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阅读7堂课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阅读7堂课读后感100字

2021-01-08 02:3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阅读7堂课读后感100字

  《阅读7堂课》是一本由秋叶 / 秦阳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202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7堂课》读后感(一):看了那么多书,你真的会阅读吗

  

你是否也曾经历过“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痛苦?

你是否年初立下“今年读多少本书”的flag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下文?

你是否也有“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困惑?

说实话,这些困惑我都有。

前几天看到鼹鼠的土豆老师推荐了秋叶大叔的《阅读7堂课》,再加上之前读了秋叶大叔的《时间管理7堂课》《高效学习7堂课》和《写作7堂课》,了解大叔书中的内容简明扼要、方法简单易实施,所以毫不犹豫开始阅读这本书。

秋叶大叔不但是大学教授,更是百万畅销书作者,秋叶PPT创始人,知识IP大本营创始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习达人、工作达人和创业达人。

在《阅读7堂课》中,秋叶大叔介绍了七种高效读书方法,并使用案例详细说明的方法的使用,在这本书中,我终于找到了我一直关于阅读的困惑的答案。

01 你不是读书太少,而是方法不对

我曾经读书喜欢一个字一个字从头翻到尾,强迫症严重到我看《读者》《意林》这样的杂志都必须从第一页开始读,中间哪怕跳过一页我都没法继续看。

后来实在读书太慢,于是学习快速阅读法,强迫自己该跳过就跳过,练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读书速度提上来了,却又出现盲目追求阅读数量,阅读过程中囫囵吞枣、不知所云的困境。

那么,阅读到底应该“一字一字读”还是“快速阅读”呢?秋叶大叔说读书一定要有方法,没有掌握读书方法,盲目去攀比读书数量,其实是一种获得安全感的自我安慰方式,并不值得鼓励。

《阅读7堂课》向我们推荐了闲读法、抄读法、诵读法、仿读法、炼读法、逆读法、框读法、精读法、图读法和树读法十种读书方法,原来,读不同类型的书要用不同的方法,我们读一本书的目的不同,需求不同,所采用的读书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们要广泛涉猎,读各种各样的书,一千个读书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杂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多元思维,打开视野,让我们的思维从线性思考变成复杂思考,提升个人的思考维度。

02 尽信书不如无书

前两天看到一个郑爽问专家拔智齿能不能瘦脸的新闻,专家答复效果不明显,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已经把“拔智齿能瘦脸”当成了真理,甚至在我有一次拔完智齿后,就有朋友问我脸有没有变小,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例子。

那么我们如何辨识信息的真假呢?那就是带着批判思维去阅读。

首先,培养自己的“搜商”,遇到不确定的信息先搜一下。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供我们查找,遇到问题先搜一下,很多网友都会在看到一条不确定的信息时去亲自验证,并将验证结果发布网上,也会有一些行业专家针对虚假信息进行辟谣,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参考的依据。

其次,查找信息来源。一般来说,学术期刊,代表政府官方态度的报社电台等信息可靠度比较高,而一些网络营销号,没有名字的某知名专家发布的消息可能可信度就要相应降低了。

最后,结合实际,避免纸上谈兵。有些信息的数据可能都没有问题,但是却以偏概全;书上的方法经过很多人的亲身验证,确实是能提高效率的好方法,可是这些都不适合你,每个人自身的情况都不一样,当我们接触到新知识后,要学会判断这些信息能不能实现你的实际需求,如果必要,是不是可以做出相应调整。

03 用复利思维去阅读

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那他就很难做到坚持。给自己一个目标,可以是为这件事赋予很大的意义,可是这种目标一般很少,又需要很长时间去实现,所以一样很难坚持。

另外一种就是为一件事找到多元化的用途。比如阅读,当我们发现阅读不止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打开我们的视野,当我们将读过的书写书评、做思维导图、整理成PPT等形式发布网上后,我们还可以因此链接到同频好友,甚至作者本人,如果我们的输出频率高、质量好,我们也可以借此打造我们的个人品牌,当读者越来越多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付费课程,实现阅读变现。

