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义的读后感大全
《保守主义》是一本由刘军宁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保守主义》精选点评: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还是有区别的,刘有点错乱。
●现在觉得有点浅了,如果按作者说保守主义本质是对自由的捍卫,自由的理念本身就是理性主义的结果,而不仅是经验的总结。因此将自由主义式保守主义和理性主义对立的论证框架有问题。另外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混同的说法,也是在有自由主义传统的英美才能通用吧。如果仅仅是反对激进,主张渐进,倒还能理解。不过,对激进主义的强烈排斥,这种做法本身也是一种激进的态度。真正主张渐进的温和派应该追求共识吧。
●终于看完了。好书。
● 你读的政治哲学类的书越多 你就会越为自己生在中国是个中国人而感到忧伤。
●经典意义上的保守主义~
●明晰的概念与逻辑,全方位地阐述了保守主义的涵义;充满现实关怀的保守主义依然有着理想的色彩,完全基于社会契约的政府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得不考虑历史的因素,实际形成的政府总是通过暴力的过程。保守主义对政治和经济的论述完全没有考虑国家之间的冲突,只是把政府与公民当作一个自洽的封闭体系;我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本书虽然只有300多页,却有很多重复的废话……以及个人倾向和情绪过于明显
●左右之争真可怕~还是学学人家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共同底线吧~
●对保守主义的梳理
●囫囵吞枣,大二上学期
●强烈推荐
《保守主义》读后感(一):来凑个热闹。
这本书的书评太拥挤了,本来没有凑热闹的习惯,但是,一来能有机会和方家对话,二来也能发人所未见,三者能理顺自己的思路,所以有了以下文字,请友邻不吝赐教。
本书尽管结构松散也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但也是国内能看到的关于保守主义论题的最好读物之一,上一次看到几乎同样精彩论述的是钱满素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里对保守主义的评论。
正像上面的一个友邻诟病的“刘军宁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界线不清”。保守主义除去反激进主义和守旧主义的涵义,他仍然与自由主义有区别,体现到实践中则毫厘千里。
那么,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到底在哪?有人意识到,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还得从人性论的角度挖掘。在书中,尽管刘军宁大书善恶,他也看到了从善恶看待人性的局限性,认为人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人性只是善恶的来源,因而要从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三个方面来看待人性。
怎么理解人性的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三个方面呢?很明显刘军宁的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脱胎于柏拉图的欲望、激情和理性。到了现代又有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欲望、理性和精神的递进。在柏拉图的灵魂三分中最含糊和不受待见的激情到了现代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在尼采引发的后现代主义浪潮中。黑格尔的精神也包含激情的内涵。激情与自由意志有着内容交叉。但是在康德和黑格尔的论述中自由意志都与理性有较大的涵义重叠。我不知道刘军宁的自由意志多大程度上指激情又多大程度上指的是“理性的欲望”,抑或它就是超越于情欲和理性的。刘军宁没有更深入的分析。
