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犀牛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犀牛读后感100字

2020-12-31 02:01: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犀牛读后感100字

  《犀牛》是一本由尤金.尤涅斯科著作,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18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犀牛》精选点评:

  ●猜到结尾了。不过毕竟是那个时代的戏剧。

  ●大概疯子是疯子世界的正常人,而正常人则是疯子世界的疯子。

  ●法语版本对照着看。

  ●当所有人都变成犀牛,你是否仍能坚持为人?人们总因害怕被孤立选择被同化,甚至迫不急待跳入洪流,那么在被同化与被孤立之间的中间地带是什么?然而人生在世,总要有点幽默感的

  ●“好哇,看来永远是小人物活该倒霉。”不小心说出了真话。

  ●荒缪又有逻辑……

  ●卡夫卡根本没法比

  ●和《动物庄园》一样伟大的启蒙作品。

  ●贫尼就是一只犀牛。

  ●椅子、犀牛。秃头歌女,戏剧第一

  《犀牛》读后感(一):犀牛群的人

  故事一开始,贝兰克是小镇的异类。他酗酒,无所事事,与小镇健康向上的生活格格不入。后来出现犀牛,众人惊慌失措,甚至贝兰克和别人把这件事说给上司听他还不信。 后来得知变成犀牛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从惊慌转向习以为常。犀牛成为镇上的大多数。贝兰克的上司,同事,朋友,爱人一个个紧接着变成犀牛。 贝兰克和爱人苔丝想通过爱情抵抗这一变化,但是失败了,苔丝觉得他们都这样,是不是我们错了呢,也变成犀牛了。这有点像新闻里的沉默的螺旋,大多数挤压少数人,少数人慢慢服从大多数。 整个镇上只有贝兰克一人还是人类,他也想变但是失败了,他从以前小镇的异类变为小镇的坚守者,但此时他还是个“异类”。 如果说秃头歌女是写出婚姻的麻木,那么犀牛就是个人的麻木。在众多犀牛挟裹中,个人能否坚持不去追随。 ps,人变成犀牛这个梗怎么让我想起《变形计》人变甲壳虫。

  《犀牛》读后感(二):犀牛:你是谁?你选择什么?你可以一个人吗?

  这是一个欧洲小城里,市民纷纷相继变成了犀牛和想变犀牛而不得的故事。

  周日早晨,市民广场上跑过一只犀牛,引起在场人员的一阵争论和骚乱,并上了第二天的报纸。周一上午法律出版社的社员勃夫变成了犀牛,接着城里越来越多的人变成犀牛。

  贝兰吉——勃夫的同事——亲历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让变成犀牛的经过,然后是另一个同事狄尔达,还有刚和他确定关系的恋人苔丝。最后犀牛占领了城市,攻陷了广播电台和市政府,他们成为了城市的主人,也许是整个世界的主人,但贝兰吉,无法变成犀牛的他决定坚持到底。他成了唯一的一个人。

  人变成犀牛和人变成甲虫并无区别,区别是当所有人都变成了犀牛,剩下的那最后一个就成了被抛弃的,而只有一个人变成甲虫的话,那这只甲虫就会是将被遗弃的。贝兰吉消极萎靡,让意志坚定,狄达尔随性自在,苔丝对爱坚定不移,他们是非常丰富和不同的人,犀牛风潮来的时候如何面对和选择成了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命运拷问。

  大家变成犀牛的原因并不相同:领导巴比雍可能是想松弛松弛;反对者博塔尔是由于对上级的复杂仇恨;让是希望重建生活的根本,回到原始的古朴的正直诚实作风;镇静乐观、随遇而安的狄达尔是在失去爱情之后改变了念头,选择追随世界大家庭;对爱忠诚的苔丝无法忍受爱人的不体贴及成为少数人的恐惧,最后在她眼里犀牛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贝兰吉从一开始满不在乎,到后来惊恐失措。当自己的爱人也变成犀牛,只剩他孑然一身的时候,他想过好几种可能,战胜犀牛?学习犀牛的语言,和它们一起生活?更或者变成它们?他可能是错过了时机,或者像狄达尔说的,他没有变成犀牛的禀性,总之他想变犀牛而变不成了。