这样,我们就赋予了阅读知识复利、人脉福利、IP复利和变现复利四种用途,这样我们是不是就更容易坚持阅读,甚至坚持输出,用输出倒逼输入,鼓励自己去阅读更多的书,获取更多的知识。

秋叶大叔在《阅读7堂课》中介绍了七种高效读书方法:读书篇、批判篇、联机篇、框架篇、赋能篇、复利篇和买书篇,七种方法相互结合帮我们打造坚持阅读、高效阅读、阅读复利的阅读框架,让阅读不再困难。

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和旅行、访谈、实践相比,读书是一种成本很低却能很大程度的帮你打开视野、了解世界的方式。樊登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生活中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所以,就是现在,拿起书本开始你的阅读吧,不要说没有时间,你所谓的没时间,可能只是因为你觉得这件事情不重要。

  《阅读7堂课》读后感(二):针对不同书籍的不同学习方法

我之前也分享过一些如何快速阅读的方法,但是有很多小伙伴留言问我,有一些大块头的书怎么办呢?

的确,速度法并不适用于那些大块头或者文学类的书籍,更多的是用于干货类或者工具类的书。而书的种类繁多,我们不可能用同一个方法去阅读所有书。那么遇到不同的书籍,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方法去阅读呢?

秋叶大叔新出版了一本《阅读7堂课》,在这本书里,秋叶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给出了不同的阅读方法。10种阅读方法几乎涵盖了所有品类的书籍。

比如在我们休闲的时候,拿出一本书,目的是为了消遣放松。所以这个时候不必拘泥于用什么方法阅读,只要能够让大脑休息即可。不过休闲消遣类的书籍也并不是对自己没有帮助的。阅读这样的书籍,可以让我们大脑获得放松,了解当下流行的趋势。并且当我们换一个领域的书籍阅读时,容易迸发出灵感和创意。

而像是经典名著类的书籍,遇到金句或者非常好的片段,我们可以用边抄写边诵读的方法。这个方法虽然很传统,但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我们用笔来记录的时候,这些美好会在我们的记忆里留存。

像是诗歌和散文这一类的书籍,需要有很好的节奏和氛围的。所以有感情的诵读是最好的方法。

除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书籍之外,其他的书籍秋叶帮助我们通过5个步骤来阅读。

第一步:提问题,建立初级框架

当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时,更容易在书里找到答案。所以我们在阅读之前,可以先写好一个问题的框架。当我们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也代表着我们理顺了这本书的结构脉络。

写下几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这本书里面有哪些观点?

作者用哪些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这本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作者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一本书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先提出问题,再将精力聚焦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上面,那么我们阅读的效率将更高。

第二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带着批判思维

带着批判性思维阅读的好处,就是能够客观的认识一本书,而不仅仅是跟随着作者的思维和观点。

有一句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有时候同一个主题的不同作者也会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关于习惯的养成这样的书籍。《微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提倡一直坚持微习惯,才是能够养成习惯的重要法则。而坚持微习惯的法则之一就是不要渐渐地加大任务量。而《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本书中,作者将习惯的养成分成三个阶段:“反抗期” “不稳定期” “倦怠期”。在反抗期时,作者提倡通过微习惯开启行动模式。而到了不稳定期,要渐渐地加大任务量。

所以如果我们不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那么我们不知道该听从哪个作者的观点,那么我们读了很多书也还是没有收获。

所以通过批判思维去读书是带着自己的头脑去阅读。让我们可以公正客观的了解作者的价值观和观点。并且了解到这些知识需要应用到什么样的场景和什么样的情况之下。这样的阅读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第三步:精读

