性感;真不是小说而是现实生活更daunting;equity traders are all grade-A bitche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is "sophistry" and the "beauty"

  ●中文版的翻译经常给人啰嗦的感觉,原文就完全没有了

  ●文笔满傲娇的。。。

  ●A delightful read.

  ●My favorite line:He who makes a beast of himself gets rid of the pain of being a man.

  ●2001年读 其实这写的只是trader的故事,并不是banker的故事。这个八十年代的故事一度被奉为经典。不过到了我毕业去投行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纷纷传阅Monkey Business了。如果做banker成功就不需要写书赚钱了,所以读的时候应该记住:这是个不怎么成功的人的抱怨故事,虽然风趣。

  ●MUST READ "Cult classic. If you’re thinking of going into finance of any kind, you’ll need to have read it. A bit outdated, but captures wha

  ●读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Brit Bond traders bonding over booz. Amazing semi–fiction style to read, interestingly bewildering

  《Liar's Poker》读后感(一):那条街,那些人,那些事

  如果我能够早点读完这本书,也许我就不会被CITICS拒了。

  往事不堪回首……

  在我对Investment Banking还一无所知的时候,也不敢奢望的时候,我却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实习机会。然后在我志在必得的时候,它又从我的指缝溜走。

  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所以,我只能在阅读中回顾华尔街往昔的风光,当然,现在它也仍然风光。

  交易员的生活离我还是太遥远了。

  只能远远的看着,羡慕抑或庆幸,我都没有资格。

  《Liar's Poker》读后感(二):everyone has his price

  恩,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句了。让我想想记得的东西:

  作者如何加入IB的,巧合的networking 然后Internship然后全职,国外毕竟还是比国内容易一点。

  还有就是那个跳槽的故事,他们来挖某主管,说你开个价吧,每个人都有价格的。然后主管说,我不走,我在这里工作了那么多年,升到这个位置。最后的结果是他以四倍的价格被挖走了。

  工作若干年以后,我已经确认了现金(包括预计将来若干年的现金)是最好的回报和衡量标准的理念。虽然我肯定也会对提供自己机会成长的公司念念不舍,但是最后在高额回报面前,我一定会低头。

  《Liar's Poker》读后感(三):IB必读

  强烈推荐! 投行入门必读.

  不是教你技巧, 不是教你经验, 是"教你诈"(刘墉语). 在美国,这是投行的入门读物. 后来一个做投行的哥们说, 就是这么回事, 呵呵.

  其实美国的文化也有截然不同的两面, 有乡村的淳朴, 也有华尔街的狡诈. 好处是两者泾渭分明,没有混淆. 进了华尔街,就拿出你万般本领去诈,这叫Smart. 下班回家,一般是先做一小时火车,再开半小时汽车,回到社区去做勤勤恳恳的园丁(如果有花园的话). 职场的机关算尽,于他们,不过是场牌局. 牌局散去, 还是那个老实忠厚的Old Jack.

  .s.点评这本书是因为豆瓣猜我喜欢金融类的书,推荐一大批股票书给我... sigh,我一直以为自己讨厌金融, 难道豆瓣发现了我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心世界?

  《Liar's Poker》读后感(四):80年代风暴中的华尔街内景

  尽管本书著于1989,但在将近20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是津津有味。本人在读经济,投行也是以后就职考虑的主要方向。

  这本书从一个内行的角度完整的叙述了作者从进入投行之际到离开之际的近两年的经历,深刻的将一家华尔街大投行的内部公司文化和日常业务用幽默诙谐的笔触一一剖析,常常出现小说版剧情的跌宕起伏,让人直呼过瘾。

  作者所在投行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个事情。一个是兄弟会般的公司文化;另一个是几乎无处不在的自私、暗算设计与政治游戏。可以说,这就是最原始最残忍状态下的资本主义,真真确确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

  最高领导阶层一而再因为自负或者私利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逐渐断送该投行在几个强势垄断业务里的高额利润(当然换过来说这种利润都是建立在无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尸身上的);

  新手开始从事陌生的工作,不谙行业中的潜规则,往往为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不把几个基金弄垮台是不会成长为老手的……

  整个机构就是围绕着金钱转,资深的老手会被竞争者高薪套走,但是招聘新员工的时候,最大的忌讳反而是提及金钱报酬。作者倒是大方的晒出其可观的报酬,再加上本书中钱的单位往往是millions百万或者billions十亿,让人看完了整本书就也像作者一样感觉拿那么多钱究竟是为了什么?记得一段是讲一个投行老板为了笼络人心,给一个刚跳了槽,年薪两三百万左右的经理发了款额巨大(好像是千万级的)的奖金,让那名经理目瞪口呆了半天。老板问他,你开心吗?他点点头。老板于是凑近了问,怎么才能让你更开心(How can we make you happier)?我是想不出可能的什么答案了,但是可以排除的是再拿一千万美金。自然,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得到那么多钱之后,再为赚钱而工作真的失去了意义吧。

