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1000字
《叔本华美学随笔》是一本由(德)叔本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叔本华美学随笔》精选点评:
●确有洞见的思考。 叔本华令我忘记尼采。
●出手就不凡,说什么多读书的结果就如弹簧长时间被重物所压而会失去弹力,读书是别人在替我们思考,对思考本身没有多大的益处,读好书的前提是不读坏书。整篇都有对黑格尔的鄙视,他对自己能名垂青史相当的自信(尽管写书时可能还默默无名),因为这是有非凡能力的表现。生存的意欲导致人恐惧死亡,但是认识则不会有此结果,所以明智之人会坦然面对死亡。等等。
●智慧要用心来读
●1st。开启了另一片洞天。
●逗死我了
●章兄相赠。公认译笔好。
●果然是我看上的男人啊……
●作者对人生世事的了解到底是深刻抑或肤浅,决定了他们的文学作品的好坏。好的作家之所以认出自己就是最好的作家,原因就在于他看到了别人的眼光是多么的肤浅,在别人所见的后面,却隐藏着如此之多别人无法重现的东西,因为别人根本就看不见这些东西;他也看到了自己的眼光和图像却深远得多。 书呆子学究就是阅读书本的人,但思想家、天才、照亮这一世界和推动人类进步的人却是直接阅读世事人生这一部大书。具备一流思想能力的人总是清晰、明确地知道自己要表述的是什么,而表述的方式可以是散文、诗歌或者乐音。而思想平庸的人却缺少这种干脆果断和清楚明晰。据此,简朴不仅始终得真理,而且也是天才的标志。
●译的很好。但我觉得见地一般。国内的美学大师比如朱光潜,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对美学问题的思考却是如此直白,在诸多学术化的美学论著中,叔本华的文字算是最文学化的了。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一):··精神粮食之叔本华论死亡··
一本很棒的书!~阅读此书,从叔本华字里行间你可以体会到两点:第一,叔本华叙述道理来头头世道,让你诧异于大叔严谨的思维和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洞察力。第二,叔本华遣词造句是如此的简单和朴实,让读者感觉犹如叔本华在你面前和你亲密聊天,畅谈人生大智慧。
由于本书部分小节叙述会让你难以理解,归咎原因,其实这不是叔本华之过,聪明的读者反而会马上领悟到其过中原因,归根到底还是读者自身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即我们内在知识相当匮乏。
尤其在叔本华谈论死亡这个主题时,让笔者感觉收获颇多,但也非常诧异于他对死亡的深刻看法。从叔本华述说死亡中看出,死亡并不可怕,且叔本华反而认为其是对我们痛苦和无聊人生的一种解脱。头一次接触到这个想法时,自己也觉得匪夷所思,难以接受,但随着大叔对其原因的深入剖析,让自己也明白叔本华也有其道理之处。
我们之所以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的生死意欲,而意欲是盲目和非理性的,因此我们内在的意欲没能理智地对待到人生的痛苦和无聊,反而害怕死亡,害怕个体的消亡,从此变成“无”,不再存在,所以人们会一味的去追求生存,恐惧死亡。但是这样的结果是基于智力(亦即认识力)在非常低的层面上的想法,当智力达到一定的层面,人们就充分认识到人生的本质,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和无聊,在此之后人们就会正确对待死亡,不再恐惧死亡,反而通过死亡来得到解脱。另外,在此智力中含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即个体死亡后,个体并没有因此而消灭,而只是继续存在。那些认为个体死亡而变成“无”的想法是错误的,那只是人们没有认清整个大自然的本质,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虽然是高级部分),人类的每个个体都是人类存续的一个过程,个体诞生之前和死亡之后的存在都是一样的。这个认识在佛教等宗教表现出来就是灵魂轮回学说。
以上就是笔者阅读叔本华"论死亡"后,经过自己的理解而用自己的话去论述叔本华对死亡的部分看法。其有不足之处,敬请诸位指教。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二):要智者,不要愤世嫉俗的智者