精读是从不同的维度去读。并且把一本书里的知识点,连接到整个知识体系当中。

比如说像《刻意练习》这本书。整本书都在介绍刻意练习这一个方法。所以这个方法在整本书中的介绍是非常全面的。但是也有很多书里面很粗略的提到一个方法,但是我们并不能把这一个知识点仅仅放在这本书里面学习,这样的话我们学到的知识并不全面。

比如很多书都提到过费曼学习法。但仅仅是将费曼学习法简单的介绍。如果我们真正想了解费曼学习法,就应该把这一个知识点单独提出来放到网上搜索,或者找到所有费曼学习法相关的书籍综合学习。让这个知识点自成体系。

这些都属于精度模式。精读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点在一本书中的解读,而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解读。

所以精读一本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了解这一本书,而是将这本书里面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做链接。让我们能够从多角度去扩展一本书里面的知识结构。

第四步:图解归纳

当我们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可以用思维导图或者视觉笔记等等方式,把一本书的结构脉络画出来。这个过程是回顾的过程,如果遇到停顿的地方,可以回过头去再次回顾知识点。

这样作图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对这本书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将一本书的知识或者一个知识点在体系中的位置串联起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吸收和内化这些知识。

而且图片是比文字更能够吸引我们的视觉注意力的,更容易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记忆,也对于日后的回顾更便利。

第五步: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构建知识体系最好的方式。因为可以把一个知识从不同维度不同作者的观点里整合起来。帮助我们从不同面去了解一个知识如何应用到我们的实践生活中。

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角色代入到书中观点。或者把书中知识结合自己的实践去总结经验。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吸收和内化知识。

而且同主题的书籍可以帮我们建立起知识结构体系,让我们的知识点串联成线,最后结织成网络。

秋叶在《阅读7堂课》里面不仅仅是给出了10个阅读方法,还从如何理解吸收知识和如何学以致用两个方面给出了解答。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里面很多方法不仅仅可以应用于读书,也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很值得大家去阅读和学习。

欢迎关注益菲读书,更多个人成长类的干货分享给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下面留言,我都会尽力解答。

  《阅读7堂课》读后感(三):《阅读7堂课》:如何变成一个厉害的人?用三种方法,事半功倍

  

关于读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认识和见解,有人认为读书就是纯粹为了愉悦;有人认为读书一定要有用;有人认为读书要有一定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也可以说这些说法都不完全错,但也不完全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书无非有以下常见的目的: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不断增加个人的阅读,提升能力;改变思维,从而变得睿智;为了打发时间,找点事做。

这些读书目的都说不上错,也可以说只要是根据意愿听从内心的决定,并能从读书中获得乐趣,那么读过的书就是值得的。

正确的读书方法,令读书效果事半功倍

《阅读7堂课》的作者秋叶大叔认为:无论是掌握特定知识而追求的“刻意之用”也好,为了“无用之用”的消遣也罢,只要符合个人意愿都是匹配的。

只不过要讲究好的读书方法,书中提到了闲读书、抄读法、诵读法、仿读法、炼读法、逆读法、框读法、精读法、图读法、树读法十种读书方法。

这些读书方法不仅能提高效率,也可以为以后的主题阅读打下基础。

也可以说这些读书方法,可以根据书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读书方法,只有以不同的书,采用差异化的读书方法,才能越读越厉害。

这十种读书方法都很实用,我以仿读法、炼读法和框读法为例,来分析一下干货类、励志类和社科类图书应该如何读。

仿读法要时刻进行联机

仿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模仿,这里的模仿是指内容的模仿与角色的模仿,它比较适用于干货类书籍。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读一本书或读一个章节时,可以先假设一下这些知识是否能够应用,然后设置一个应用场景。

这样做的好处是,相当于于变相做到了一边读书,一边践行,另外还可以模仿案例,将书中的方法进行演练。

拿《阅读7堂课》来说,我们就可以仿照《写作7堂课》的方法来延伸阅读,因为它们之间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当我们之前读透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相似的底层逻辑,将所有读过的书进行联机。

