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物写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把人物写活》是一本由[美] 大卫·科比特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人物写活》读后感(一):想让你创造的人物有灵魂,立得住?这里有独门绝技!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无论看过一本小说还是观看了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一段时间过后,小说或剧集的内容遗忘得差不多了,但提起作品名字,首先跃入脑海的一定是作品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人物。 比如看书,提起《红楼梦》你一定想到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提起《简·爱》,你一定想到那个倔强的姑娘简爱。比如看电视剧,提到《还珠格格》,你一定先想到古灵精怪的小燕子赵薇;提到《权利的游戏》,你一定想到大仁大义的雪诺。可见形象鲜明的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大卫·科比特的著作《把人物写活》封二中如是说:“无论创作小说、影视剧本还是游戏脚本,人物塑造都是写作的核心。没有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人物,再吸引人的情节也无法被人记住,而写出深入人心的好人物,作品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大半!” 大卫·科比特是美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曾获得“埃德加奖提名”,他还是一名写作课导师,他在线上线下开设写作课程,致力于培养写作人才。他的著作《把人物写活》抛开了传统的写作培训方式,而是另辟蹊径,从心理学角度来阐述如何在作品中创造人物。 回想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们一定都不是扁平的,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立体人物,或者说,他们就是活生生的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那么,如何创造这样的人物呢?大卫·科比特在《把人物写活》这本书中有详细的阐述,我根据个人的阅读收获,给大家分享一二。 人物的来源 有句老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在写作中塑造人物,来源很多,可以是故事中的人;可以是源自于艺术或者大自然;可以来自我们的潜意识(梦境);也可以是来自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 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塑造的人物一定不能只是应故事需求而定制的扁平人物,真正的人是有思想有灵魂,具有多面性的。我们创造的人物也要丰满立体,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这个人物可以是多种任务素材来源的合成,通过对比筛选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根据故事情节,经过艺术加工,将他们合理地组合在一起。 大文豪托尔斯泰享誉世界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中,悲剧人物安娜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而安娜这个原型就来自托尔斯泰的真实生活,他的邻居抛弃了情人安娜,导致绝望的安娜卧轨自杀。托尔斯泰听说此事之后,专门去现场看了尸骸,并以那个可怜的女人为原型创造了安娜·卡列尼娜。似乎托尔斯泰很喜欢拿身边人做人物原型,他的另一部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原型竟然全部来自他的家人。 确定了人物来源,我们要怎样去塑造人物的形象呢?作者大卫·科比特指出创造人物的五个基础:确定人物的核心欲望、揭示人物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方式、展示人物的创伤、挖掘人物的秘密、制造人物冲突。 确定人物的核心欲望 俄国著名戏剧表演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关于人物塑造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物想要某些东西,这种欲望越深入,戏剧越有说服力。”康斯坦丁有个伟大的创新,正是强调欲望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每个人只要活着,就有想要的东西,这东西可大可小,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是物质上的,换言之,每个人都有欲望。 创造人物时,要把抽象的欲望变成具象的可追求的事物,同时让读者明白人物的核心欲望诉求。让追求欲望的过程和其他相关人物产生联系,发生冲突。冲突的出现会强化欲望,令欲望明朗化,甚至变得更为迫切,不可或缺。追求欲望时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挣扎、选择会产生强烈的戏剧化,令人物更为鲜明、立体。 例如,美剧《绝命毒师》中,高中化学老师沃特得知自己身患晚期癌症,自己没钱治疗也无法保障家人此后的生活。为了有钱治病,并保证自己死后家人有一定的经济生活保障(欲望),他选择做了一名制售毒品的大毒枭。 揭示人物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方式 只要有欲望,就一定会存在欲求不满,此时压力就会形成。