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考古有意思》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考古有意思》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4 00:2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考古有意思》的读后感大全

  《考古有意思》是一本由许卫红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考古有意思》读后感(一):《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马伯庸 推荐序

  

我和许老师的缘分,要追溯到 2019 年的夏季。当时因为机缘巧合,我获准前往秦宫六号宫殿遗址去考察,接待我的,正是许老师和她的学生。许老师极为健谈,先在办公室打开电脑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一番概况,然后又不辞辛苦冒着烈日带我们去考古现场,亲身体验一把秦宫六号宫殿的壮观与博大。

说是考察,其实更像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许老师一路侃侃而谈,讲了许多不为公众熟知的考古细节,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让我浮想联翩,涌现出想写篇小说的冲动。她的讲解有一个特点 :细致。从不潦草地讲讲套话,也不动辄上升到高屋建瓴的层次,每一处都扎扎实实地深入到极微小的细节,同时又能从这些极微小的细节出发,推演出一个宏大的场景,使之真切可信。比如我们曾参观秦宫里的一处浴池,许老师从鹅卵石的铺设方向讲到陶管下水道的布局,无数细节拼凑在一块,古代帝王泡澡的日常生活状态便浮影而出,充满动感。

事实上,考古和推理破案有点像,两者都是从细枝末节的线索出发,用逻辑与想象力将其串联在一块,还原出事情的真相。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很像是一位福尔摩斯或波洛。

除了过硬的专业见解之外,许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有一种澎湃的激情。我至今还记得她办公室前贴的那一副对联 :大秦博望证一统,后赵丰货显传承。横批 :留住文明。因为她们曾经挖到过一件秦代铜饰,上有“博望”二字 ;又在秦宫遗址的沟渠里挖出过一枚“丰货”铜钱,乃是后赵时期的产物。两件文物不大,但都颇有文化价值。以这两件文物来写对联,足见许老师对于考古事业以及传统文化那种深切的热爱,以及博大的情怀。考古对她来说,不只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个值得花一生去守护的理想。

参观结束之后,许老师送了我一本她写的《说说秦俑那些事》,说是讲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我本以为是考古报告,心想着哪天闲了再看。没想到就在从西安飞北京的飞机上,我一口气把它给读完了。

它确实是一本考古现场挖掘报告,但文字处理得相当轻松,深入浅出,既保留了报告的严谨,同时还掺杂了一些基本的常识普及,再加上许老师个性十足的议论风格,可读性非常强,干货十足。

比如为控制环境突变所采取的措施,比如层位甄别发生的错误,都是很细致的工作描述。更有趣的是兵马俑的许多小彩蛋 :彩俑怎么被一刀刀剔出来?秦军军服的徽章是如何被发现的?出土兵器柄上的重英绘彩样式如何?甚至有些陶俑的胳肢窝里居然还写着字,这都是什么字?干吗用的?这些有趣的小细节,是别的书里所看不到的,非亲身经历者写不出来。

可惜那本书的印数不多,许老师只是偶尔拿出来送朋友。我读完之后,不免有些遗憾。明珠璀璨,岂该蒙尘,应该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风采。幸亏中信出版社慧眼识珠,与许老师约稿,请她将三十年的考古经历娓娓道来,出版了这本《考古有意思 :秦始皇的兵与城》,算是一件大功德了。

按许老师的话说 :“希望所有人能读懂挖掘的精髓,与挖掘人一起分享赴约两千年前的特权。”

是为序。

马伯庸

2020 年 9 月

  《考古有意思》读后感(二):她一辈子都在跟秦朝打交道

  “考古”一直是一份备受争议的职业。一方面人们觉得考古学家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很多文物古迹,听上去就让人好奇又倍感刺激;但是另一方面人们都意识到这是一份苦差事,发掘的环境以及研究的漫长都让人感觉无聊又孤独。今年在高考期间一条有关“湖南留守女孩以优异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消息引发关注。在考古专业备受冷遇的背景下,这样优秀的学生竟然毅然前往,她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而且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影响,所以选择了考古专业。 本书的作者许卫红正是一位将毕生心力都献给了考古,具体来说是秦朝时期考古的考古工作者。现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的她从1989年毕业后就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投入了兵马俑的发掘工作,一干就是二十五年。2014年又去到了秦都咸阳城投入发掘工作。可以说许卫红的一生都献给了秦始皇的“兵”和“城”。她也通过《说说秦俑那些事》和本书《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将她的这些故事讲述给大家。