某友邻把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三个方面概括为利益,那肯定不对。远有柏拉图在诉说正义时把“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当作一个反面典型,近有罗尔斯在《正义论》里对功利主义的批驳。利益撑不起一个有说服力的人性观。
至此,对人性论的挖掘仍然是不够的,还是没法应用于区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如果说人性善恶是看到物质的原子层面,细分至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是看到了原子核和电子层面,那么我们需要从更深的质子和中子层面来看人性。
更深的角度就是黑格尔观念论中的认知过程。知识形成的过程需要有更多的行动和对行为的新理解加入原有的信念集合,同时也需要对新加入的信念的检验。我们可以把前者对应于自我意识的欲望驱动的,后者看成理性。黑格尔补充说:“检验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而且也是对检验尺度的检验。” 知识是指原有的固定信念,检验尺度是指外界的现实。
可以这样看:“更多的行动和对行为的新理解加入原有的信念集合”这个过程是自由主义在个人意识层面的起源。而“对新加入的信念的检验”是保守主义的滥觞。没有前者就是守旧主义,缺乏后者就是激进主义。因为前者更有动力性,后者对前者更有依附性。所以保守主义是保守自由的主义。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
由此看保守主义的十原则能得到更清楚地解释。以下前一句是原则,后一句是解释。
1、保守主义者认为,存在持久的道德秩序。信念集合就是道德。
2、保守主义者遵从习俗,惯例和延续性。对知识的检验也必须得先拥有知识。
3、保守主义者相信所谓约定俗成原则。约定俗成的是潜规则,也是信念集合。
4、保守主义者遵循审慎原则。新的信念必须通过检验与信念集合相容。
5、保守主义者关注多样性原则。不同人有不同的信念集合。
6、保守主义者放弃求全责备。每个人的信念集合也不是包容万象的全集。
7、保守主义者相信,自由和财产密切相关。信念的增长依赖于生命,生命与自然交流,依赖外物。
8、、保守主义者支持自发形成的社区,反对人为的集体主义。个人是动力之源。
9、保守主义者认为,需要对权力和人的激情进行审慎的限制。信念需要随时的检验来避免疯狂。
10、理性的保守主义者懂得,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认可持久和变化,且两者必须调和。自由是保守之源。
以上十原则是对刘军宁的保守主义的原则:超越性的道德秩序;社会连续性的原则;传统的原则;审慎的原则;多样性的原则;不完善的原则(P41)的完善。出处见:http://www.douban.com/note/269085166/
至此也可以试着解释为什么柏克先知般的反对法国大革命而支持美国独立斗争。因为法国大革命是激进主义而英国王权反美国独立是守旧主义。他看到了法国大革命中人心的疯狂是无法持续的,也看到了美国独立斗争中人心的自由是无法阻挡的。
那么我还剩最后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中国的保守主义问题。当然可以说:保守主义在中国长期缺位,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发展出完整的保守主义思想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崇尚自由。这样的风凉话一点用也没有,因为这里说的自由连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都不分。或说中国的保守主义要从历史中寻找,但是没有自由的传统和对这种传统的清晰认知怎么寻找?
我要说,中国人是有自由的。黑格尔曾说:中国人没有历史,因为他们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用黑格尔自己的词形容就是:他说出一个未经检验的意见。中国人的自由就是儒家自由主义,一种托克维尔式的贵族自由。追求内圣、追求天行健君之以自强不息式的自由。孔子用一生的“一生悬命”来为这种自由作出了表率。这种自由不是斯多葛式的犬儒。这种自由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自由却谦逊的低头于“天”,而不是低头于权。这种自由是无论到何时都是应该珍惜的。
但是也应看到我们的传统中确实缺少宏观层面的自由制度。对这种缺陷如果采取保守主义的态度,那就是守旧,是把人们都当成没有欲望不知前行的古人。而活在现代还要保持一颗古老的心那得有多难?
