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后感精选

2020-12-27 02:20: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后感精选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是一本由(美)丹尼尔·贝尔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5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精选点评:

  ●知识就是力量呗。。

  ●也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会越走越远

  ●我读的其实是80年代版,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估计现在会加入互联网的影响和全球化。

  ●站在现在看过去对未来的探索,也就是站在现在看现在

  ●后马克思主义者= =

  ●总论部分仔细读了。很有启发。目前学术前沿的东西和书中探讨的关键词吻合度很高。一个月前读的,书已还图书馆。

  ●工业社会是在与农业社会的比较中现出自己的定义,不过后工业社会一方面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则是根据与马克思等一系列社会学家的社会形象描绘。丹尼尔贝尔描绘的服务业取代制造业、科技主导的知识经济图景一定程度上加以显现,他的所指也已不是革命性变革,当然这似乎并不重要,他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维度。

  ●思想深刻,即便对于现在的生活也有启发

  ●速读即可

  ●未来学经典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后感(一):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1973年问世的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是Bell综合西方经济发展和阶级变迁情况,推出的社会未来学名著。概述明确界定了有关后工业化社会的理论概念,预测在高技术化、服务性第三产业‘技术官僚新阶级占主导地位之后,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将具有的诸多特征和弊端。这本书的影响有思想界波及到人民大众。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后感(二):问题不是新的

  犹太鬼写的不足为信。···········································································································································································································································································

  中国只不过是在短时间内让国家实力在世界成熟技术的条件下脱离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而已。至于以后························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后感(三):我们已经见证作者所谓的“未来”

  读《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

  在社会预测领域,这是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作者所预测的时代里,我们可以方便的审视其预测是否精准。

  预测一个人的命运是江湖骗子,然而预测一个时代的发展则有据可循。作者所做的预测只限于发展的大趋势,也就是书中所谓的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作者试图给我们勾勒一副未来时代的大体轮廓,展示其最主要和最显著的特征。

  作者所处的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已处于工业化的尾声,服务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作者敏锐的意识到,未来的社会里,服务业将成为主导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将占据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将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源泉。

  我们已经生活在作者所谓的未来时代里,如果我们以美国为例,那么作者所预测的图景确实已呈现出来:美国的服务业已成为最大的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已占据了整个职场的主导地位,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工商管理等都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领导和参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依赖于内涵式增长,也就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又有赖于基础研究和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发展。这就是美国的现状,也是这本书中所谓的“未来”。

  在作者勾勒的未来图景中,没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分,而且,作者并不认可马克思关于社会阶段的区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劳资之间的矛盾必然发展到不可调和,这就导致其必然走向社会主义。但美国社会的发展却并没有应验马克思的预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蓝领工人的数量越来越少,兴起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白领,资本家对于劳动者的剥削以及对于社会的控制也并没有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越来越深重,专业技术人员和白领的地位反而越来越提升。相反,社会主义却只在落后的国家实行了,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也并没有如马克思所设想的解决劳资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仅仅是在中央集权下实行工业化。所以,作者预言,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工业化之后,都会出现后工业化的特征。

  在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的阶级结构将发展深刻变化。前工业化时期的主要经济形态是农林牧渔,这种经济形态主要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工业化时期的主要经济形态是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这种经济形态是人和机器的关系。而后工业化时期,主要的经济形态是服务业,这种经济形态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伴随着经济形态的改变,职业结构也将深刻变革,从事贸易、金融、公共服务业、运输业、专业服务等行业的白领人员会越来越多,蓝领的产业工人会越来越少。鉴于理论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将把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基础研究,基础教育的覆盖面会越来越广,受大学教育者会越来越多。

  在社会管理方面,工业化时期,公司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在后工业化时期,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公司作为一个经济体,其外部效应将越来越突出,比如污染问题,如果没有社会管理,处于成本收益核算,公司不会有动力去治理污染。同时,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由于公共服务的外部效应,作为私人所有的公司,也没有动力去提供。这就需要社会决策来主导,而公司决策居于从属地位,所以,后工业化时期,公司将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后工业化时期也将考验执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公共部门的能力,看其是否能执行合理的公共政策,来平衡公司的分散决策带来的外部性。

  而在政治方面,后工业化时期,将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手段来治国,用通讯搜集信息,用计算机去处理大规模的统计,以此来为决策提供依据。后工业化时期,政治的主题是理性,决策越来越体现科学和专业,所以,专门技术是权力的基础。

