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筏重洋》经典读后感有感
《孤筏重洋》是一本由[挪威]托尔·海尔达尔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筏重洋》读后感(一):第一次和整体评分相左
感觉最多三星半吧,这个翻译实在太差劲,没用的注释标了不少,还有很多错误的注释误人子弟 。而且书中没有地图,很多场景读了好几遍也没脑补出来。尾声这部分加进来虽然多了一些成员后续,但是感觉不如不加,其他的完全可以在另一部书中提现。不过作者应该是为了证明自己,在这个读者多的书中加了这些话 。个人感觉第八章作为结尾已经很好。不得不说作者确实是个伟大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不过在我看来不算是个很好的作家。文章虽然有几处景色描写很亮眼,但是整体有点类似记流水账,关于海难时和拉罗亚环礁的描写实在是脑补不出位置。全书前面有点意思,到第八章算是个高潮,不过个人感觉应该更多描写途中的事,比如那个驱赶鲨鱼的神药后来就没再提。读完感叹作者经历的伟大,是幸运的,有那么多人帮助他,同时也是因为作者敢迈出那一步和执着于对权威的质疑才有后来的成功。作者就如同黑暗中的星星。感叹当时欧美就有完整的地图,可是现在百度上面的地名很多都搜不到,甚至有些搜到的还是英文版。同时知道了欧美科学家也有很多错误观点,正是有很多作者这样的人敢于反对质疑才推动科学发展。欧美崇尚科学,勇于冒险的精神和对未知的求知欲值得学习,如今科学如此发达这些人功不可没。美国当时的探险者小屋和对作者的无条件赞助还有那些友好的无线电爱好者也让我明白了美国的强大是有原因的。另外当时土著的友好淳朴在如今全球的大环境下恐怕很难见到了。
《孤筏重洋》读后感(二):书评自留
如果全世界都觉得你提出的理论是错误的,而你有一个证明自己对的机会你会不会去证明?如果这个证明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呢? 《孤伐重洋》是挪威历史上最畅销的书,翻译成几十种语言,畅销70年。 在1947年,在经历了来自各种专家和出版社的拒绝和嘲笑以后,作者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太平洋中心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原住民也许来自南美沿海”的理论,决定完全模仿古代南美原住民的方法,用一只木筏从太平洋东岸出发前往波利尼西亚群岛。 这本书的简介写得非常夸张,仿佛是个竹筏求生的故事,但其实他们一行六人在这段百天旅行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 作者作为科研工作者却不着急在书的一开头就解释他的理论,反而放在了最后。书的开头就是他怎么组建团队,寻找木材,建造木筏的过程,然后他们就出海啦! 出海以后的生活作者也写得很有趣,展现了很多我之前闻所未闻的场景和知识;而且因为作者的乐观和对自己理论的坚定,所以全书都没太有对是否生还的焦虑感和身处大洋中的孤独感。
作者很幸运,可以有机会证明自己的理论正确。 我觉得喜欢冒险的人,喜欢《鲁滨逊漂流记的人》,喜欢大海的人,喜欢鱼的人,喜欢地理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的! 这本书已经直接进入了我「喜欢到会重读」的书列表中。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不用拉扯什么对理论和梦想的信仰啥的,就是内容好看!这本书还是有进步空间的,如果配更多图片,效果应该会更好。 这个事件的纪录片在1952年的奥斯卡获得纪录片奖,2012年还有个同名电影。电影拍得不如书好看!真的太好看了!!!555555
《孤筏重洋》读后感(三):读后
这本书读得有点快,不写点什么东西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估计很快就忘了。本来以为是一个虚构的航海故事,后来发现是一个人类学的纪实。小说的前一部分内容很简单,作者用诙谐而轻松的笔调在将自己是如何找到造木法的木头的。奥尔巴赫宰《摹仿论》中讨论过文本时间和现实时间之间的关系。在阅读古希腊神话和悲剧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会将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中时间上,即完成一件事情真的只用了这么一些时间么?