  变不成犀牛的贝兰吉愤而反抗,决定反对它们到底。

  贝兰吉不是人类的卫士或者英雄,他就是一个普通、胆小甚至有些平庸的人。他变不成犀牛的原因可能是从始至终他都没有想过去理解犀牛,他抱持着巨大的惊异,恐惧,抵制和犹疑。他弄不清楚自己,也弄不清楚其他人,在犀牛风潮中他虽然感到有责任,但除了措手不及之外,他一点儿不知道怎么理解眼前发生的事。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内在的犀牛,只有他,是个孤儿。

  不过话说回来,关于别人我们又能知道什么呢?那么多的人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变成犀牛,这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我们可以看到让的立场、狄尔达的立场、苔丝和贝兰吉的立场,我们听到了他们说的话,但他们一开始也不是这么想的啊,狄达尔说的没错:“所有人都有改变念头的权利”,所以我们能超越他们的语言和行为理解他们内心几分?

  如果犀牛风潮发生在我身上,以我浅薄的勇气和有限的毅力,我一定会变成犀牛,因为安全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如果有一点点可能成为最后一个人,一定是我在家宅太久,最后出门的时候才发现世界已经变了,那我就会沿着脚下的路,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下去,到时间尽头。

  《犀牛》读后感(三):浅谈《犀牛》

  尤奈斯库(也被翻译为尤涅斯库)创作的《犀牛》,是一部荒诞戏剧,也是他的代表作。整部戏剧故事情节很完整,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结尾,然而这个题材和故事内容是荒诞不现实的。

  故事中,小公务员贝兰吉是一个不修边幅,对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惶恐的人,故事的开头,就是他和他的好友让在聊天。期间出现了抱着一只猫的家庭主妇、逻辑学家和老先生,咖啡吧的老板和侍女,还有贝兰吉爱慕的苔丝。突然一只犀牛飞奔而过,后来又飞奔过去一头犀牛,还踩死了那只猫。大家对此感到惶恐并且开始议论,从两头犀牛是否是同一头到他们的所属地,每个人意见都不一样。

  而第二天,贝兰吉工作的同事也开始讨论此事,这时候出现了几个重要的人物:法学家狄达尔和老教师博塔尔,还有科长巴比雍。当他们讨论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同事勃夫已经变成了犀牛,因为他的太太来请假,却发现一直追着自己的那头犀牛竟然是自己的丈夫。

  贝兰吉在第一幕出场结束的时候,和他的好友让发生了争执,于是前去道歉,而在两人对话的过程里,让也开始变成了犀牛。

  贝兰吉开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很怕自己像好友那样也长出角和绿色的皮肤,狄达尔和苔丝前后来看望的时候告诉他,科长和博塔尔都变成了犀牛,最后狄达尔也主动选择去追随变成犀牛。世界上只剩下了贝兰吉和苔丝,两人约定要浪漫的爱情,要像夏娃和亚当那样,但苔丝终究还是选择了变成犀牛,只有贝兰吉一个人。

  人们变成犀牛,是分阶段的,最开始只有那么一两个,这时候人们还觉得只是见到了奇怪的事情,当做新闻来议论。慢慢的,有少部分人都变成了犀牛,这时候人们选择寄托于希望在政府,在消防部队,他们与犀牛和平共处,互不打扰。到了后面,大多数人都变成了犀牛,只有贝兰吉坚持不去追随。

