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白大褂到病号服》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02 03:1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是一本由[美] 拉娜·奥迪什 / Dr. Rana Awdish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读后感(一):死亡不过近在咫尺——《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拉娜·奥迪什)

  

死亡不过近在咫尺——《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拉娜·奥迪什)

作者本职工作就是一名ICU的医生,她应该是对于生生死死最为看淡的人之一,但或许她从来不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如此无力的人。

面对自己突如其来爆发的病症,面对自己每日相处的同事,面对自己至亲的家人,她第一次感到了无力与绝望,她甚至希望丈夫能够离开自己。

原本怀着喜悦和激动之情,即将成为母亲的她,却险些命丧自己每日工作的医院,这的确有几分讽刺的意味。

疾病暴发的当日,她也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为只是胎儿的问题,然而,更为严重的肿瘤问题却始终隐藏在众医生的视线中,他们为她做了检查,却依旧没有查到真正的病灶所在。

或许此刻,她的痛苦开始于失去孩子,而真正的痛苦却还没有降临。她的病症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也包括她自己。

昔日的同僚,变成了今日为自己制定治疗方案的主宰者,昔日是怎样对待其他病人的,今日就如何对待她。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形,但就是这种局面,让作者根本无法接受。

每一种症状带给她的感觉都是那样的清晰,她尽可能地向医生们描述着自己的情况,可是这一切在他们看来,都只是出自病人之口的描述,而他们自有他们的判别和决断,仿佛一切都不需要她操心。

如果作者是其他职业的人,或许她仍然会选择相信并依赖这些白大褂,可是在几天之前,她自己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这种情况使她无论如何也无法平静下来,她心中的焦急着实让人也不禁跟着急躁起来。

他们明明听到了她的叙述和倾诉,却仍然按照刻板的流程进行治疗,也导致了她的病情进一步恶化,险些未能走下手术台。

但很多事情并非作者一人之力可以改变,作为医生时,她没有这个能力,变成了一个病重的患者,对自己就更是无能为力了,这个时候她仿佛变成了砧板上任人宰割的猎物,毫无反抗之力。

不得不承认,医院对于病人的治疗的确需要一定程度的标准化流程,但毕竟每一个病人都是特殊的个体,理应得到不同的照看与对待,但是医疗资源的状况又决定了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这种矛盾,的确很难调和,也是一条艰难的路。

而值得庆幸的是,作者还是在这一场博弈与抗争中取得了胜利,这的确是来之不易的结果。

但病情稳定住仅仅是慢慢恢复之路的第一步,因为真正的康复过程甚至比治疗过程更加痛苦,她不仅仅要承受身体上的折磨,比如无法自如行动如前,肢体的极度不协调等等,还要承受心理上的磨砺与考验。

作者无疑是幸运的,有一个爱她至深的丈夫,即便她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再回到从前,丈夫却仍旧对她建议自己离开的话一笑置之。但是在康复的过程中,来自周围其他亲朋好友的问候与关心,却似乎有更多让她发愁的地方。

从前那个做事果断,行事利落的医生,竟然变成了时刻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着的重病号,每一个前来探望的人都会友善地献上问候,这是人之常情,但殊不知,正是这样的人之常情,一次一次地撕开作者本已愈合的心灵上的伤口。

每一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说起那个孩子,提起那些不堪的、可怕的场景,作者根本无力去反抗,她做不到让大家都不来询问,毕竟在大家眼中,问候是能给人带来温暖的,但实际却并非如此。

一场重病,让作者几次徘徊在死亡的边缘,甚至深刻而清晰地体验了在弥留之际的感受,那是一种可怕的真实感。

但是这一番可怕的经历也深刻地改变了她,改变了她在工作中的思考方式,对待病人的理念和方式,她在很努力地尽可能为每一个病人设身处地着想。这在以前是几乎没有出现过的情形。

程序化、冰冷的沟通几乎占据了从前工作的全部,但生病之后的她才发现,这真是一种大错特错。他们这些白大褂身处其中,却浑然不知。

医治病人,不仅仅需要治愈其身体上的病痛,如果能够让其在被治疗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丝丝温暖,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很多时候,温暖病人也是在温暖医生自己,而治愈病人或许就是治愈医生本身。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读后感(二):两年间几经生死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医患关系应该是互相疗愈

