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哲学研究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哲学研究读后感100字

2021-01-07 02:43: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哲学研究读后感100字

  《哲学研究》是一本由[奥] 维特根斯坦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研究》精选点评:

  ●现在只要一看到这本书就想到面试的那个悲剧...

  ●2011.12.6 弃。 /听歌装逼必备。

  ●其实想打三星半。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和他的人生是有密切关系的,后来的讨论中他显然是想到教学生涯了哈哈。从他自己的意义上说,哲学确实终结于此,他终结之处是海德格尔开始之处。但他的旨趣确也指向语言之外。 PS:维老师肯定能成为我好朋友的说。

  ●“红玫瑰在黑暗中是什么颜色?”

  ●语言哲学。

  ●逻辑很清楚,许多很拗口。段子体!

  ●突出的问题是他没法完全认识自己,他之所以那么信上帝,是因为他没法完全捋清自己,但他又觉得上帝能捋清。这也是这本书80%的内容所在,其实说的不是“语言”,而是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可能、有没有进行真正的交流的可能。他的结论显然是:没有。他只是觉得人对自己的了解是极其朦胧而有限的,但他又无法说出任何改进的方法,甚至都无法描述出来这种现状,所以大部分在我看来是废片。前边和后边不错,中间很废。我读到中后部还想着去纠正他呢,太傻了,这根本是无法纠正的。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哲学的病根难除。但是他已经走得很远了,这本书最后几页是很雕琢的,先总结了“经验”在人类世界中举重若轻的作用(基于语言游戏),这就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东西。最后再留下了他还是觉得无法解决的问题:认识、了解自己。

  ●对于不能说的,必须保持沉默。

  ●关于痛感和期待的讨论真的太虐了,用错误的心情看维特根斯坦,简直就是在看失恋版的恋人絮语。

  ●本年度最费解的书。但是单视角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的书。

  《哲学研究》读后感(一):应该一读

  这是我第一本读的哲学专著。绝大部分的反应就是:不懂。但有些书就算再不懂,你也能知道它是好书,比如哲学研究。说它是好书,是因为即使你无法完全理解作者思想,你也可以通过此书得到启迪,得到一种新的视角。

  不要很在意自己看不懂的地方。 维特根斯坦在其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对罗素与摩尔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也懂不了我在说什么。

  《哲学研究》读后感(二):来自维特根斯坦的启示

  出生,入死,花开,花落,世界本来只是这些状况的组合,没有相互关联,没有因果关系。

  世界是偶然的,必然性只是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世界就是那些正在发生着的事情。“why...”的问题有时候并不重要,“what...”往往才是问题的实质。

  因果律,同一律等逻辑只是人类用以将各种命题归类处理的手段。人类在思考得最深处总会暴露出他们无奈的简陋;它的逆命题也成立。

  逻辑是自明的,因此世界是自明的。实践只不过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好的根据就是看上去是好的根据。

  定义某个事物需要一些超越的定义;如果我们需要定义“定义”这个概念时,我们需要超越定义的定义,那么也就是无法定义的。

  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件事:我们对世界的观测和描述充斥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强烈作用(我们既是观众,也是演员 ——波尔)。我们决定我们的世界的样子。

  很多问题不可理解不在于找不到解释,而在于根本无从解释。

  生活是什么,我们的定义决定了我们只能这样回答:C'est la vie。(家族相似性)

  意义固定在世界的边界,否则就是无意义的,至少是不可理解的。

  理解他人是不可能的;相似的人更容易理解对方,不过这时所做的事情只不过相当于理解自己。

  理解只是将世界与自己的私人感觉结合起来。理解是无效的,直觉才是最重要的。

  《哲学研究》读后感(三):哲学研究

  前一段时间由于小组合作的关系,对交流产生了莫大的困惑,因此借来这本书,希望前被高人的真知灼见能够指点迷津。也许是领悟能力太差的缘故,虽然通读了一遍,却对问题的解答毫无帮助。

  语言是什么?运用语言就像是玩游戏!我晕。居然是这么个答案。原来语言没有共同的本质,只有家族近似,又没有什么规则,因此没有一种公共语言,也没有私人语言。这样的前提下,交流在理论上似乎不可能了。

