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集(第1卷)》读后感锦集
《毛泽东文集(第1卷)》是一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5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泽东文集(第1卷)》精选点评:
●因为毛选很多涉及到哲学,所以我挑的这本来看。里边有些文章真的很有意思,你也能强烈地感受到一位身怀信仰,心思缜密,扎扎实实,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的伟人形象,让人肃然起敬。 虽然讲的都是当时的政治或农村问题,但仍然可以对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所启发。 “我们研究城市问题也是和研究农村问题一样,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种研究方法是显然不对的。”
●……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以外的重要文稿,已经发表的和没有发表的,比较系统地选编成《毛泽东文集》出版。 《毛泽东文集》为多卷本。选稿起自一九二一年,迄至一九七六年,按精选原则选编。其中有少量文稿,带有个别不正确的论断,因内容重要也酌情编入。毛泽东的诗词,没有编入这部文集。
●不喜欢这种,将人分为不同阶级的主义(似乎团结贫农就是为了夺取政权),喜欢自由平等的理念。但是毛爷爷的社会调查确实很值得自己学习,我是永远也不能做到那种水平的了。
●思想鼓动,群众跟随,发展壮大,坐稳江山。
●社会调查太棒了!
●真的服。
●经典的文章都被删了有啥好看的
●与日月同辉!
●本书可以看出毛泽东做事的态度认真仔细,从战略上把该考虑的都考虑到了,执行的人可以说有了方向。里面最大篇幅<寻乌调查>可以说是对于公司,政府,团体来说都是一份样本,面面俱到。里面还有许多信件,都可以看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令人惊叹的。
《毛泽东文集(第1卷)》读后感(一):毛集读后感
《毛泽东文集(第1卷)》读后感(二):怎样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前些天,在复旦旧书店淘到了这本书,本来一直想买《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可惜一直没买到。前些天买到这本书,了却我一桩心愿。
可以说,《毛泽东文集》第一卷最有价值的就是调查报告。毛泽东早期的农村调查基本都在里面,如《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才溪乡调查》。可以说,毛早期的文章,基本都囊括在里面。
这些社会调查报告,虽然比不上《毛选》里面那些经典篇章,但在我看来。毛泽东思想最核心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恰恰是从这些调查中得出的那就是。马克思原理如何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那时的毛,没有出过国,也没有系统的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也没有看过原著,只是零碎的看过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可以说,对马克思理论只懂皮毛。毛所倡导的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其实还是遵循传统农民起义的路径。
难得的是,他懂得深入社会调查,认识了中国革命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农民问题。可以说,毛在调查中认识了农村,也认识了中国社会。最终,扎根中国国情,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今天,虽然革命已成明日黄花,经济建设成为时代的中心。但是经济建设如何符合中国的国情,扎根中国社会,走中国自己的路,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值得思索的问题。
虽然,现在都在讨论中国模式,但是未形成共识,因为中国现代化还远未成功,又何谈模式。我们有中国革命的模式,那就是毛泽东思想。但没有中国建设模式,虽然有所谓的邓小平理论,但是邓论的核心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说,模式仍在探索中。
我辈学人,唯有扎根中国社会,深入调查,只有认识中国式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才能决定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虽然毛的革命理论对我们来说已经过时,但是毛认识中国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这也是反复读此书的目的,因为我想认识和发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毛泽东文集(第1卷)》读后感(三):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
现在的许多人一提起毛主席,必说文化大革命,说的最多的之一是学毛选。那时代学毛选一般指学毛泽东思想,还设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选拔出学毛选积极分子,在毛泽东思想的鼓舞下干社会主义,抓革命促生产,奔共产主义社会,都是很抽象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对毛主席建国之前的著作涉猎很少。
读完(1921~1937)第一卷,发现毛泽东思想没怎么学着,倒是学会了一套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那单位是个企业,存在的有些问题不像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那么复杂,主要是花钱买官和抓安全生产。卖官鬻爵这个不好说,光说说抓安全生产。
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说,第四军的党内存有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及时纠正,第四军就无法完成党交办的任务。
因此,毛主席交代第四军的领导说,处理问题之前,先看看第四军党内都是些什么人。经分析,第四军党组织的基础成分都是些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基础肯定不一样,农民的思想囿于思维的禁锢,小资产阶级思想的逐利性,两者都对四军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
因此加强对他们正确的路线教育,加强对如此不正确思想的坚决斗争,就可以解决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问题。
毛主席对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来源以及纠正方法做了很详细的指导,就好像一台家用电器的使用说明书,照着说明执行就可以使之正确运转。
我按照毛主席治理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办法,对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屡禁不绝做了详细分析。
我们单位职工年龄结构老中青,老的倚老卖老,摆老资格,安全生产好依经验之谈,别人说不得,一说他,他必然反驳:我干那么多年了,什么不知道,还要送你来指手画脚?中的基本都有一官半职,惯于发号施令,正事不干,一脑子加官晋爵,还令行禁止。青的就是新进大学生。
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青年大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就是一张白纸,老、中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依葫芦画瓢。
现在的安全设备、安全措施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都有所进步,如果老、中还依照老观念指点青年大学生,生产的安全方面指定出问题。
依照毛主席的老办法处理新时代的新问题,一切迎刃而解,当然我说得简而又单,其实化解问题较为复杂,兹不赘。
稍后的《寻乌调查》应该算是中国农村调查报告的鼻祖,前无古人,后亦当无来者。刘主席说,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信不虚矣!