  外面下着大雨,一位大姐冲进我的店里来,要买一根冰棍给妈妈,妈妈癌症晚期在医院住院,每天都要吃七八根冰棍。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妈妈在她病重之前,经常会恳求我去给她买一根冰棍,我却总是敷衍道:“那有什么好吃的?我给你买个雪糕吧!” 直到妈妈一病不起,经医院诊断已经到了胰腺癌晚期,才意识到,妈妈想吃冰棍的时候,她的五脏六腑已经在燃烧,可惜我没有听她的诉求,这种遗憾萦绕在我的心里,经年不散。 对于病人,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尤其是医生对患者应该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个问题美国作家拉娜.奥迪什用《白大褂到病号服》告诉我们:医生与患者,其实应该相互扶持,互相治愈。 病魔来袭时前一天总是那样平淡无奇,来袭后每一天都生活在恐慌和痛苦中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在疾病到来的前一天,我们和所有的人一样,过着简单的日子,就好像坠机前看见的万里晴空。 可是当病魔到来时,平日生龙活虎的身体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个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疼痛,而心理上的恐慌更如山般袭来。 拉娜.奥迪什本身是一名急诊室的医生,她已经怀孕27周,可是灾难却在和朋友聚餐时排山倒海般袭来,她来到了鬼门关上。 胎儿停止跳动,肝脏破裂出血,甚至体温过低,酸中毒和凝血障碍这死亡三要素一起出现,生命在死亡面前显得无比脆弱。 在这时候,医生在她面前说:“她快不行了……”“她要放弃了…” 这种种她平时说惯了的话语更加重了如今身为患者的拉娜心中的恐慌。 她在之后两年间先后经历了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败血症休克、还有过敏性休克,她亲身体会到病人的痛苦和无助,用生死之间的体验来诠释患者的真正需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在医治患者时,是在和疾病建立关系,而并没有和患者建立关系。 许多时候,医生很难静下心来听听患者自己的感受,很难做到尊重患者的意见。 对于患者来说,痛苦只是他们的战斗对手之一,另一个同等重要,但与其无关的对手就是自己对痛苦的自我定义。 痛苦到来时,我们很多人都选择逃避痛苦,你真正正确的方法就是正视痛苦,像个旁观者一样,看着痛苦,承认它的存在,并全身心的战胜它,找到与自己身体安然共处的方式。 直面疼痛,您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力量。要么忽略痛苦,要么全身心地专注于它,直到厌倦它。 这个时候,调解情绪非常重要,周围人的态度也很重要,这个时候患者是最需要倾诉和陪伴的,最好的方式坐下来握住患者的手,将我们与他同在的爱心传递过去。 每个人生病的时候,都会觉得特别无助,由此也产生害怕恐惧,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人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欲望最小,曾经的远大志向以及对物质的种种贪婪全都抛诸脑后,只想舒舒服服无病痛,健康庸碌过一生。 医生不能凭空治愈患者,他们和患者一样承受着压力,这就需要医患建立联系 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上,首先被培训的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不受他人情绪干扰,冷静的对待患者。 我们平时常说的:“警察冷血,医生无情”就是这职业教育的结果。 为了成为一个好医生,医务工作者不得不培养出一种隐忍的品质,不对患者投入感情。 可是医生也是人,长期压抑,内心反而能够积蓄抵抗挫折的必要力量,而当内心被压抑到某个临界点时,情绪终将从内而外的爆发。 当医生对患者的疾病无能为力时,必然能产生一种烦躁,内疚和逃避情绪,努力征服并压抑情绪,并将情绪在心中默默消化曾为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长此以往,医生就被训练成对死亡无感的冷血机器,甚至对自己的死亡也无动于衷,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并衍生出一系列心理问,并反过来影响到患者。 而实际上正如书中所说:医患都是世界上散落的光,相互扶持,才能让世界之光完整。 患者需要疗愈疾病,医疗工作者也需要疗愈心灵,只有相互扶持,生活才能真正步入正轨,既然命运安排了病魔给我们,就需要医患双方必须互相搀扶着熬过苦难。 医生给予患者真正的关心,并坦诚面对情绪,允许自己向他人展露人性,只有这样,医患才能相互搀扶,毫发无伤地共同闯过风暴。 运用几个沟通的小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对任何一位医生而言,发生在医院办公室或病床边的对话都是最重要的。这些对话能够对患者的治疗结果产生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这种医患沟通非常重要,为了让医患双方在沟通中采取主动,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来,我们就需要几个小技巧: 首先是开始检查前,作为医生在进入现场前,要注意调节情绪并进行自我检视,用饱满的精神面对患者,并对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了解。 这个环节,也要求患者在就诊前最好带上个帮手,并罗列出想问医生问题的清单,记录好自己身上的症状,如起始原因、激发因素、特征、严重性等。 其次诊查时候,医生应该确定流程,深入提问,并保持同理心,做患者的情绪并提供专业支持和信念。在沟通过程中,为了避免误解,重要信息要复述,重要检查要和患者讨论,并尊重患者观点,必要时予以补充。 也在这阶段,应该说出心中的恐惧,把内心的想法直接告诉医生,寻求专业的帮助,对重要信息进行复述,并注意后续事项。 最后,医患注意合作,利用好手头的一切沟通渠道和平台,利用好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 只有建立起积极互助的医患社群,真正的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结语: 拉娜.奥迪什这本书是用亲身经历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它不同于医疗著作,也不同于病患小说,但又两者兼而有。 读者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感受疾病到来时的恐怖经历,以及作者用专业知识为大家普及的医学常识,让大家在读这本书的同时,引起了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引起了改变医患关系的意识。 拉娜.奥迪什从医生变为患者的经历教会我们如何让医疗不再伤害患者和医生,《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是一部点破医患关系症结的警醒之作。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读后感(三):《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挣扎在死亡线上,她听到有人说“她快不行了”……

