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童话读后感1000字
《意大利童话》是一本由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6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大利童话》精选点评:
●**
●喜欢封面!SOMEWHERE IN TIME
●有些美好万古长存
●回家的路上看的
●以前就有读过 才发现是卡尔维诺的 难怪当时就觉得这本童话不是给孩子看的
●2014.07.20 1.所谓脑残粉就是,看到就想给五星。2.奇幻美好。
●欧洲童话都差不多,ps我不喜欢硬皮书啊,不适合枕上看
●可以
●读的是连环画
●大家要看千万看黄皮上下册,这个集子收少了60篇左右,搞得我贪便宜,买完又恼火
《意大利童话》读后感(一):逻辑与想象力调出的美味意粉童话
大多数的童话,都很有想象力,却禁不起问几个为什么。
大多数的科幻故事,也颇有逻辑。
卡尔维诺讲童话故事,好像一个精灵的大厨,你不知道意粉其实是加这些才地道够味给力阿。
这碟逻辑与想象力调出的美味意粉童话,
有人吃出了伤感,有人吃出了讽刺,有人吃出了温暖,有人吃出了幽默......
你呢?
《意大利童话》读后感(二):有趣不枯燥
一直喜欢来自纯民间的各民族传说呀故事呀史诗呀什么的,大学时修段宝林、屈育德二位先生的民间文学课颇为带劲,还因此曾有过考钟敬文先生研究生的一闪念,所以这类读物差不多都翻遍了。
伟大的卡尔维诺搜集的这几十篇小故事当然不肯放过,断断续续读了有小一年--大都是插别的书的空子看,和儿时以及记忆中的天真童话有相当的距离,三段式依旧,但其内容中充满复杂、狡诈的人性较量,绝非简单化的真善美以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常常是好逸恶劳、奸懒馋滑的男男女女们颇受眷顾、好运连连,读来倒不枯燥,颇有趣:-)
《意大利童话》读后感(三):有趣的细小
这不是一本难读的书,随便何时信手拈来,填充每一点时间的空余.
读到兴头,拣一天入夜,就着台灯,拾起纸笔,乘兴涂鸦,拾掇零星罗布的灵感细处.
挂画的墙后惯于滋藏是非.我想遮蔽那堆放蝰蛇和盛血小锅的暗橱处的画一定是歪斜着转半周,生涩的向右上方打开的.伯爵妹妹和国王卧室两枚心性暗合的画彼此相守着一方暗道,沉甸甸的木框里该是各自主人的肖像各自为阵.女孩儿膝盖着地倚着暗道向外张望时,陌生房间里的画儿由一边平移着推开,半遮半掩着身后的窥探.它们先入为主的告诉我:一定是这样的.
贝奈文托的核桃是一个满是女巫的木桶,看到这个就觉得格外温馨,好比petter pan树根下的住所或者Mr Mole的小窝.
还有两个瞎眼的老婆婆,共用一只眼睛,歪歪斜斜的争夺后延伸开一片喧闹的花园,皱巴巴的长手捧着眼球颤巍巍,疯长的花草泼溅很厚实的块色,该是很好看的.