面对压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应对方式也有精神病性适应(偏执狂、自大狂),神经症性适应(理智化、压抑),成熟适应(幽默、抑制、升华),不成熟适应(攻击、疑病、幻想)几种方式。 我们创造人物时可以把人物置于不同的压力下,试着去分析他们会做出如何反应。无论是束手无策、自我沉沦还是完美应对、自我成长;无论防御机制是否定还是肯定,我们笔下创造的人物一定是绝佳的。 《绝命毒师》中,当沃特成为一名制毒师后,面对可能遭遇暴力或者随时被抓的危险,这就是他面临的压力,而他总能依靠自己的高智商克服内心的不安与恐慌。这部分内容也在剧中最为精彩。 展示人物的创伤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许完美的人也只能在小说里存在。人们虽然向往做小说中完美的人,却不一定真心喜欢那个完美的人,因为太有距离感。 人在生活中一定会有需求,有不满,会面对各种伤害,这些伤害有生理层面的,有社会层面的,有道德层面的。我们创造人物时,若能将人物面对伤害时的脆弱表述出来,这样的人物才有可能会与读者产生情感互动,才更真实,更接近生活,也更能让读者发自内心地喜欢。 作者科比特说:“一个人物要有说服力,并不是因为他讨人喜欢,更多的是因为他经历了有意义的挣扎。” 《绝命毒师》中,沃特得知自己患晚期癌症,只有两年的生命时,痛苦于自己没钱看病,更揪心于自己一旦去世,家人的生活无法保障。沃特面对绝症的脆弱无助和对家人深沉的爱纠缠在一起,读者在此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同情,这就是情感互动。 挖掘人物的秘密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大卫·科比特说:“秘密代表我们的恐惧,一旦被发现,我们在朋友家人社会或同伴中的地位就会永远被摧毁。”有趣的是,人类对未知神秘的事物总是天然好奇,并忍不住追究。 我们创造人物时,要注意挖掘人物的秘密。一个有秘密的人物会让读者大感兴趣,读者会带着“究竟是什么秘密?”、“他将如何保守秘密?”或“秘密是怎么被戳破的?”这样的疑问一路跟随探寻。 《绝命毒师》中,沃特身患癌症,需要钱治病以及为家人留下生活保障,他就利用自己化学老师的身份做了制毒师,这是他秘而不宣的秘密,包括自己的亲人,甚至越是亲密的人越不能告知。这时,观众一定会带着极大的兴趣了解沃特将怎样保守这个秘密,此时剧的观赏性自不必说。 制造人物冲突 无论看书还是观看影视剧作品,我们都更为喜欢那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能够极大地勾起我们的兴趣,不由自主地一路跟随探究。制造出这些效果的,就是作品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矛盾很多面,有生理性的、物理性的、性格行为上的,甚至是不同社会角色造成的、因为秘密或骗局造成的等等,总之,矛盾和人性一样,具有多面性。不同的矛盾会激发人物的行为反差,造成不同视觉效果的冲突。 创造人物时,如果能够展现人物身上的矛盾造成行为上的反差,与相关人物之间发生冲突,甚至造成人物自身行为的冲突。这样的人物更符合复杂、多面的人性,更立体也更真实。当然也更会获得读者或观众的认可。 还是以《绝命毒师》为例,沃特的身份(社会角色)同时是化学老师和制毒师。在学校,沃特是个各方面表现都很差的老师,可是背地里他又是一个水平绝佳的制毒师,身份行为的反差形成巨大的冲突,观众觉得不可思议又出乎意料,同时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关注人物如何处理这些矛盾造成的冲突。无疑,这个人物是成功的。 以上只是科比特著作《把人物写活》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其实,关于如何创造有灵魂、立得住的人物,科比特在书中有更为详尽的阐述,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去学习。在每一章的最后,作者还设置了实用的小练习,让学习者更扎实地掌握技巧。 希望我的分享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也希望更多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更多,走得更远。
《把人物写活》读后感(二):想要故事精彩,比情节更重要的是人物
你还记得《射雕英雄传》中的情节吗?也许忘得差不多了。
你还记得《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吗?记得,黄蓉、郭靖、杨康、欧阳克……
你发现没?不管是影视剧还是小说,我们难以忘记的并不是故事,也不是情节,而是人物!哪怕多年以后,故事讲了什么,我们早已忘记,但是故事中的人物,却让我们记忆犹新。
《飘》中的郝思嘉、《简▪爱》中的简、《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还有近期的热播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的韦一航、《心灵奇旅》中的22号,这些人物都让我们印象深刻。
有人说,一个故事最重要的是情节,出彩的情节才能让人读下去。但是,人物对于故事来说,也很重要。可以说,情节和人物是相辅相成的。
在《把人物写活》这本书中就提出,人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不确定性是生命的核心命题。
确实如此,很多人说,写作是疗愈自己的最好方法,写故事更是如此。当我们塑造故事中的人物时,就是对自我的剖析和审视,我们会在自己塑造的人物中看见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活着。
《把人物写活》这本书从构思人物、人物的发展等多方面为我们讲述了塑造人物的方法。这本书可以说是写作者的一本工具书,不管是写网文还是小说,我们可以随时翻阅,寻找灵感。
作者大卫▪科比特是一位小说家,他多次开展线上线下写作课,经验丰富。他认为,让读者记忆深刻的人物是有生命的,是会像艺术一样呈现出来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人物有生命呢?
