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锦集

2021-01-13 04:20: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锦集

  《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本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族与民族主义》精选点评:

  ●几乎都是理论模型,但也挺让人信服的。作为民族主义研究双璧之一,为啥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中国更火呢?所以说还是得提出一个slogan让人记住并且朗朗上口来得强吗?

  ●国家与民族

  ●嗯,要做新版了。新译本

  ●台版好,心里话。

  ●民族主义研究两大扛鼎之作之1

  ●其实我一点儿也不喜欢盖尔纳

  ●第六章的翻译真的太有道词典了,还有“民族主义类型”的那一张关于类型的分类,对于符号的解释让人翻白眼。还有最后一章提到两张图,中译本里也没有。另,湾湾是把nation和nationalism 翻译成了国族和国族主义。不过盖尔纳将民族主义与工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教育的作用联系起来,还是非常精彩的。然而这本书在传播学学科里,却不如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我想写作语言(或者是翻译)要背一半的锅。

  ●贴近现代性的西方民族主义生成阐释。

  ●作者非常看重工业社会与现代化的影响以及“文化”(高层次文化)自身的作用与需要,颇有些文化决定论的感觉,总而言之其观点也是在民族“建构论”的范畴之中。

  ●“我们的民族性犹如我们与女人的关系:它与我们的道德本质是连在一起的,无法体面地改变,它纯属偶然,不值得改变”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一):民族主义必读

  一本对各种理论进行比较,并从中建构出自己得理论模式的书,所用文献极少,但阐述了详尽的观点,并做出突破。虽然常常有看不懂和不理解的地方,但的确值得一读。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教育体系,识字文化)来理解民族主义的,论述在前半部书让我有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是随着逐渐递进的论证,我开始明白了他的体系和框架,。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多看两三遍,这样对这本书的理解会比较好。我是在上海虹口图书馆借到此书的,在我之前,已有先人阅读的痕迹,不知是哪位高人。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二):民族与民族主义

  阅读完《民族与民族主义》摘录一些书里的文字:

  4、马克思·韦伯对国家的定义:即国家是社会中掌握着合理使用暴力的垄断权力的那个机构。

  24、无论是马穆路克、禁卫军、官僚还是领取牧师薪酬的人,这些卫士们都变腐败了,有了自己的利益、关系和延续性,受到追求名誉、财富、使自己永垂千古的诱惑。

  30、迄今为止,工业社会是唯一依赖持续和永恒的增长、依赖连续不断的改进而生存的社会。毫不奇怪,它是第一个发明进步和不断改善的观念和理想的社会。它最喜欢的社会控制模式,就是普遍实行的丹麦金制度(Danegeld),即通过物质的吸引力来收买社会的侵犯行为;它的最大弱点是,一旦社会贿赂基金减少,哪怕是临时性的减少,它便无法生存;财富的流动一旦出现阻滞,工业社会便会丧失合法地位。以往的许多社会也曾有过发明和改进,有时改进的数量和规模还相当大,但是,改进从来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续不断的。一定发生过某种特殊的情况,才会引起人们如此不寻常的期望。

  34、一个注定要不断抢玩椅子游戏的社会,不可能在它所拥有的各种椅子之间设立起等级和阶层的深刻障碍。

  39、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我们不再重视非正式的、直接的技能传授,因为用这种方式传授技能的社会结构正在解体。因此,我们重视的知识,只能是经过比较公正的教育中心认证的知识,这些教育中心正当和公正的监督下进行考试之后,授予证书。所以,我们注定会得“文凭病”。

  43、一个社会,它的整个政治制度,它的宇宙论和道德秩序,归根到底建立在经济增长、普遍渐进的丹麦金制度以及不断提高满意程度的期望之上。它的合法性,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维持和满足这种期望。

  46、如今,对合法教育的垄断,比对合法暴力的垄断更重要,更具核心意义。

  48、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的可雇佣性、尊严、安全感和自尊取决于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在其中受教育的文化范围,也就是他们在道德和职业方面赖以生存的范围。人类所受的教育是他最宝贵的投资,它实际上给了他名分。