  

在一间冷酷的手术室里,身着蓝色手术服的模糊人影摩肩接踵、行色匆匆。负责消毒的技师将聚维酮碘倒在我的腹部,当我在它的作用下开始进入麻醉状态时,只听一旁传来麻醉师的声音:“她快不行了……收缩压只有。” 原本在意识边缘游走的我,被这一句话拉回现实。 “她快不行了。” “伙计们!她快不行了!” 我心想,你们知道我听得见。

这是拉娜•奥迪什在被抢救过程中的一段经历,挣扎在生死线上时,她对这样的对话感到沮丧。

拉娜•奥迪什本人是一名医生,就职于市中心的一家大医院,这是她引以为傲的工作。可是在某一天,一场疾病的到来不仅差点夺走了她的性命,也瞬间转换了她的身份,从医生变成患者,她开始经历治疗过程中的误诊、对病痛的忽视、对情感的疏离,她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从医信念以及她所接受的教育和现下的医疗制度,于是有了《从白大褂到病号服》这本书的诞生。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被纳入英美多所大学医学院培训体系,是一部对美国医疗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回忆录,是一部点破医患关系症结的警醒之作。

拉娜•奥迪什在自己病重后亲身意识到一个人只要迈进医院,就意味着少了一份自在,多了一份对他人的依赖。对于重病患者来说,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最简单的吃喝拉撒都需要他人帮忙,都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在这种无助的情况下,什么东西才能支撑他们战胜病魔呢?是希望和鼓励。

可是,以前身为医生她,为什么总是吝啬于给别人希望呢?

1.教育使我和自己的病人渐行渐远

在拉娜•奥迪什刚开始实习时,亲眼目睹了一位患者的不幸离世,她与同伴表现出了惋惜与悲痛,但是带领他们的导师却批评他们幼稚、不专业。有一位导师甚至建议她与患者刻意保持距离,因为走得太近会使人迷失,会让医生感到幻灭和筋疲力尽。

每个人承受的精力和感情有限,如果工作中被同情包围,那样的愧疚情绪会让人不堪重负,所以同情被界定为是医生不该有情绪。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提出,医生所必备的品质是“常保宁静之心”,意思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

为了让自己更加专业,不耽误任何一位患者的医治,医生们选择了压抑情绪,只面对客观事实。所以,当一个极度渴望得到治愈希望的病重患者向医生寻求安慰时,医生最终也只是无奈地摇摇头。