  尤奈斯库的这部戏剧涵盖了很多政治和哲学性。法西斯的暴虐对尤奈斯库所在的国家影响颇深,这也是他在戏剧中所表现的,一个国家的纳粹化进程,对国家的人民和国家本身来说就是巨大的混乱。在那样的环境里,当所有人都说一件事情是对的,而就那么一个人说那件事情是错误的,这是需要极其强大的心理素质,还需要他在高压政治下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而剧中大多数人选择成为犀牛,是因为他们真的清楚那个选择吗?不是的,至少很多人不是,博塔尔从一开始就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坚持眼见为实,可是就算亲眼见到了犀牛,他也觉得那是幻觉。他跟同事争执,说明这个存在是多么的不现实,但讽刺的是他最后也成了犀牛。而逻辑学家从一开始出场就是大家公认的有学识有理智的人,后面他并没有出现,但他也成了犀牛。 他们从一开始就保持着要作为人的态度,但因为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成为犀牛,于是他们跟随大流,当大多数人都做同一个选择的时候,跟随着或许也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连法学家狄达尔和苔丝也选择成为犀牛,在成为犀牛之前,贝兰吉阻拦他们,几个人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

  狄达尔和苔丝最后都觉得选择犀牛才是正确的,但他们的选择却有些无奈。在苔丝出现之前,狄达尔还在安慰贝兰吉,他是个法学家,就算大家都成为了犀牛,他也能够乐观而冷静的去看待生活,但他最后还是选择成为犀牛。因为当苔丝出现后,他明白这个喜欢的姑娘和贝兰吉是相爱的,自己反倒多余,说起来,他的选择有些无奈。

  而苔丝的选择,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则是她和贝兰吉的爱情,贝兰吉的有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多不幸,我们在几分钟之内度过了二十五年的婚姻生活”。两人从一开始对未来的憧憬到担忧再到产生分歧,时间不过几分钟。第二则是苔丝本身的性格原因,当面对熟悉的人们都变成了犀牛,自我认知也开始恍惚,大家都那么选择,难道自己要与众不同吗?不会的,她不是那样的人,所以她选择成为犀牛。因为大家都那么选择。这就是所谓的主流了。

  最后只剩下贝兰吉一个人,他也尝试过要不成为犀牛算了,但是他去吼,也发不出犀牛那样的声音。与其说他是主动选择,不如说他是被遗弃之后无奈的选择,因为无法融入。贝兰吉这个人物和大多数人有些不一样的,比如逻辑学家和老先生在争论关于猫的问题,四只脚的是猫,那狗也是四只脚,所以狗也是猫吗?对于这种问题的争论,荒诞而没有逻辑,但偏偏又是逻辑学家去争论。他们关心的似乎都是一些看起来很荒诞的事情。好朋友让从一开始的有些自大和骄傲到后面的暴躁,不过是因为贝兰吉认为的小事。博塔尔固执而没有礼貌,也只是争论关于犀牛的新闻。

  只有贝兰吉关心的是友情、爱情,在他的身上,有作为人的特质,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只有他还是人的原因。

  《犀牛》读后感(四):主流的选择

  尤涅斯库是一位法国剧作家,被称为荒诞派喜剧的鼻祖。《犀牛》是尤涅斯库创作盛期的代表作,也是一出诙谐的戏剧。《犀牛》讲述的是一个小镇上的人都逐一的变成犀牛,除了一个迷惘的年轻人贝吉兰坚持不做犀牛,最后他成了唯一的孤独的人。

  在剧本中,每个除了贝吉兰以外的人都选择了做犀牛,而随着犀牛群体的壮大,这样的选择显得明智且毫无疑问。但为什么贝兰吉始终坚持自我,不融入主流?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无需纠结,做或者不做犀牛,根本无需纠结。这就好比在故事的一开始,贝吉兰所面临的选择一样,无需纠结。

  在故事的开头,贝吉兰面临一个选择:放弃酗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变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精神饱满的人。这是一个谈不上选择的选择题,因为只要是脑袋正常的人,就该明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最佳选择。而同样的,当摆出:你要做人,还是做头犀牛,这样的选择题时,人们也会毫不费力的选择做人。明明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选择题,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做错。

