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文学之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西方文学之旅读后感100字

2021-01-22 02:26: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文学之旅读后感100字

  《西方文学之旅》是一本由徐葆耕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6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文学之旅》精选点评:

  ●回味一下心灵的历史的修订版

  ●看了又看系列。

  ●古希腊和莎士比亚写得真带劲,但是写到现代派就感觉凌乱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清晰梳理了西方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但作者还是有他作为一个学者而不是文人的局限,他的解读充满着社会主义的优越和政治正确,大量的引用马克思还算可以接受,但最后一章对于萨特、加缪以及对资本主义嗤之以鼻的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

  ●开始读的时候觉得真的能很快感到书的魅力,真的得益于作者的文笔。只是作者全篇的逻辑不是文学理论的发展,而是马克思主义,越到后面就三句不离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罪恶,尤其是读到写他们认识不到这些问题都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时候真的很崩溃。所以有机会还是要读读郑振铎和木心先生的东西。

  ●这本书作为西方文学史入门书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形象生动而又富有情趣啊!

  ●当年清华那个版本影响了我很多年,它就好比高中数学课本一样,我对西方文学的所有认识都起源于徐老师。力荐

  ●记得初二时在门口那家小书店看到后攒了好久的钱买的,真怀念那个单纯热爱着文学的日子。

  ●我想,它对我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忍不住的哈欠连天。大半还是吴晓东说的他在本科阶段不断与之斗争的反映论。

  《西方文学之旅》读后感(一):小失望

  一个月终于艰难的把徐老的书读完了,读的倒是畅快淋漓,只是我是把这本书作为一本文学入门书读的,读完却有点小失望。

  徐老是大家,站得高看得远,但可能是学识太渊博了,因此书中的很多东西对于我这样一个没看过文学书的人真的有点深奥。我希望找一本这样的文学史,里面对西方文学里的众多名著都有详细、全面、深入的介绍,可我觉得徐老的这本书有时候只是切中某一本名著的一个方面详谈,于全书的主题我还是不太理解。

  但是在徐老这本书里我还是充分领略到了西方文学的魅力,了解了人性的发展,让我获得了与巨人交流思想的机会,也让我更深地思考我自己。在这样一个书市鱼目混珠的时代,这样的书更加值得珍惜。

  《西方文学之旅》读后感(二):一次美妙的时间之旅

  几点收获: 1.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人类心灵成长史【神本位——人本位(浪漫、理性、物质)——现代人格(精神分析、神秘主义、存在主义……)】 2.文学是哲学的艺术证明。文学革命往往是思想在前,文体革命在后。 3.理清西方文学发展历程: 上古和中世纪文学思潮(古希腊文学、基督教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18C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法国大革命前后启蒙主义思潮——19C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C和20C现实主义文学思潮——20C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这部分内容可再搭配看徐懋庸的《文艺思潮小史》) 不足: 1、这套书初版出版于1990年,作者更多是马克思主义观点评论分析作品。所以本书只适合入门者,简单了解西方文学史,梳理线索。 2.20C部分分析较浅且乱(吴晓东老师20c文学史系列适合做补充拓展) PS: 本套书与《西方文学十五讲》内容虽然近似,但是《西方文学十五讲》估计是按编辑要求做了调整,分成十五个专题,并且加入一些其它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类的正统内容。区别就是《西方文学之旅》能按作者的思路展开来讲,不受拘束,内容更连贯。(仅粗略翻了《西方文学十五讲》,不一定对)

  《西方文学之旅》读后感(三):西方没有一本文学理论著作不提到诺瓦利斯

  诺瓦利斯是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奠基者,著名诗人和哲学家,“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这个著名的定义就出自于他。在西方,诺瓦利斯享有崇高的声誉,对诺瓦利斯的研究经久不衰,可以说没有一本文学理论著作不提到诺瓦利斯的。歌德、席勒称他为百年难遇的奇才。但是在中国,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诺瓦利斯的名字却鲜为人所知,长期被列入黑名单中。

  “我用勤劳的双手喜悦地抚摸,四顾张望你希望我到来的地方——赞美你光辉的完美宏阔——执着地追问你创造物中美妙的关联——我喜悦地注视着你强大光辉的时钟意蕴幽深的步伐——探究那力量的和谐和在无尽的时空中展示的奇迹的法则。但我秘密的内心里仍然忠诚地固守着夜和她的女儿,那得到的爱。”这是诺瓦利斯的代表作《夜颂》中的诗句,在这部作品中,诺瓦利斯通过对死亡与黑夜的赞美,表达了人类只有经历死亡与黑夜,才能到达永恒的境界。

  “压抑着我们命运的是我们精神的懒散,通过形成和扩展我们自身的活动,我们自己就会变成命运。一切似乎都朝着我们奔涌而来,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喷涌出去的缘故。”“我们梦想周游世界,这个世界难道不就在我们心中吗?我们不能探知自己精神的深度。——神秘的道路是指向内心的。”