可是,面对疾病的侵袭,先活下来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2.最需要关注的患者变成了附属品

医生医治的本是人,可是在需要压抑情绪的前提下,真正建立起来的关系,是医生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占主体位置的个人却被忽略了,这意味着医生与病人失去了沟通。

患病的人最容易焦虑,而焦虑的患者很容易受到医生的打击,他们不停地追问,很容易被医生误以为是质疑医生的能力。

在医治的过程中,患有疾病的个体从头到尾都成了一种附属品,就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带菌者。医生们面对的似乎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则病例,甚至碰上罕见的病例,还会显得激动和欢欣。

医生对疾病的专业知识和患者对疾病的一无所知,让患者在这场治疗中很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即使作为一名医生,当拉娜•奥迪什躺在急救室时,她对自己正确的诊断也会被推翻,在不知道她医生身份的同行面前,她被同事们在对话中展现出来的傲慢所激怒,这种傲慢在患者的无助下显得更加突出。

3.只要我们试着去理解对方,我们彼此都将从中获益

医生也是有感情的人,拉娜•奥迪什回想起实习那位批评自己的医生,她认为那名医生本就是悲痛的,但为了保持良好的专业素养,她压抑里面自己悲痛的情绪。

你所抗拒的都会持续,长期压抑的情绪会让人崩溃。作者的从业经历中,就有两位实习生因不堪沉重的心理包袱从医院顶楼跳下,还有一些同事选择用酗酒、吸毒等逃避现实的方式,所以,用压抑情绪包裹出来的专业并不真实,如果不想崩溃,我们需要学会接受。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这本书中说,真正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生应该坚定地站在悬崖边,与自己的患者共同面对死亡。正确理解自己在患者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进而发展出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医生们将不用再背负如此沉重的心理包袱。

“现代医学之父” 威廉•奥斯勒提出的“常保宁静之心”,不应该被理解成压抑,因为压抑不会得到宁静,接受才会得到宁静。

最后以拉娜•奥迪什的原话作为结尾:当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为患者提供他所需要的高科技医疗服务时,难道给他希望才是更迫切的事情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读后感(四):原则,从生死之间开始打破

  

对于一份职业来说,如果一直处于某一个角度,那么思维往往会被局限,它会将很多不合理的内容或者可以交换的内容当做理所当然的,比如一个人做惯了甲方之后,往往会习惯性的去批判乙方,而一个人做惯了乙方之后,又会对甲方抱有一定的抱怨心情,不能理解甲方的种种要求是如何的不合理。

在我们身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在孩子时期学生时期会各种抱怨家长对我们的制约,老师对我们的监控,但是当我们只有做了父母之后,有了自己的子女,当他们也开始进入学生阶段,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很多人会重新走自己父母的老路,这个时候才会有了甲方和乙方双重身份的经验融合在一起。

那么在医疗这个领域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呢?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作者首先是一位ICU医生,可谓见惯了生死;但是当生死问题到了她自己头上,角色的改换让她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更让她后来的价值观有了深刻的变化。这本书就是《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书中有这样几个点,是自己切换医生和病人之后才感触到的。

在病房里,当作者在超声仪中发现自己的孩子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了,自己只能用尽力气吐出了一句话:"已经没有心跳了。"

这个时候旁边实习住院生,冷静而好奇的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麻烦你告诉我你是从哪里看出胎儿死亡的?”

正是这样的提问,让作者发现了一个冷漠又令人不安的事实:

医学教育让医生关注病理本身,却没有教医生如何关注患者。每个医生在导师的带领下逐渐掌握了各种医学技能,却渐渐失去了对患者的耐心和热情。患者觉得在医生的眼中,自己仅仅只是一个一个冰冷的有趣病例,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作者开始反思自己:曾经有很多上级医生告诉自己,如果医生和患者走得太近,会让医生感到幻灭和精疲力尽。正是这些观点的流行,所以很多医生习惯了这样说服自己可以和患者保持距离。