  在未来的议程一章,作者提到了几个有趣的话题,我们仅探讨能者统治与平等这一话题。在关于平等和公正的议题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穆勒(密尔)的代议制政府,以及罗尔斯的《正义论》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卢梭认为社会是由感情和罪恶支配的,所以,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约束这些情感和罪恶,国家权力的行使需要依据社会公约。而穆勒则提倡符合利益比例的平等代表制,以避免多数人对于少数人利益的忽视。罗尔斯则从公平的理由出发确立平等的优先地位,罗尔斯坚持机会开放的平等。不管哪种关于平等和正义的观点,都不认可能者统治。作者认为,事实上,民主社会中,人与人的差距是在缩小,但是这种缩小并没有减少人们对于社会不公的不满,而且差距越小,人们的不满越大,这被称为“托克维尔效应”。所以,如果能者统治能做到帕累托改进,那么关键问题并不是能者统治是不是扩大了不平等,而是这种不平等是否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后感(四):资本主义何去何从——读后笔记

  

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社会的发展秘诀:

古代,战争、掠夺、没收、征税或者勒索 现代,提高生产率为唯一目标

  资本主义的纤弱性:精神气质是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是自由主义的,文化秉承资产阶级的功利观和现实主义,以及由追求社会地位、延滞享受等因素构成的人格结构。这些要素中,许多已经凋零,或者退化为苍白无力的意识形态。余下的只是受功能理性和效率所支配的一种技术机器,它许诺要提高生活水准和促进享乐主义生活方式。

  资本主义进程基于两种生产:大规模的制造业和农业。社会发生了三大结构性变化:

随着一个新的银行制度的出现,资本积累不再依靠企业家个人的节俭、储蓄而筹集资金,而依靠于全社会的储蓄。 股份公司所造成的革命,其结果就是所有权同管理权的分离且产生了一个新类型的职业,马克思把它称之为社会的“指挥劳动”。 银行制度和信用制度的扩大以及股份公司的发展必然意味着办公室人员和白领工作的扩大。

  局限性

价格体系只是在已有需求框架内的分配机制,不能为经济体提供方向,而文化价值体系承担该职责 工业社会的价值体系是发展经济,增加私人消费,有如下缺点 只对经济商品做出衡量,而不对水、空气、阳光、愉快、满足做出衡量 外部效应 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失衡,税收不被大众看做福利的增加,而是减少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 职业变化:专业性和技术性就业极大上升,对熟练和半熟练工人相对下降 财产与教育:教育成为社会流动性的基础 金融资本与人力资本:资本是一种资源;社会资本:取得机会和关系网。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六度分隔”。 技术与智能技术 基础设施:工业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交通,后工业社会的基础设施是通信工具 知识的价值理论:知识是集体产品

  美国科学政策及体制结构两大特征:特定任务、计划资助。将科研资金以项目为基础分配到个人头上,设立研究团体推动任务。优点:目标集中且调动大量资源,获得可观成果;研究者能够迅速证实自己,从而被激发出高度的创新能力。

  美国社会权力与社会地位流动的三种模式:

以所有制作为财富和权力的基础,以继承、企业家才干作为传承主要途径,单位:家庭 以专业技能为权力和地位的基础,以教育作为传承必要途径,单位:个人 以政治职位作为权力的基础,以组织机器(机构成员与合作)作为传承途径,单位:团体、党派

  高度协同的功能理性系统

规模逻辑:在大工厂里集中生产以达到规模经济 时间度量逻辑:根据工时计算工作和报酬多少的精细设计 层级逻辑:把脑力工作从车间提升到计划和调度部门的体系

未来

  摆脱以私人企业和市场体制为基础的社会,转向以政治目标为基础的社会——从政治经济主导到政治哲学主导。

  社会变革的两个中轴

  明确认识社会革新的成本与收益

社会弊病的计量,犯罪、青少年问题、家庭破裂…… 更准确的绩效核算,而不是单纯的GDP 经济机会和社会升迁指标:生命—收入—能力指数 /“机会成本”到“社会成本”?

  新的焦虑

“证书社会”的形成,错过教育就被挤出了社会特权阶层 能者统治的出现,新的不平等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后感(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我们正在见证这本书预言时代的来临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的代表作。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出生于纽约的犹太人家庭,大学毕业后曾从事新闻工作(任职于《新领袖》《幸福》杂志),后在哥大取得哲学博士,在哈佛大学任教授。是当代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其方法论,即“中轴原理”。该原理认为在某一历史时期内,特定的中轴原理成为其他大多数社会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的分析,成为一种把繁杂多变的宏观历史的可能前景进行条理化的方法。社会结构是一种概念图式,而概念图式的基础就是中轴原理,并具有一个中轴结构。

  贝尔以其独创中轴原理为工具,从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后工业社会的特点,并与工业社会进行了比较。由此贝尔构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体系,向读者展示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可能图景。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一样,被称为未来学三大经典,引领了未来学的风潮,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激起巨大反响。

一、什么是后工业社会?

