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熊》经典观后感集
《猎熊》是一部由林楚栋 / 蒋莱执导,李唯一 / 胡益民 / 王舒珊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犯罪 / 短片 / 情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猎熊》精选点评:
●我也准备拍人生第一部短片。不敢称是电影,只是真诚的想纪念十年青春,有朋友存在的记忆。青春不止有个人参与的梦想,还有一起狂欢,一起奔跑的群体影像。这个影像,我想把大家的集结起来。
●大多数情况下,最有魅力的才不是片中凌然正气幡然觉醒铁肩担道义的男主,而是那个亦正亦邪笼罩在权利光环下气场十足的坏男人。我是反派会长大人的脑残粉~只是会长大人自己嗜烟如命,是该被猎熊会消灭一万次的人呢
●虽然剧本、演员、场景有些粗糙(校园微电影的通病),但还是很有趣的一部啊。有些镜头很美,音乐配合得也不错。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yNzQ3Nzgw.html;学生作品,有诚意,有勇气;后期和剪辑也不错,支持国片;PS:配乐是亮点~
●情色在哪里?怎么找不到?
●楚栋,写一篇牛逼影评!!
●厦大作品啊
●豆瓣应该加一个选项叫做“我演过这部电影”
●厦大影协的,不过不够细致啊
●我是安叔脑残粉,咿呀咿呀哟。
《猎熊》观后感(一):没看过这部片的 还敢自称文艺小清新么 敢吗!!!!!
我X 这片儿各种碉堡了 自己去看吧!!!
各种后现代解析有没有
各种装逼手摇镜头爽到爆有没有
演技超神有没有
主题曲碉堡 还用两遍 射墙上了都
高潮两男人搞基搞到镜头都要碎了 有没有
主演真的混过黑社会吗!!!!!!!太像了有没有
《猎熊》观后感(二):新颖的老旧电影,反叛的文艺气息
粗糙的布景,简朴的服装,乍一看以为是90年代的小电影。发现是十年前(2008)的学生作品,着实惊喜。喜欢影片中的停顿,节奏感恰到好处;喜欢手持镜头的真实感。虽然取材很是大胆,但实质是一部文艺片的风格。主演出乎意料的入戏,表白正反男主演,一黑一白,都很透彻。希望一众主创依然在做影视。如果各大校园都能有这种水平的影片出品,中国影视太有期待了。
《猎熊》观后感(三):《猎熊》:记一次壮烈的失败
学生拿起摄像机拍摄短片如今已是常事,数码时代的狂流让视觉艺术可以在极低的成本下普罗大众,有说这种速成一定程度上让电影艺术失去厚重,也有说这让更多人有机会触碰到自己。我们是早年的一批影像数码化接受和创作者,电影是什么目前对我而言仍然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一切答案只能是浅薄的个人化解构。但回想到2008年,电影对我们而言可能代表的是精神自由。
短片《猎熊》诞生于两个同龄的DVD狂热发烧友手中,两人都自小热爱电影,高中毕业那会儿他们便已经藏了好几千张影碟了,如数家珍般列举电影均是他们中学的日常。2008年盛夏两人不可避免的结识于厦门大学,一见如故,他们一个在经济学院,一个在外文学院,但因为电影,他们走上了一条和周遭人都不太一样的人生道路。在学校的电影协会中,他们认识了一大群志同道合者,里面有投机者,也有单纯的过客,也有美丽的女文艺青年,也有默不发声的朋友。
年轻人总是积聚着一腔无名的愤怒,这种无名的愤怒也可以叫做毛躁的冲动,已经想不起来当时为什么拍摄这部奇怪的片子,尝试?野心?不服?愤怒?这些现在看来都不重要了。那年秋末的时候,他们爬上学校四号楼的天台,顶着南太平洋冬天的海风上写出了一个现在看来不太成熟的剧本。“操,我们把它拍出来吧?”“行啊,明天开始找人”“钱呢?”“影协不是还有几百块吗..不够自己垫些”“行,得赶快拍,快期末考了”。
于是他们真的去做了,不久就东拉西扯集结了浩浩荡荡的一大帮人,他们大部分来自于经济学院和外文学院。厦门大学没有电影院系,不论是中文系还是新闻系当时并没有太多实践能力支撑,找不到演员,宿舍浓眉大眼的哥们顶上,没有摄影、场记、特效、剪辑,自己身兼数职顶上去,没有时间,那就翘掉一个月的课,没有钱,那就吃一个月的外卖把钱去省下,贫穷的只剩下一腔热情。
有那么一段时间是真的穷的吃不起饭,还得感谢母校一直免费供应的米饭。当时不少局外人认为这是玩物丧志的行为,或许作为创作者他们自己也并不知道这将是他们永久事业的第一步,但他们真的严肃认真的在做这事,少年认真起来是可怕的。所以后来当很多人开始为大学什么东西都没留下而惋惜的时候,他们可以没有遗憾的回望这炽热与挣扎的四年南方生活。因为这次瞎打瞎闹的实践,他们得出了对电影创作第一次粗浅看法,这将他们引向了一条难以掉头的路。
关于题材,狂傲愤怒的年轻人难免锋芒毕露,他们的眼里怎么能装的下某校装逼且官僚的学生机构?他们想讽刺机构,想讲个黑色的故事,于是当大部分同龄创作者正在大肆拍摄校园爱情的时候,他们把镜头的锐度瞄向了未老先衰的中国特色学生机构,一个具有SH主义国家特色的畸形组织,未老先衰、官本位、冗杂、内斗、瞎管事。没有拍摄经验,没有镜头理论,不会剪辑,不会摄影,他们只是看了几千部电影,凭着感觉从零开始,这一腔热血燃烧起来似乎真的可以燎原,他们野心勃勃的觉得自己能拍出横扫一切的作品,可是想想那年他们大部分只有17、18岁呀。
