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闺塾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闺塾师》读后感精选

2021-01-07 04:08: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闺塾师》读后感精选

  《闺塾师》是一本由(美)高彦颐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闺塾师》精选点评:

  ●地铁上把结论部分读完,用官话说这本书是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历史上的女性文学现象。读完我更加觉得,无论社会结构如何,若真能把女人做到极致,你完全不用像个男人也可以活得很好。作者是国际关系学学士、历史系博士,是可以把高深理论和八卦完美糅合在一起的杂家啊。

  ●我觉得性别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不必去从绝对的二分立场去探究男与女,内与外,工作与生活,因为当我们从二分法的立场上去探寻男女历史的时候,必然将遭遇一个无法解脱的问题,这种二元对立的本身是在怎样的历史及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呢?

  ●叶小鸾,俞二娘···视杜丽娘为自我的再现。

  ●翻译很漂亮。虽然存在热评中说的一些缺点,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讨论好像都存在类似的迷局,和中国人自己的研究切入点、解读方式存在很大不同。有很多信息和视角对我来说还是很有趣的。

  ●作者通过爬梳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女文人的家庭生活与人际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似乎迥异于儒家意识形态的才女世界,其中女性通过知识,在明清商业社会发展出来的缝隙中展现出自身的能动性,流动力与相对的独立。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这种能动性不表现为一种和dominant-culture对立的counter-cultuer,而是取决于个体在不同关系中能够获得的资源和利用的条件。也就是说,传统儒家的父权家庭在明清的江南上流社会中表现为一种非控制的控制,Ko用这一分析对话五四以降的父权批判,强调明清中国的父权制度要更怀柔多元和动态,但却也因此更加难以催生出“女性”的抗争。

  ●看到的永远只是历史的冰山一角。隐隐感到,万恶的旧社会下压迫的女性也未必那么不幸。

  ●把什么蛋都扯进来就牛了。

  ●明末清初

  ●或者从阅读史入手也是一种考虑?

  ●说实话没怎么读懂,论证方式也不大喜欢,日后再议吧。。。

  《闺塾师》读后感(一):才女,切~

  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才女,有关才女的种种传闻,我都觉得做作而虚伪。才女是伪装成特立独行的讨好,是对人带答不理的撒娇小猫。

  你说这是嫉妒,也可以。

  在男人记述的历史里,才女更是一种符合他们想象的产物,美丽、柔弱、体贴、风趣……还会在来不及成黄脸婆之前香消玉殒,给男人留下无数写哀婉祭奠文章的机会。

  符号化的才女更可悲。

  《闺塾师》读后感(二):由苏mm推荐找来读的

  不知是我太挑剔,还是时世人心浮躁,我怎么读这本书,都觉得翻译实在是鸡肋,要是中文书,我铁定是不看的,因是英文译作,强打精神几次都重新再看。

  人啊人,术业有专攻,不能更敬业一点莫?

  喜欢此书者,从中间随便检一段开始看就好。若是读第一章,会累死,读第二章,会枯燥死。

  难怪有人说国外小说,非译文的不看呢。

  可惜了这本好书,有机会搞本原本的来看

  《闺塾师》读后感(三):今古女人

  五四對女學的妄斷造成的負面影響並非對過去,而是對未來。如果人們認為“曾經”的女性如此卑弱,那麼“現在”的女性但凡增獲丁點權利,便視之為重大的勝利。而結果卻是,中國女性在百年前後的地位,其實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這才是五四女學臉譜化的最大惡果。

  而從另一個方面看,本書的敘述並沒有根本上動搖五四女學對女性地位的論斷。因為當一個並不能從根本上有利於女性的體制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的時候,也是它的破壞性更具有迷惑性的時候。

  《闺塾师》读后感(四):有限的“好处”

  第一遍看: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第二遍看:好像有点道理

  第三遍看:每句话都有特别的涵义

  1、很多人纠结,为什么题目是闺塾师,而写的却不是闺塾师?作者已经在文章中阐述了其中的原因: “所有出现在本书中的女性,无论是妻子、女儿或寡妇,都通过她们的作品,互相讲授着各自的人生际遇。通过一代一代对女性文学的传递,一如巡游的塾师,她们超越了闺阁的空间限制,从而经营出一种新的妇女文化和社会空间。” 2、江南并不代表全国,上层并不代表全部,这两点作者在书中也说明了。只不过对五四史观重新思考的题目会让人觉得作者在挑战五四史观。。我个人认为,女性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是获得了非正式的权利,也拥有了一些特权,但那些真的只是少数。

  《闺塾师》读后感(五):如何书写妇女史?

  一部将性别理论与妇女史研究结合的典范之作,虽然性别分析视角稍显单一,但作者对原始材料的把握,流畅生动的书写,扎实的性别理论和突出的问题意识都让这本书读起来很过瘾。 热评第一的批驳点很奇怪,作者反对的是五四史观下对女性历史同质化政治化的研究。这种史观的矛盾之处在于一方面呼吁关注被压迫的底层人边缘人,一方面又根本不尊重人的差异性,不理解历史的矛盾性,将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渗入研究的方方面面,以至妇女都被塑造成了“被压迫的悲惨受害者”,这种历史研究视野下人不为人,只是没有血肉跳着僵尸舞的骷髅,何尝不是一种极大的傲慢与偏见? 作者也反复说明了,她所研究的群体只是妇女的一小部分。由于社会的局限很多底层妇女是没有办法留下足够丰富的材料的,但通过丰富的材料还原明末清初江南上层女性的生活图景,作者在每一章也都有基于性别理论讨论这些“看似自由的活动”背后儒家社会性别体系是如何被反复加固的,这不比那些将所有女性同一化的研究更有意义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