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宇宙为家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宇宙为家读后感摘抄

2021-01-12 03:2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宇宙为家读后感摘抄

  《宇宙为家》是一本由斯图亚特·考夫曼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为家》精选点评:

  ●看看

  ●翻译太差

  ●很有情怀的一部书,以整体论来看待生命,不过由于我没看懂,也就不去赞同书中的观点了

  ●翻译有点彪,内容倒是很丰富的。

  ●详细地介绍了“自组织”及相应的“进化”理论,生命的产生和进化远不止“自然选择”那么简单!书写的很不错,不过一些假装文艺语言风格的翻译很蛋疼。

  ●一本放了许久早就应该认真读完的一本书,这是关于复杂系统非常好的一本科普,整本书的核心是: 大自然赐予我们免费的秩序,生命起源于集体的自我催化。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可以试试看。

  ●自组织理论。将我们的存在视为必然。不一定是真理,但很有趣

  ●没看完 看不完

  ●..

  ●是与《生命的跃迁》那本同读的,本想刚好可以互相对照加深理解,但与那本相比明显感到了这本的缺陷。首先是形而上学模型的建立(既:自组织必然在介于混沌与有序之间的边缘状态自然发生,适用于一切复杂系统,包括社会形态)。按理说这只适合用作辅助思考的工具,而非断言,但作者整本书一方面是在论证这一模型的“万能”,另一方面却又在用这一模型解释生命的必然出现,明显是一种循环论证。此外,主要观点的叙述也比较冗长又多次重复,我不怀疑作者作为研究者的学术能力,但这种哲学性的甚至近乎“自然辩证法”式的努力,是另一种盲目(跟多年前流行的那本《失控》是一个毛病)。而《生命的跃迁》对于追根究底则处理得很好,纯粹就事实来一步步解释,而非通过模型假说来演绎。总之,快速翻了下后面部分,选择弃了。

  《宇宙为家》读后感(一):复杂性科学的普及读物

  该书是一本偏向生物学的书,也是一本复杂性科学的普及读物。它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除了自然选择之外,自然界另外一种进化的途径:自组织。作者还研究了生命的起源,这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生命观。

  《宇宙为家》读后感(二):好书

  宇宙为家的确是一本好书,一本不可多得的关于生物学深层次思考(即内省)的好书。语言风趣、幽默(也有译者的风格)又不失科学的真知灼见和大胆猜测,是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的通观,其中提到的自组织理论,新颖独特而耐人寻味,能激起读者强烈的求索欲望。“催化闭合”是自组织理论解释生命起源的关键概念。我可以这样说“斯图亚特·考夫曼是催化闭合大师,是生命起源大师”。

  《宇宙为家》读后感(三):跨界

  大约四,五年前,读肉唐僧推荐的这本关于复杂性理论的科普书,咬牙啃下,完全没懂,抱怨说:看到腺嘌呤鸟嘌呤就想唱月朦胧鸟朦胧。一向刻薄的肉唐僧宽容地回一句:文科生嘛。我工科好不好?科学界两种思潮,之一:传统科学已经功德圆满,之二:科学向复杂性综合性发展,空间巨大,研究方法是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结合,对象包括生命生态市场经济社会政治理化天文等一切系统,未来科学需要跨界人才。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是适应潮流的,我猜。

  《宇宙为家》读后感(四):生命起源的研究和猜想

  

Stuart Kauffman的《宇宙为家》(At home in the univers)发表于1994年。讲的是生命起源的研究和猜想。地球最早的生命迹象出现于34.5亿年前,那是地壳冷却到足以支持液态水之后3亿年。那段时期的古老岩层中发现了形态完好的细胞(蓝菌化石)。以前,我看过一本英文原版的《Cell》,上面也讲了生命的起源,是说有复制能力的DNA/RNA不断复制,最终形成了生命。但是,DNA/RNA在试管中并不能进行拷贝。而且,没有校正酶的作用,很容易产生碱基突变,造成突变减损。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化学系统。当一道化学汤的分子种类超过特定的临界数目时,一个自我支持的反应网络,一个自我催化的代谢机制就会突然出现。作者认为生命的出现是复杂化学系统里的自然的相态转变。为了帮助理解,作者举了一个随机图样(random graphs)的游戏。由一组点和线组成。每次随机连接两个点。改变线和点之比时,统计学行为非常规则。当线和点之比超过0.5时,相态转变就发生了。会突然出现巨人集。当以曲线表示最大结节集的规模随线和点增加的情况,得到S形曲线,而且,点的数目越大,这个曲线越陡峭。那么,在一个化学反应系统中,当足够数目的反应得到催化时,一个巨大的催化之网就会突然成形。而这个网络是自我催化自我维持的。所有的活物似乎都要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复杂性,低于这个限度,就不可能存活,延续。最简单的自由活细胞是pleuromona,其基因数可能是数百或数千。作者还认为,生物圈是超临界的,而细胞是亚临界的。进食和消化,正是我们自身保护,不受超临界分子多样性伤害的需要。