《保守主义》读后感(二):慎思明辨,笃定真诚
时光如水,逝者如斯。最近发生太多的tragedy,让人心怀戚戚,多少有些pathetique之感。抚今追昔,这种事体并非缈不可寻,而是一再在这个虚妄之国发生……读书阅世,慎思明辨,方能发现这个世界的内在逻辑与人类智识的局限性。
最近阅读了刘军宁先生的《保守主义》,不少观念与思维,所见略同。但愿有识见的国人都能看看此书,消除洗脑教育对人性的戕害和欺瞒,以及对激进主义回潮的警惕与冷静判断。
刘军宁先生认为保守主义价值的核心是财产权,而这正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英国人的individualism、Fair Play精神与大宪章以来,“没有代表不纳税”的习惯法与议会民主所确立的原则。征税而不经同意、不受监督,则无异于暴政。看过David Hume的《The History of England》的人都应该知道,英国议会对王室征补助金、十五分之一税、吨税并不是无条件的支持,对于国王的无理征税要求,下议院时常采取抗争的态度,不满足王室全部要求的事体也是常有的。查理一世正是因为议会的不断抗争,愤懑地解散了议会,最终导致了英国历史上的English civil war。然而,正如休谟所言“英国人由此受惠于先人遗德,他们一再抗争,终于奠定了危险、但高贵的原则。”这正是保守主义所坚持的价值精髓所在。
刘军宁认为,“真正的保守主义者都是自由市场经济最虔诚的信奉者,因为市场经济产生自由和繁荣。自由主义的根本使命是减少和约束国家对市场经济和私人领域的介入,对国家与政府的权力加以必要的约束。P12”自由市场、小政府(有限政府)、私有财产、宪政、法治,这些原则是保守主义者坚守的价值理念,而这些刘军宁先生条分缕析的细致爬梳,让人们从书中寻觅保守主义的真正精华所在。
刘军宁先生还深刻揭示了激进主义、理性主义及其哲学体系的内在悖论,从而让人们了解到,追寻、坚持保守主义价值理念的意义。他认为,在知识的来源上,保守主义推崇常识和经验,贬抑抽象的理论。Edmund Burke对复合抽象词和逻辑等理性主义所推崇的价值保持怀疑和反对,正是基于人类知识的局限性和保守主义者的信念来源于自然法、上帝的深刻内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理性不能超越自然法,“超越”自然之链的后果就是缺乏审慎明辨的思维,相信人定胜天的荒悖逻辑,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灾难后果,这是溯源历史就可以经常发现的事实。“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又称唯理主义)倾向于认定,人们头脑中抽象的、想象的法则和原理可以用于现实世界。P48”这种理性主义倒错造成的危害,我们可以从nazi、communism所造成的无数人类史上的悲剧可以找到例证。
保守主义者相信人性的幽暗面,而且坚信普遍人性的不完善和不可能完善的这一观念,也是值得探究与分析的。“性善论中所隐含的人必须向善这种必善的逻辑为统治者以求善为借口来改造(实则是扭曲)人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正当性和合法性。P66”唯理主义哲学和理性主义者对人性的改造所带来的道德滑坡后果并没有保守主义那样审慎、清晰,进而造成了二十世纪人类史的巨大悲剧,这一点值得人们深思。他还认为,市场经济超越国境的可行性也恰恰证明了普遍和不变的人性。人性的幽暗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理性主义改天换地的荒谬理论造成的恶果,清醒之人已经看出,人的理性是不可靠的,是值得怀疑的。这么说并不是反智,只是光靠所谓“理性”而不结合现实,不尊重传统和经验,无视Locke所说的知识四条途径:传统、铭刻于心、感觉经验、神启,自由不可能来到我们身边。
保守主义关注个体,把每个人看作活生生的人,保障个体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才能使个体的天赋才具充分发挥,人们也才能更趋进于人类的至境。然而,保守主义者不相信乌托邦理想,正是波普尔所言,健全的社会不是乌托邦工程,而是零星工程,制度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刘军宁先生强调,保守主义主张消极的政治观,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伯克说过:我们愿意爱国,但国家必须变得可爱才行。保守主义所提出的先决条件是,这个国家必须维护其公民的权利与自由。P93”公民的权利与自由,是国家的责任伦理所应有的题中之义。
保守主义看重经验、传统、习俗、习惯法的作用,甚至是经过千百年积累沉淀下来的“成见”,也是值得借鉴的。刘军宁写道,“保守主义在公共领域主张经验主义,一切以现实(而非意图、心志)为依归。责任高于意图,效果重于心志。”、“成见,与其说是一种有偏差的见解,不如说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常识,所谓传统即是聪明的成见。P166”而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正是传统积淀下来的智慧体现,由邻里、家庭、社区、教会以及诸如公司、行会、学社、协会、俱乐部等自愿性结社组成的自治市镇,还有民间大学和教育机构的努力,以及传统留下来的可贵经验,都是人类社会值得永恒铭记和取之不竭的宝藏。
保守主义所坚守的自发秩序与财产权利、市民社会等价值,是现时人类社会普遍需要认知并接受的理念。刘军宁还在结尾部分细梳了保守主义的流派,即主流保守主义、哲学保守主义、政治保守主义、经济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以及英、美、法、德等国保守主义的异同,还明确的指出随着冷战的结束,左翼思潮希望通过改头换面来达到继续迷惑世人目的所巧立之左翼保守主义(leftist conservatism),又称青年保守主义(young conservatism),激进保守主义(radical conservatism),法兰克福学派保守主义(Frankfurt School Conservatism),都是令人觉得啼笑皆非的。最后,刘军宁还阐述了贵国由于过激主义的盛行所导致的保守主义的缺位,这些内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有识者可去阅读体悟。
通过这样一本书,我们可以了解保守主义的脉络,也可以警惕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回潮所带来的威胁。刘军宁先生援引社会学家阿隆的言论:暴力是狂妄的理性主义者和急躁的激进主义者的最后手段。岁月静流,时光如逝水,一去不返。但愿有理智、良知的朋友看过刘军宁的《保守主义》之后,都能有所感悟!冰轮映碧海,心魂向遥境。今朝方觅源头处,何时操舟复出游?
