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史》读后感100字
《美国新闻史》是一本由(美国)迈克尔·埃默里等著、展江译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页数:8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新闻史》精选点评:
●经典教材。。。14版了
●標準教科書的體例,但已超越了純工具書的範疇。
●美国新闻史经典之作
●大学时候最喜欢的专业书。 曾格案啊曾格案。
●国外经典教材系列
●太贵太贵
●看20世纪美国新闻业的“骚动”,再看看天朝居然有一种熟悉感,只是天朝被阉割和无脑的程度有点严重。强烈建议我专业本科时开设美国新闻史专业课,以免同学们激情过剩,头脑一热见风就是雨(不开也可以,列入必读书目就行)。如果不是因为要写论文估计我还觉得读读复旦那套书也不错。有个问题还是注释为什么都是尾注,看起来十分不方便,搞出版的说说改成脚注难道成本会变高吗?
●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做了十几页笔记,现在读来也受益,感激曾经勤奋的自己。
●读起来有点吃力
《美国新闻史》读后感(一):展伯你好
书快看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是展伯翻译的,遂纪念之。
展伯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是深入骨髓的,并且极之讨厌公关这类蝇营狗苟的行当,作为学院里读公共关系的学生,多次见到本专业在展伯的课上被羞辱鄙视之。展伯说,像公关这种专业,根本就不应该在传播学院出现,相信展伯在本书中翻译到艾维李等早期公关行业带头人的时候,内心一定是义愤填膺的。
这篇书很不适合零零散散的阅读,花了两个多月才看完的博主这样说到。我极之喜欢看普利策那个时代美国报纸业的故事,本书对于那个年代的叙述十分详尽,让你很容易发现原来很多美国报业的传统根源在此。
书中提到的国际先驱论坛报不久前被改名为纽约时报国际版,在这个新媒体肆虐的年代,这些纸媒们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了,带着这样的情愫去看美国报业的发展也许会更有味道。
《美国新闻史》读后感(二):我选择,我喜欢
我还是爱看美国人写的书。
前几天看了《华盛顿邮报》前主编的自传,了解一美国报业的细节,老报人的经验。无疑,我从中获得指导,因为我们同行,且入行理由类似,如他所说,没什么比见证一段历史,并把它记录下来更快乐的事情了。
是的,我入行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那时候我以为新闻工作者跟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工作性质类似,甚至比所谓现在的历史学家更象司马迁,因为历史学家不会象司马迁那样四处乱窜,只会钻故纸堆,泡图书馆。
我是97年进入大学的,而后几年,传播学和西方的新闻学的理论出版物大量引进中国,随之就是很多高校都开始办新闻传播专业,没有的建系,有系的扩建学院。在这方面,新闻学术圈头一次赶超了新闻行业。但是,似乎新闻业毕业生一直不是那么好找工作。
可是不管怎么说,我选择念新闻的时候(实际我的毕业证上写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而当时我最感兴趣的是传统语言学和中国古代史以及回族史。),我和同学们还是很兴奋地,一下子就被某新闻学老师给煽惑起来。通过他,我开始接触西方新闻学的一些已经成熟的经验和对新闻的定义、价值的判断。而更主要地是,那时候图书馆有上世纪8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明尼苏达新闻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原版教材,名字好像都叫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后来哥大教材的最新版被展江组织翻译成中文,叫《新闻报道与写作》。
那时候我其实一点社会学科,比如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常识都没有。可也硬生生把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李大同和刘建明很推崇的书)以及李普曼的《公共舆论》给看了。
于是,一个毫无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北京人外加独子彻底被美国新闻同行们的经验、事迹给煽动起来了,按照今天的说法,那时候我很HIGH,觉得新闻界乌烟瘴气,急需我们这样的人去改革。我估计我那时候的心态比芙蓉姐姐还要恶心得多。而这一切,恐怕要归结为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新闻传播学学专业书籍的翻译运动和炒作,那大概是从华夏出版社那套传播学著作开始的。那时候新闻学界和新闻界似乎有点脱节,一边是好些有激情的年轻人在报考大学志愿的时候选择新闻专业,一边是新闻行业近两年的不景气,三十多岁的记者迷茫困惑找不到好出路。
我相信,今天也有很多正在各大学校新闻学院念书的同学,还在做着我那时候的梦,想要当一个象普利策、象默罗、象华莱士或者法拉奇、卡帕那样的牛比记者。他们中可能比我还要HIGH。
“我的梦想就是要当一名战地记者。”年初某校新闻学院的女学生对我说。当时,另外一名女生忧心忡忡地问我找工作难不难,要不要考研什么的,她是大一的。
这两位都让我感到吃惊,且印象深刻。
正所谓造物弄人。我去了让我震撼无比的《中国青年报》(那里1个月学到的东西比在大学一年学到的还多),可是不到几个月就去了中东,随之回来跟着魔鬼教官混,一头扎到国际新闻这个偏门上,干到现在。我在中东的时候就想一个问题,我能不能放得下记者这个行当,答案是不能。无论如何,即使这条路错了我也会选。因为我只能根据现实和我的年龄来作选择,我这个年龄所包含的阅历经验又不可能作出最优的投机,而只能选最想干的事情。这样,老了以后,我就不会鄙视自己说,连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不敢去干,你他妈那叫什么青春?