叔本华被公认为智者,哲学届的权威。这可不是欺世盗名。他在思考关于人和宇宙的各个重要方面,都有极其精辟的见解。考虑到他的重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在三十岁以前就完成的,不得不承认他具有天才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欢本书里的论思考,论阅读和书籍部分。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将这些理念,传递给我的学生,帮助他们获得思考和阅读的重要指导原则。我本人也更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以防将权威判断和自己的偏见传递给学生。 我个人对本书的论判断、批评和名声,论学者和博学等章节中大量的人物的批评感到厌烦,尤其是这些批评已经在前面出现过很多次了。更显得作者心胸狭窄,容不得对立或者错误的观点。过多的贬低他人让人厌恶,不管批评的语言有多到位、多犀利。 更何况有些批评站不住脚。比如对于出书的事,古代未必就不是烂书横行,只不过大浪淘金,那些东西不复存在,此书作时一直到现在,烂书也多,但好书还是得以流传。也多亏了出版社和书商等人。不同书有不同受众,而只要对人类还有些许信心,应该相信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看书多了,会逐渐变得有修养,会提升读书的品味,会关注到实物本身及其本质。 再比如作者对黑格尔及其追随者的批评简直就是人生攻击了。观点可以截然对立,孰是孰非要交给时间评判,不能因对手先获得承认而怨恨不已。事实也证明,黑格尔确实尤其独到之处,叔本华的理论并没有因此收到削弱。一个哲学系统本就不能一统天下啊,你自己都承认啊。 还有关于死亡的部分,叔本华失去了简洁,观点多次重复超过了强调重点的必要。结果也不能安慰普通人,因为他强调的是个体背后的本质不会消失,个体的消失无关大局。可是我们个体恐惧的偏偏是我个体的肉体和意识能否永存。一只人不会因为人类长存就淡然面对自己的死亡。所以基督承诺死后灵魂仍在,你还是你,甚至可以去天堂永恒存在,人们就都追随他。 叔本华的自然美美学观点在解释美景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时,说因为其中的变化被精准把握,遵循了因果律,显示了清楚的关联。这很好,但解释不了为什么有的自然场景无法使我们感到美丽,它的变化也可以作用于人眼准确无误的表现出来啊。 由于哲学功底薄弱,换句话说,我深入思考存在的问题不够。所以理解的很可能不到位,接下来要认真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深入思考。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三):叔本华的悖论
“古老的谬误终于轰然倒塌了,而一个新的思想大厦就好像在一夜之间耸立了起来,就像是人们新发现的一处纪念碑。”(叔本华《论判断、批评和名声》)——这是我读这本书的第一感觉。但是这座思想巨塔似乎存在着悖论。
全书除最后一篇《论死亡》直接探讨哲学的终极母题——“死亡”之外,几乎所有的篇幅都在讨论最日常、普遍的素材,比如思考、阅读、书籍、历史、文学、音乐和大自然……然而即便是这些最常见的素材,他也往往能给出最深邃、恳切的比喻,在他以“意欲”为基础世界观上,建筑所有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等等。而这最后一篇“论死亡”可以说是全书的“华彩乐章”,将他的哲学简单明了地展现出来。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在每一现象活动(包括人这一现象活动)中的意欲。”(《论死亡》,下同)而意识作为人脑的认知结果,只是机体的功能,是纯粹的现象。因此意识随着人脑的死亡将一同死去,而意欲却作为生命的创造者永存。他声言“把意欲和认知严格区别开来,以及认识到意欲是占主导地位——这是我的哲学的根本特征”——是破解“死亡就是我们的终结,但我们却注定永恒而不可消亡”这个矛盾的唯一钥匙!我们的身体说白了不过是“连接意欲和智力的中介环节,虽然,真正说来,这一身体只是意欲本身在智力直观下在空间的呈现。死亡和诞生是意欲不断对其意识的翻新,而意欲本身既没有尽头也没有开始”。他漂亮的把死亡比喻为睡眠。如果“记忆和个体性”能够常驻,那么我们“是无法坚持把同样的奋斗和磨难持续下去,直到永远”的!这就好像个体需要通过睡眠重新积聚能量一样,我们的意欲也需要死亡来积蓄新的能量!
这么看来似乎意欲就是世界的本质,是自在之物,他的名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这个书名也明确表示了将世界认为是由意欲和表象所组成,显而易见——意欲是本质,而表象是现象。然而他又说我们虽然不能对自在之物有“绝对的、已经穷尽了的认识”,因为一旦我们开始认知,我们的头脑中就有了表象,一切自为之物也就成了他为之物,而对这一表象的认识永远只能是认知到被认识物的现象而已。而如果我们直接就是这一本质,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处于认知状态。但我们“可以透过了解意欲而了解这一自在之物”。那么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意欲岂不是并非世界的本质,而是更接近自在之物的现象么?他说自己并没有像康德一样放弃了认识自在之物的可能性,但是他却认为我们的认知是“我们的存在的次要的、派生的素质,是由我们的动物本质所带来的”,因此也是不可靠的。那么我们又怎么认识世界呢?就算我们能了解自在之物更直接的表象——意欲,难就能保证道我们就能更接近世界的本质,而不是被这个现象所误导,而偏离了自在之物?毕竟表象只是表象!