一,如何开始塑造一个人物?
1.人物的素材
我们做一道美食需要很多食材,那创作人物也是如此,需要素材。那人物需要哪些素材呢?
在《把人物写活》这本书中,就告诉了我们五种人物的素材:故事、潜意识、艺术或大自然的启发、真人、复合角色。
作者大卫认为,这些素材各有优缺点,我们可以把他们叠加起来创造人物。可以是真人,但要贴合故事发展情节。可以是我们潜意识中的一个想法,但要联系生活,要让人物有真实感。
总之,素材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我们需要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赋予人物真实、有说服力,让人物丰满立体起来。
2.探索感知
当我们有了人物素材后,还不行,还需要探索感知人物。
如何探索呢?
我们可以从自身开始,因为了解内心生活的最好的素材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关注那些生活中特殊意义的事:
比如最感动的时候、最害怕的是猴子、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失败、第一次表白、和家人一起难忘的时刻、被打击的时候、被抛弃的时候……
这些我们生活中的特殊时刻,可以折射出真实的我们。
不要害怕回忆,我们的经历越是痛彻心扉,那我们越能够看清内心的自己。
正如作者大卫说的,痛苦的经历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礼物,拥抱过去的自己,心怀感恩。
二,如何塑造有吸引力的人物?
1.让你的人物受伤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在路上行驶时,如果前面除了车祸,一个受伤的人倒在了地上,那我们是不是会被吸引?写小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故事中的人物受伤了,那我们也可以吸引读者。
这会让我们笔下的人物更真实、也更讨人喜欢。为什么?因为我们喜欢某个人物,并不是因为那个人物本身,而是因为人物做的行动,而受伤后人物的经历,会让读者更喜欢。
比如《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断了一个手臂、小龙女失去了清白之身;《有匪》中谢允中毒;《飘》中郝思嘉一生得不到爱情……
正如《把人物写活》中说的,受伤并不是脆弱,相反,受伤后更需要勇气,因为真正的脆弱意味着坦诚相对。
2.让你的人物矛盾
著名导演让▪科克托说过:
富有创造性的灵魂就是冲突矛盾的灵魂——突破表象看到未知真相。所以,矛盾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人物,从而引起读者兴趣。
矛盾有很多种,有性格矛盾,比如一个人面对熟悉的人可以是喋喋不休的,而面对陌生人可以是害羞的。
有行为矛盾,比如一个人对老板是客气的,而面对家人却是粗暴的。还有心理矛盾,比如有些抑郁症患者,在人前是乐观向上的,但其实他们内心很可能对生活已经绝望。
这么做,不仅可以让我们的人物更加真实、接地气,还可以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复杂、深度的人物,让故事更有悬念。
就像是《西游记》中唐僧面对女儿国国王时的心理,就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的确是对国王动情了,另一方面,他明白自己是出家人,而且有取经任务。
三,如何创造独一无二的语言风格?