《保守主义》读后感(三):《保守主义》读书笔记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刘军宁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柏克:保守主义的先知
说柏克保守,柏克究竟要保守什么呢?柏克要保守的是英国人的自由传统,保守捍卫这种传统的英国宪法及其所确立的分权体制和法治。柏克所创立的保守主义在保守什么的问题上,绝非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一切旧事物都塞进“保守”箩筐,而是极端挑剔,只保守自由及其传统。
柏克的自由主义立场首先表现在他全力支持北美殖民地人民反对英王统治的斗争。有一种内在的连续性贯穿着整个柏克的思想,他之所以同情北美殖民地的人民,是因为他反对英王的“专横的权力”。他抨击作为法国革命家的雅各宾党人,因为这场革命的目的是在于建立一个专横的权力。而且为了确立这种专横的权力,革命家们不惜打碎已有的法兰西文明传统。
人类要保守“自由”作为人这个物种中最美好的东西,就要珍视作为过去的智慧之凝聚的传统。
保守主义常常被理解为主张维持现状的主义。其实一切政治行动都想保守一定的东西。保守、维护所有的传统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柏克并不认为传统是政治行动的惟一依归,并非任何建立在传统之上的东西都是正当的,而且传统本身也是道德判断的对象。
保守主义是意识形态吗?
“保守”作为一种主义与通常意义上的“守旧”有着根本的区别。保守主义者不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九斤老太”,不以为过去有一个“黄金时代”,也从未向往把现实拉回到历史上的某个“黄金时代”。守旧派认为,黄金时代在过去。他们在文化和政治传统上是一种“凡是派”:凡是传统的、旧的都是合理的、可取的。激进派认为,黄金时代在未来。他们常常忽视了社会政治传统对杜会的深刻影响,以及这种传统中所积累的人类智慧,而只是一味地向未来去追求绝对理想的、尽善尽美的秩序。而真正的保守主义者则认为,人类从来没有黄金时代,过去不曾有,未来也不会有。
一般原则与基本信条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着内在的逻辑和原则。保守主义虽然反对剧烈的社会变迁,但却不排斥自由民主,亦不无原则地“维持现状”。保守主义强调经验的、具体特定的事情,不喜欢一般的、抽象的、先验的原则与范围。尽管保守主义的主张来自具体的政治经验,但它也有自己的一般准则。保守主义绝不止于维持现状,而是致力于用它的信条和标准来批评、改进现状。
保守主义坚持社会连续性的原则。他们相信秩序、正义和自由是漫长而痛苦的社会经验的产物,是多少世纪以来不断尝试、反思和实践的产物。人类社会不是机器,因此,不能像机器那样加以对待;人类社会是灵魂的共同体,因此,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像修理机器那样试图对社会作任意的拼装,而是要尊重历史经验,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任何变革只能是渐进而审慎的变革。
保守主义与其他政治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正统的保守主义者认为传统是比任何个人和派别远为重要的智慧来源。这是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观点,这种观点反映了人们在历史上所积累的经验、思想和在实际事务中被证明为有效的习俗和惯例。若不想靠传统,就只有靠理论。然而,靠理论的代价往往很高,因为越诱人的理论越是建立在空洞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冥想基础之上的。在以理论为支撑的意识形态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靠想象;在以传统为支撑的意识形态中,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靠经验和模仿,少靠创新。
以休谟为代表的、为柏克所继承的经验论怀疑主义强调人的知识局限性,有关社会和政治领域的知识尤其如此。人的知识不仅有限而且会出错,审慎的必要性由此产生。保守主义者通常同意柏拉图的这样一个看法,审慎是政治家所应具备的主要美德,任何政治行动都必须顾及其长远的后果,而不仅仅只考虑民众所要求的一时的痛快。
整齐划一的社会注定是违背人性的社会,强求一律本身将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没有多样性,自由就失去了基础,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会随之陷于贫困。