  但还是有所收获。维特根斯坦否定了私人语言,他说感觉概念是没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他这个观点大约是从他早先“对于不能说的,必须保持沉默”这个观点延续下来的。感觉是私人的,试图表达主体的感觉就成了运用私人语言。我说我难过阿难过死了,我表现的痛苦万分,别人看上去的我也是一副要死的样子,但是谁也不能知道我是不是装出来的。如人饮水,如人饮水阿。究竟是什么感受只有自己才知道。

  所以石康说:在我难过的时候,不管那是什么时候,我都不喜欢被别人察觉到,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不喜欢而已。 我知道,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我很喜欢阿莱,阿莱就老对我这么说,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思想有多远,人就离开有多远啊。

  《哲学研究》读后感(四):老维啊老维

  写于2005-10-12

  quot;常有人谈论维特根斯坦,人们或许愿意早已将他遗忘,倘若有某种能够最终把他磨灭并使他遭受蔑视的对立的东西,从一个类似的,粘贴得又好又紧的脑袋里产生出来.可是目之所及,都没有这样的人出现."

  这是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对老维的评价,读过她作品的人都该了解她对思想和艺术是无情地苛刻和犀利,她给予老维如此高评价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他们俩是老乡的缘故.

  据我了解,推崇老维的其他作家还有毛姆,石康等人,前者甚至以老维为原形创作了一个小说形象,我推测其原因可能是他们2人均为同性恋的共同点让毛先生对老维推崇有加;而石康在他的小说中更是大量引用老维的原话.

  可我去年读老维的<哲学研究>时,却是云里雾里,后来一了解说是因为没有读他前期那本书<逻辑哲学论>,难怪呢.他对绝大多数建立在精巧的形而上学架构上的哲学原理都是抱着否定和批判的态度的,甚至推翻了自己穷尽了半生心血构建出来的前期理论.所以,单从这点,我就佩服老维在思想领域里不懈的折腾精神啦.

  —————————老维传记的分割线————————————

  就说有这么一个人吧。一出生就在富贵之家,怎么个富贵法呢,打个比喻,撂现在就是李嘉诚家生了个李泽钜。牛逼吧?

  但人家不稀罕这点富贵啊,照样该干嘛干嘛,喜欢搞点发明创造,22岁就获得了飞机发动机的一些专利——这些专利,有助于喷气飞机的发明。牛逼吧?

  一战的时候他照样和普通子弟一样应征入伍,一边打仗,负伤;一边却写了本关于哲学的书。完书的时候,才29岁——虽然这书被后世誉为哲学界自柏拉图以来,最重要的一本专著。牛逼吧?

  但人家还是不稀罕,把自己身家财产都分了,哲学也不搞了,跑到小乡村当小学教师;当着当着小学教师,一看不成啊,这帮孩子连个合用的字典都没有,得,我给他们编一本吧,于是又一个人编了一本类似我们国家《新华字典》那么有影响力的工具书。牛逼吧?

  后来教师也当厌倦了,偶尔玩票搞搞建筑吧,嘿,一不留神又成为一个后现代建筑的主要设计师。牛逼吧?

  二战的时候,又参军了——不过这次因为年岁太大,不能上前线,就在后方医院做点辅助工作吧。于是又开始研究伤兵护理工作,没几天就搞出一个新发明,能使医护人员通过病人的血压变化,检测出呼吸变化情况,大大提高了救治伤员的成功率。牛逼吧?

  都不说这些大的了,甚至连这个家伙没事的时候,自己给自己设计的一块暖气片,都是艺术品。牛逼吧?

  这个人太牛逼了,"天生"牛逼,而"后天"所从事的任何工作,都能做出卓越的创新——换句话说吧,就是他无论干什么,都是那个行业的顶尖高手;他在一个行业做几年所能贡献的,比这些行业里绝大多数人做一辈子贡献的还多——虽然,这个人主要是作为哲学家而名垂千史。这个人就是奥地利人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1889-1951)。

  当然,他的天才,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噱头,其实更主要的还是体现在他不满30岁的时候就完成的专著《逻辑哲学论》。如上所述,这本论述被哲学界誉为柏拉图之后,真正划时代的专著。

  维特根斯坦的巨著《逻辑哲学论》开篇第一句话,"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我以为这里有一种潜在的含义,即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句话:"在不可言说的地方,保持沉默",我以为即可以理解的世界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语言来解释——类似如,为什么维特根斯坦这么牛逼。

