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的复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美的复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28 01:16: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的复兴》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的复兴》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的复兴》读后感(一):白先勇追求的“文艺复兴”,到底是一个“情”字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忍不住看得久了些,总觉得要细细品味,那个曾经存在的,离我们甚远的,白先勇做过的,有关中国文艺复兴的“梦”。我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珍贵的史料——如同我们在阅读前人记述民国时期的历史一样——尤其《现代文学》的始终。只是,白先勇的历史时间离我们更近一些。

要谈白先勇,总绕不开他的父亲白崇禧。白崇禧既是抗日爱国将领又是名赫一时的新桂系军阀,与李宗仁、蒋介石等人关系微妙又复杂,在历史上留下的政治痕迹也使他颇受争议。白崇禧的故事在此自不必赘述,重点在于,他和他的夫人马佩璋给了孩子们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和经历,这一点白先勇也坦诚,如果父母没有给予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不能成就今日的他。白先勇出生于战时桂林。那个烽火连连的年代,虽说不上多富足,但军官要将家庭的生活始终有其优越性和特殊性。那么白先勇所闻所见所用皆与常人不同,这也注定他的视野与思维又较常人多一分独到。其经典作品《台北人》便是明证——虽然这是白先勇在加州大学面向从未受过中国文化浸润的西方青年,教授《红楼梦》时完成的。

要谈白先勇,总绕不开“文艺复兴”这个词。他把复兴中华文艺作为自己的使命。我记得,当初他提出“文艺复兴”时,也颇受争议。反对者大意是用过去的西方定义与标准审视今天的中国文化,复兴中国传统精髓,未免过于勉强。但理解了《美的复兴》中的白先勇,便也知道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他积极宣扬中华文化的良苦用心。造就但丁、达芬奇和拉斐尔等人的西方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精神,要求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反天主教宣扬的禁欲主义,这一点,白先勇倡导的文艺复兴与其是一致的。白先勇的文艺复兴,莫过于一个“情”字。中国社会,就是人情社会,家国情,亲情,爱情,友情,他也说过,“情”是扯不清的,尤其在中国大家庭中,“情”极其复杂,“是麻烦的源头”。也正是他对自身经历的观察和反思,加之受五四一代人的精神影响,进而接受文学专业的训练,“情”“情欲”是他理解中华文化的视角,也是对中华文化精髓的提炼。因此,他解读《红楼梦》,多讲其中的“情”,《牡丹亭》《孽子》《台北人》都是“情”,只是“情”的面相有所不同。我甚至认为,他解读《红楼梦》时,加入了自己的“情”,这种“情”来自他的亲身经历——大家庭,家道中落,重要的家人、亲密友人去世等等。《红楼梦》中贾政与贾宝玉道别那场戏,还有《孽子》中的传统家庭的父亲与离经叛道的儿子的关系,难说没有白崇禧与白先勇的影子。《父亲与民国》作为《台北人》的注解,也足见白先勇创作时的情感投射何在。

有一点不同的是,历史中的西方文艺复兴,人们是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但白先勇的“文艺复兴”,是复活中华传统文化。前者“借古翻今”,后者实际是要唤醒年轻人要传扬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晚清之时,中国有过被外族侵略的痛苦经历,时人为了重新寻找身份认同和民族自信,提出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抗战时期,也曾有不少精英阶层,继续宣扬这样的主张。或许今人并不曾注意,同一时期,同样有不少人在努力维护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价值。胡适当年倡导的“整理国故”,不得不说,今人仍能看到不少史料,“整理国故”运动功不可没。遗憾的是,正如白先勇所注意到的,中华文化一步步式微,它需要起死回生,需要年轻人来关注和传承下去,却不被年轻一代重视。年轻人是国家社会、文化保持发展的重要血液,历史中一个个破旧立新的运动都彰显着年轻人的朝气,在白先勇看来,“文化认同”是问题所在。而他寻找的突破,便是传统戏剧进入校园——青春版、校园版,叫好叫座。言外一句,白先勇曾提到年轻男演员太美对选角影响的问题,这不禁让我想到,如果演员不是小鲜肉、美男子,大家还会接受同性议题吗?如果近期不是《鬓边不是海棠红》大热,大家还会关注中国传统戏剧吗?

复兴之路,是否太难。

白先勇说,当无言的痛楚转化成文字,这些文字皆受时代影响,有历史才有经典的产生。

千年中华文化积累的精华数不胜数,在我们高谈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时,或许,不如转换成实际的行动,多关注、了解和传承中华优良文化?