那将是多么可怜的一个老头。
事实就是如此,这样干了快两年,我对于这个行当比以前要现实了。从呐喊到彷徨,有时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我身边的朋友也大多如此,没什么人想在新闻业折腾一辈子。对我来说,比较有影响的事情,是在李小停和林楚方去《南方周末》。一个是去哪家报纸,都会赶上停刊,所以被叫成小停。另一个是当初一起反出《南方周末》,转了一圈又走了回头路。两个三十多岁的记者回到《南方周末》去作编辑,这可不是在美国。对,他们可以自我安慰说,在美国三十多岁的还只能当助理记者呢。但是,这比较能成立么?在美国,如果在《华盛顿邮报》或者美联社,干一辈子记者,只能说爽,而且有前途。可是在中国不一样,环境不一样。问问这些三十多岁的记者,他们是选择把自己所在媒体当成一份事业来献身么,打算干一辈子么?
好,就算三十多岁的人有人这么想,但是我这个年龄的人,不敢。
唐岩说的好,我们这边从来没有完全走市场化,完成行业竞争,所以,从来就找不到一份成熟的专业的时政社会类报纸或杂志,哪怕是《南方周末》。
说的有点过头了,有些极端。实际上,我只是想写一篇关于《美国新闻史》的读后感。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是,中国和现在的美国不一样,中国新闻行业工作者和美国的JOURNALIST的社会职能、产业的成熟程度、社会地位也不一样,我们生存的条件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老做梦想象美国记者那样地 HIGH,而且自信可以一直HIGH下去。
我并不是以此为借口否定自己当初的选择,刚好相反,我发现这个行业比我原来想象要复杂得多,于是也就更有趣。事实上,无论处于何种年代,新闻行业都有其在特定年代所承担的特定使命。也就是说,光荣与梦想还在,只是要真正清楚这个行业的属性与它实际的任务所在与美国当代新闻业所承担的属性与任务并不一致。所以,采取的方式不一样的。
当然,这个差别不是理想的差别,始终如一的追求真相、追求自由交流等等,这至少是300年来新闻记者所坚持的理想。差别在于事业,中国当代新闻的事业,和美国不同。但是,又有类似的地方。
我猜想,目前中国新闻的情形也许跟美国新闻史上曾经的某个年代类似,也许是18世纪,也许是19世纪。而这本书的用处之一,在于它提供了各个年代的不同报纸的样本,讲述了报业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随着历史变革,这种关系的调整。这里面有宝贵的,屡试不爽的经验。
这也是我,作为一个选择新闻行业的记者,一定要把700多页的《美国新闻史》翻一遍的原因。
《美国新闻史》读后感(三):考据派
因为这个学期开了中外新闻史的缘故,所以也不得不开始看专业新闻类的书籍。
第一本就挑了《美国新闻史》,因为是人大出版社的,所以感觉质量比较有保障。译者是著名教授展江。其实之前一直不了解他,但是对他印象很深。因为参加北京记者界的一个聚会时,很多人对一个男生议论纷纷,用很崇敬的口气说:“他是展江的儿子。”脸上一副赞许的脸色。我想哪个人那么厉害,能得到百家争鸣的记者界的一致认同。因此印象特别深。这回看到了他翻译的卷帙浩繁的将近900页,貌状辞海的美国新闻史,对他的敬意也由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了。
其实这本书没什么意思,得考据学之真传,拉拉扎扎得一大堆,没重点也没亮点。通俗点就是一本新闻专业的辞海,权只能当工具书。但是展江这个人倒是挺有意思的,出身军旅,但是著作等身,让人不由得产生探究的欲望。
展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法学博士。曾在海军部队服役9年,从事记者工作8年,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委员会副主任、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2009年6月自称不符“干部四化”提出辞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系主任展江辞去系主任一职,对于辞职原因,展江称自己已年过半百,不符合“干部四化”中的“革命化”和“年轻化”要求。并且自感不符合“干部四化”中的“知识化”和“专业化”要求,知识日益陈旧,跟不上形势。“
”英雄不问出路。“我认识的一些很多的记者都是草莽出身。他们或许有一个奇怪的专业,有些甚至没有高等学历,但是他们有一颗善良和正义的红彤彤的心。我觉得不犬儒和敢于仗义执言才是记者最重要,最必须的素质吧。
另外,其实我觉得做新闻的最好还是不要专业新闻出身,除了新闻什么都不知道。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甚至科技,电子都比较好。术业有专攻,有一个特定领域,然后再自学或者上个研究生最好。这样,他们可能看到一个新闻事件有着更深的理解或者可以用更独特,更专业的角度来解答某类问题。新闻系专业毕业的人应该是对新闻的敏感度更好吧,但不一定人文积淀有其他专业的强。所以新闻专业的同学在打牢基础的同时最好也要深入的了解某一特定领域。
《美国新闻史》最精彩的部分不是正文,而是展江写的序。可以说是对美国新闻专业的一个宏观的暸望和自己的对新闻专业的了解和体会。
首先是他总结的美国新闻传播界的主流价值观:政治信条是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主和法制。