  在贝尔看来,人类历史发展要经过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他总结这三个社会的特点分别是:

  前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自然界的竞争”,它的资源来自采掘工业,它受到报酬递减律的制约,生产率低下。

  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它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利用能源来把自然环境改变成为技术环境。

  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意图”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在那种社会里,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

  在后工业时代,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同时也伴随着技术阶层崛起,典型特征如白领人数超越蓝领人数,知识与技术成为创新与决策的重要方向等。

  尽管贝尔的诸多预言如同美国大法官波斯纳所指出的,存在不少方向性错误,但是他思想的超越性不容否认。“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强调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组织新技术、经济增长和社会阶层的一个中轴。

  从历史的意义上看,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所展现的种种趋势的继续,而且许多发展是很久以前就已预见到的。

二、后工业社会由谁掌权、如何掌权?

  丹尼尔·贝尔认为,决策是一个权力问题。在任何社会中,关键问题都是:由谁掌权?如何掌权?

  如何掌权是一种制度概念,由谁掌权是一个集团概念。人们如何得到权力,说明了掌权的基础和途径,以及由谁确定人们的位置,显然,当制度的性质发生变化时,新的集团便掌了权。

  在后工业社会里,专门技术是取得权力的基础,教育是取得权力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出现的人们(或者集团中的杰出人物)是科学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是铁板一块的,而且是作为一个联合集团来行动的,在实际的政治形势中,科学家可以在意识形态上发生分野。在后工业社会体制变化的过程中,有两种主张是显而易见的:

政治发展进程现在必须考虑到科学家阶层、或者更广义地说技术知识分子阶层,尽管从前可能没有考虑到他们。 支配着科学本身的精神气质是与其它主要社会集团(例如企业界、军方)的精神气质不相同的,从政治上看,这种精神气质将使科学家倾向于采取和其它集团不同的行动方式。

  在法国,谈论科技治国论的思想比起任何其它国家都更为广泛。这种思想的定义是“在这种政治制度中,决定性的影响属于行政部门和经济部门中的技术人员”,因此,科技治国论者是“以其技术能力面行使权力的人”。

  科技治国理论的先驱,最全面地阐述这种世界观的,却是一位出人意料的科技治国思想的先驱、19世纪的数学家奥古斯丁•库尔诺,他的名声在于他把数学应用于经济学而不是在于他的历史著作。

  这实际上是一种能者统治的观念,但也有对能者统治的反驳。

  从遗传学与智力的角度来讲,如果人们认为能者统治完全是凭智力选择,而智力则基于遗传的差异,则人们是根据遗传的运气来获得特权的,这是社会公正的一个武断的基础。

  从社会阶级的角度来讲,纯粹的能者统治是永远不可能有的,因为地位高的父母总是设法通过运用其影响力或者简单地依靠他们的孩子所掌握的文化优势把他们的地位传下去。

  此外还有机会的作用。美国有着大量的社会升迁流动,但是它同学校教育或能力甚至同家庭出身的关系较少,而同人们的运气和担任的具体工作的能力等不可捉摸的偶然因素更有关系。认为能者统治可以把竞争感灌输进社会这个原则或幻想,既有害于成功者,更有害于失败。机会均等的原则即使在天才的基础上充分得到实现,只会在每一代人中重新产生不平等,从而成为社会上的一支保守力量。

三、后工业社会的新议题

1、信息的匮乏

  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工业社会是—个商品生产的社会,但是信息的中心地位为社会制造了一些需要应付的薪的不同问题。

  由于人们所注意和参加的不同领域——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扩大,人们必须吸收巨大的信息量。

  信息变得更富技术性了,更加需要媒介传递的工作,或者说新闻解说:新闻不再是报道而要解释,因为人们能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2、协作的代价

  后工业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需要越来越多的协作,特别当这场竞争是在看得见的政治舞台上进行面不是通过经济市场上的“看不见的手”。协作的代价可以从决策地点的变化来加以推断。政治舞台的扩大以及更大量的人参加进来,意味着达成决议和办成一件事要花费更多时间和更大代价,要相互交往和交流活动。

  一个复杂的社会,正像它内部的庞大而复杂的组织一样,必然成为一个计划性的社会。—个社会里收入越多和越富足,就越需要管理,管理的费用也越增加。

  作为一个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具有很强的远见能力。如早在1967年时,他预测了互联网的兴起,丹尼尔•贝尔在那时写道:“我们可能将会看到一个全国性的计算机联网系统,人们在家中或办公室中登录这个巨大的计算机网络,提供和获取信息服务、购物和消费,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行为。”不能说丹尼尔•贝尔准确地预知了互联网发展的未来图景,但是他至少捕捉到了未来互联网系统的一部分真实状况。

  在1976年版的前言中,贝尔说:“我反对把出现的这些特征试图标定为‘服务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即使这些要素都在,因为这种名称是片面的,也许是为了追求时尚而加以曲解”。

  事实证明,贝尔这种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划分是最为稳妥而且时至今日仍不过时的对人类社会的理解。今天的人们,正在见证丹尼尔·贝尔关于时代的伟大预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