白先勇的“文艺复兴”之举,是一功也。

  《美的复兴》读后感(二):《美的复兴》:且谈白先勇的“文艺复兴梦”

  

有这么一位作家:他出身军阀家庭,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桂系巨头,从小在一众兄弟姐妹间并不受重视,长大后却最有成就。他一生著作颇丰,创作了长篇小说《孽子》,短篇小说《纽约客》、《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舞台剧《游园惊梦》以及数本散文集。此外,其人身上还有一个著名标签:Gay 。

有些读者看到这里或许已经猜到了谜底。没错,他就是笔者今天要谈及的中国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

关于此人的生平实在精彩,鉴于本文篇幅有限,委实不便一一赘述。今日之重点在于分享这部关于记录白先勇文学创作、艺术活动篇章的文化随笔集——《美的复兴》。

本书分为《现代文学》、《游园.惊梦.孽子》、昆曲新美学:《牡丹亭》、《玉簪记》、红尘历劫:谈《红楼梦》以及《对话录》此五辑。系统阐述了《现代文学》杂志的诞生与湮灭,昆曲的美学价值,《红楼梦》中五个代表性人物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如书中所述,白先勇的一生始终交织着“情”与“美”二字。笔者套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一句矫情话来形容其人与其作品或许比较妥帖:在他眼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出生于“七七事变”之后的他,至今念念不忘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心中所挂念的无非就是一卷红楼,一曲惊梦。他说,自己一生中有两部古典著作对他影响最深,一部是《牡丹亭》,另一部就是《红楼梦》。

白先勇始终坚信《红楼梦》与《牡丹亭》将成为当下文艺复兴的中流砥柱,是形成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坚定基石,感悟它们作为超时代文学作品在中华文艺复兴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曾有过那么光辉灿烂的成就,每个人内心中都曾有意或无意地隐藏着一种痛楚。“至少我在念书的时候就有这种希望在,有一天我们的文化也可以像欧洲那样来一个文艺复兴,使我们的古老文化重新焕发生命,让我们的汉唐、我们的宋朝那些最高成就以新的生命和面貌出现,让全世界重新欣赏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文化,对我们的文化有一种尊敬。这是我们的渴望,相信我们整个民族这两个世纪来都有这种渴望,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文化也会像西方文化那样灿烂,那样辉煌。”

结合书中所述,笔者主观地认为,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讲就是:白先勇身上充满了自我意识与本我矛盾。现实社会中,“本我”的一举一动皆因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而无法随心展现其“自我”意识。具体表现为作为一名深具影响力的作家、公众人物,大约也是迫于受到舆论与大众的压力而不能堂而皇之地表达自己的xing取向,所以才会在书中讲述创作其毕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孽子》的篇章中,不惜大量笔墨,几乎是公开性地通过对笔下两名男性主人公寄托的深切情感聊以抒发自己心中的压抑与苦闷。尽管在收到这本书之前对于白先勇此人笔者并非一无所知,但如此堂而皇之、开诚布公地阐明自己对此的观点与态度,这一点却着实令人费解。

最后,借用夏志清教授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来结尾:“白先勇是当代中国作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美的复兴》读后感(三):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

  

阅读《美的复兴》是非常享受的一个过程,跟着白先勇先生,走进他和台湾大学的同学们一起办《现代文学》的逸事,他根据自己的小说《游园惊梦》,指导排练出享誉海峡两岸的新话剧《游园惊梦》。

昆曲作为传承了四百年的剧种,虽独具东方美学韵味,竟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白先生八十高龄依然致力于保护昆曲,他将汤显祖临安四梦之一的《牡丹亭》,删繁就简,同时也保留了昆曲唱念做打的独特美感之处。白先生不辞辛劳的参与改编、创作,在各大学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港台演出也是颇受欢迎,走出国门令外国人也对,富含独特东方美学的昆曲刮目相看,外国人看的懂也很欣赏,可见鲁迅先生“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所言不虚。

白先勇先生是作家,也是文化研究学者,他是白崇禧的长子,作为经历过众多历史事件的老人,他对家国、历史、文化的体会是与众不同的,这本《美的复兴》包含了白先勇先生对人生、历史、文化,以及自己的诸多真实感受,白先生写的坦诚,也非常有力度。

如前所言,书中开始白先生说如何在台大与同学办文学杂志,这和梁实秋先生在清华办文学杂志一样,资历、经费全无,全凭一腔热血,所不同的是《现代文学》杂志,生命力非常顽强,作为月刊出了五十六期之多,白先生后来去了美国,人员、经费难以为继,白先生将生活费作为出刊费用,无奈改为季刊,最终停刊。后来,有出版社与白先生等商议复刊《现代文学》杂志,不可不谓之一段佳话。

白先生的文学创作受现代文学流派影响,卡夫卡、艾略特,可是他的文学用笔,却是传统的,如他所言有点像张爱玲,没有那么多欧式大长句,小短句,铿铿锵锵,击节有力,白先生的文章和谈话也是这种风格,所以这部说也是非常耐读的。