对于找木头的细节不必过多在意,又不是做文本考据工作。本来就是陌生的经验,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存在应用场景,快速地阅读反而能够体会到作者想要造船出海的决心和急切。第二个部分就是做这一行人在海上的经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本书只能说是航海日记的一个再创造。书中截取了航海日记部分原本,其内容是相当无趣的。因此,这本书更准确的说是作者的一个回忆录。就像是在海边喝着啤酒钓着鱼,不爱说话的挪威作者一点点地告诉你他曾经的传奇经历。作者笔下的海洋生活十分精彩,每日的奇遇都是精神上的收获。这样的体验类似于喝完茶与咖啡之后的回甘,是余韵的味道。前一阵阅读了一本讲北欧文化生活书(准确来说是生活体验,不是严格的学术书,但话说回来,人也不是按照学术的标准在生活呀),除了丹麦之外,瑞典、芬兰、挪威、冰岛的人民都是内向的,孤独的。似乎在他们身上对孤独的偏好是与生俱来的。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说,孤独是一种状态,抑或是人对世界感知的状态。在孤独中认识世界,也就是真正源出于自己内心的看法。《孤筏重洋》并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因为是六个人的旅程。但也确实是一个人的故事,因为这六个人在这之后的走向都不一样,就像大海中方向各异的洋流。最后说到海子。我觉得这本书并不比用海子来蹭热度。不能因为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跟这本书扯上联系。这本书写的不是乌托邦,大海并不一直美好,也不象征自由,也不是意指与现代城市所对立的自然,大海只是一个毕竟的阶段罢了。至于海子为什么把这本书带在身边,他从中读到了什么,我并不知道。《孤筏重洋》作为一个励志读物未必不可,但从中更应看出作者在学术上的勇气与执着。
《孤筏重洋》读后感(四):不盲信权威,不服从规则
强烈推荐。 阅读这本书只花了我不到两天时间,头天下午开始读,爱不释手,在夜里失眠的情况下,第二天一早七点半起床继续读,上厕所也捧着读,很快便读完。这本书的英文名叫做《The Kon-Tiki Expedition》,中文译名《孤筏重洋》,还有同名纪录片和改编电影。 为什么如此喜欢这本书呢?是因为很久没有一本书既不晦涩又能让我收获巨大信息量。当然,信息量大是因为我本身对书中所涉猎缺乏了解,换做一些对南太平洋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信息量可能就不那么大了。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1海里等于1852米;波利尼西亚的海域有四个欧洲那么大,但并未发展出不同的语言;复活节岛的位置(过去我认为它离智利很近);什么是贸易风,什么是洪堡洋流;干燥的轻木吸水后会沉入大海,新鲜砍伐的轻木因为饱含树液不容易吸水,所以在大海里能漂浮更久;人在高温下口渴时,其实身体需要的是盐分,而不是水分;浮游生物看着恶心,但营养很丰富,味道也不赖…… 并且,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作者是一个挪威人,奥斯陆大学的动物学家,在波利尼西亚岛屿上收集动植物标本时听岛上土著老人讲述了当地人祖先康提基的故事,认为波利尼西亚的居民最早来源于南美洲。之前的理论普遍认为他们来自亚洲,因为当时南美印加人只有轻木木筏,没有能够久经风浪的大船。为了证明自己被学术界群嘲的理论,作者亲赴厄瓜多尔历经艰辛寻找轻木树,还原了印加人的史前木筏,并召集了五位帮手陪他一同航行,从秘鲁出发航行102天,8000多公里,最终成功抵达波利尼西亚岛屿,此后写了这本书。 我特别喜欢作者这样的人,不盲从权威,且极度固执。你们不相信我?OK,我自己做一艘木筏从秘鲁划到波利尼西亚去给你们看看。他很可能会失败,因为当年的印加人是成群结队出发,甲的木筏沉没,乙立刻就能前去救援,他们是孤零零地在没有航线的深海漂流,说这六个人是亡命之徒也不为过,这群家伙出发后离岸五十海里时,都还不知道如何操作舵桨。而作者本人,根本不会游泳。 读完书之后我便迫不及待看了电影。我有个私人的理论,一个故事如果有电影那就不必再看书了。但这是例外,因为你能从这本书中获取的信息量,在电影里是远远做不到的。 文学作品的力量太大了,因为这本书,我决定今年一定要学会游泳,并练习憋气,为今后去热带小岛生活和潜水做准备。还有半年,希望我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