其实在叔本华的思辨背后还存在更直观,也更浅显的悖论。众所周知,知解理性本身就有其局限,它所能做的只是以概念和逻辑来掌握事物的表象。而将知解理性的成果整合成思想,再进入言说领域,就更构成了对宇宙本质的某种遮蔽。用康德的话说,知解理性只能认识“现象界”,而对“物自体”是无能为力的。而作为知性认识的感性直观,虽然天然地具有接近事物本质的优势,却无法在感性世界里指认“超感性”的世界本真。显然,叔本华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一种对宇宙本真的天然冥契。他天才地意识到生命的本质就是生存和死亡地无限延续,只有死才能带来生!而这个无限延续的生命背后必然有一个超乎生死之外的动力。因此他理性地将个体生死的意义抛弃了,很自然地认为个体的生死,个体的意识,个体的一切予取予求都是无足轻重的。然而我们只要将这个推理过程暂时放下,马上会发现,“除了思考,我一无所有”!如果意识只是生命的派生物,那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可贵?我们的爱岂非尽是虚妄?如果我们的记忆全无价值,何以我们的生命会竭尽全力地以DNA的方式努力传递每一个哪怕最微不足道的记忆?
因此叔本华的悲观,乃在于放弃了人类个体地一切努力的价值,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思考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我想恐怕更加切近一些吧。
但即便如此,“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四):这个是谁翻译的!!!求解,反正不是韦启昌,译得比他好多了
来自: [已注销] 2009-02-12 21:30:50
大学如何读书——叔本华论读书
一
富翁阔佬在显露出他的愚昧无知时,常会格外令人鄙视。而穷人终日操劳,没有深思幽想的余闲,显出无知是不足为奇的。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富裕阶层中的粗俗愚蠢者醉生梦死,恣情享乐,像禽兽一样活着。如果他们善于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时间的话,本来可以做出一些很有价值的事情。
二
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循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划。我们自己的思维在读书时大部分停止了,因此会有轻松的感觉。但就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了他人思绪驰骋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在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此宽松脑筋,却渐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时常骑马的人渐渐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读书太多反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稍有空闲就读书,这种做法比体力劳动更容易令人思维麻痹,因为我们在干体力活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遐想,一条弹簧在久受外力的压迫之后会失去弹性,同样,我们的头脑如果经常处在他人的思想影响之下,也会失去自己的活力。又譬如食物能够滋养身体,但吃得过多,反使胃肠受累,损害健康;而我们的精神生活如果向外摄取过多,也是有害无益的。读书越多,使你的头脑就像一块重重叠叠书写的黑板,每一篇读过的东西能够留存的越少。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就像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够被身体吸收,精神食粮也只有小部分真正成为大脑的营养。
况且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见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三
作家们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例如雄辩、豪放、华丽、优雅、简洁、纯朴、轻快、诙谐,精辟等等,并非阅读他们的作品就可以学到这些优点。但如果我们生来具有这方面的天赋,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迪。看到别人的榜样而善于学习运用,我们才能获得同样的才干。这样的读书,能引导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写作的能力,但具有这方面的天赋是一个先决条件。否则我们在读书中除了学到一些陈词滥调,别无益处,只能成为浅薄的模仿者而已。
四
如同地层依次保存着古代的生物一样,图书馆的书架上也保存着历代的古书。后者与前者一样,在其当时,都是生气勃勃,大有作为的,现在则成为化石,死气沉沉,只有考古学家还有兴致玩赏。
五
据赫鲁多特斯说,色尔泽克斯在望着自己漫无边际的庞大军队时掉下了眼泪,因为他想到百年之后,这些人将荡然无存。如果想到堆积如山的流行图书在十年之后没有一本被人阅读,不也应该落几滴眼泪吗?