  53、正因此,按照我们的模式,向工业主义过渡的时期也必然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时期,这是一个狂暴的调整时代,政治疆界或文化疆界,或者两者都在被改变,以便满足第一次使人感到它的存在的民族主义的要求。统治们不会甘心情愿的交出领土(政治疆界的每一次变化,必然使有的人成为输家),改变自己的文化往往是最痛苦的经历,相互对立的文化在争夺着人们的灵魂,就像相互对立的政治权威努力收买人心、占领土地一样。

  114、现代性的出现,总的来说取决于许多约束力强的小型地方组织的衰败,取决于它们被流动的、无个性特征的、识字的、给人以认同感的文化取代。

  120、人可以更换,但是结构要保持不变。公司帐房变得比刀剑更强大。一味地使用刀剑不再使人得到多少好处。

  139、统治者欢迎的是没有自卫能力的、比较容易征税的、在经济上有专长但由于自身无自卫能力而依属于统治者的群体。

  152、人类从所有的人都享有闲暇的狩猎采集状态,过渡到只有一些人(即统治精英)享有闲暇的农耕状态,又过渡到工作至上、人人都没有闲暇的工业时代。也可以说,我们从直接得到满足,变成延迟得到满足,最后,变成了永远得不到满足。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三):民族:主义在前,黄帝在后--“是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而非相反”

  作者:西闪

  □思想光谱

  有人说,民族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实体。也有人讲,民族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这两种说法巧妙地避开了为民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人们发现,民族是一个如此难以把握的对象。尽管语言、人种、领土、宗教或者文化等因素被用来定义民族,但都无法将民族完好无缺地盛入概念的器皿。它在定义上惊人的不确定性,使人甚至怀疑它本身空无一物。当然,这一猜测不能推出民族虚无主义的结论,空洞无物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毕竟,归属一个易于确认的群体是人类的自然要求。这样的群体,无非就是家庭、部落、等级、宗教、政党、国家以及民族。

  不过,一般来说,学者们大多同意,民族(nation)是一个近现代产物,在古代并不存在。在西方,“nation”源于拉丁文,在演变为现代意义的民族前,指的是种类、种族、人群。其意思与现在所谓的民族相去甚远。汉语中原没有“民族”一词,它是明治维新之后由日文转译而来。在宋朝,没有人会用“民族英雄”来称呼岳飞和文天祥。他们抗击金军,抵御蒙元,并不基于民族情感,而是为了大宋王朝。他们是忠臣烈士,大宋的“帝国英雄”,却不是民族英雄。事实上,要到十九世纪,人们的民族意识才逐渐强烈起来。1919年,《凡尔赛公约》第一次将民族权利列入其中。直到那时,民族自治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才得到普遍认可。这时候,人们注意到,民族的产生与人们的受挫感密切相关。正是专制统治和殖民压迫让受到伤害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意识,并且一开始,民族与民族主义就殊难分开。于是,以民族主义定义民族就成为学者们的便捷方式。厄内斯特·盖尔纳(ErnestGellner)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是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而非相反”,而民族主义“基本上是一个政治原则,这一原则确定政治单元与民族单元应该一致”。

  不少学者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说法。例如,休·特雷弗—罗珀发现,苏格兰短褶裙不但不是苏格兰人的传统装束,甚至在十八世纪之前根本就不存在。1727年,一个英格兰绅士发明它,不过是为了方便他雇佣的苏格兰工人进行伐木和冶炼铁矿石等生产活动。恰恰是英国政府对高地人的压迫使这种褶裙变得越来越不平凡,最终成为民族传统的象征。

  今年清明,黄帝陵前举行八千多人的公祭活动。此举似乎证明,黄帝作为民族传统象征,地位至高无上。可孙隆基在《历史学家的经线》中却讲述了黄帝的“发明”过程,尤可佐证“民族主义创造民族”之说。