白先勇先生在美国讲授了二十九年的《红楼梦》,给一群外国人讲很多中国人都无法理解的《红楼梦》,白先生靠的就是对《红楼梦》的热爱和深入的研究, 对于《红楼梦》白先生提出了如下启人心智的观点:

一 从哲学看《红楼梦》

贾珍、贾母、王夫人、薛宝钗代表的是儒家思想,而贾宝玉、林黛玉、花袭人等代表的则是道、佛思想,白先生认为在《红楼梦》的最后,儒家与道、佛和解,成为一体,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二 后四十回《红楼梦》并没有那么糟糕

按照我们以往的文学教科书所说,《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写,因此张爱玲人生三恨才有一恨是“红楼未完”。可是白先生认为,后四十回并非是高鹗续写那么简单,林黛玉之死与宝玉出家,两个重要情节都出现在后四十回,只有这样写,整部红楼主旨才算圆满,续写着怎会写出如此高度,应该是曹雪芹留下稿件,由高鹗整理而成。

三 《红楼梦》常写戏,以戏代文,以戏指文,非常明显

白先生在文章中详细分析了戏剧在红楼中的重要性,戏剧和四大家族的命运,和人物命运息息相关,此重要一点由白先生点出以后,才觉出红楼玄妙之处。

四 红楼小处写情,大处写出了文明的巅峰与衰落

白先生认为红楼处处写情,爱情、亲情,前世、后世之情,言而未尽之处,有别情深意,悟到高深之处有大怜悯。同时,红楼包含着古代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的巅峰,非有乾隆一朝,文明高涨时,才有红楼出世,然而顶峰也就是衰落,似乎也暗合了某种历史文化规律。

白先生认为西方追溯希腊雅典文明,而成文艺复兴,中国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也希望由此期盼,可是更多带来的是知识层面的改变,他希望现在能够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结合世界各文明优点,能够也来一次中国的文艺复兴。

白先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年过八十,依然精神矍铄,耕耘不已,有怀仁天下众生的心,最后分享一副书中白先生喜欢的对联,与众位共勉: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千古一梦,人间几度续黄粱。

  《美的复兴》读后感(四):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余秋雨先生说:“白先勇把现代的美学艺术,赋予了一个古典艺术。”

白先勇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也不知现在还能有多少爱读书的人记得他。

最早是在三毛的散文里结识了他,后来看了电视剧《金大班》,当时却不知原著作者是他。初中时,有幸读了他的一篇文章《我们看菊花去》,被感动得几次流泪,再后来便开始看他的其他散文。而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孽子》更是深深的打动了我。

《美的复兴》是理解和体悟白先勇先生文艺脉络极其完整的一部文化散文集,主要分为五个篇章,谈到了小说的创作经验、昆曲的美学价值、《红楼梦》的前世今生、文化经典的保存与流传以及如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书中还特别收录了白先勇先生数十年的照片,有与《现代文学》编辑委员会、编辑野餐的合影,《现代文学》杂志的书影,《游园惊梦》、《孽子》舞台剧的剧照,多部昆曲相关的照片等等。这些照片记录了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保存着那些不被湮没的身影。

白先勇先生爱《红楼梦》,亦爱昆曲,尤爱昆曲中的《牡丹亭》。

他用三十年时间,推广了一部《牡丹亭》,讲了一本《红楼梦》。对于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来说,仅仅只是杯水车薪。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念过《红楼梦》的,与没有念过《红楼梦》的。”白先勇先生说。

先生觉得对年轻人来说读红楼应当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先生为这两部作品所作的文章也是句句入骨,饱含真情,却又不矫情的。先生的文笔很真实细腻,虽是生活琐事,在他笔下也能写得如昆曲般撩人心弦,尤其是在描写女性的悲怆,过往的繁华盛景对比今昔的凄凉落魄,极易惹人掉泪。这大概和他个人的经历是难解难分的,他将过往的人生都融入了小说中。在读他的作品时,仿佛能看见在一个阴雨天,一个干净体面、着长袍的老者,手提一壶酒,立在凉亭里,给你讲人生百态。

先生认为:一种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参与,不会有辉煌的前途。

于是他筹划对《牡丹亭》的改良,打造出“青春版牡丹亭”,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戏院,了解昆曲。从剧本到舞台设计、演员、道具一点一点的打磨,终于让《牡丹亭》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在各地演出多场,又开启全球巡演,几乎座无虚席。《牡丹亭》的复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但这只是先生迈出的一小步,他的理想是看到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

先生从不避讳自己是同xing恋的这层身份,“我想,这是天生的”——他曾轻描淡写的用一句话带过。而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便是在描述仿佛生活在阴影中的同xing恋的生存现状,是他作品中极少触及的部分。这是一部凝聚了血和泪的作品。

比起当今众多哗众取宠的文学,先生的作品更像是一股朴实无华的清流。他的文字有一种传统的精致与典雅,古典美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