比如说联机可以是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可以是从一个细节到整体的延伸,当模仿变成习惯的时候,就变成了刻意练习的习惯。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还能加深印象,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可以说当我们读完一本书时,就能直接上手运用了,真正做了到灵活性与知识性的结合,自然也就离变厉害越来越近。

炼读法先要逐步提炼内容核心

炼读法与跳读有点接近,这是因为很多励志类书籍,要么心理励志要么鸡汤类,很多都是鸡汤与干货形式的结合,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提炼重点。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书中可能很多的案例与故事都可以粗略进行跳读,而真正的方法论才是我们要学习和阅读的重点。

比如说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本书能帮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案例或故事的作用以及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弄清楚这些因素时,就能快速提取出重点内容,很快实现快速阅读,而这种阅读方法既有效率,也能更好地掌握从书中学习到的知识点。

不过这样读书的要点是先要具备快速找到书的中心思想,以及要理清哪些是主要知识点,哪些是辅助知识点,然后根据个人的知识诉求,进行灵活掌控。

框读法拆解完框架再去读

所谓框读法就是框架式阅读,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整本书先进行框架拆解,可以用2W1H的模式。

简而言之,就是将整本书像文章一样进行拆解,可以从作者简介、序言、目录中进行提炼整本书的重点。比如说这本书的框架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通过哪些方法来阐述,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读书之前用框架思维进行拆解,很快就能知道本书的重点在哪,重点章节在哪,针对于各个章节的内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阅读。

当明白这些时,不仅能实现快速阅读,也能将书读透,理解更深刻。

百合总结

实际上在《阅读7堂课》中不仅仅提到这三种读书方法,还有另外的七种方法也比较实用,只不过这三种对于工具书来说是比较落地和适用性比较广泛的。

其实也不仅仅是工具书,对于一些框架比较明晰的小说类以及哲学、心理学书籍,很多底层逻辑以及读书方法都是可以通用的,只是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进行微调即可。

也可以说对所有书籍来说,无非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它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一般来说怎么做,也就是解决问题的部分是重点。

另外的部分可以根据个人阅读的需要,以及个人知识诉求进行灵活掌控,但大方向上阅读方法不会偏离太多。

秋叶大叔也在《阅读7堂课》中提到,所有读书的过程都要经过消化、内化、输出的过程。也可以说当知识当成我们的能力,最后来支撑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为自己不断赋能,从而越变越厉害的过程。

今日话题:关于读书你有什么困惑?欢迎留言

  《阅读7堂课》读后感(四):2021年,是罗振宇不行了,还是知识付费不行了?

  

2020年12月31日,喜欢知识付费的人们,打开罗振宇跨年演讲之前,人们用心理学里的催眠技巧暗示自己:不当焦虑的买单者……不当焦虑的买单者……不当焦虑的买单者……

也不知道是催眠术真的显灵了,还是别的原因,今年的罗振宇虽然还是罗振宇,但大家感觉似乎也在看一场表演。

有网友总结:一个中年老男人,说着自己都不相信的话,试图让所有人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是的,罗振宇之流开辟了一个以前并不存在的市场——知识付费。然而多年之后,人们一边认同罗振宇贩卖焦虑,一边焦虑地掏钱,买别人拆好的书,和别人讲好的课。

今年的疫情,中年人们发现:WC,我天天知识付费,结果我还是原来的我,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被离职的我。

今年,一个小小的病毒让全世界陷入停滞,也让中年人们发现:知识付费所强调的高效学习、高效读书,完全是个骗局。

到底是谁不行了?知识付费or罗振宇?

新年第一天,我带着“读书都不行了,还能怎么办”的焦虑,读了秋叶老师的一本书《阅读7堂课》,发现:学习,尤其是对陌生知识的学习,根本就不存在高效之说。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Noel Tichy)关于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学习区,在学习区里,知识和技能都是我们能懂但不太懂的,属于那种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高度,充满了新颖和挑战。难度不够,我们就进入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我们容易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不知不觉死去。难度过大,我们就会进入恐慌区,在这个区域里,我们根本理解不了我们在做什么,于是放弃。

知识付费的目的,是让人“舒服地学习”,所以它需要降低难度,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或者简化到所有人都能听懂看懂。然后,用一些生搬硬造的词语和排列来给你“有收获”的感觉。然后让你达成一种学习后的满足,让你“快乐高效学习”。

然而,这种“学习”真的能学到东西吗?