平等和个人主义则可以追溯到美国文化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乡镇精神。当时看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就对美国的乡镇精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什么是乡镇精神呢?《论美国的民主》里这么说:“新英格兰的居民依恋他们的乡镇,因为 乡镇是强大的和独立的;他们关心自己的乡镇,因为他们参加乡镇的管理;他们热爱自己的 乡镇,因为他们不能不珍惜自己的命运。”:这样,乡镇生活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与自己休 戚相关,每天每日都在通过履行一项义务或行使一项权利而实现。“这样的乡镇生活,使社 会产生了一种永往直前而又不致打乱社会秩序的稳步运动。”正是美国居民对乡镇事务的参 与和热爱,造就了新英格兰幸福甜美的乡镇生活。而正是乡镇精神成为了美国民主的灵魂。“而乡镇精神是美国精神的基石之一。”新教伦理和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自由企业制度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体;而乡镇精神则与公民权利基础上的民主制度相结合,创造了美国自由民主的神话。“”乡镇居民对本地公共事务的参 与、决定以及对乡镇的依恋、热爱。托克维尔说。
个人主义:更不用说了,受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熏陶和独特文化的养成,美国人信奉这样的观念:个人是本身利益的最好的和唯一的裁判者。”所以美国的新闻业一直很强调个人的福祉和权利。
所以美国新闻的主调是民族优越感,利他主义民主,小城镇的田园风格,个人主义,稳健主义,秩序和leadership的混合。
简介
从美国新闻事业发源于欧洲及它的第一张报纸诞生写起,直到1978年为止,囊括美国各个历史时期,内容涉及报纸,杂志、广告、通讯社、广播、电子媒介,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等大众传播媒介各个领域,重点论述了新闻事业的传统的发展与美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潮流的关系,广泛考察了报纸,无线电、电视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在日益复杂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追根溯源,对美国新闻史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做了概述,也对著名的记者,评论员和广播员做了传略式介绍。本书材料丰富,有助于了解美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新闻史》读后感(四):对非新闻专业学生,就序言不错
因为这个学期开了中外新闻史的缘故,所以也不得不开始看专业新闻类的书籍。
第一本就挑了《美国新闻史》,因为是人大出版社的,所以感觉质量比较有保障。译者是著名教授展江。其实之前一直不了解他,但是对他印象很深。因为参加北京记者界的一个聚会时,很多人对一个男生议论纷纷,用很崇敬的口气说:“他是展江的儿子。”脸上一副赞许的脸色。我想哪个人那么厉害,能得到百家争鸣的记者界的一致认同。因此印象特别深。这回看到了他翻译的卷帙浩繁的将近900页,貌状辞海的美国新闻史,对他的敬意也由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了。
其实这本书没什么意思,得考据学之真传,拉拉扎扎得一大堆,没重点也没亮点。通俗点就是一本新闻专业的辞海,权只能当工具书。但是展江这个人倒是挺有意思的,出身军旅,但是著作等身,让人不由得产生探究的欲望。
展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法学博士。曾在海军部队服役9年,从事记者工作8年,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委员会副主任、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2009年6月自称不符“干部四化”提出辞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系主任展江辞去系主任一职,对于辞职原因,展江称自己已年过半百,不符合“干部四化”中的“革命化”和“年轻化”要求。并且自感不符合“干部四化”中的“知识化”和“专业化”要求,知识日益陈旧,跟不上形势。“
”英雄不问出路。“我认识的一些很多的记者都是草莽出身。他们或许有一个奇怪的专业,有些甚至没有高等学历,但是他们有一颗善良和正义的红彤彤的心。我觉得不犬儒和敢于仗义执言才是记者最重要,最必须的素质吧。
另外,其实我觉得做新闻的最好还是不要专业新闻出身,除了新闻什么都不知道。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甚至科技,电子都比较好。术业有专攻,有一个特定领域,然后再自学或者上个研究生最好。这样,他们可能看到一个新闻事件有着更深的理解或者可以用更独特,更专业的角度来解答某类问题。新闻系专业毕业的人应该是对新闻的敏感度更好吧,但不一定人文积淀有其他专业的强。所以新闻专业的同学在打牢基础的同时最好也要深入的了解某一特定领域。
《美国新闻史》最精彩的部分不是正文,而是展江写的序。可以说是对美国新闻专业的一个宏观的暸望和自己的对新闻专业的了解和体会。