  46年前被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震惊了中国乃至世界,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人人都想去一睹为快。对于像我这样还没看过的人来说,事先读一下这本书书,更有利于到时候看出点门道,而不是只看热闹。许卫红老师在这本书中以优美又不乏幽默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这一考古界伟大发现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考古故事。比如现在看起来灰头土脸的兵马俑曾经都是彩色的,但是在见到天日的十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之内彩绘便“纷纷起翘、卷曲并脱落、精彩永失”。而许卫红等考古人员为了保住彩绘层用上了大量的医用品:手术刀、药棉、纱布、石膏等。他们像“鸡叨米”一样一点点清理彩绘层上的沙土。在他们的抢救下许多陶俑都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彩色面孔,人们这才发现,有的陶俑竟然还有睫毛!许卫红在发掘过程中不断地发出惊叹,比如陶俑的逼真,比如陶俑衣服上密密缝的针脚,比如战车上的彩绘。原来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竟是这样一个缤纷多彩的时代。

  两千多年前,咸阳城是秦朝的都城。根据许卫红讲,当时的咸阳城范围应该包括现在西安和咸阳两个城市。所以这就是那个笑话“西安修地铁最忙的是文物局”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在许卫红看来,这个笑话却并不好笑。她说现在的考古是“与盗墓者争文物,与建设方抢工期”。各方面对于考古单位的不理解令她十分心痛和无奈。城市要发展建设,但是文物也不能被破坏丢弃。这可真是个两难的问题。许卫红也曾带着考古报告和文物保护法以及从建筑公司挖掘机底下抢回来的瓦当找到项目部门理论。 文物是历史的依据,考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业。正是有了樊锦诗、许卫红们的热爱与奉献,我们人类才得以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

  《考古有意思》读后感(三):《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 许宏 推荐序

  

卫红女士在继《说说秦俑那些事》(三秦出版社,2015 年)之后,又有这本面向公众的新著问世,可喜可贺。她约我这个本家同行写几句话,当然恭敬不如从命啦。

其实这位曾主持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掘的考古领队、微博圈里著名的“探方里的资深美人”,已有相当的知名度,不必由我来赘言。但她后来的举动与收获,真的令人敬重有加。

我一直自诩是考古界搞“不动产”的,执掌“最早的中国”、最可能的夏都——二里头遗址 20 年,最得意的成果是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井字形大道)、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最早的围垣官营手工业作坊区……这些搬不走的遗产,其珍罕程度和历史意义,甚至远超国宝级文物。但这又往往是令考古人望而生畏的。谁都知道如以此为志业,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这些在“性价比”上显见的问题。事倍功半的事儿,没有点情怀支撑,是很难做下去的,尤其在我们这个伟大而浮躁的时代。

如果说本人的决意,还来自而立之年初任领队时的那股锐气,那么,当听说俺的本家卫红女士竟然在不惑之年,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又转战咸阳城,吃惊之余是叹服,叹服之余,也为她捏了一把汗。在本人梳理出的中国上古时代“大都无城”这一文化现象中,秦咸阳城是一个典范,由于没有大城圈,也是最说不清楚、最不易捋清结构布局的。但后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卫红女士接手之后,率其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探寻,秦咸阳城考古有了如此收获和突破性的进展,令人刮目相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这本书从秦始皇身后的“兵”说起,而后转向了秦始皇生前的“城”,向我们展现了一代秦都“不动产”和遗物两大类文化遗产之美,以及考古人的探索足迹与心路历程。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执着,她的投入,她的挚爱,她的温度。