  孙先生发现,中华文明源于黄帝,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的说法不过是二十世纪的产品。春秋之前,《诗经》中不见黄帝,春秋时期《论语》、《墨子》、《孟子》中也没有黄帝,直到战国时期,才有黄帝的传说。汉代之初统治者喜好道家学说,黄帝与老子并称“黄老”,故而《史记》中将黄帝作为帝系之首,但也仅此而已。到后来,黄帝成为方术的守护神,其地位实在一般。直到1900年,通过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鼓吹,黄帝与黄种人之间才扯上关系,随之而起的是全国各地汉民族主义者掀起的树立黄帝为共祖的运动。1903年,革命党机关报《民报》第一期刊出黄帝画像,图下的说明写的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自此,黄帝作为民族国家的奠基者形象基本确立。

  为何默默无闻的黄帝短短几年间就大红大紫?不能不说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而人们为什么选择黄帝,而不是其他偶像?有人指出,这多半是因为法国学者拉克伯里的学说传入日本的缘故。这位学者认为,黄帝是两河流域的君主尼克黄特(Nakhunte),此人率领巴克(Bak)民族东迁,途经昆仑山,辗转来到中土定居。而“Bak”的意思就是百姓,即汉民族的前身。这一学说既然指汉民族源自强势的白种血缘,当然为章太炎、梁启超等人乐于接受。故而袁世凯时期的国歌唱道:“华胄从来昆仑巅……”联想到近来有人称耶稣是颛顼的说法,不得不感叹民族主义的创造力。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四):读《民族与民族主义》

  本文没什么原创的东西,只是一个简单的阅读记录,如果觉得有帮助可以参考借鉴。

一、民族与民族国家

  全书的核心观点:是民族主义造就了民族,而不是相反。

  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要求族裔的疆界不能跨越政治的疆界。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

  要构建一个民族群体,最重要的是意愿和文化这两种东西,但是单凭意愿与文化还是不够的。民族必须从民族主义时代的角度来界定。当总的社会条件有利于那种统一的、相似的、集中维持的高层次文化时,当这种条件遍及到全社会的人口而不仅仅遍及到为数很少的精英分子时,就会出现一种局面,即定义明确、由教育作后盾的、统一的文化单位构成了人们自愿并且往往热情认同的近乎唯一的一种组织单位。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从意愿和文化的角度来给民族下定义。

  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劳动分工、占据主导地位的高层次文化以及高度流动性要求人们在一套同一的、无差别的文化体系中寻求认同,而促成认同的文化疆域恰好与集权的政治疆域重合在一起,这样,构成了最初民族国家的蓝图。

二、前民族主义时代-农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中,盖尔纳总结道“文化和权力,这两者按照民族主义理论是缺一不可的潜在的合作伙伴,在农业时代主要的条件下,哪一个都不会太喜欢对方”。在文化上,传统农业社会中,总的来说它的意识形态突出了而不是掩饰了阶级的不平等,无论对于整个统治阶级还是其中各次生阶层来说,特别强调的是文化的差异性,而不是同类性。

  具体到个体,在传统环境里追求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同一性的理想毫无意义。一个家庭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生存也许完全取决于巧妙利用和维持这些不明确的东西。住在喜马拉雅山地的农民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一年之中的不同时间里需要和不同宗教的神父、僧人和巫师打交道,他的社会等级、宗族和语言会把他和不同的单位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在农业社会里试图让社会各个阶层接受一个普遍化了的识字阶层和一种具有自上而下推行的规范、以文字为后盾的同一的文化无异于空想。

三、民族主义与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是唯一依赖持续和永恒的增长,依赖连续不断的改进而生存的社会。作者对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教育与职业作了对比。在农业社会,专业化的教育往往是由家庭完成的,职业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劳动分工更加复杂,“隔行如隔山”。而工业社会的专业化,是以共同的非专业化的、标准的培训为基础的。类似于军队,入营后首现要接受的是军人基础能力训练,之后再根据不同兵种进行训练。受教育者同样首先要接受标准化的教育之后才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因为工业社会职业流动性强,劳动分工不稳定且变化 快,需要基础教育。

  教育在民族主义构建的时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作者看来,对于民族国家来说,现代社会秩序的根基是教授,国家权力的主要工具和象征是国家博士。如今,对合法教育的垄断,比对合法暴力的垄断更重要,更具核心意义。在工业时代,权力、文化与教育,一起催生了民族主义。