  ——天生的呗。

  《哲学研究》读后感(五):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当我在写下这篇书评时,想到的是【一天世界】的假设。这一假设是这样的:今天,只有今天才是整个人生的全部,且由“今天”构成了世界的全部,那么使用语言可以穷尽一天所发生的所有事吗?如果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且是事实的总和,那么列出全部事实就描述了整个世界,而这个世界的上确界是一天的时间分界点,下确界则是语言言说的开始。电影《土拨鼠之日》就拍摄了这样的故事。但是我要说的是现实的情况没有这样的狭窄。正如从本书的第一节开始,维特根斯坦引用奥古斯丁的例子来指出,语言,在奥古斯丁的意义下,狭窄的限定了使用范围。

【一天世界】声称你所描述的全部东西都发生在一天之内。但基于经验判断,连构成这套学说的有效话语都不是一天就能够生成的。以本书为例子,我购买到《哲学研究》这本实体书也不是立刻马上就能够实现的,虽然在2020年的今天,网上购书变得如此方便,但借着这篇书评,我想回忆一下2008年的历史。也就是我读到这本书的缘起:

我知道维特根斯坦始于2008年8月12日。刚刚开始上网的我,在那天从网上得知了卡尔维诺与维特根斯坦,这两个名字。如果不上网可能要阅读许多书(比如罗素的书)后才会发现本书的作者。而网上由于已经存在推荐算法,你知道卡尔维诺后,就被推荐了维特根斯坦。我很想看这两位作者的书,于是,在8月14日,去了新华书店,买到了卡尔维诺的书,却没有买到《哲学研究》。最后8月26日,在晓风书屋才买到这本ISBN编号为9787100019774的中文译本。也就是说,从想读到在读,不是一天之内就能够发生的。当然最好的情况是,有一个电子书库,你搜索维特根斯坦的名字,1秒得到返回结果,他已出版的所有作品都数字化了,你再点击一下某个蓝色的按钮,一分钟后就下好了。【一天世界】的大前提是这个世界加速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人类千古以来的文化结晶被提炼到了极其高等的水平,一分钟书下来,一个小时读完一本书,世界在一天内便会终结。

我强烈的记得我在8月14日为了买《哲学研究》而去新华书店。并且在那里见到了以前的中学同学也在同一家书店内。我对她说出了维特根斯坦这个名字,这个【专名】当然就是指本书的作者,不过,当我在呼唤出这个对象的名字时,我没有转向它,没有想要指向它然后发出声音。这本书根本就没有在14日当天被我买到,书店里没有这本书的实体可以令我的手指去指涉。我的面部表情,眼神儿,身体的肢体动作都不能显示出我的心灵所欲求的那本书。甚至当我的嘴在还不习惯地说出【维特根斯坦】这个大名时,我只是在表达我自己的愿望。听到我话的那个同学,不知道我要表达的是什么。

历史上发生的对话是这样的:我的那个同学呼唤我的名字,我的名字有一个意义,这一意义所代表的乃是对于我这个人的呼召,我听到声音的呼召并回应。然后她问我来买什么书,我回答说维特根斯坦的书。她表示听不懂,然后聊起其它的话题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的观点,是把语言与行动交织在了一起。假如这个世界是被极其严格的因果律所约束,规定我在一天之内一定买到《哲学研究》,那么我必然在当天的书店内买到;又由于另外一个原因在当天我收获了和我的同学见面的果报。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这样一个语言游戏:我指着买到的书,对她说我来买维特根斯坦的书。我的面部表情,眼神儿,都指着这本书向她表示我说的词语的意思。她听到我发出的词,看到我的表情,并且看到书,跟着我重复了一遍维特根斯坦,点了点头。因此在【一天世界】的假设中,是各种极其合乎理性的事件的集合,每一件事都会有相应的语言游戏。

我在8月26日,看到这本书的第一天,被本书第二节与第十一节所吸引。【石块,石柱,石板,石梁】我如果不在场,当当只是看这几个词,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指令,也不知道要按照顺序递交这些材料。而在第十一节,维特根斯坦表示,词被书写或印出来时,词的应用没有清楚的被呈现,特别是在搞哲学时。像是“存在”,“此在”,“世界”,“一天世界”,这些专门化的词,在用来表达一个特别的意思的时候,已经不是日常自然语言可以直接处理与领会的了。

2020年的夏天,我又重新开始阅读维特根斯坦的这本书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