《意大利童话》读后感(四):譯木成林,譯本遭閹
译林版《意大利童话》(ISBN=7806575537)批判
平坦洁白的纸张源于植物纤维,为此,文献学背后总可以找得到植物学的影子。学术史上的名言“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就用扫地者和落叶之间不断延宕的关系,来展现出古典时代维护书籍的技术观念已经抵达的精微境界。尽管古典经验未必能与现代语境自由兑换(皓首穷经的学术范式早就被认为与神话一齐坠入历史深渊;而十年一剑,乃至呕心沥血毕其生于一书的旧闻也为无数个著作等身的近例所嗤笑),但当下繁荣的书籍生产、书籍质量及内涵依然与植物学脱不了干系:在这个地上森林锐减的年代,纸上森林的生产速度远比热带速生林更为迅捷。可以举译林出版社为例,它以外国文学作品方面产量大、速度快、频率勤著称,更是把上文提及的“速生林”隐喻写进了社名里。
不过,隐喻得服从修辞学的内部逻辑。高产量的“译林出版社”,这名字在逻辑的放大镜下细看却有些大不妙:用“众木成林”来透析,“译林”是“译木”——而非“译本”的森林。在象形即隐喻的层面上,“木”与“本”之间是一种阉割、阙漏、篡改或拙劣模拟关系。这意味着一个时间与效率的古老原则依然有效:产量与质量是守恒的两面,质量成为产量飙升的必然代价。
试举一本书证明译林社正在生产“译木”:该社2003年5月所出《意大利童话》。单册精装,收入144个故事。经考察,同名同书在同一个出版社曾于2001年9月以“卡尔维诺作品集”的名义刊行过,精装二册,含有200个故事。同样的书名(前者未标有“选”字),厚薄不一而接连着出版,不由不让人对古训“遇林莫入”所蕴涵的那种逡巡与狐疑颔首称是。
按本书原名为Fiabe italiane,意为意大利民间故事。上个世纪中叶,意大利巨匠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花费整整一年时间,精心遴选出两百篇民间故事,出版后即得到好评,印行数千万册,风行世界,被誉为“格林童话第二”——198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的全译中文本(自英文转译)时,即由此遵循格林兄弟的汉译先例,将“民间故事”对应为“童话”。(其实,比“童话”更接近“民间故事”的,有“昔话”一词。日本民俗学者关敬吾曾暗示过这个能指优于“民间故事”)这种先例事实上并不符合学理:童话是儿童作家的作品,面对现代儿童读者,遵循儿童文学与文艺学的美学原则;而民间故事是民间口头文化的遗存,面对传统社会中的每一个体,后经学者搜集写定为文本,与民间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相表里。
我们也许不能苛责,要求十多年后译自原文的新译本一定要将前一个译本的纰漏悉数改过来,因袭传统与遵循习惯的保守主义书名策略也可以保障利益。并且,在封面上,新译本对责任者的性质采用了不同于旧译的界说,或许可以认为新译本并非没有一点向善之心:在2001版的封面上,标为“卡尔维诺 著”;而在2003版的封面上,标为“卡尔维诺 收集改写”;均不同于上海译文版所署的“采录选编”。此举不管是否要有意突出编者的作家身份,但事实上除“采录选编”之外的那两种表述,非但没有更契合书籍的性质,反而是南辕北辙。
因为卡尔维诺曾为《意大利童话》撰有近一万七千多字的序言,他用学术语言详尽地叙述了这些文本所展现的意大利性,以及他遵循德国格林兄弟所开创的学术传统而订立的遴选体例,并着力阐释了他对于民间文学的理解(“民间文学是一条生长着的河流”)以及在此基础上他对文本的修改原则。卡尔维诺并为两百个故事编上流水号,并为每一篇作出注释,罗列故事的采录时间和地点,母题的含义,以及他对文本的具体改动之处。这序言与注释所体现的学术精神保障了这部作品集,同时能置身于《格林童话》、阿法纳西耶夫《俄罗斯民间故事》之列,成为世界名著,同时成为一部经得起学术考察的著作。
但译林版新译本却是一部去了势的名著。如此重要的序言与注释都被割舍了去,编者卡尔维诺被误解为作者卡尔维诺也不足为奇。“家兄文章甲天下,我为家兄删文章。”译林编辑的豪迈令我们钦佩。2003版封面泄露了这豪迈的底气:我们注意到其中一幢建筑有英文标牌:Grand Hotel,另一幢门前则是人造的滑雪道:在讲述书中那些民间故事的威尼斯与西西里来说,这种在现代的电视节目中才会出现的花里唿哨的迪斯尼布景,确实够“童话”!美国式托拉斯的进驻,使得借助文本想象(或者说回复到)意大利式民间场景的最后可能也不复存在。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是这样被剔改为一个没有营养的、纤维化的快餐文本的。我们打开它,会发现里面只写了两个字:利益——不,还是别打开它吧。
配圖《卡尔维诺左望迪斯尼的布景,我觉得他眼神复杂》:http://otho.douban.com/view/note/large/C7dYWU3fYRtGMougWt2nFQ/x138215001-1.jpg
2004年,曾發表于《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