《毛泽东文集(第1卷)》读后感(四):读毛文001
读毛文001
“毛文”,包括《毛泽东早期文稿》、《毛泽东文集》(八卷)和“毛选”(五卷)。她们的编撰机构都是钢铁可信的,不信就没得信、没德行了。三种文集的前两种是时间衔接的,后两种是时间交错的,因为《文集》排除《选集》文。当然,这是为了读者的好,也是编撰者的严肃态度,别搞得汪曾祺一样,一本选集是文章ABC;一本集子是BCD文章;还有一集是CDA。当然,这不能全怪老汪,有的是出版社好事,因为看见钞票眼睛发绿了。可是从《毛选》第五卷起,那就没法向毛主席报告稿费了,况且他的稿费算党产,自己要用也要申请一下的。所以我对后两种,是需要勤查日脚的。我想顺着公布的年月日读下来,说说我对毛泽东同志心路历程的认识。我取引而按的格式笔记,以力保论说有针对。。
商鞅徙木立信论(191206)
抟扶摇按:这是毛泽东湖南全省高中时的作文作业,推算不会在1912年的下半年。国文教员涤盦批同学“传观”,文章批语斐然壮观,这都有资料可查阅。一句话,绝好少年绝好文。且来读一读。
毛: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
抟扶摇按:毛同学一读而三叹。其中“叹民智不开”与“叹国民之愚”如出一辙,愚即智未开。故第三叹负主要是“叹沦亡惨”。然而沦亡之惨是国民与执政者“共享”的,譬如北宋二帝。因此,毛同学三叹,实仅前二。其“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而“国民之愚”犹可叹,这字里行间,是不是把板子打错屁股了?在毛同学笔下,“吾国”执政者一贯是“煞费苦心”开民智的,至商鞅徙木令尤甚,至于二千年后还激荡毛同学的心怀而忍不住写一篇给老师击节赞叹的绝好文章。无奈“吾国国民”的榆木疙瘩脑袋就是凿不开。这言下之意不就是归“几蹈于沦亡”之咎于老百姓而为执政者开脱罪责吗?事实恰好相反。商鞅徙木令数不行,民不信,恰恰是从老子、孔子起的知识分子鼓吹愚民而君王厉行愚民政策所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百年一以贯之的愚民政策塑造的冰冻心理,像鲁爷说的那冷漠的看客心理,岂是商鞅一朝一令一遍就能融化的?而老百姓疑商鞅令,乐意看热闹,瞧哪个傻子去上当,这又怎么能怪老百姓愚呢?老百姓是给愚愚的!因此板子要打在执政者的屁股上。毛同学打错了,这和他以后领导革命时制定政策是截然相反的。
毛: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抟扶摇按:此,商鞅,毛同学认为的“良法”,文中历数之。毛同学这要说的是为何老百姓对良法无动于衷呢?他还是老一套,说是老百姓愚昧,执政者白辛苦,因此国沦亡之惨要归咎于老百姓之愚。毛同学在一篇文章里两次讲同一的观点如此,这从他后来的观点说,是属于看不起工农的小资情。这个小资是比今天大学里的一切档次的学生还要有腔调的。今天的学士狗不如,明日黄花是硕士,博士人老珠已黄。
毛同学的小资腔调有历史根源。试想湖南一乡下的伢子能上省高中,庆幸自己之余,难道不感谢执政者施新政、办新学的“煞费苦心”吗?而低眉看人世,岂不更感觉老百姓的愚昧吗?自己曾经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因此毛同学三叹,主要叹老百姓不争气,这是情有可原的小资。可贵的是他很快地改变了这个腔调,下乡村、上矿山,调查研究得新知,真像恩格斯,资二代,却从小酒吧里工人的相互谩骂、斗殴、大老婆里看出了工人阶级的潜在伟力,为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给马克思成为“第一个天才”的贡献。
毛: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
抟扶摇按:非常,老百姓冷眼向良法;正常,良法自得百姓拥护和捍卫。如此非常的原因是老百姓害怕。毛同学抓住了关键。按照这个关键分析下去千百年,势如破竹,必然的结论是执政者愚民、不法、滥施淫威、没有丝毫平等而只有权威好恶喜怒,所以一旦变革,叫人不敢相信,害怕中了圈套,所以“惧焉”。因此商鞅徙木令不得民信,主要责任在执政者的执政史。但是毛同学没有挖下去,就停留在“黎民惧”的现象上。文章的最后一句是不了了之之结尾,“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典,吾又何怪焉?”说商鞅所以要徙木立信,在于他感觉到民心与法典是油水关系。这里,从语文上说,作文的思想是单薄的。而若从思想上说,毛同学虽然再一次提到了“这个油水关系的主要责任在哪方”的问题,是在民愚,还是在愚民?可是他急刹车,来了个“吾又何怪焉”。他问大家他还能说啥咧。似乎真没话好说了。其实大谬不然。这篇文章如果从批判执政者愚民下手,转而谈商鞅为扭转局面而煞费苦心,从而说明从此执政者要取信于民,这才能不至于国沦亡反而强盛,独步天下无阻挡,这不是思想更雄壮吗?可见此时毛同学,思想还是很狭窄的。然而我抟扶摇说毛同学当年没有表达的思想不正是他后来从三湾改编开始而毕生勉力勤劳的实践吗?毛委员就不是毛同学;毛主席更不是毛委员。难怪他去世那么多年,想念的热潮不减。
悼友人易咏畦(191505)
抟扶摇按:一副挽联,不抄。上联意为“你应运来世,注定做成英雄滴”;下联意为“人终有一死,你何苦走得恁急”。按照对联,若写横批,该是“各有天命”。文句很有诗意,含义深沉悠远,直入后来的《为人民服务》。毛同学的人生观是一生没有变,即生死偶然间,生当必然为,死而后已矣,“管不了了”,正所谓“忍将夙愿,付与东流?”不甘步列宁斯大林后尘,却又无奈。此番心情,早体现在挽别人语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