六
文艺界的情况与人世间相同:无论你向社会的哪一个角落望去,都会看到无数愚民像苍蝇似的攒动,追污逐垢,在文艺界中,也有无数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这些书原是为贪图金钱、企求官职而写作的,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现在的图书泛滥成灾,十分之九是以骗钱为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同流合污,朋比为奸。
许多文人非常狡猾,不是引导读者追求高尚的趣味和修养,而是引诱他们以读新书为时髦,好在交际场中卖弄学识。诸如斯平德勒、布尔沃、尤金.休等人,都因善于投机而名噪一时。无论何时,都会出现很多这样的通俗作品,却使读者倒了霉,他们把阅读这些庸俗作家的最新著作当作自己的义务,而不去阅读古今中外为数不多的杰作--其中那些每天出版的通俗刊物尤为缺德,偷偷夺去了世人宝贵的光阴,使他们无暇顾及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因此,对于善于读书的人,决不滥读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是时下正享盛名,大受欢迎的书,如一年数版的政治、宗教小册子、小说、诗歌等,也切勿贸然拿来就读。要知道,为愚民而写作的人反而常会大受欢迎,不如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专心一致地阅读古今中外出类拔萃的名著,这些书才使人开卷有益。
坏书是灵魂的毒药,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多多益善。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最新的出版物,而不读各个时代最杰出的作品,所以作家也就拘囿在流行思潮的小范围中,时代也就在自己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因为人生短促,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七
一般人都喜欢读那些介绍或评论古今大思想家的书,却不去阅读原著,因为他们习惯于阅读新出版的东西,又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觉得现今庸人的浅薄平淡的语言比伟人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我很幸运,在童年时就读到了施莱格尔美妙的警句,并把它奉为圭臬:
quot;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著,
今人对他们的论述没有多大意义。"
平凡的人,好像都是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彼此多么相似。他们在同一个时期产生的思想几乎完全一样,而他们的意见又是同样的鄙俗。庸人所写的劣作,只要是新出版的,自会有愚蠢的人们爱读,而宁愿把大思想家的名著束之高阁。
平凡的作品像苍蝇一样每天在繁衍,人们只因为它油墨未干而争先阅读,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情。这些无价值的东西在几年之后必然被淘汰,实际上它一出世就应该被遗弃,只能作为后人助谈的笑料。
无论什么时代,都存在着互不相干的两种文艺,一种是真实的,另一种虚有其表。前者是由为科学或文学而生活的人所创造的不朽之作,他们的工作是严肃而深刻的,然而非常缓慢,欧洲在一个世纪中所产生的这样的作品不超过十部。另一种是靠科学或文学而谋生的人编造出来的,他们振笔疾书,在鼓噪颂扬声中每年有无数作品上市。可是数年之后,不免产生疑问:它们显赫的声誉如今安在它们本身又消失到哪里去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为不朽的文艺,而后者是应景之作。
八
买书后又能一丝不苟地阅读,是很好的;然而一般人往往买而不读,读而不精。
要求读书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就像要求一个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储存在体内是一样的荒谬。人靠进食维持物质生活,又通过阅读过着精神生活。然而身体只吸收能够同化的食物,同样,读者也只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符合他的思想体系或生活目标的东西。当然,(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但只有很少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没有思想体系,就不能对事物作出明智的评价,他们读书也必然徒劳无益,毫无主见。)
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应该立即再读一遍。一方面因为再次阅读能使你更清楚地了解书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其结尾,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开端;另一方面,第二次阅读时你会有不同的心情,得到不同的印象,就像在不同的照明中观察同一件东西。