这样,我跟卫红女士就有了进一步的缘分。我在论文、讲座中多次提及自己的中国古史观和文明观。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可分三大期,其间有两大节点。第一个大的节点是二里头,那是从“满天星斗”的多元古国(邦国)时代,演变为“月明星稀”的广域王权国家的时代 ;第二个大的节点,则是秦王朝,它开启了“皓月凌空”的一体一统化的帝国时代。而我和卫红女士就是二里头和秦咸阳城这两大历史节点上的“大都”考古人。惺惺相惜。

扯远了。说到这本新书,你能看到作者这枚考古“女汉子”婉约

的一面。她在书中娓娓道来 :“我在兵马俑坑里,看到皮盾、战鼓和木车,在咸阳城骨器工厂里,找到了带具、圆环。这些考古发现使我看到了别样的秦人,有不一样的平和、有序、耐心、细腻,不乏生活的情趣。”是的,机遇属于有准备者。髹漆绘彩的竹、木、皮器及织物等的清理,在理念和技术层面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是根本无法让其“复活”,重见天日的。捧读这本书,你能从考古清理之细、描述之细,感受到学者之细和女性之细,感受到二者相加之后,在书中处处显现出的细节、细心、细腻之美。

“脑洞”,是卫红女士书中出现频度特高的一个词儿,既用作名词,更是很时尚地活用为动词 :“我发现自己对考古发现的细节真的很喜欢脑洞。”是的,考古需要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的确像作者说的那样,可以将考古发现“提升到情境研究的高度”。作者在严谨求实的基础上,又经常带我们走进轻松诙谐、时空穿越的“脑洞”世界。“考古其实就是给现实生活找原宗。”这在细腻之外,又让作品平添了某种宏阔的、贯通古今的大气。

读卫红女士的文字,我想起了著名女学者扬之水老师的名物研究。其作品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旁征博引,让人应接不暇,当然受益匪浅啦。读这本书的感受也一样。

要之,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一本有用的书。

是为序。

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作者

2020 年初秋

  《考古有意思》读后感(四):对话考古领队许卫红 | 考古学家眼中的《大秦赋》有什么瑕疵?

  

【说明】本文为搜狐文化对《考古有意思 秦始皇的兵与城》作者许卫红老师的专访,感谢搜狐文化的采访。本文记者为张露曦,审校为任慧。

《大秦帝国》系列第四部《大秦赋》近来引发网友热议。该剧以服化道接近史实著称,许多网友大呼真实。但在考古学家眼中,这真实中存在着一些瑕疵。

曾参加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发掘二十余年,现为秦都咸阳城大遗址项目考古领队的许卫红就向搜狐文化透露:铠甲细节不对。铠甲编缀线不仅仅只有红色,还有白色和蓝色。军官铠甲的花结是织物不是线穗。

《大秦赋》剧照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古学家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对于他们的误解也数不胜数:挖墓的,研究宝物的,很有钱……考古学家往往也只会在重大的考古新闻中或者对一些历史剧的纠正中出现。那么考古学家究竟是什么样的?考古工作究竟会做些什么?

工作中的许卫红

接下来,考古学家许卫红将为我们揭开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

考古中有哪些快乐的时刻?

无论在野外工作,还是在兵马俑博物馆、咸阳城,我们快乐的时候是挺多的,经常是不经意地就有一个发现。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发现了战车上有一个腐烂的整理箱,竹子或者木头的一个漆器。我们常规性地会对植物的材质进行检测。我就请了社科院的老师来帮忙取样,取样时我说感觉整理箱的材料中间的夹层里面好像是有些织物,然后他就也把材料一块取了。

隔了一段日子,他突然给我发邮件,说织物是丝织品。他给我邮件是一个感叹号,然后我给他回复了三个感叹号。因为在整个秦始皇陵里面,这么多年考古,没有发现关于丝织品的东西。我们最后通过科技的手段(判断)丝织品的种类就是蚕丝,然后它组织结构有点像咱们现在的这种泡泡纱。

泡泡纱

当时还检测出来蚕丝粗细应该是几十根合成了一根线。织物它肯定有经线、纬线,它的每一根经线和纬线都由几十根蚕丝合成的。然后他给我看照片的时候,我是特别激动,我特别快乐,因为我觉得我坚持是有意义的。

