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读后感摘抄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是一本由袁行霈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80元,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精选点评:
●这样找个主编,然后凑一伙人一起分工写文学史的好处是各人发挥所长,但是也就造成了水平参差不齐
●重读一遍有了很多认识和理解,一朝诗歌终于在形式的约制下发展到了极致,格律的精细和规束跟“三一律”一样,带着脚镣跳舞。
●“人若能享受孤独,寂寞也就是一种美了。”唯美的诗歌,诗意的讲解
●读完了,对金星大人和杜师傅愈发地崇拜了
●第二卷真的好厚啊……知道了好多新知识,好像新世界打开了。
●2014备考用
●魏晋写的还可以,唐写的枯燥了。
●看完文学史,教你写鉴赏
●只论行文框架:魏晋南北朝篇罗列繁多而发展脉络又一句话带过,往往是“对……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看其摘要用词再与后边的隋唐五代篇对比就可知,前者难以形成行文的合理结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开始逐渐进入重视文学自身特性的时期,并在文体上推陈出新,从文追求上兼并释儒佛三家的思想交融。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太康诗风——陶渊明——谢灵运——永明与齐梁诗坛——南朝文风北渐。 隋唐五代时期:初唐融合——盛唐——李白——杜甫——大历诗风——韩柳——白居易——晚唐(李商隐)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读后感(一):旧事重提,文学史年表的错误。
这一卷书有了一个很大错误,就是本册书的文学史年表。
从唐德宗到建中四年783年到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中间缺少了42年的内容。我在复习当中,时不时翻看文学史年表。偶然间发现这个问题,但是我当时只是认为这是编撰者的一种故意为之。现在偶然间阅读网络新闻发现有人确实认为这是一个错误,我才心安理得的“腹诽”起这部文学史来。
希望老师同学们能够真真正正的发现这个问题,并在教学活动中予以纠正。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读后感(二):很普通的一本书!有些差
看的时候太恐惧了。。。。。。 写太多废话了,比如“李商隐早期致力于古文写作,其《李贺小传》、《刘叉》等传记记散文生动传神,简洁隽永;后因投入骈文大家令狐楚门下,遂通习四六之文,并以此著称。他所作骈文除具上述骈四俪六、重形式美的特点外,还呈现出既宛转流畅又典丽清峻的风神。《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李商隐骈偶之文,婉约雅饬,于唐人为别格”,大致不错。如他的《为濮阳公檄刘稹文》、《为濮阳公陈情表》、《上河东公启》等文,皆属对精工而不害文意,或以折理精微见长,或以婉曲达情取胜;时于骈句中杂以散句,转换自如,文气飞扬,声韵铿锵,灿然可诵。” 这些真的是废话。生动传神,简洁隽永,转换自如,文气飞扬,声韵铿锵,灿然可诵。嗯,曹操也是如此哦,xxx和xxx也是这样哦。什么婉转流畅,典丽清俊,全都是给诗人拍马屁,当然,事实上,每个诗人都有马屁可拍,问题是,这种表面“文章”有必要讲出来吗,提名或者直接贴一两首,再略作点评他的风格,不是更有理有据?(其实根本也不要什么评和据,那都是小家言论)。在这本书,每个作者,每本书都说一下他们的风格,赞美一下,再引用历史文献和名人双双再赞美一下,然后还没完,再从另一个角度侧面赞美一下,哎,真的,是没完没了,毫无深度可谈。有些更是无聊,说某某书写了十二篇云云云,感觉中国文学史给写成了百度百科和个人博客,连字典都不算上。究竟是一本没有深度可言,更重要的是,不具引思索源的书籍。这些书看多了,只怕只会制造出中学生手帐上写的一周笔记吧。超级失望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读后感(三):誰能不愛盛唐詩?
不知為何,總是帶著一種偏見:文學評論大多寡淡無味,文學史更是將鮮活的詩歌散文之類抽筋剔骨之後曬在高臺上供人觀看,所以開始對這套書是很排斥的。可是看到盛唐一段,已是想抽那個帶著這種想法的自己嘴巴子的心都有了。
而且對唐詩一直有種不敢承認不願承認的隱形排斥感,回望求學生涯背誦過最多的大概就是唐詩了,名為《唐詩三百首》的小冊子也到處都是。我便是這樣的彆扭:再好的東西,看得人多了,說的人多了,也要不喜歡,完全是無端的。
不過現在忍不住大呼啊:誰能不愛盛唐詩?!!