四、民族主义的弱点

  首先作者做了一个假设,对于世界上的民族主义的数量的推测,现存的民族主义和潜在的民族主义有上千种千种,而世界上国家只有区区二百个,粗略的计算下来,一种有效的民族主义对应的是十种潜在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为了使文化和政体一致,努力让文化拥有自己的政治屋顶。但是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阶段,许多潜在的民族主义群体没有建立起一个同质的工业社群,没能把民族主义的潜能发挥出来。大多数文化或者潜在的民族群体,在进入民族主义时代的时候,甚至没有作出任何努力以从中受益。许多潜在的民族主义本有多数文化,都是在毫无反抗的情况下,被工业文明引入历史的垃圾堆。民族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的结果,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以深刻内化的、依赖于教育的并且受到各自国家保护的高层次文化为基础。但是,一个能够维持更高层次的文化的现代国家,不能小于一定的最低规模,而这个地球上只能容纳数量有限的这种国家。所以在过渡阶段,多数民族主义注定要被淘汰。

五、民族主义的未来

  对于民族主义未来的发展,作者讨论了三种情况

  1、趋同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工业化后期,只有高层次文化能幸存下来,并且各个高层次文化相互交叠紧密,相似之处远大于农业时期和工业化早期。这个时候国家间可以自由来往,文化差距引起的沟通上的差距不再有意义。这意味着民族主义将逐渐消失。

  作者对这种理论进行了反驳,要让两种有政治生存能力、可以独立的文化,难以在同一个政治屋檐下共存,信赖同一个政治中心是十分困难的。尽管经济基础相似,但生活和文化交流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仍然会很大,因此独特的文化-政治单位仍然是更占优势的。

  2、不相容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与其他文化不适应也不相容。不能用另一种文化的标准,或普遍的一套标准来合法的衡量任何一种文化。

  作者同样对这种理论进行了反驳,按照这种理论,很大一部分教育仍然需要小范围的宗族活着地方团体来提供,而发达的工业社会共同的经济基础将继续保证人们依赖于文化,文化需要在相当广泛的领域里实现标准化,需要由集中的机构来维持和服务,这些文化是宗族和地方团体所无法提供的。民族主义对政治单位和文化保持一致的要求将继续适用。

  3、民族主义冲突的尖锐程度将减弱。致使冲突尖锐化的,是早期工业主义带来的社会差别和工业主义发展的不均衡,但随着工业的发展这些差别和不均衡将不复存在。晚期工业社会将成为一个民族主义仅以一种淡化的、毒害程度较轻的形式存在于其中的社会。

六、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

  作者认为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普遍存在的虚假意识的影响。“它声称捍卫民间文化,而实际上却在构建一种高层次文化;它声称保护着一个古老的民间社会,实际上却在为建立一个没有个性特征的大众社会推波助澜;它宣传和捍卫文化多样性,实际上却在政治单位内部,并且在较小的程度上在政治单位之间推行同一性。“民族主义所宣称的自我形象和它的真实本质有着反向的联系。

  作者在本书中将康德思想与民族主义作了对比。康德推崇理性、人性,认同人身上的普遍性,人的身份和尊严的根源是共同的人性而不是他的文化,推崇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人意志。“浪漫”的民族主义恰好相反,民族主义认为人的身份和尊严的根源是基于共同的文化或种族的特殊性,推崇在一个连续的存在当中服从或者合作的感觉。总的来说民族主义是康德的反动,而不是他的继承人。

  盖尔纳认为,违反民族主义有关国家和民族合一的原则,会深深伤害民族主义。而对这种情绪伤害最深的,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种裔差异,同时,国家数量太少比太多更容易伤害民族主义情绪。新西兰人和英国公民,他们的处境并不会因为他们不能以同一群体的形象出现而受到损害,但是很多国家都有一部分想要独立的人民或地区,世界上的国家并不能满足全部的民族主义。

一点反思:

  盖尔纳的研究有一种浓厚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在对古代社会状况的研究中,东方社会的体制变化以及特点描述的并不完整,在民族主义传入东方世界后的变化也很少提及。由于盖尔纳将民族主义视为工业社会的产物,所以分析工业化是《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的重点在于工业化的前后以及工业化的过程中民族主义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民族与民族主义》读后感(五):民族主义:现代化不可选择的命运?(第一篇书评献给他老人家了)