  《宇宙为家》读后感(五):复杂性理论:一件趁手的“兵器”

  有些朋友曾经询问我对于赫拉利《人类简史》一书的看法,那时我只能说自己还没有达到能够批评这本书的层次。

  虽然有不少人可能仅仅因为它畅销就反对,然而,绝大多数还是并没有深入理解了这本书的含义,就隔靴搔痒地批判。例如,有人对于书中关于人类善于运用想象进行构想,因为可能会导致一直虚无主义的理论,从而展开批判。也有人对该书提出农业是一种骗局,从而批判作者呼吁大家回归到采集狩猎社会……

  对于一种理论或者观点要加以评判,我遵循的是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所说的“拉波波特法则”(见我的文中《训练哲学思维的12件思考工具》)。简单地说,批评的第一步是清晰、中立地重述对手观点,这是很多批评者难以做到的。其次,才进行接下来的几步:2)列出所有自己同意的部分;3)告诉对方你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4)提出一句批评。

  而要能够切中要害地批评一个人,我认为,还必须得理解了这个人的理论“底牌”,也就是他/她的思想来源。这也可以对应丹内特第一条,就是先理解对方。

  以《人类简史》来说,要批评赫拉利关于智人“残忍”地扩张至地球各个角落的观点,你得了解一些人类迁徙历史的研究,比如至少读过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和卡瓦利-斯福扎的《人类的大迁徙》,或者更新一点的来自分子人类学的证据,如大卫·赖克的《人类起源的故事》,才至少和赫拉利站在了一个水平线上。(见《人类起源,还欠缺中国浓重一笔》)

  要批评其关于人类用想象构建社会、宗教、货币的观点,你还应该了解一下认知科学中的“心理理论”,比如罗宾·邓巴和丹尼尔·丹尼特的“意向性理论”等。关于农业的骗局,你至少应该知道赫拉利的推理来来源于演化生物学中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的理论延伸。当然还有关于行为科学的理论你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其理论底色。

  有了这些至少是1970年代以来各个领域里的”知识大融通“(EO·威尔逊语),并能将其融会贯通并从智人这个角度来看待自身,赫拉利是成功的,也正是他能够如此畅销的原因。

  如此了解了赫拉利的知识背景(不一定是全部)后,我们才有了批判的底气。比如当我学了演化心理学和演化生物学后,才明白了这个学科所面临的困境和遭遇的批判(见《演化心理学讲的不过是个原来如此的故事》),知道了基因和行为之间复杂的关系,绝不是单向的决定关系,而是文化与基因的协同演化。因此,只有通过挖掘其理论根基,从而才能在批判对方时击中要害。

  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非要围绕着批判某个人来进行,是在你阅读范围越来越宽、知识积累越来越多的时候,逐渐发现原来所“暂时”相信的理论缺陷,并开始对自己原先所接受的东西进行反省和自我批判,缺乏这样的反思能力,势必堕入到自己所设定或其他人所给予灌输的理论窠臼中。

  前几年读塔勒布的“不确定系列”《黑天鹅》、《反脆弱》以及最近的《非对称风险》,总是被这位黎凡特裔的壮汉所震撼,但一直以来不知道如何把塔勒布的思想纳入到哪种知识框架中而苦恼。塔勒布自称是恩披里克、休谟等一脉传承的怀疑经验主义,其使用的数学工具并非我能明白,也很难放入到传统的知识学科中,哪怕是最新的认知科学、行为科学也都沾点边但又明显不同。