原来在兵马俑坑里面发掘的时候,以前也看见过类似的这种箱子。它是腐烂的,所以关于它的用途是什么,一直是有争论的。当时有的学者判断这个东西属于马槽,然后一直没有证据来说他说的不对,因为没有实在的证据。

我们都说兵马俑坑里面的陶俑是写实主义的,陶俑是写实主义的,就是接近于真人大小,五官什么的衣服都模仿的是真人。

兵马俑

兵马俑坑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接近于真实,包括马的塑造,包括马身上的那些配饰,车上面带的这个东西,说明了秦代军队车上的配置。如果说它是马槽的话,其实也有合理性,因为马在行军过程当中背这么一个部件也是对的。但是马槽你要再加上丝质的内衬,是不是就有点太有钱了?

丝质的发现,就肯定它不是马槽。

然后我们要考虑当时车上配的东西到底是啥?有了充实的资料,我们就能判断车上他搁了一个装东西的箱子。这个箱子是很高级,一定不是装什么草料这种。它检测出来丝织物之后,我们再去查文献,装东西的这些箱子都有什么种类。我们就查到了笼箙,所以就把这个性质判断定出来了,这是第一次断定这个性质。

笼箙

还有兵马俑坑里面谁曾想过会出丝织品,因为陕西这个地方丝织品的保存程度都不好,所以说在这些痕迹当中,我们技术的提高,就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考古信息。

这箱子具体装的啥?清理到最后(我们)发现这个箱子里面装的是成捆的箭镞。

我当时发现了很多小竹片,有一个竹片长大概70多公分,是很完整的一个长条。然后我在《考古有意思》里面说,我高度怀疑这个东西可能跟竹简有关。陕西这个地方竹简是不可能保存下来的。那上面我当时还说看看能不能看见有一些墨书的字什么的啊,没看见,所以这个结论是我的一个怀疑。

《考古有意思 秦始皇的兵与城》 许卫红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10月

但是这种推测是不能成结论的,它证据是缺环的,因为我没有看到文字,所以我只能说怀疑它是个竹简。车上搁一个整理箱,整理箱里面有文件,有武器,和主人他是不矛盾,情理上是能说得通的。

我在《考古有意思》的书里面写到,当时买车的时候,我(给客服)说你不用送我别的东西,你送给我一个小的整理箱。然后我们都笑了,因为我们知道,在兵马俑坑里面,我亲手清理出来过一个秦代的整理箱,是战车上配的。

去兵马俑博物馆除了兵马俑还能看啥?

兵马俑坑里面不只有陶俑,陶俑是一个具体的物件。我们说数量的时候都是“多少件陶俑”。但是我们说遗迹,这些腐烂的盾、战鼓或者木车的时候,我们都说是遗迹,几处遗迹。战车都腐烂了,但如果没有这个战车的话,兵马俑它不能成为一个军阵。军阵有人,然后还有相关配套的东西。秦代军队里有什么,这个坑里就有什么,如果我们不强调兵马俑坑里面的这些遗迹的话,它谈不上是秦人的军队。这些遗迹是兵马俑军阵当中的一部分。只有陶俑的话,他只有兵只有人,你可以从它看到秦代军队的军人,你看不到这些军队的配置。

兵马俑坑底

所以遗迹是兵马俑坑的一部分。但遗迹它往往都是腐朽的一堆东西,所以遗迹很多人是看不到的,如果说我们作为考古的不强调这些东西的话,公众们不会意识到这个坑里面还有很多的遗迹。

你比如见了剑、戈、戈头,实际上戈的把你是拿不出来的,它是木头的,都腐朽了,它更多的细节都保留在这个俑坑底下了,观众是没有办法看到的,然后观众们慢慢地很多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忽略了遗迹的精彩。兵马俑坑的陶俑是彩绘的,所有的东西,包括兵器的木把它都是有彩绘的。

工作者们也极力想把俑坑的完整面貌呈现给大家。

该如何去看懂这些遗迹?