想要塑造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那应该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什么是语言风格呢?就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个性。
比如张爱玲描写人物是这样的:
她那棕黄色的脸,因为是长圆形的,很像大人样,可是这时候显得很稚气。而亦舒描写人物是这样的:
那女人已上了年纪,浓妆打扮,露着中年女人应有的胖膀子及粗腰身,她不愿节食,瘦了会更干更憔悴,一张脸仍算娇俏。同样是描写女人,语言风格却有明显区别。
那我们如何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呢?
首先,我们可以摘抄喜欢作家的作品,熟练后,试着模仿,最终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其次,我们可以每天读一段喜欢的作品,然后合上书,试着写出来,这不仅仅是靠记忆,更是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让大家抄袭,而是模仿,因为我们不可能模仿别人的语言风格,所以日积月累后,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中对人物有多重要?
比如,我们塑造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那这个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呢?肯定不会是文邹邹的。
那如果农民吃到了美味的食物,农民会说:“这味道简直就是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会吗?不会!
她只会说:“天啊!这东西太好吃了!”或者“这是什么?也太好吃了!”
这就是我们博大精深的语言魅力啊!
由此可见,语言风格有多重要!
在《把人物写活》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塑造人物的技巧,看完会让你受益匪浅。
写作,无非就是多看书多练笔。如果,再学一点点技巧,那我们都能写出精彩的故事了。
而塑造出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人物,则是我们首先要学会的。
(完)
《把人物写活》读后感(三):塑造人物和过好人生一个道理:拿好自己的主动权,活出生命的意义
如果问:有哪些人物让你印象深刻,你一定会说出很多吧?生活中给你启发,教你上进的良师益友;共同生活,享受幸福的亲密爱人;陪伴成长,无微不至关怀你的亲人……当然,肯定也有那些活在虚幻世界——书中或电影中,让你久久不能忘怀的人物,比如经典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说到这,我想你的脑海里也已经涌现出了一个或几个人了吧?
跟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同,这些虚幻的人物活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又或许,那些人物的出现只是为了完成某个使命,这些人物常常给人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有时让人觉得很亲近,好像在看另外一个自己;有时会给人以启发,想要努力过另外一种生活;有时渺小如尘埃,有时璀璨如星辰,但不管怎样,都因某种原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物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自主、自由、个性,而且充满有生命力的,他们是既符合故事类型设定,又努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存的人。比如《恐妻家》这部小说中的公寓管理员,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物,因为他独特的性格,和他在结尾处重要的使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小说的结尾变得特别温情。那么,勾起我好奇的是,这些打动人心的人物,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
《把人物写活》封面在《把人物写活:小说、影视剧本中人物塑造的原理与技巧》这本书中,作者大卫·科比特为我们揭示了人物塑造的原理与技巧,诠释了一个人物存在的意义。大卫·科比特作为一个小说家,将自己的写作经验融入其间,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章节的后面设置了对应的写作练习,帮我们更好的学有所用,而这些都源于他多年来教写作时所积累下的心得。