但是这种距离最终却会令患者产生不安。

所以医生究竟如何自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最后作者的孩子没有活下来。

第二幕是当作者在重症监护室住院。

当时她无意中听到一名医生在向上级呈报自己的病情,其中有一句话让她大为恼火。在那名医生口中,她作为病人差点放弃生存的欲望。

其实在整个治疗的流程汇总,作者表面上虽然没有什么波动,但内心里其实有着极强的求生欲。所以当她发现医生通过一句轻飘飘的话将责任推卸给了自己,一种不公平和背黑锅的感觉涌上心头。

瞬间作者的记忆被拉回了过去:当自己还在接受培训担任住院医生的时候,他也曾经说过同样的话“某某病人要放弃了”,而且这种话是经常性的挂在嘴边,甚至是自己身边很多医生的口头禅。

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对病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伤害。

书中还反思了现行医疗制度的诸多弊端,比如医疗培训体系的问题。

在传统的医学教育里,并没有教会医生如何倾听患者的声音。医生的做法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几条可能性的治疗道路,但具体哪条路径更适合患者,往往由患者自主来决定。

看起来这是一条非常理性的决策方式,但实际上很多医生并没有意识到,他们仅仅只是在按照自己的喜好,用提问的方式诱导患者做出某些方面的选择。这些提问可以防止某些意外的答案出现,让病人的选择往自己更擅长的领域和希望的方向去发展。

回到工作岗位之后的作者,他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工作,身边的人又会怎样去看待他呢?

书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

在制定一份科学的治疗方案时,作者带着医疗组成员进入了病房,这个时候患者母亲说“你好,医生很高兴见到你,我听一位医生朋友说,你也经历了和我女儿类似的事情,现在已经康复了,你不知道我听说这件事情之后是又惊又喜。”

作者听到这段话之后大吃了一惊,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事情会被患者所知晓。因为她隐隐的觉得自己的经历如果被大范围的传播,很可能会让患者对康复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所以自己并没有做好向病人坦露心声的准备。

没有想到的是患者另外一句话,瞬间让她心里几乎崩溃了。

患者的母亲问:“那么你的孩子现在多大了?”

这个时候坐着背后的同事被吓得倒出了一口冷气,作者瞬间眼底涌起了一股热流。

她只能强忍住情绪说:“我的孩子没有被保住。”最后她告诉患者,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竭尽所能,为你的女儿提供最好的医疗护理服务。

正是这样的一个细节,让作者意识到不论是否在意自己的过往病例啊,患者往往都会通过不同的渠道知道这件事情。

于是作者开始坦然面对自己的经历。

在此之后的改变,作者还有很多,比如当她每次查房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对病人作出鼓励,她会对着昏迷的病人在耳边说你会好起来,我们给你注射的生长激素正在起效。

旁边的很多医生不理解这一点。她告诉大家:“如果你现在是一个病人,难道你不希望别人告诉你目前的情况吗?”

这个时候的作者与其说是一位医生,不如说是医生和病人的混合体:当在做专业性的判断时,她是一名医生,让和病人沟通的时候,她更多的是一位有着医生技能的病人。

因此作者所带的医疗团队也是医院里最注重言行举止的团队。

人们往往认为医生这个行业是越老越吃香,最后将这个观点的逻辑总结为技能的熟练性。

但实际上往往是因为医生在有了大量的案例支撑和甚至是自己生病之后,才会关注到很多书本知识和实验室中所见不到的细节,比如作者正是因为有了一次大病之后才发现了,作为病人来说,后者是你稀松平常的寂寞背后所隐藏的焦虑才能察觉到那些病人手中的微小动作,无意识的咬指甲,所代表的急切心情。

在同事的眼中,她是奇迹康复的代表,只有他自己才清楚,这并不是一场成功,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沉重代价。

在医疗关系日益提出新的挑战的今天,这本书适合医疗工作者阅读,更适合每个病人自己阅读。

病人们只有读了这本书之后才能理解,为什么医生有的时候会冰冷冷的:这是因为现代医学之父将医生首要具备的品质化归为了极端的冷静。只有这样医生才可以避免被病人的哀痛经历所打倒。这也是医生对自我的保护。

而医生读了这本书之后,可以体会到对于一个病人来说,这种极端的冷静,对于某些病人来说是一剂镇静剂,但对于另一些病人来说,这种特质未必是一件能让他们心安的事。

想要更多的了解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人性落差可以翻翻这本书《从白大褂到病号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