首先是他总结的美国新闻传播界的主流价值观:政治信条是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主和法制。
平等和个人主义则可以追溯到美国文化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乡镇精神。当时看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就对美国的乡镇精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什么是乡镇精神呢?《论美国的民主》里这么说:“新英格兰的居民依恋他们的乡镇,因为 乡镇是强大的和独立的;他们关心自己的乡镇,因为他们参加乡镇的管理;他们热爱自己的 乡镇,因为他们不能不珍惜自己的命运。”:这样,乡镇生活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与自己休 戚相关,每天每日都在通过履行一项义务或行使一项权利而实现。“这样的乡镇生活,使社 会产生了一种永往直前而又不致打乱社会秩序的稳步运动。”正是美国居民对乡镇事务的参 与和热爱,造就了新英格兰幸福甜美的乡镇生活。而正是乡镇精神成为了美国民主的灵魂。“而乡镇精神是美国精神的基石之一。”新教伦理和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自由企业制度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体;而乡镇精神则与公民权利基础上的民主制度相结合,创造了美国自由民主的神话。“”乡镇居民对本地公共事务的参 与、决定以及对乡镇的依恋、热爱。托克维尔说。
个人主义:更不用说了,受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熏陶和独特文化的养成,美国人信奉这样的观念:个人是本身利益的最好的和唯一的裁判者。”所以美国的新闻业一直很强调个人的福祉和权利。
所以美国新闻的主调是民族优越感,利他主义民主,小城镇的田园风格,个人主义,稳健主义,秩序和leadership的混合。
简介
从美国新闻事业发源于欧洲及它的第一张报纸诞生写起,直到1978年为止,囊括美国各个历史时期,内容涉及报纸,杂志、广告、通讯社、广播、电子媒介,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等大众传播媒介各个领域,重点论述了新闻事业的传统的发展与美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潮流的关系,广泛考察了报纸,无线电、电视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在日益复杂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追根溯源,对美国新闻史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做了概述,也对著名的记者,评论员和广播员做了传略式介绍。本书材料丰富,有助于了解美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新闻史》读后感(五):野兽读书进行时:《美国新闻史》
野兽读书进行时:《美国新闻史》
《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九版)(美)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 南希·L·罗伯茨著 展江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一版一次 89元 2006年1月1日购于单向街图书馆 七五折
近来在阅读该书,为了督促自己尽早将之读完。故采取边读边写的方式,并打算以后也这么读书。
想出一名:野兽读书进行时。并以该书为第一本,先从展江的译序开始··························································
新闻与传播学译著出版的两次高潮均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其中在第一次高潮中引领风气的,无疑是新华出版社,其中代表译著有: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等人《报刊的四种理论》的1980年译本、《美国新闻史》1982年的第一个译本、施拉姆和威廉·波特(William Porter)《传播学概论》的1984年译本、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记》及续集的1983和1985年译本、《斯诺文集》和《史沫特莱文集》的1984、1985年译本、戴维·哈伯斯塔姆《无冕之王》的1985年译本、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的1986年译本等等。这个长长的书单当然应当包括华夏出版社的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舆论学》和梅尔文·德弗勒(Melvin Defleur)等人的《大众传播通论》、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等人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以及福建人民出版社的小沃纳·赛弗林(Warner Severin, Jr.)等人的《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而多数同仁可能会同意,在上述译著中,《美国新闻史》被参阅和引用的次数是最多的。