《把人物写活》的内容从人物构思、发展、设定、技巧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并将重点放在了前两个部分,也就是讲人物是怎么来的?帮助我们从内核处了解人物的诞生,由细节入手,在生活、自身找出人物的缩影,让理论更贴近生活。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人物的塑造不该仅局限于技巧,毕竟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并非是技巧、元素能拼凑而成的,他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性格、欲望、完整的思想,甚至是想要亲手掌控自己命运的决心,这些都不该,也不能受作者、读者的限制。
来源《把人物写活》所以,不必怀疑,好的人物不是创造的,也不是发展的,而是诞生的,写作者能做的,就是给人物提供成长的养料。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故事有反转、人物性格有冲突,让我们观众/读者看完之后,大呼“过瘾”。因为这样的人物才是鲜活、有生命的,他们不甘于平庸,想要给人们带来惊喜,这是成功角色的魅力所在,也是人物存在的意义。
一、构思:发现并创造与众不同
《把人物写活》中介绍,一般人物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五种:(1)故事;(2)潜意识;(3)艺术或大自然的启发;(4)真人;(5)复合角色,每一个元素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物,创作者通常会在这些的基础上,投入新元素,进行素材融合。
比如,我们了解到,很多故事都有特定的故事类型,比如常见的:复仇、冒险、爱情、战争、惊悚、科幻等,其实,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也往往会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模式,要想把人物写活,就必须在满足这些限制的同时,让人物创造出惊喜。我们很熟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但韩国导演宋浩宏却颠覆了这个故事中的传统形象,创造了另一个版本的白雪公主——《红鞋子和七个小矮人》,在影片中,白雪公主变成了一个小胖子,只有穿上红鞋子,才能变身漂亮的公主,而小矮人们则是7个虚荣又傲慢的王子,他们都有各自的特长和性格。虽然是同一主线类型的故事,但人物形象可以说,完全摆脱了《白雪公主》的影子,展现出了别样的味道。
《白雪公主》和《红鞋子和七个小矮人》再比如,同样的夜莺,在安徒生和王尔德的笔下,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样子。安徒生写的夜莺是一只很会唱歌,最终被囚禁在皇宫的可怜鸟;而王尔德笔下的夜莺,却为了学生的爱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是令人悲悯的奉献者。
由此可见,要想把人物写活,我们不仅要知道人物的来源,还要更多的去了解人物,包括外貌、内心世界,甚至是欲望、秘密和怪癖,有了这些元素的人物,才更完整。如果只是单纯局限于某一个故事,那么人物只能是一个模型,所以,在人物的发展过程中,写作者们会为他注入更多活力。
二、发展:欲望、秘密和矛盾
不难发现,不管是电影,还是书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思想、欲望,甚至是秘密,比如在《凡人之心》中,洛根和朋友彼得的妻子做了超出关系的事情,这件事就是他们两个人的秘密。秘密存在的意义是隐藏起来,不被揭露,如果被发现,那么人物及其关联的人、生活也将会受影响。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欲望,当我们想真正去塑造一个人物时,大卫·科比特建议我们,要先学会正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人物的内心,更好的去塑造人物。这部分的内容涉及到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书中并没有用生硬的方式展现,而是教我们用一些实用、却简单的小方法,直视自己的内心。比如,关注自己的情感经历、关键情绪,让我们仔细回想一下那些重要的时刻。
来源《把人物写活》“了解内心生活的最佳素材是我们自己。”当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更容易定义人物的核心需求,在《把人物写活》中还强调,我们不该满足于一个简单的答案,要学着从多个角度入手,想象一下如何换一种选择、换一种活法。可以尝试从认知出发,比如爱情、家庭、名誉等。我们可以这样假设一下,如果《红与黑》中的于连,变成了一个顾家的男人,整个故事该是怎么发展呢?也许这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就不复存在了吧?
再比如,最近新上映的电影《心灵奇旅》中,乔伊这个人物的塑造就很成功。他毕生追寻着自己的爵士梦,可当梦想成真以后,他却发现原来自己所想要的不是一个演奏机会,更多的是爵士音乐带给他的幸福体验。想象一下,如果在故事的开始,就把乔伊的追求设定为音乐带来的生命意义,是不是就没有了后续他和22号的冲突,以及演奏结束时内心的矛盾了呢?