  《Liar's Poker》读后感(五):苦艾叶的芝士披萨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可以被作者毫不遮掩的诙谐逗笑。可是笑着看完了以后,却总觉得哪里不太对:为什么这样一本带着粗话和黄段子调侃金融行业的娱乐向记事录,会出现在华尔街公司的推荐书单上?

  似乎是想表达一点以史为鉴的意味,但语调中却不乏对人们会重蹈覆辙的无奈。

  作者在第一章里描写去投行报实习的经历。在校招的第一轮面试,他惊喜的发现两位面试官的一位是自己的学姐/好朋友。在作者印象中,几年前她还是那个穿着带f字T恤,每晚喝酒开趴的普通大学生。让作者难以置信的并不是对方的正襟危坐,而是对方根本拒绝在面试中认出他。面试过后,学姐向他解释到,这都是为了做到专业,“professional”。作者不仅感叹:“正经的坐姿,有力的握手,清脆的吐字,小口的喝冰水都是专业的表现;大笑着抓腋毛就不是”。

  笑得我一口冰水喷出来。

  经历了一年多的申请季,在不久前我还信心满满的和学弟学妹们介绍怎样才能做到真 “professional” – 从PPT的字体,几何图案和颜色搭配,到去哪个公司要带哪种眼镜(去银行要带金丝,去买方要带粗框),都是几代商学院先辈总结下来的秘笈。在勤勤恳恳的记下这不可违背的真理后,我当时真的像书中描述的商学院学生那样,觉得世界上只有金融才是值得做的职位。确切的说,只有银行的前台和买方的投资部才是值得做的。要是有谁哪怕是去了一流投行的运营部,大家也会用善意而同情的目光看着他。要是有谁说自己对做风控感兴趣,大家则会背地里摇摇头:没救了,那可怜的家伙怕是被人事洗脑了,走上了贫穷的道路。

  我甚至觉得,拥有这种自大本身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其他人甚至都搞不清楚自己的选择。直到我也没有找到一个“值得做”的实习。面对一打的拒信,当时的心态崩溃就像一匹头狼发现自己其实是只二哈 - 虽然照照湖水样子没变,但是活着的意义变了。读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拿着一把手术刀,把我心中残留着的自以为是的骄傲感一丝一丝的挑出来,再大笑着一根一根在我眼前扯碎。所以这书我也是大笑着了一半,因为心里被笑的太难受。

  六个月后再读另一半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开心的笑了。重新审视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谬论,和那小公鸡一样膨胀的自尊,我发现自己当时有多么不可理喻。作者无数段子和调侃的背后,我看到的时一种对金融狗的警示:任何工作都有华丽,普通和丑陋的一面,而自欺欺人的洗脑自己,只看到工作的华丽,甚至以此为基础去看不起其他工作的丑陋,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

  所罗门兄弟的崛起是基于房贷部门赶上了证券化的潮流,而其落没则是错过了垃圾债的崛起。有意思的是,房贷部门是先扩张再赶上市场大好,就像十年前囤积几个仓库的纸箱,正好碰上了电子商务对的爆炸一样。

  所罗门兄弟觉得,这是因为自己厉害,不是因为自己走运。而错过垃圾债不是因为自己战略上判断,而是这次不走运。作者觉得,第一次是所罗门人品好,第二次是高级管理层的决策失误。

  其实两种观点,都可以说是基本归因谬误的正反两面。而我觉得归因谬误最有趣的地方,是归因在很多时候完全超越了人类的能力。如果我推荐的股票涨了,到底是因为我的投资逻辑正确,还是因为机缘巧合的新事件,没人能说的清楚。所谓投资交易,又有多少人是在玩蝴蝶效应,或刘慈欣射手理论里的二维物理学家一样,用有限的历史数据去总结出看似正确实则荒谬的论点呢?

  对我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片用苦艾叶代替菠菜制作出来的披萨。一口咬下去,充满芝士味的的段子和描述让人笑个不停,可一仔细回味,就会被作者从狂喜拉到苦涩。作者从头到尾都拒绝寓教于乐,只提供乐。我对苦艾叶的解读,则是要保持谦卑,认识自己有限的认知和能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