对待历史文物,尤其是这种历史性的博物馆,不管遗址博物馆也好,还是综合性的博物馆也好。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来打卡看,它首先不能作为一个网红的旅游的打卡点,因为你如果不具备历史知识的话,或者是提前功课做不够的话,你来到这个地方纯粹就是凑热闹。

历史性的博物馆是很难看懂的,所有的文物,不管是遗物还是遗迹,你要能看懂实际上是挺难的。

还有所有人的兴趣点不一样,知识储备点,储备的方向也都不一样。你比如说金银器,如果你有冶金学背景,你可能就看到了它在冶金方面的成就,金属方面、材料方面的成就。如果你是学美术的人,你看这些器物的时候,你可能更多的关注它的本身,关注它的流云行水,关于它的什么花草是怎么表现的。

所以每个人看文物的时候,不管是遗迹还是遗物,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其实你都是有一个侧重点、主观的出发点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看懂,完全看懂。

我们当然提倡和鼓励大家到博物馆去,因为博物馆是一个教育的地方,你能在博物馆学到知识,和一般旅游的地方的那种休闲是不一样,它是一个能学到知识的地方。去历史性的博物馆或者旅游景点的话,最好先做点知识储备,起码做到扫盲,关于它是什么,起码你要知道。我曾经在兵马俑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听到30多岁的两个人在对话,他们问导游,兵马俑是什么朝代的?你说他们都在那个博物馆,还要问导游兵马俑是什么朝代?我站在那儿,当时其实特别想说:“行了你可以走了。”就是说如果你真的不感兴趣的话,你就不要来凑热闹,但是你一旦觉得你应该到这地方来,你想来看看他真实的样子是什么,稍微在网上搜一搜,稍微做点功课。

为什么说考古就是还原人和人的故事?

我们吉林大学考古的掌门人,当时是我们的老前辈,张忠培先生,他就在吉林大学考古学的专业的树立的一个理念,就是“透物见人”。老先生已经去世了,我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他的弟子。平常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就告诉我们,要求通过这些标本,要解读当时那个社会,要回到过去的情境当中。张忠培老先生贯彻的一个理念就是“考古要透物见人”,替古人说话,让文物开口,你得读懂它,你去读它,然后你把它还原出来当时社会的一个情景。

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

(我的)这种意识比较强,因为老师他们贯穿的这个理念。(但)其实我刚开始干,肯定有一个(过程),因为你连文物都不认识,你连你发掘的这个东西都不认识,也就谈不上回到过去的情景当中去,没有能力去见到当时的人。

你得有一定的考古知识积累,有一定的考古经验,或者你能驾驭这些资料的时候,你才能结合历史文献或者结合其他的一些考古发现,你才能加和在一块,复原出来一副场景,复原当时人的情况。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二号坑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个灰堆,然后旁边有散的几块砖围着。我扒了一下灰堆里面还有几个小动物骨头,那个时候我下意识地就觉得,当时工匠们修俑坑的时候是不是在这做过烧烤?是不是在这还偶尔地忙里偷闲了一下?当时那个想法是灵光一现,突然觉得这个场景我们现在好像也发生过,有的时候在农村地里头,你看老乡们就拿几根柴火弄一个火,然后烤个红薯,烤个土豆。这个情景和我的现实生活就非常接近,马上就碰撞进去了。

写《考古有意思》希望读者能了解到什么?

表层的就是让告诉人家考古是怎么回事,不要再说我们整天是挖墓的,好像考古都是为了挖宝。我要通过一些事情,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工作是什么状态,我们都在干嘛,然后我们发现的东西探索过程,就像探案一样的过程,它是充满意思的,然后我讲出来我们的发现和现实生活存在一些联系,你就会觉得就是拉近了古代和今天的距离。

另外我也希望通过我叙述的这些故事,能让读者感觉到世界的文明是相通的。

我们在考古的过程当中,其实会看到中华文明和外界的联系的很多证据。外界文明对我们的输入,我们对世界文明的输出,世界文明是联系在一起的,然后才能有世界文化遗产这么一个说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