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精选

2022-05-16 12:45: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精选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60元,页数:10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拉马佐夫兄弟》精选点评:

  ●俄罗斯啊

  ●好书

  ●这书应该是10分,空前绝后,千古大师

  ●最后检查官与辩护人陈词太精彩了,整整写了9节,快80页。而最精彩的,也是感觉得到救赎的是最后关于父亲的论述。在2015年倒数第二天看完,真好。我想叔应该读过很多遍这本

  ●理解还不够

  ●战栗战栗战栗战栗战栗战栗战栗

  ●流畅,经典,激情洋溢。

  ●臧仲伦的译本读起来很顺,首先并不难读。从文学性上来说,个人觉得比耿济之的译本强很多。 借住藏译本,能看到人物不同性格和陀氏深邃的思考。 属于可以一口气读完,然后再读一遍,读完后有怅然若失之感的译本。

  ●除了大段大段内心解剖对白困难意外,其他都可以阅读下去,向大师致敬

  ●废话连篇,名字长的逆天,懒得吐槽了,坚持到了200多页,忍无可忍…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一):小结

  好吧,还是自愧造诣太低了了吧。虽然能够感受到曾经俄国的苦难,但里面涉及到太多的宗教成分,很多都读不懂诶。。。

  但是老二的戍话每次都很经典,虽然是长篇大论,但是与各个老人关于宗教的辩驳很有条理,且思维严密。当理性与感性激烈碰撞时,那便是智慧了。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二):拙劣的封面设计

  译林版的这一套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封面非常拙劣,恶俗之至,全无创意,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国外影视剧的截屏/剧照。

  这位学院派小说家的严肃作品,愣是被恶劣的封面设计带到了沟里,变成一部貌似悬疑小说/恐怖小说/影视同期书/名人传记的四不像玩意儿。还不知道是从那部不知名影视剧集中扒下来的剧照呢。

  updates:感谢豆友smalldie提示,此书封面剧照应该是91年《侠盗罗宾汉》中的alan rickman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三):人类创造上帝,而不是上帝创造人类

  《卡拉马佐夫兄弟》两册加起来近千页的恢弘巨作,尽管人名冗长多变,好在人物并不庞杂,主线也脉络清晰,始终围绕卡拉马佐夫这一家人及其周围人物开展,所以读起来并不费劲。卡拉马佐夫三兄弟,老大米嘉代表享乐主义,勇敢求爱却又自私,所谓的道德败坏,老二伊万代表理想主义,批判和嘲讽上帝的存在,所谓的忤逆反叛,老三阿辽沙代表宗教主义,虔诚而又富有爱心,是一个人尽爱戴,集大美于一身的人。而父亲老卡拉马佐夫,则是一个放纵淫欲和耽于低俗享乐的毫无优点的人,作为一个父亲又是不尽责,甚至是有违伦理道德的。

  在上帝看来这就是最为公道的道德评价,盖棺定论,毋庸置疑。

  然而道德评判标准哪有上帝视角,无非是人为的约定俗成,有些甚至有失偏颇。在小说的开始阿辽沙深得读者的偏爱,可渐渐地感觉他缺乏独立的思想,总是活在教条之下。随着情节推进,伊万这样一个颇有学识,又有思想,敢于与权威抗衡的人也令人怜爱。直到案件发生,将米嘉的行为思想暴露于世,才发现他其实真实得可爱,虽然劣迹斑斑,但掩盖不了他勇敢,执着的光辉。所以人性之复杂,并不能单纯的评判,这个老父亲简直十恶不赦,令人痛恨,可缺乏教化的他也只是悲剧时代的畸形产物啊,上帝才是不公允之人,为何将所有凡人玩弄于悲喜命运之间呢。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四):你,我,陀思妥耶夫斯基。

  和谐被估价得太高了,我出不起这样多的钱来购买入场券。所以我赶紧把入场券退还。只要我是诚实的人,就理应退还,越早越好。我现在正是在这样做。我不是不接受上帝,只不过是把入场券恭恭敬敬地退还给他罢了。

