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先生》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先生》观后感100字

2022-03-30 03:05: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先生》观后感100字

  《先生》是一部由邓康延执导,蔡元培 / 胡适 / 张伯苓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生》观后感(一):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

  高中老师的朋友圈推送【推荐】十集大型记录片《先生》

  我应该是属于容易受这类型纪录片吸引的人,以前老师还放过《林徽因和梁思成》,同一个类型。

  很羡慕民国时期的学生们,可以目睹这样多大家风采。在各种思想评论激荡的时代,也是文人最好的养分和成长之处。纪录片中还有第一次听说的人物名字,也不失为为我普及知识,增加常识。当然,也从侧面让我了解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格等人,不局限于教科书中死板的介绍。

  强烈推荐,希望多多拍摄此类纪录片。

  《先生》观后感(二):先生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人物的纪录片啊,看到那些熟悉的出现在书本中的名字,不禁有些激动,为什么没能在备考前看到这部纪录片呢?

  但是每集介绍一位先生,时长只有30分钟,注定了内容会很简短,希望每位先生都有能够属于自己的长篇纪录片,就像《梁思成与林徽因》这部纪录片那般,史料很全、人物很丰富、旁白很好听。

  现在每称一句“先生”或者“老师”,是真的带有满满的崇敬和尊重之情的。自己要去接触的东西还太多太多。

  1.

  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最大的人格特征就是“兼容并包”吧。

  《先生》观后感(三):先生

  金岳霖: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论高白马,道超青牛。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陈寅恪: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冯友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吴宓: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蒋梦麟:以孔子做人 ,以老子处世 ,以鬼子办事。 熊十力: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梁漱溟: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刘文典:一字之微,征及万卷。 叶圣陶: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梁启超: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蔡元培: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王国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沈从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南怀瑾: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先生》观后感(四):文人风骨,山高水长

  《先生》观后感(五):民国先生笔记

  胡适:

  评价:智德兼隆,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思想: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教育独立论,教育救国论。

  贡献:新文化运动,首倡白话文。

  师友:杜威的学生,罗斯福、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的同学。

  职务: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

  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五育并举;教育独立。

  贡献:改革北京大学。

  职务:北京大学校长

  张伯苓:

  贡献:创办南开系列学校。

  职务:南开大学校长

  陶行知:

  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师友:杜威的学生,胡适、张伯苓、蒋梦麟的同学。

  陈寅恪:

  思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

  评价:教授之教授。

  梁漱溟:

  贡献:乡村教育

  晏阳初:

  贡献:平民教育

  思想: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竺可桢:

  职务:浙江大学校长

  梅贻琦:

  思想: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职务:清华大学校长

  《先生》观后感(六):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先生们的很多故事,我们也只能拍出一点点,他们心底的善良、焦虑和无奈。我们要在点滴中呈现他们大写的人格,正本清源,让他们回到受敬仰的位置。 "

  是素描,勾画的很粗 但看的时候还是被感动到了

  "他们的背影,是一个民族的正面"

  陈寅恪、胡适、张伯苓、马相伯、竺可桢、陶行知、晏阳初、梅贻琦、梁漱溟、蔡元培……这些闪耀民国的大师们,最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术造诣,更是他们明知是飞蛾扑火却仍然拼尽全力救国救民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精神!物质条件艰苦匮乏至此,精神世界却丰富的让人赞叹。感动之余让人不禁思考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到底缺少些什么?

  "大学里应该教授通识,学生应少问政治"

  " 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的弊端。来源于传统的社会结构把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并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社会的风气是人人都想成为劳心者,看不起劳力者,于是农民和体力劳动者沦为二等公民,失去工作的自豪感。于是孩子们为了通过成为劳心者的层层考试,成了读死书的没有创造力的书虫,从这一点切入,陶行知发展出一套较行做合一的教育理论。"

  振聋发聩!!!

  往事越百年,大师已不再。

  仰望苍穹,他们,是最闪亮的的星!

  《先生》观后感(七):简短笔记

  1.蔡元培

  蔡元培

  1898 维新变法 光绪下令成立京师大学堂

  1916 蔡到京

  改造衙门式旧学堂 平易近人的校长

  1917.7.1 张勋复辟 蔡元培辞职 12天后回 蔡12年8次辞职

  陈独秀-新青年,傅斯年

  1918.11.11 一战协约国胜利结束 后巴黎和会

  1919.4.30 巴黎和会,山东给日本,蔡号召阻止,五四运动开始,蔡支持。各种救人。5.7,政府释放学生,蔡红楼迎接,第二天辞职。挽回后回北大。

  1940 蔡病逝

  2.胡适

  胡适

  锐意革新 追求改革

  1910 19岁,留美,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和哥伦比亚

  1917 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文言转白话。

  1933 《四十自述 》

  徽州人 上庄

  1938 做驻美大使

  1941.12 太平洋战争

  1946 北大校长

  1948 选国民党 留美。和唐德刚成好友。

  1950 大陆开始批判胡适思想,儿子胡思杜卷入批胡

  1962.2.24 台湾蔡元培纪念馆酒会,心脏病,离世。大陆无报道。

  《先生》观后感(八):纪录片《先生》观后笔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

  1898年,光绪批准成立京师大学堂。

  1905年,废除科举。

  1. 教育发轫,兼容并包。--蔡元培(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2. 播种新文化。 --胡适