正如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从《纽约先驱报》编辑弗雷德里克·赫德森(Fredrick Hudson) 出版《美国新闻事业:1690—1872年》(1873年版)起,有影响的美国新闻史专著还有威拉德·布莱耶(Willard Bleyer)的《美国新闻史主流》(1927年版)和弗兰克·卢瑟·莫特(Frank Luther Mott)的《美国新闻史》(1947年首版),尤其是后者。不过,这些基本上是报刊史,而莫特已于1964年故去,其著最后一版面世于1962年。
由埃德温·埃默里推出的《美国新闻史》首版于大名鼎鼎的莫特仍然健在的1954年,其英文名The Press and America 沿用至今,当初原本也是一部报刊史(直译《报刊与美国》)。该书在莫特逝世后至今成为美国高校标准的新闻史教科书,分别在1962、1972、1978、1984、1988、1992、1996、2000年出版了第二至第九版。
到1992年第七版止,本书英文版一直由普伦蒂斯—霍尔公司(Prentice Hall)推出;自第八版起即改由阿林—培根公司(Allyn & Bacon)出版。1982年的第一中译本是根据英文1978年第四版译出的,它首次增加了广播电视的内容。与第四版相比,第八版由28章减为21章,第九版再减为20章,它从美国新闻事业继承的欧洲报业遗产和中国印刷技术以及美国第一张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落笔,一直写到克林顿总统任内的1999年。而正像其副名《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所揭示的,本书内容已经从第四版的报纸、杂志、广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伦理、新闻法治、新闻教育和研究扩展到电影、图书、公共关系、因特网等大众传播的所有门类和领域,并着力解释大众传播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潮流的关联。
1954年第一版面市时,埃德温·埃默里刚满40岁。从第三版的修订出版开始,迈克尔·埃默里加入了其父的事业。在准备出版第八版的过程中,埃德温·埃默里因患白血病,于1993年9月15日逝世,享年79岁。这一未竟事业就转给了迈克尔·埃默里和他的父亲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时的学生南希·罗伯茨。可是在第八版的修订刚刚完成之际的1995年12月13日,55 岁的埃德温·埃默里也因癌症过世,这一品牌教科书今后的再版工作就落在了原来的“配角”罗伯茨女士身上。
根据第四版到第九版所表露的观点来看,埃默里父子和罗伯茨女士都是典型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关心社会正义,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黑人、少数族裔和同性恋者)这也是第八版和第九版的一个特色,并且用历史学等学科的若干新成果来重新解释大众传播史。
而罗伯茨女士的贡献之一便是她对女性新闻与传播事业的研究,她支持“政治正确”运动,并据此修改了第九版的许多用语。
所谓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与官方无关,是80年代始于美国的一场语言使用正统化社会运动,目的在于去除语言中因传统而继承下来的偏见,以创造一个中性、无歧视的传播和沟通环境。受这场运动影响特别深刻的是美国新闻界和学术界,他们改革的对象大致可分成三类:(1)惯用俗成,对特定种族、宗教、性别、年龄群(即弱势群体)含有歧视和不公平意味的言词。(2)刻板成见,例如认为黑人比较懒惰,女人比男人愚笨等等。(3)恶意嘲讽,例如一些对同性恋的玩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中性、无歧视意味的词句。如果使用了这些词句,就表示使用者“政治正确”,如果使用了传统词句,就表示政治不正确。检验所使用词句正不正确,叫做“政治正确检验”(PC Check)。表一中两组词语显示了这种变化。
表一 “政治正确”与“政治不正确”词语示例
政治不正确 政治正确
黑人 非洲裔美国人
玻璃 同性恋者
印度安人,番仔 土生美国人,原住民
妓女 性工作者
毒虫 麻醉品上瘾者
白痴 智能表现弱势者
神经病 精神状态障碍者
综观全书,作者所崇敬的新闻工作者既有“叛逆者”詹姆斯·富兰克林和革命政论家托马斯·潘恩,也有19世纪中叶的舆论制造家霍勒斯·格里利和新式新闻事业的开山鼻祖约瑟夫·普利策,既有主流媒介的英雄海伍德·布龙和爱德华·默罗,也有另类报刊主编I·F·斯通和多萝西·戴以及黑人民权运动的代言人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和W·E·B·杜波依斯,甚至还有难以为外人理喻然而不失社会理想的当代同性恋新闻人。作者相信,正是有了他们,这个国家的新闻事业才是那么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才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那么深刻而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