  什么影响了人们,致使他们选择了犀牛。毫无疑问,是主流。不难发现,在故事中只出现了两只犀牛的时候,人们是惊讶恐慌愤怒的。人们没有察觉到规则被打破的先兆,他们还在利用相应的人类社会方法去探究事情的产生原因又或尝试去解决这个新发的状况。那时,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精神与社会环境的基本伦理道德规则是相容的,所以那时人们的反应是正常的,相反贝吉兰因为他的无动于衷而显得反常。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变成犀牛。这时的人们也并没有因为更多犀牛的出现而泯灭作为人的理性,人们寻求消防员的帮助,并且尝试平静客观的接受这件突发的怪事,继续进行日常的生活,继续维持内心的平衡。无疑,这时自我和环境依旧和谐共处着。但故事总会起变化,犀牛不再是可以忽视的少数。他们在城镇里成群结队的横冲直撞,像是要把城市撞得没有一丝的约束;他们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在暴怒的时候疯跑吼叫;他们释放天生的野性,没有规则没有道德。他们变成了主流。也就是在这时,人们开始改变。让对贝吉兰怒吼:人道主义早就老掉牙了,必须超越道德,代之以原始淳朴的天性,用弱肉强食的准则代替道德的准则。苔丝也对贝吉兰说:有理的是大家,不是你,也不是我,也许我们才是反常的。慢慢的,所有的人都丢弃了原先作为人的自我的独立的精神,选择融入环境,选择主流,选择犀牛。

  我毫不怀疑选择犀牛是愚蠢的,但我不想武断的说选择犀牛是没思想的人的愚蠢决定。因为在人们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人们的思考。他们只是太习惯于跟随潮流适应环境。他们并非没有思考,只是他们的思考一直僵化在随大流上停滞不前。无论什么新的事物的出现,一旦其变成主流,环境就已经改变。原来的世界变成主流外的小环境,而原先的自我也受到新的主流的冲击和改变。主流制造环境,环境影响精神,精神主宰人,人做出选择,选择导致结果。所以,回归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做错了选择?是主流吗?是放错地方的主流!

  在中国,一个男人只能娶一个老婆,而在印度,一夫多妻是主流;在中国,普通人不会持有枪支,而在美国,公民普遍持枪是主流;在中国,进入寺庙不用脱鞋,而在泰国;脱鞋进寺是主流。主流不等于真理,主流也不等于谬论。主流并非是绝对的。但在那个小镇上,成为犀牛显然是一个荒谬的主流。而这种荒谬在我看来,完全是为了戏剧的冲突而制造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错误的主流并不会这样高调的出现,让人一眼便看出它的荒谬。认识到这一点,或许我们就不应该纠结什么影响了选择,而是什么改变了选择。

  回到最初的贝吉兰面对的第一个选择,我们可以看出,在犀牛出现之前,小镇上已然存在一种主流:做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的人。而犀牛出现并越来越多后,新的主流取代了旧的主流,人们不再坚持旧的主流,转而做犀牛。那么是什么改变了人们对于主流的选择,说到底似乎还是主流本身。一个人的选择是选择,很多人的选择还是选择,很多很多人的选择就是主流,而主流又影响很多很多人的选择,导致最终的大选择偏向主流。简单的说就是:选择铸造了主流,主流影响了选择。我们似乎陷入了主流和选择的怪圈,逃不出来,钻不明白。

  不要以为逃离主流,就是摆脱怪圈的最好办法。看看可怜的贝吉兰,在旧的主流尚未被打破时,他是个迷茫的年轻人。他衣衫不整、浑浑噩噩、酗酒赌博、萎靡不振,显然他没有融入旧的主流。而当新的主流出现,他似乎一改原先的不堪形象,变成唯一的坚持自我的人的代表,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一次,他依旧没有融入主流。他一直都在主流之外。他不仅不幸福,还非常孤独。

  世界上有那么多条的河流,水必然追随河流奔向大海,没有一滴水可以改写走过的路径,没有一滴水可以倒流,但在河与河的交汇口,水可以决定自己的路径。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被家庭、社会、国家、时代所裹挟着前进,我们很难不受主流的冲击,也不得不进行选择。不幸的是,人生有拐点,每一次仿佛都源于偶然,但其实是必然。水只能向前流,所以顺应,是唯一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犀牛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