唐朝文學上承魏晉風骨、加上永明體的工巧,達到了一個詩歌的高峰,也因而能下啟宋詞的新局面。書中對唐詩的評價可謂精到:“骨氣端翔,意象玲瓏”,“無工可見,無跡可求,而含蘊深厚,韻味無窮”。唐初的詩人算是爬高坡,鬥志昂揚、精神颯爽,已然是旭日東升的樣子,卻還是有些展不開腰身的壓抑,像鳳凰起飛時收斂的雙翅,像飛箭離弦時的后拉,像“初唐四傑”的年輕氣盛,王勃的《滕王閣序》自是天下奇文,相比較起來後附的那首詩就有些撐不起門面,到了盛唐崔顥的《黃鶴樓》才真算是彌補了王勃這首詩的缺憾。
張若虛一篇《春江花月夜》算是“孤篇壓全唐”,倒沒有言過其實,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算是風骨之詩中的“春江花月夜”了。兩位算是開啟了盛唐詩的大門,自此風骨和興象漸為一體,盛唐詩終於是日上中天、鳳凰展翅。
杜甫是盛唐和中唐诗歌的转折点,都起源于安史之乱这场社会剧变。而杜甫也不愧是大家,承前启后,他重写实的一面直接影响元白一派,而“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炼字作风则下启韩孟诗派,故而后人写诗多以杜甫为范,鲜有学李白者,此中缘故,编者一语中的:李白是无法模仿和学习的。
他的逸兴湍飞,他的浪漫才情,他的自由无拘,他的清新自然,只是上天的一个偶然杰作,即便是天赋奇才,而上天再也造不出第二个李白来。
读到中唐诗文,心思也仿佛随着盛唐气象的衰落而沉了下来。是沉淀还是压抑?韩愈和柳宗元,或许要到了一定年纪、经了一些事情,我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诗文吧。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读后感(四):神作
小时候并不知道中小学课本里也是有神作的。
如同小时候吃大闸蟹也不知其味一样,当时是不懂得的。即使听着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看着米勒的《拾穗者》,读着中国文学史上五言绝句的巅峰之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只是以为——哦,教育制度中的一个过程。
渐渐地,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口味。经常对一些东西叹为观止并大呼:“神作!”,以及对同教的信徒惺惺相惜。故曾有“喜欢所有喜欢CREEP的人”之类的字样出现在签名中。也曾兴致勃勃发表“我最喜欢的XXXX”之类帖子于BBS中以俟分享和共鸣。
读袁行霈编的《中国文学史》,喜欢作者引用的原诗原文,读至酣处,亦会抬头凝思,边玩味边露出诡异笑容。也喜欢看作者的评论文字,恍若见到一个高了的朋友,时而哭时而笑,时而拍案时而叫绝,恨不挖心掏肺地告诉你那些神作是如何如何迷人。
我事后有过回想中学的语文课,老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于我们“一同学习那些课文”的。是否也有若干篇什,为她所心爱,是否也曾一边克制心中激情,一边貌似冰冷地读着教参上的“参考答案”。
曾经总是以为最美在别处。当时不爱看语文书却爱去书店看席慕容。而当袁行霈热情洋溢地赞美《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我竟也感到它的不同凡响时,那竟是与当初的成了两篇不同的文字。
在为了装13和获得HIGH的感觉而不停寻求新的神作的路上,竟然绕了一圈回到了最初之处——那人家曾把神作们摊在面前的地方。一种奇妙的感觉。
记得童稚时并不太喜欢这篇游记,厌其通篇描写,而无抒情。如今想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样的句子,又岂是当时的自己可以理解的。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读后感(五):独爱好诗
小蘋初见,灯火已黄昏。
近日复习唐宋文学,除为应试准备,也有些余外收获。如吾师言,前方众词人之铺垫只为迎天才之至,而逆境正是时代对这些文学天才的玉成。无逆境,无天才,此乃出天才的标准之一。另一要求,天才即对规范之偏离,无自立开创精神,纵能风行一时,也无法超越前人之藩篱。数代文人的革新精神于我深有启发,应学稼轩词的自由之境,万物皆可入词,切不可管中窥豹,井中望月,局限在前人的枷锁中。王国维三境界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提醒青年不可忘记五千年文化土壤。要学习并不断超越前人,恋情词的不断雅化便是佐证。
众人爱太白,羡其傲然于世,不被模仿;众人推少陵,崇其艺术经验,高超沉郁。 青年人问陈丹青先生,你更爱现代诗或古代诗。丹青答,我喜欢好诗,但这太少太少了。
我独爱李商隐之凄艳混融,亦爱“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爱李太白之行云流水,亦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爱白居易之简俗朴质,亦爱“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爱笑歌声里轻雷动,爱树荫照水爱晴柔,亦爱“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武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听同门子弟复习念诵,如此温润纯熟之情的流露,怎可按着题材,风格,意象一项一项背下去?依我看,这是中文系在退步到中高考的应试语文。
下来唯一抱憾的是巾帼词人仅李清照一位。尚在闺阁中的女子们要出来迎头赶上了。
闭关修炼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