中年人的滑铁卢告诉你:

因为:学习,尤其是陌生领域的学习,从来都是先苦后甜的。

秋叶大叔说:学习,首先要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

比如:

自然科学领域,你要学数学,首先要学习加减乘除,然后才能学代数、几何、高等数学。

加减乘除难吗?不难。但小学一年级的我们,学这个玩意儿学到自闭。从此以后,多少善男信女对数学抵触到不管有没有用,大家就是不相信数学有用。

社会科学领域,你要学写新媒体文章,首先要知道,写好新媒体文章,要知道选题、标题、文章架构。只按照传统只注重文章架构,你写出花来依然没有人阅读。

选题、起标题、了解爆款架构难吗?难,因为你不会,就觉得比登天还难。读了好多本教你写爆文的书,缴费上了多少课都没用。因为你脑子里没有框架把你读过的东西串联在脑子里,随用随取。

框架哪里来?秋叶大叔说: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基础书籍,这类书叫硬书。他们的特征是:

- 经典:凡是学这个领域永远躲避开的书

- 知识点密集,有阅读门槛

你怎么读都读不懂了,要怎么学习、提炼呢?秋叶大叔提出两个办法:硬书硬读、联机阅读

所谓硬书硬读,指的是绝不能用任何技巧,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因为本来就难读,所以一切速读和高效记忆的技巧在这类书面前,都会让人产生挫败感。按照正常速度读都读不懂,还要提速?这不是硬要制造车祸现场吗?

秋叶大叔对硬书硬读提出一个很让现代人吃惊的方法——抄书。没错,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光读还不行,要把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一遍。

在当今一年都写不了几个字的年代,要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地抄书,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跟你说实话,真不是开玩笑。

作为编剧,关关曾请教一个头部编剧把剧本写好的秘笈。他给我的建议是:用纸笔抄四大名著,或者抄莎士比亚。我当时就惊呆了。你不教我技巧,不给我介绍大导演大制片,你要我抄书?光《红楼梦》就接近100万字的体量,我要抄到什么时候?更何况,抄完了是能写好故事还是能剧本大卖?

我这么焦虑,光想着剧本大卖,自然不会听他的了。直到今年,因为疫情我实在闲的没事了,就拿出编剧届明灯《故事》这本书,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结果,我突然感觉,以前的我写的东西,纯属垃圾。那是种什么感觉呢?一个初三的学生,看着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掰着手指头算2+6等于几,初三学生在心里骂了句,榆木脑袋。但是,如今的我,看电影、看剧和写东西的眼光,真的不同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上学时流行的话,今天依然有用了。

抄书过程中,你不光在一点一滴吸收知识,还需要同步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那么,不会总结怎么办?秋叶大叔说:你可以试着联机阅读。

联机阅读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抄作业”。关于联机阅读的具体细节,关关在这里卖个关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去买一本秋叶大叔的《阅读七堂课》去仔细研究一番。因为,我怕我把作业做好了,你们光顾抄我的作业,没有进行我要介绍的下一步。因为,抄来的作业,知识不是你的,是写作业那个人的。这也是为什么单纯的知识付费并不能让你学到知识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第二部分:建立框架后,如何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画人一样,先把骨头都画好,下面我们就要填肉了。

给知识架构增添血肉,要学会一个方法和一个工具

一个方法:主题式阅读

所谓主题式阅读,就是围绕同一个内容,寻找8本以上的书进行阅读。这里不是要你一起读,是要你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里阅读同一主题的书。