这就是创造人物欲望的一种手法:运用外在、可视的东西去代替那些潜在的真正欲望,然后再通过冲突,引出内在、深层、蠢蠢欲动的东西,毕竟这些真实的欲望,大多都不可知,且难以辨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有经历了播种、耕耘之后的收获,才格外珍贵。
三、写出生命的意义
来源《把人物写活》大卫·科比特在《把人物写活》的开头和最后都提到这样一段话:
每一篇小说都在探讨四个核心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实际上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就像身为一个作家必须让人物,从可预见性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拥有成长和改变的自由一样。我们也必须要给自己同样的理由,让自己随心所欲地改变,拥抱意外,保持活力。
也许在繁忙的生活、工作中,你很久没有好好享受过生活了,也没有好好认识周边的人——那些亲近的、偶尔擦肩而过的,或者是陌生的人,甚至都忘记了好好了解自己、关注情绪。就像小说人物被表层欲望所隐藏的真实欲望,也许你也有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一面。
可以尝试慢下来,趁着生活的画板还没有完全固定,参考一下书中塑造人物的方法,重新思考一下自己接下来的生活,重新了解一下自己和身边的人。不要因为生活太平淡就止步不前,要学会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不断地在经历中成长。
来源《心灵奇旅》记住,你的人生由你做主,要想做人生的主角,就必须拿好自己的主动权。
愿书不白读,皆有所获
《把人物写活》读后感(四):揭开《羊脂球》为众人献身的外衣,才能看到羊脂球内心的“欲望”
羊脂球也是有欲望的,但她的欲望唯独跟情欲与金钱无关。
说来也可笑,羊脂球本就靠肉体交易为生,接触最多的就是金钱与情欲。
但在莫泊桑笔下,她内心纯净得就像一张白纸,这巨大的反差,让《羊脂球》成为了经典。
纯净与善良,是羊脂球的优良品性,但不是她的需求与欲望。
彼得·布鲁斯在《为了情节而读书》中提到:没有欲望的故事就是一个死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认为,人是为了欲望而活。
众所周知,莫泊桑的小说惯以情节取胜,《羊脂球》的情节非常吸引人。
但揭开了情节的外衣,羊脂球对欲望的追求,是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也是羊脂球活在读者心中的最关键的地方。
人的欲望,可以是女人、家庭、复仇、财富、名誉、力量和尊重等。
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盖茨比的欲望就是黛茜;《洛丽塔》里,亨伯特的欲望就是12岁的洛丽塔。
然而,羊脂球的欲望更复杂,更有层次感,而她在实现欲望过程中所面对的冲突,让这个人物更有质感。
可以说,莫泊桑让羊脂球这个人物“活”了起来。
《把人物写活》有专门关于欲望写作手法的描述,追逐欲望的方法是多样性的: 1、冲突改变了欲望或让它变得明朗; 2、人物有两种不可调和的欲望; 3、人物想要得到的东西和实际得到的东西不一致; 4、最终发现所追求的东西毫无价值。一般作家会选择其中1项或者几项进行搭配,比如《茶花女》中,茶花女的前期欲望是享受生命结束前的奢华生活,但后来因为阿尔芒的出现,她的眼里只有阿尔芒。其运用的是第一项欲望写作手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莫泊桑在写《羊脂球》时,综合运用了以上4种写作手法,所以羊脂球的欲望才会更复杂。
01
普鲁士军队已经占领了鲁昂,一些胆大的当地商人弄来了一张离境许可证,打算租一辆驿车到迪耶普去。
这辆驿车一共有10个人,其中包括富商鸟先生夫妇、省会议员卡雷-拉马东夫妇、于贝尔伯爵夫妇、民主党员科尔尼代、2名修女以及羊脂球。
莫泊桑是用“诱人”这个词来形容羊脂球的。
虽然她胖得流油,但她那鲜艳娇嫩的气色和迷人的小嘴,实在是让人喜欢。
在莫泊桑的很多作品中,美女都是这种胖胖的美艳形象。
羊脂球在所有人之中的地位最低,但她的美貌引起各位夫人的嫉妒,她的身份自然成了夫人们的攻击对象。
于是3位夫人突然变成好朋友,小声谈论羊脂球“不知羞耻”、“社会的耻辱”等。
因为这些所谓的“正派女人”认为,合法的爱情从来都是高于非法的私情的。
但偏偏羊脂球是个胆大的人,她立马用大胆的目光把所有人扫视了一遍,眼光中还富有挑衅意味,让这辆车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从这里可以看到,羊脂球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羞耻、自卑,与在背后谈论别人的“正派女人”相比,羊脂球反而显得光明磊落。
羊脂球是个非常可爱的角色,她不属于讨好型人格,不会因为自己的社会身份而刻意迎合别人,相反,她还会有小小的“报复心”。
车上的人是在清晨4点半上车的,但大家都没准备粮食,饿得头脑发晕。
直到下午3点钟,羊脂球才从裙底下拿出一篮子食物出来,然后慢吞吞地品尝起来。
要知道,在羊脂球把食物拿出来之前,车上的男人们已经出去找了很多趟食物,却没有找到。
那个鸟先生终于忍不住,说自己饿得前胸贴后背,羊脂球好几次弯下腰去,好像在裙子底下找什么东西,但迟疑片刻,就若无其事地坐直了身子。
然后等别人饿得不行,羊脂球就把食物拿出来慢慢品尝,那食物的香味让车上众人涎水都涌到嘴里,颌骨绷得阵阵发痛。
让刚刚辱骂自己的人看着自己吃东西,是不是特别解气?