  和很多人一样,我是在做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因为处理大众文化中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开始认真关注民族主义理论的。所以一方面,我怀着较强的目的性希望看到盖尔纳这本结构功能主义导向的著作如何讨论民族主义的功能;另一方面受到后来解构思潮统领下的各种理论的影响,我对于本质化地讨论“民族”、“民族主义”的方式都感到犹疑。这两个预设造成阅读过程中比较多的摩擦,但是本书仍然提供了良多启示。

  盖尔纳有意以马克思主义为标靶,后者的确从八十年代至今对于全球范围内民族主义浪潮的解释显得较为疲软。经典马克思主义带有国际主义色彩,将民族问题划归为阶级问题,民族压迫整合为阶级压迫(中国建国初期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总体逻辑大致就是这样的)。在这一思路下,一方面民族主义只是革命的中间阶段,工人阶级是没有民族的;另一方面以战后前殖民地独立浪潮为代表的民族建国运动受到肯定。然而在21世纪,日益增强的国家主体民族的沙文主义的民族主义和少数民族的分离主义的民族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重新审视民族主义——如今在民族仇恨的尽头似乎看不到阶级意识崛起的可能(正如我的一位老师在课上失望地说:民族主义本身是复杂多面的,但现在它的积极方面消耗几尽,剩下的只有恶果)。盖尔纳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驳十分大胆:他认为没有尖锐的民族差异就没有民族冲突,没有民族冲突就没有剧烈的阶级斗争;换言之,民族问题是里,阶级问题是表。这种将一切问题归为民族问题的极端思路我难以赞同,但的确打开了讨论民族与阶级问题的空间。

  盖尔纳已经明智地意识到:民族主义不是一种古老隐秘的情绪,在解脱了二战和冷战的束缚后浮出地面,而是随着现代化工业化进程新生的。然而他几乎仅将民族主义的产生系之余现代化进程的两个指标:社会流动性越强、高层次文化越普及(在他的系统里high culture等于识字率),民族主义越强。这似乎体现为一种本质化的民族主义:只要有和其他民族的接触、有自我组织的能力就一定会发展出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如同生存和发展之外的第三基本需求。

  盖尔纳简明地列出一个三维表格:有无权力(属于统治者/被统治者);有无高层次文化(识字与否);是否共享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用文化A/B表示)。在可以获得的八种结果中,只有两种主要情况和一种不主要情况会产生民族主义,以及剧烈的社会冲突:(1)有权者接受识字教育,属于民族文化A;无权者不接受识字教育,属于民族文化B,则产生哈布斯堡式剧烈冲突的分离民族主义(他称为东方式民族主义)(2)有权者属于民族文化A,无权者属于民族文化B,都接受识字教育,则产生传统的自由的西方民族主义(显然相对于东方)(3)当有权者属于民族文化A,无权者属于民族文化B,处于某种原因无权者受教育程度更高,乃至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地位更高,则产生散居在国外的人的民族主义,如犹太民族主义。可以看到在描述民族主义的建构过程中,他却对“民族”采取了一种先在的、本质主义的看法。在这一点上,和《想象的民族主义》处于两个很不同的思路中。而由于他对于共享文化的讨论的拒绝(第二章),我们不知道他对于民族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农业时代(这个古色古香的分类方法……)诚如他所言,地域文化以闭塞而身份杂糅的小单位出现,民族在哪里?盖尔纳实际上也提到撒南非洲由共同的被压迫的地位组织而成的“民族主义”,也如警句般指出:不是民族创造了民族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那么在这一点上本书似乎就难避循环论证之嫌了。

  对于这个三维体系的一个不甚重要的批评是:被视为两个独立维度的高层次文化和人类学意义上文化似乎其实难分彼此。从世界各地每天发生的教科书争夺战中我们即可意识到规范的、现代化的高层次文化教育不可能只教授识字,相反,它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是缔造国民的流水线。广泛接受国家提供的现代教育而民族认同不会因此受到影响的少数民族很少见,当然,他们可以重新发明传统、形构身份,正如苏格兰人在18世纪以消失的高地习俗为灵感发明了我们今天熟悉的苏格兰传统,香港在21世纪初以痛感历史遗失、保卫天星码头开始的一系列运动。而犹太人可以在世界各地、说着不同语言而保留共同的犹太民族文化则更是美丽神话。如果传统可以被发明,民族主体可以被询唤,我们是否还可以方便地说存在着一种抽象的拥抱民族主义的需求,人们可以用任何民族(融入主体民族或者建构新的民族谋求独立)来满足它?