经历了一个寒冷冬月的拍摄(笑料百出的拍摄过程),在酷睿双核笔记本电脑第8次崩溃之后,30多分钟版本的《猎熊》居然被神奇的剪了出来,渲染整片那天晚上,本来四人间的宿舍一下子涌入了几十个人,外面天寒地冻,屋子里却热腾着,看着自己的作品,所有人在内心都在沸腾,避免不了的鼓掌、喝彩、狂欢,这是他们共同努力而得的简陋成果,交织着各种念头的复杂情感那刻无法用语言来表诉,野心勃勃、遗憾、不服、愤怒、挣扎,都不重要了。这段时间,我突然意识到电影创作的意义,虽然是粗浅的、模糊的、具象化的,但是却让当时的我欣喜万分。
这是最初的故事,这部简陋无知的小片子后来成为了那一群人心里的一座里程碑。从严肃的角度来讲,这部作品太业余了,交杂两位导演太多的欲望和太多的一无所知。它的剧情粗浅而又混乱,叙事能力几乎没有,镜头投机取巧,功能本末倒置,连最简单的越轴理论都没有遵循,剪辑上更是漏洞百出。但它并不是作业,它是作品。客观评论而言,《猎熊》是一部业余的学生作品。但是从自由精神和文化气质上来说,现在我仍然愿意给它打一个满分,即使是九年以后,我仍旧以它为自豪。它的这股笨拙劲和莽撞的糙感,成为难以复制的东西,而让它诞生的那股执念,成为了我们新电影梦想的起点,或者这并不是梦想,而是一种接近于信仰的信念。
首映来了上百人,很紧张,很满足。但这当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荒诞情节的新开始,公开首映之后,当时社联会的同志在网站上挂出了这部片子的观看链接,两周过后,社联网站莫名被查封。导演之一想拿着这部片子参展,需要学院盖章,该学院院长看后出离的愤怒,深刻的教育了该导演。导演之二在寒假时直接收到学校T委热情洋溢的电话慰问,被迫声明再也不会拍摄此类思想不端正影响学校声誉的作品,当然随此而来的还有骂声和暗处的不屑声,经济学院的学生怎么能不务正业呢,而且拍的是什么破烂玩意。没关系,这一切都没关系,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这既是我们的一个开始,也会是他们的一个开始,感谢那些祝福和诅咒,我们全部收下。
南方的故事仍然没有结束,《猎熊》之后,他们尝试了更多更多的作品形态,有实验性短片、广告、话剧、电视台短剧等,甚至在2012年毕业前最后的一个月,他们仍然在艰难尝试创作第八部实验性作品《死路》,这是个讲述自杀与求生的南方公路故事,男主角是《猎熊》反一,而女主角是《猎熊》的最原始的迷妹。哦对了,这部作品有3000元的“巨额”的投资和一辆东风标致208。得意忘形的他们开着车唱着歌去了荒芜人烟南太平洋海岸。(后话:最后剧组的唯一摄像机沉入了炎热的南太平洋,几近报废,广角镜头损毁,标志208也不幸陷入了海岸的沼泽,作品素材只拍摄完成一半,导演面临着学校的处罚和赔偿,五天后剧组五名成员各自分飞,自此天南海北。嗯,也许这个故事的拍过程甚至比电影本身会更加精彩。)
个体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在盛世歌舞的升平流年中,这群有执念青年毕业后开始了自己不同的人生步伐,导演之一远赴美国学习电影,片中只出现一面的群演同好,也已从北影毕业,此片背后的支持者,电影协会失踪的老前辈,据说也在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反派主演同志,赴美攻读媒体归国,另外一名导演一边干着投行,一边从事文字工作,一边尝试实验性短作。另外还有此片的主角,一年后在和导演之一拍摄新片时,结识女主角和化妆师并收获了两段甜蜜的爱情。除此之外,还有一群参与此片燃起电影梦的后辈,他们也在逐渐找到自己人生的独特方式,2010年他们也拍了自己的作品。《猎熊》是一次成功的失败,这一切都不是终点,而是一切的起点,未来,会有一群更有理想和创造力的人撑起羸弱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需要技术,需要自由的人文精神,更需要前赴后继的青年。
2017年的更新:后来该片的两位导演在分别三年后再次聚在了一起,他们现在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共同创作了几部还不够优秀的商业化作品,收获了成长,也深刻意识到中国影视积弊的现状,当然他们也面临着这个时代常见阵痛:资本上的掣肘,创作的压力,旁人的不理解及嘲讽,发展的压力,经济上的困难。还是像当年一样,祝福和嘲讽全部收下,继续埋头朝着远方前行罢。
写到这,感觉到了时间流淌的痕迹。想向一切没有放弃信念的青年们致以同龄人的敬意罢,同时也对漂泊海内外的剧组成员表示思念。
铁甲依然在。
现在是2017年,离写这篇文章又过了五年整,现在看来我们的故事远还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是刚刚才开始。
To B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