羊脂球这小小的“报复心”,让人觉得这个角色越发鲜活、可爱。
但羊脂球并不是斤斤计较的人,相反,她是个善良的人,只要别人适当尊重她,她愿意分享出自己的食物。
鸟先生赞美她:“这位太太想得比我们周到。”
于是,羊脂球分享了一只鸡腿给他。
接着,羊脂球邀请了两位修女和科尔尼代共享午餐,因为这三个人也没有在背后议论她。
直到鸟先生的妻子饿得晕了过去,羊脂球才邀请所有人一起吃。他们一下子把羊脂球3天量的食物吃个精光。
其实,从他们上车到共享食物这个片段,可以看出羊脂球对于“尊重”的渴望。
她没想过让所有人都喜欢她,她没必要讨好,她想要的是一种撇开身份地位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莫泊桑设计羊脂球与上流社会夫人们之间的冲突,就是为了让羊脂球的欲望明朗化,让读者透过分享 食物这个情节的外衣,能看出来羊脂球的内心需求。(欲望写作技巧1:冲突改变了欲望或让它变得明朗)
02
人的欲望有很多,羊脂球同样如此。
接着,车上的人因为吃了羊脂球的食物,不得不和她交谈。从羊脂球的口中我们也可以得知,羊脂球为何离开鲁昂,羊脂球的第二个欲望是什么。
当众人谈到普鲁士人的残暴行为时,羊脂球越发气愤。
羊脂球的家里容不得一个普鲁士人。第一个进到羊脂球家里的普鲁士人就被她掐住了脖子,但被人制止了。
后来羊脂球找机会逃了出来,坐上这辆车。
要知道,车上的人,有的是为重新经商,有的是为了逃离被敌人攻占的地方。
但车上真正与普鲁士人抗争过的,只有羊脂球一人。
莫泊桑把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爱国之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们看到了羊脂球希望自己成为祖国的支持者、拥护者。
拥有坚定的爱国之心既是羊脂球的高尚品格,也是她内心的第二个欲望。
根据墨菲定律,这群人越想逃离普鲁士人,就越容易遇到普鲁士人。
羊脂球越不想被普鲁士人玷污,就越逃不出普鲁士人的魔爪。
天黑之后,驿车就被普鲁士人拦了下来。
当普鲁士人让车里的人下车接受检查时,虽然羊脂球和科尔尼代坐在车门口,但他们两个是最后下车的。
羊脂球不想接受普鲁士人的支配,她想竭力表现得比其他正经女人更有自尊,但她知道自己是没法与一支军队抗衡的。
驿车上的人被困在路上的一家旅店里,接受着普鲁士人的管制。
驿车想要离开,只有一个条件:让羊脂球陪普鲁士军官一晚。
羊脂球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当天晚上,科尔尼代跟着羊脂球回到她房前,同样被羊脂球拒之门外。
科尔尼代说:“这对你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指的是肉体交易) 羊脂球说:“你不懂为什么吗?有些时候这种事情是不能干的,那普鲁士人不就在这幢房子里吗?”因为对羊脂球来说,实现爱国之心的方式有2种:
1、不跟敌人发生关系;2、不在敌人眼皮下跟别人发生关系。如果羊脂球是个冷漠、不顾他人生死的人,她倒可以坚持她给自己设定的爱国的原则,守住她的底线。
然而,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小命,是没有底线的,还要强迫她人放弃自己的底线。
第一天,所有人都跟羊脂球同仇敌忾,怒气冲天,大骂普鲁士人粗鄙、野蛮;
第二天,大家开始埋怨羊脂球为什么不偷偷去找那个普鲁士军官,给大家一个惊喜;
第三天,大家不再跟羊脂球说话,鸟先生的妻子在羊脂球背后公然辱骂她是“脏货”,大家开始商量策略如何攻克羊脂球的心理防线。
他们先谈到古人的献身精神,搜索枯肠找些新的故事暗示羊脂球,但羊脂球油盐不进;
一直都是服从众人命令的沉默的老修女,开始含蓄地表达那种行为如果出于正当的理由便是可敬的。她还暗示自己因为耽误了这几天,可能有一大批人等不及被她救援而死去。