  3. 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把中国叫醒。 --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辅仁大学)

  4. 学以抑愚,学以救国。 --张伯苓(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

  5. 梅贻琦(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梅贻琦、陈寅恪、叶企孙、潘光旦

  6. 不问异同,唯求其是。 --竺可桢(1936年至1949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求是”精神)

  7. 用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用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活力;用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培养

  团结力。 --晏阳初(平民教育之父,为民工服务,发展乡村建设)

  8.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改名为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实践第一、提倡美育。开创中国近代教育典范)

  9. 匹夫有志,特立独行。 --梁漱溟(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倡导乡村建设运动。)

  10.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1926年-1958年于清华任教)

  《先生》观后感(九):山高水长

  今年是五四一百周年,之前看了《五四的孩子》,之后又看《先生》。看罢我正感慨,我们今日所求与百年前似乎也无甚差别,却发现豆瓣广播暂时(希望是)停用了。

  实锤,“似乎”二字可以拿掉了。

  以下是观看过程中的一些记录,整理起来。

  看《先生》:竺可桢先生在八十高龄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却在开篇部分引述,毛主席教导我们……真是一种悲哀的讽刺。我对太祖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成果时钦佩的,只是我实在不知这种“教导”对于一位八十岁的老科学家来说,于他的科研成果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希望这样的怪相永远不再出现。民国时这些教育家大多不赞同政治介入学术,其实今天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保持中立的态度是科研尤其是人文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

  看《先生》:我在读《1984》的时候,对奥勃良的审讯,对温斯顿的“失败”只有一种模糊的概念,好像明白但又说不清楚。直到梁漱溟面对要求他“批孔”的人那一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长夜惊雷。

  “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最后的一着,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的,但这个志无法夺掉,即使消灭这个人,也无法夺掉”。

  看《先生》:这些人是伟大的,也是可爱的。我最喜欢梅先生,第一次听到“寡言君子”这个称呼是在电影《无问西东》之中。他确是对“君子”二字最好的诠释。

  看《先生》:最近同时在看《他乡的童年》,我对异国的教育一无所知,仅从这个纪录片反映的现象来看,约么都有一个共同点: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他们鼓励提问、崇尚表达,甚至不那么计较正确与否。这些是学校和家长的共识。前几天听到一位同事说:她(同事的女儿)不听话……她女儿已经快三十岁了,“听话”两个字显得非常刺耳。陈寅恪先生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中国道阻且长。

  综上,2012年的纪录片,如果放在近几年上映,过审可能都困那重重。

  片尾所引范仲淹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十分切题,有人说这些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可我更希望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只是“那个时代”。如此,先生风骨才能如高山永立,如江河长流。

  《先生》观后感(十):2、胡适

  

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世间最恶心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 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以上为引用。 胡适先生的这一集,通篇让人感受到一个和煦、温润,却坚持就事论事原则的学者形象。特别是在对话鲁迅与周作人之间的针锋相对时,他所提到的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在看这段视频的过程中,我总是想到昨天看的蔡元培先生那一段。上一集提到,北大受蔡元培先生影响颇深,蔡元培主张学生、学者不应过多参与政治,也对守旧派、维新派、改革派不同观点兼容并包。胡适对鲁迅、周作人尖锐互斥的讨论,所秉承的态度,私以为与蔡元培先生一脉相承。 不过到底,胡适先生未选择蔡元培先生所提到的 不投身政治,而是选择个人的政治立场,也无可避免的陷入了政治运动中。这是个人的选择,也是注定的因果。阅历见长后,我慢慢认识到,其实绝大多数的事情不存在对错,而是立场问题。每一个运动,每一个立场下的选择,都需要投射回他所在的历史环境中讨论,都是历史背景选择的结果。不过即便如此,不同的立场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所以大陆的批判运动也好,台湾复请胡适给予校长高位也好,都是立场下的客观选择。甚至不惮以最坏的恶意讨论动机,蒋中正请胡适先生回去也未必出于惜才,而是利用胡适先生的影响力和他当时被大陆批判的双重身份,将先生当做镇岛之宝的“工具人”罢了。不过庆幸的是,蝴蝶效应影响甚广,不论政客们出于和中立场做出了这样那样的决定,最终蔡元培先生树立了北大的治学风气,胡适先生也广泛传递了其自由主张。 当大陆日趋稳定,文化政策宽松起来,自然对胡适先生的批判要被推倒,离开政治立场去看学术思想,才会看到更丰富饱满的果实。这样的精神领袖,注定有被众人敬仰、铭记的一天。 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在美国的胡适,面对国内甚嚣尘上的批胡运动,甚至于批判者就是自己曾经的同僚、朋友的时候,也没有郁郁而终悲愤不已,反而热衷于在自己被批判的文章做批注,还常常问唐德刚先生最近有没有新的批判文章出现,这种胸怀不禁让人感慨,老先生真是豁达的可爱! 题外话。胡适先生的刻章,都真好看。截图下来拓也是看纪录片的额外收获了~ 今天的读书笔记就这样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