  直到最近阅读了斯图亚特·考夫曼的这本《宇宙为家》后,才了解到了塔勒布的思想“底色”:复杂理论。因为经济运行、生物、以及大脑都属于复杂事物,因此要研究这样的复杂事物,并不是原来各自学科里的单一(二)几个变量调整,建立一套模型就能够解决和了解清楚的

  塔勒布“不确定”系列书中,所集中批判的就是经济学领域里的传统模型,因为并没有意识到经济的复杂性,导致了08年的经济危机,塔勒布的“黑天鹅”正是复杂系统崩溃的典型状态,而其提出的“反脆弱”一词,虽然塔勒布本人说英语里中因为找不到对应“脆弱”的词,才自造了这个词汇。然而在复杂理论中,塔勒布的反脆弱(Antifragile)就是Robustness,中文中有将这个词翻译为“鲁棒性”的,有翻译为“强壮性”、“强健性”的,都是道出了在复杂系统中,一些事物反而能够抵抗住环境的不确定和变动,从而茁壮成长。

  当然塔勒布的理论也不仅仅在于复杂性理论一种,但至少我们发现了其中大部分,只有当对于复杂性理论反思批判时,我才有能力再来批判塔勒布,目前还不能。

  考夫曼自称是生物学领域里的“异端”,就是胆敢(虽然谦虚地)挑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尤其是目前几乎是大半数生物学家所坚信的:自然选择造就了万物。考夫曼不是否定了自然选择理论,是指出了自然选择的不足,不足以解释生物的起源和创新。

  关于这一点,正好前一段时间读到了来自生物学家安德烈亚斯·瓦格纳的著作《适者降临》(见我的评论《达尔文的“痛风”及演化论的最新修正》),正式通过胚胎学和蛋白质等研究,瓦格纳也从这方面否定了自然选择在“创造”能力上的不足,突变从何而来?也就是说,所谓“自然选择”,一定得先有可选的东西在那里排着,等候自然之手去选

  瓦格纳指出,自组织性、标准化、组合网络和坚韧性就是“创造”的本源,通过这些创造出生命之后,自然选择才选出最适合当前环境的。

  比瓦格纳出书早的考夫曼,当然算是他的先驱了,是这个异端将“复杂性理论”订在生物学家的教堂前,才有了瓦格纳等人的理论。在《宇宙为家》中,考夫曼认为,自组织可以与自然选择并列,成为生物演化的动力。根本不是什么基因、DNA这些,只要化学物质能够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代谢网络,生命就能够在此出现。

  近些年古生物学家对于海底火山口附近古生菌的研究,似乎为这种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证据,在深海火山口的温度梯度以及丰富的代谢方式,让自组织理论更加可信。具体可参见肖恩·卡罗尔在《造就适者》一书中的回顾。

  考夫曼的贡献还在于提出了一个可以对复杂性事物模拟的“NK模型”以及复杂适应系统,这个理论目前对于经济学和管理学已经有了一些影响(如哈耶克、阿罗等人),在自然选择、广义适应度所占据主流的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领域里,我们看到在考夫曼之后,还有瓦格纳那样的“异端”,但依旧是少数。

  脑科学以及相关领域里,目前的主流还在认知模块化和可塑性之间的辩论,还在找出行为和心理的具体神经回路,尚较少关于复杂性理论的研究进路(马文·明斯基的《心智社会》勉强算上一本)。更不要说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复杂性还算是新生事物,研究人际交往社会的复杂性,以及文化领域里,考夫曼自己设想了一些,但仍旧等待后继者出现。

  现在,至少在读到演化生物学相关的著作时,我们可以在所有提到“自然选择”的段落和句子中,用“自然选择和自组织性”这个短语来替代,谨防上当。比如,当有人说,某种突变性状的出现,让具有该性状的个体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提高了适应度。我们可以转化为,由于自组织导致某种性状突变的个体,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提高了适应度。

  有了复杂性理论工具,我们就能够轻易地批判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盲眼钟表匠》里所坚持的渐进演变说,重新发觉道金斯所批判的古尔德提出的“间断平衡说”,也可以用来检视斯蒂芬·平克、戴维·巴斯等演化心理学家的理论基础是否牢固。

  复杂性理论,这件兵器(暂时)还挺趁手。

伯爵书单(comtebooks):纯思想,不流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