保守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总有一些缺陷。由于人自身的不完善,就不可能有完善的社会秩序;由于人性中的非理性的可能性,乌托邦的冲动就有可能在一些人的心中占据上风。追求乌托邦的努力总是以灾难而告终。保守主义者所能期待的只能是一个可以容忍的、有序的、自由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难免会存在着某些罪恶和弊害。在这些罪恶的可能性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因为没有人是至善的。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所呈现的紧张,源自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自身的蜕变,比如保守主义常常被指责蜕变为守旧主义,自由主义常常被指责蜕变为社会主义,而且不同的人对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又有不同的理解。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表面上的摩擦往往掩盖了它们之间内部的密切联系。保守主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传统主义加上古典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实质是自由主义,是自由主义与传统主义的结合。事实上,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意识形态都与自由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么是自由主义的变种,要么是自由主义的对立面。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与保守主义分歧甚大的主要是有强烈的建构理性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这种自由主义有两种形式:一是抽象的自然权利个人主义,二是边沁式的注重功利的个人主义。保守主义当然不能接受纯粹的个人主义对与历史传统无关的绝对抽象的、先验的个人权利的看法,更是反对把权利与经验及传统区分开来。它也同样不同意功利主义把“社会幸福”当作检验各项制度与政策的最高尺度。所以,保守主义反对的是一部分自由主义者所使用的理性主义方法论。
理性主义的僭妄 激进主义的谬误
人类的政治思想中始终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理性主义的倾向,一种是现实主义的倾向。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又称唯理主义)倾向于认定,人们头脑中抽象的、想象的法则和原理可以用于现实世界。在近代政治中,许多理性主义政治家试图把现实世界塞入其对人的行为持过于简单化看法的理想蓝图。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现代政治的理性主义倒错。现实主义认定,政治家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现实,而不是让现实服从于头脑中抽象的空想。
理性主义与激进主义是硬币的两面。理性主义是激进主义的思想基础,激进主义是理性主义的政治表达。激进主义思想偏激、情绪狂热、手段激烈、崇尚暴力和流血、蔑弃个人自由和生命、爱走极端,易从激进革命走向拥戴独裁。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必由之路,两者相反而相通。
所以,理性主义与乌托邦是一对李生子。理性主义不仅助长了空想主义,而且空想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理性主义。理性主义不是根据人的实际状况来看待人,而是根据他们自己头脑中的抽象的尺度来把人群划成不同的阶级和派别。所以,理性主义在实践中经常导致政治专制。理性主义者通常十分狂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才真正了解每个人的需求、宇宙的奥秘,掌握了通向极乐世界的大门的钥匙。他们误以为对他们有利的、为他们欢喜的社会制度安排对其他人也同样有利,因而也必须为其他人所接受。如果有人表示异议,不是他们自己错了,而只能是这些异议者错了。当理性主义者掌握政权,并把他们的这种观点强加给社会之后,就只能带来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