  在诺瓦利斯看来,宗教和诗是二合一、一而二的东西。诗是神的语言。诗人是圣徒,圣徒也是诗人,承受着现世的痛苦,充满了对彼岸世界的憧憬。当今世界是一个异化了的世界,人从自然中异化出来,丧失了神性,唯有诗人捍卫着心灵的纯洁,使它免遭异化的毒害,诗人代表着人类的希望,他是人类的导师和启迪者,只有他才能建立一个理想的完美世界。

  《西方文学之旅》读后感(四):心灵的脚印

  1)零件和生命

- 生命包括一堆蛋白质,但一堆蛋白质不是生命。

- 与WIKI和其它林林总总的读书指南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人类心灵的成长和演化。而文学和其它艺术表现形式不过是心灵的外在投射和镜子。从希腊时期的天真烂漫,壮志凌云,罗马时代的肆无忌惮,到中世纪的对神秘未知和更强大力量的敬畏与沉浮,再到文艺复兴起重新审视和发觉自身内在的力量,再到17世纪之后至今面对各种蜂拥而至的诱惑与挑战的应对与反思。很像一个普通人一生的心路历程。

  2)名著无法读懂,只能体会和共鸣

  - 大学之前,因为学校和老师的狂轰滥炸,不自觉地对名著审美疲劳,敬而远之,直到多年以后重拾起来,才发现这些书里说的不就是结结实实的人生吗?而且相比那些畅销读物,信息量和真实程度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 小孩都有叛逆心理:越是提倡的我越反对。如此看来,小时候的教育让多少人一生都遗憾地没有领略这段人类心灵的旅程。有些书还真不是越早读越好。

  3)变化的和永恒的

  - 如果能知道一个人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其实就了解了他的大部分。千百年来,人类的心理虽然飘忽不定,但总有一些我们喜欢和厌恶的是不变的,比如爱,勇气,真诚,正义;虚伪,狠毒,自私,阴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很简单。然而现实不是如此非黑即白,而是灰度不同的中间地带,于是盘根错节交织成我们的人间。

  - 纵使我们能够解构人类的所有情感,也无法理解人类的所有情感,因为一堆零件不是生命。而名著所提供的不是解构,而是活生生的标本,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情感和心灵的深不可测。这也是文学和心理学最大的区别:单个规则都很简单,但是结合的法则千变万化。

  - 纵使我们无法把握变化,但是我们心灵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艰难地趋向那一片永恒。别忘了,千百年来我们仰望的是同一片天空,同样的日月星辰。这项征途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已开始,从未停止过脚步。

  《西方文学之旅》读后感(五):非常文学的文学史

  本科的时候是学英语的,从大三开始学院开设了英美文学的课程,在当时这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占据学分最多,课时也最多,然而当时上课和考试过程可以说极其痛苦。因为所涉及的作家太多而自己英文阅读的水平有限(如果真的要把这些作品读完真的要下很大的决心和功夫),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苦苦地把这些作家和它们的作品的内容以及特征当词条一样一一记住来应付课程讨论和考试---跟高中的时候死记硬背政治历史差不了太多。学文学本该是一件幸福愉悦的过程,用如此这般痛苦的方式来学文学,简直是暴殄天物。

  现在回想,当时学习方式是有很大问题的,有个人的原因(没有花时间自学和大量的阅读),也很大程度上是授课老师水平有限,在授课和课程设计上都没有花心思,讲作家和文学作品就像讲词条一样平淡无味,只是对着一本教材照本宣科。自己没有领略到文学的美和内涵的老师,如何能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呢?(而且我所在的本科学校还不是三流学校,好歹也是985高校。连985高校的老师上课都这么搞笑,能指望他们教给学生什么?)

  遇到这本书,我很后悔没有早点遇到它,不管是学文学还是只是把西方文学当作通识来了解的人,都可以好好读一下这本书。首先它真的写得很好看,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可以说是非常具有文学性可读性的一本书。很多的文学史的写法就像写个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的教材的编法一样,非常条理清晰,很客观,就是现代的教材的编纂方法,保持了科学性的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文学性、可读性还有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文学是滚烫炙热的,是一种有温度的,贴近人的领域。如何用一种很冰冷很机械的方式来写它,很难说传递到文学的内涵。这本书完全避免了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写文学,而是像写小说写文学作品一样写它,非常好看。

  如果说文学就像盛开的一朵绚烂的花朵,那么它的根茎和土壤就是哲学、宗教,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所以说文史哲是不分家的,把文学讲得有深度有逻辑,把它的脉络一丝丝梳理展现在读者面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读文学来学文学,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再怎么呈现,也缺少深度。因此,教授文学的老师,想要把文学的美呈现出来,一定是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储备的。在阅读过程中,这本书可以说把一部作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世界思想史的演变还有作者个人的性情都结合起来了,一部作品因此讲说而立体生动合乎逻辑,我们知道了它好在哪里,新在哪里,可贵在哪里,缺陷和不足在哪里。一部文学史,其实也是一部思想史。

  我会跟学弟学妹极力推荐这本深入浅出的文学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