  这是本书我最喜欢的一句。。其实在我们这个无神论及唯物主义(可能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两个词的准确含义,也无意去深究)泛滥的国家,读关于谈论上帝的书,总觉得缺少一种庄严感。。而且我一贯觉得读书是一种仪式感很强的事。这也不是书评,就是想法罢了。

  上帝。在我小时候是没听说过的。也就知道如来,玉帝吧!那时候的教育就是信这个是很不好的事,怎么不好也说不清。加上爸妈是正统的中国唯物教育,我的一些固有观念就形成了。。后来我才慢慢有了一些自己的认知。但是偏见肯定有。。看了本书。我才真正震撼。才去想了很多显而易见又被人忽略的问题。首先,必然是上帝。我觉得上帝就是你的生命意义。我们的认为的生活,幸福,存在的意义哪一个不是被赋予的。哪个是真正由自己探索的。我们根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只是一种秩序的体现。就是羊群的一员。所以上帝就是我们自我安慰,或者摆脱他人,摆脱自我的积极心理学。。我要声明:我不是无神论,也不是不可知论。。可能明天我就会我结束关于上帝的一切想象。因为这实在是无关紧要的一件事。我还有许多事要做。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五):恐惧与悲悯的净化

  摘自《联合文学》 作者:白先勇

  大学求学期间,恐怕是一个人一生中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最强旺的时期。如果这之后有幸读到一本好书,这本书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心路历程。

  我念大学的时候,在研读过的西洋文学书籍中,可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小说,曾经给了我最大的冲击与启示。我是在爱荷华大学念书的时候看的。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雪夜,我在宿舍里看完这本书,已是天明,从窗外望出去,只见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我心中突然涌起一阵奇异的感动。我不是基督徒,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那一刻我的确相信宇宙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正在默默的垂怜着世上的芸芸众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部惊心动魄的旷世杰作,激起了我那片刻几近神秘的宗教情感,猛然间我好像听到了悠悠一声从中古教堂传出来的格里历圣歌,不禁一阵悯然。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扛鼎之作,享誉之高,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齐名,是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一双瑰宝。陀氏与托翁同时代,处于俄国十九世纪新旧交替大变前夕,他在政治上、心理上、精神上,屡遭困厄;年轻时,曾因参加激进党政治活动被捕下监,险遭枪毙,放逐西伯利亚十年,恢复自由后,反过来猛烈抨击左翼虚无分子。陀氏相信只有希腊正教才可拯救俄罗斯民族,而左翼分子只有将俄国拖向万劫不复。他的预言对了,俄国后来果然产生了斯大林的恐怖政权。他一生执著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人类精神领域中,竖立了一座高峰。

  这本小说是叙述卡拉马佐夫一家四个同父异母兄弟的故事,四兄弟分别代表了情、理、圣、魔人性中的四种可能;四个手足相生相克,显示了人性中生而俱来无法消弭的基本冲突。陀氏在这本小说中说道:“这是一场上帝与魔鬼的战争,战场就在人的心中。”陀氏是研究人类心灵中善恶冲突最深刻的小说家。在这部书中,陀氏对于人类善与恶的检视,已经提高到了宗教的层面,他在另一本小说《罪与罚》中写道:“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任何事都可能发生。”的确,如果没有代表道德力量的上帝存在,那么弑父也随时可以发生的了。“弑父”这项最违反人伦的罪恶便是这本小说的主题。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索福克利斯的悲剧《伊底帕斯王》到陀氏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许多杰作都在挖掘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人伦禁忌,证诸弗洛伊德学派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我们不能不凛然于人心惟危。在重重宗教、伦理、道德德压束之下,而人类那股最原始的嗜血乱伦的冲动却仍旧蠢蠢伺机而发。西方文学的深刻处在于敢正视人类的罪恶,因而追根究底,锲而不舍。看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恐惧与悲悯”不禁油然而生。恐惧,因为我们看到人竟是如此的不完美,我们于是变得谦卑,因而兴起相濡以沫的同情。文学最大的功能,大概就是唤起人类常常处于休眠状态中的恻隐之心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