还记得吗?在第一部的时候,你已经有了一本类似字典一样的工具书,了解了领域知识的全貌,建立了简单的知识架构。主题阅读时,你要通过不同书籍角度的碰撞和观点,增加你的知识储备。

对任何一个主题来说,不同书籍的角度和内容不同,不同作者的关点也参差不齐,你需要将这些观点罗列出来,找到其中的关系,并放入你的知识体系中去。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

书怎么选? 怎么找关点之间的关系?如何放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选书其实很简单。豆瓣评分是一个刚性指标。虽然现在的豆瓣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纯粹了,但它的评分依然是你选择书籍的最重要指标。

有没有比豆瓣评分更好的选书标准呢?有!找你要学习这个领域的大咖、前辈,说明你学习的目的,让他们帮你推荐好书。有业内人士带领,是学习里难得的窍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行业大咖领路,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豆瓣评分是个不错的金标准。

那么,要如何找观点之间的关系,并放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呢?这就需要我们接下来要讲的“

一个工具:思维导图

简单地说,思维导图可以理解为树状图的翻版。它可以很清晰地展现出观点和观点之间的关系。下图就是我为《阅读7堂课》和这三篇文章画的思维导图。这样,我就会知道,关于秋叶老师的《阅读7堂课》我需要写3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什么内容。

如果这本《阅读7堂课》是我用来做框架的工具书。那么接下来,后面我就要再找十本关于学习新知识的书,来填充三项一级标题后面的内容。

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你就会发现,有些内容和观点是可以合并的,有的内容和观点是相悖的,有的分类是不妥帖的。于是,该合并的就要合并,观点不同的要去找更多信息去验明正身,分类不妥的要重新分类。这就是知识架构的填肉过程。

如果这本《阅读7堂课》只是我用来进行主题阅读填肉用的。那么,我就要把这里面的内容通过合并、拆分等方式归到我自己原有的框架中去。这个过程,一来可以帮你再次加深对框架的记忆,二来可以再次检验框架,三来可以帮你理解这本书的内容,让你无需记忆就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

当然,如果你读过这本《阅读7堂课》就会发现,我的这个思维导图,和秋叶老师的《阅读7堂课》目录逻辑完全不同。我是做了取舍之后,用自己的理解归纳出了三个主题内容,因为这本书是我的“新知识学习”系列的主题阅读书目,上面的思维导图,最终归宿是我对“新知识学习”框架中。而且,只有经过取舍,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拿出来,并用自己觉得最简单词句总结出来,才叫吸收。

所以,有时候我们读同一本书,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如我这样一个逻辑一个逻辑给大家展示,大家依然有自己读一遍《阅读7堂课》的必要。

其实,思维导图就是成人版的记笔记。那么现在请跟我回忆一下,你上学的时候有没有沉迷抄板书?看着一只只被你用过的笔没水,你就觉得老师讲的都进了你脑子里——这么多笔都被用没水了,我还没学会?

其实,一到考试你就会发现,不,你的笔没水了,你的知识也没有被记住。为什么呢?因为老师有老师的板书逻辑,那并不是你自己的逻辑。

网上随便找的,如有侵权,我先道歉

网上有很多字迹隽永的笔记,一看就是抄的什么东西,就像我们小时候抄板书,密密麻麻的,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个人学习好认真。可我每次看到这种笔记就会笑,因为这个人典型地并没有理解他记下的内容。因为那是别人的逻辑,不是内化成他自己的逻辑。别人的逻辑,换个人是记不住的。

所以,如果你的思维导图和某一本书的大纲、目录一致,请你合上书再整理一遍,把它变成自己的话,然后贴到它在你的框架种本该待的位置上。这些知识才是真正完成了内化的过程。

第二部分讲完,我们就完成了知识架构的搭建、知识体系的填充。下一次填坑文章,我们要解决读书、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实践。

我是关关雎鸠,潜伏在电影学院的医学生,日常写故事,读书,看剧,看电影。希望你和我一起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