但羊脂球还是很安静,向来表示尊敬羊脂球自主意愿的伯爵,也开口劝羊脂球:
“这么说,您是宁愿让我们待在这里,像您一样,等普鲁士人吃了败仗以后,遭受他们的种种暴行,而不愿意通融一下,同意做一次您一生中常做的事情吗?”这段话明显在道德绑架,极力暗示这种行为只是她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极其普通的事,只要做了,就可以救大家的命,为什么不做呢?
这里就涉及到羊脂球欲望之间的冲突,前文提到,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也渴望成为爱国人士。
如果她坚守爱国的底线,她就会失去众人的尊重;
如果她为众人献身,她就会打破自己爱国的底线。
两种不可调和的欲望之间的冲突,会让故事跌宕起伏,莫泊桑深谙其道,我认为这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欲望写作技巧2:人物有两种不可调和的欲望)
03
然而,羊脂球不知道的是,就算她为了众人而献身,她也得不到众人的尊重。
羊脂球听完伯爵的话后,决定服从大家的建议,偷偷进去了普鲁士军官的房间。
而此时众人在举行派对,低声暗骂着普鲁士人,高声庆祝大家的“重生”。
这个场景,羊脂球并没有看到,她正接受着身心上的折磨。
第二天,大家笑容满面,终于可以重新出发,早早就在驿车旁等待着。
可当羊脂球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她跟大家打招呼,人人都离她远远的,害怕自己的贞洁也受到了“玷污”。
鸟先生的妻子轻声对他丈夫说:“幸亏我不坐她旁边。”羊脂球羞愧得不敢抬起头来。
羊脂球想要得到的是大家的尊重,她为了大家的自由,放弃了自己的底线。然而她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尊重,反而更让人嫌弃了。(欲望写作技巧3:人物想要得到的东西和实际得到的东西不一致)
更可恶的是,大家开始欢乐地聊天、打纸牌、吃东西。
而羊脂球经过一夜的折磨后,甚至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食物,看着她们吃东西时怒火中烧,最后却只能默默擦着眼泪。
小说结局里,众人自私地吃着自己准备的食物,与前面羊脂球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给所有人的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羊脂球没有因为自己的职业身份和社会阶级而自卑,却因为自己被普鲁士人玷污而羞愧。
她一直渴望着别人的尊重,她的所有言行都是为了这个内心需求而服务,但她得到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欲望写作技巧4:最终发现所追求的东西毫无价值。)
不是说渴望别人的尊重毫无意义,而是她渴望这群披着上流社会的人皮、底下拥有着丑恶嘴脸的人的尊重,是毫无价值的。
结语
欲望深藏于灵魂的碰撞之中,不仅仅是自身灵魂与外在追求的碰撞,还有自身灵魂与他人灵魂之间的碰撞。
虽然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下意识地把人物欲望复杂化。
正如《把人物写活》所说:人类的欲望少得可怜,但实现和阻碍欲望的方法却数不胜数。但欲望的实现过程,不正是我们普通人生活的本质么?
我们之所以对逼迫羊脂球的人感到愤怒,会对羊脂球这个卑微的人物产生怜惜之情,是因为我们跟书里人物产生了共情。
愿我们能从书里看到自己,在生活中也能吸取书中的力量,活得更有方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