  我要说的另一个问题或许更为关键,时代局限抑或是材料局限,本书虽然力图容纳整个民族主义概念,但它的解释力实际上只限于统一或独立建国运动过程中的民族主义,而不能解释譬如一国之内占优势的主体民族的民族主义。这从他开宗明义对民族主义作出的定义可以看出:

  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政治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情绪是违背这个原则的愤怒和满足这个原则的满足;民族主义运动是这个情绪推动的运动。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主要方面是族裔的疆界不应该将掌权者和其他人分割开。

  忽略前面提到的民族和民族主义孰先孰后的问题,民族主义是,但是否仅仅是关于疆界和建国的?中国八十年代以文化热、《河殇》为代表的自我挞伐的民族主义、新千年后充满大国想象的文化民族主义、难道不也是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倾向在俄罗斯一直未灭,“美国优先”、英国脱欧……并不需要例子证明占据优势地位的民族也会产生民族主义。虽然在实际动员中他们会将自己建构被剥夺本来应该享有的更丰厚好处的受害者,但明确敌人是所有动员的共同点,而不是民族主义关于疆界的事实。和这个问题相关的是,在盖尔纳的模型中,国家永远是先于民族主义存在的,而且这个国家不幸地注定不能吻合民族既存的疆界。虽然它仍然可以解释很多现代国家的两难困境,如苏联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步步是雷的民族划分运动。但鉴于他已经将民族主义的分析提到第一波现代国家建立之时,则国家和民族的关系孰先孰后则又需要讨论了。或者说,国家在先,只是一种逻辑在先,国家和民族在这种结构功能主义风格的论述中,都是抽象的、去历史化的——甚至是人格化的,本书几乎是将国家(想要社会权力不可继承)、民族(想要掌握国家或另立门户)甚至工业化过程(想要创新、流动性、发展)都人格化成了有明确目标的主体。然而它们不是。

  在第八章,他终于说出了国家的“终极目标”:国家是文化的保护人。“随着现代化的潮流席卷全球,它保证几乎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都有理由感到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受委屈者会觉得虐待他的人属于另一个民族。如果他能够确定有足够的受害者和他本人同属于一个民族的话,一场民族主义运动便诞生了”。显然,保护文化是国家的任务(或者换成我们熟悉的角度,维护意识形态霸权是国家自我持存的手段),但国家存在的意义很难说是为了文化和民族主义。或者,如果我们考虑国家民族主义,而不是分离主义民族主义,考虑小粉红而不是皇汉,甚至可以粗暴地反过来说民族主义是为了国家。当然,民族主义作为一个主义不是行动主体,国家也不是一个整一性的行动主体。引用此例只是说明本书结论的问题。

  在歌剧般的最后两章,盖尔纳畅想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阶级差距虽然存在,但是弱者也可以享受到较多福利的社会到来,民族主义冲突会最终消弭。很不幸,三十年后的我们已经不相信蛋糕足够大就可以都吃饱的神话。失去这个许诺,则盖尔纳留给我们的结论就是:民族主义和它带来的冲突将会永远进行,在现有国境范围内的不公最后一定会诉诸分离主义,越分越细,无穷无尽。

  不过我们暂时还不必接受这个命运,因为本质主义的声明和确凿的论断总是会产生可供挖掘的缝隙,那里是希望的空间。即便这种命运真正到来,也不是因为民族主义自身不可抑制的生长,而是通过不断复述这个神话,通过将一切问题引向“与生俱来”的身份,通过人为堵死其他一切可能,让这种命运成为被告知没有其他任何选择的人唯一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