作品是作者思想活动的精华,如果作者是一个伟人,那么他的作品能大致体现他的生活,并常常能比实际生活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二流作家的著作也可能是有益的,因为这也是他思想活动的精华,是他全部思维和研究的成果,我们也不妨阅读一些。)崇高的精神生活使我渐渐达到一种境界,不再从与他人的应酬交往中寻求乐趣,而几乎完全潜心于书本之中。
没有别的事情能比阅读古人的名著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上的乐趣,这样的书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令人愉快、清醒、高尚、刚强,仿佛清澈的泉水沁人心脾。这是由于古代语言的优美,还是因为伟人的品性使其作品经古常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文艺界有两种历史:一种是政治的,另一种是文学和艺术的。前者是意志的历史,其内容是可怕的,无非是恐怖、受难、欺诈和杀戮等等。后者是睿智的历史,其内容是欢愉明快的,即使在描写人类的迷误时也令人神往。哲学是这种文艺的重要分支,又是其基础,它的影响广泛,但又是缓慢地产生作用。
九
我很希望有人来写一部悲剧性的文学史,揭示出许多国家对于自己民族的大文豪和大艺术家虽然无不引以为荣,但在他们活着时,却百般残害虐待他们;揭示出在所有国家和任何时代里,真和善对邪恶进行着不知疲倦的无休止的斗争;他要揭示出在艺术的各个领域里,除了少数幸运者,人类的英华巨擘几乎都得遭灾罹难,他们贫寒困苦,命乖运蹇,而荣华富贵则为庸碌鄙俗者所享有。他们就像《创世纪》中的以扫,以扫外出为父亲打猎时,雅各却穿了以扫的衣服,在家里接受父亲的祝福。然而人类的巨匠大师们不屈不挠,继续奋斗,终能完成其事业,光耀史册。
-----
有点长,有耐心看完的盆友,也要辩证地看啊~不可不学,也不可尽信。
举报
《叔本华美学随笔》读后感(五):从叔本华的比喻说起
从叔本华的比喻说起。
从前看余光中谈起叔本华,大概是说西方哲学家里很少有人写起著作来能像叔本华这样
优美,他举了叔本华用流星,行星,恒星比喻三种作家的例子,作为此说的证据。
西方哲学是我没怎么涉足的领域,不是不想,而是去了又被吓回来了。最开始是看了一
本《西方哲学十五讲》,想要在门口张望几眼,多少看看里面的布置装饰,也不知是我
自己资质愚钝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在我看来,那本书除了序言写的特别激动人心之
外,真正介绍起各种哲学思想来只有越来越莫名其妙,在我花了数周时间,做了小半本
的笔记之后,仍然没有搞清楚本体到底是个什么玩艺。最后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在大陆理性主义面前败下阵来。然而我贼心不死,又去找了本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这次更糟,竟撞上了一本本来就以艰深晦涩著称的哲学著作。在后来的半年来,我只好
对西哲敬而远之。和东方哲学的艺术性比起来,西哲更像是一架复杂而精确的机器。无
怪乎自然科学会在西方诞生,西方人思维的逻辑性简直就是与生俱来的,就仿佛非洲大
陆上的居民天生擅长奔跑跳跃一样。
半年之后,我又被热爱西哲的朋友带到了图书馆哲学书架前,她是尼采的忠实粉丝,然
而我却一眼看到了叔本华这个名字,在《西方哲学十五讲》里,我没能坚持到叔本华出
场,那时候我对这个名字唯一的印象,便是余光中对他的那一小段评价。
也许叔本华的优美与清晰才适合作为哲学与美学的入门,这也正是他自己所一再强调
的:如果真正有思想要表达,只会采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将思想传达给读者。只有没
有思想的人,才会用摇摆不定]、花样繁复的文字夸夸其谈,故作深刻。
把思想最好的传达给读者——为了做到这一点,叔本华除了采用最平易清晰的语言之
外,最引人注目的手段便是大量的比喻。长久以来,比喻一直被我当成一种文学上的技
巧。说起神乎其技的比喻,我首先想到的是张爱玲,其次是钱钟书。张爱玲的比喻已经
到了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地步,而钱钟书的比喻则精巧而睿智,仿佛能看见他在发亮的镜
片后狡黠的眨着眼睛微笑。
然而这原来只是文学上的比喻。
正是因为张爱玲的此曲只应天上有,正是因为钱钟书的狡黠和精巧。他们的比喻都只能
是文学性质的。是花,是草叶,是衣服上的滚边与纹饰,是满足了果腹与取暖的需要之
后,拿来享用的艺术品。
而叔本华的比喻不同,叔本华的比喻与行文浑然一体,好像上帝为人类创造出四肢一
样,不是从文章中生长出来,而是与文章一同生长的,自然到不能再自然,契合到不能
再契合,同时因此也是妥贴的不能再妥帖的了。还有什么比天生的四肢更好用的呢?还
有什么比自然生长出来的事物更清晰准确,一目了然的呢?在我读叔本华时,竟产生了
一种第一次见识比喻的错觉。
也是我太激动了,一下子偏执起来,忽然觉得从前读过的许多文学家的比喻都只是故弄
玄虚的把戏,他们应该好好向叔本华学学什么才是真正的比喻。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读中文的朋友,她的回答异常冷静,告诉我比喻并不仅仅是为了把意
思表达明白,也许会更加模糊和抽象,在现代结构主义中,比喻有其自身的创造力。推
广到文学,并不是要把意思说清楚就算好,而是要有审美价值,否则朦胧诗之类的也就
没什么意义了。
我于是清醒过来,退了一步来为自己辩解——她所说的比喻是文学性的,而为了表达思
想而采用的比喻则是哲学性的,在叔本华那个时代,这两者大概还没有被区分开来。
文学和哲学还没有区分开来——古希腊以戏剧为文学形式,但伟大的戏剧都承载着宿命
这一沉重的主题。然而现在呢?即使是走在最前端的现代主义,包括让比喻模糊而抽
象,发挥其自身创造力的结构主义,难道就和哲学划清界限了吗?恐怕不见得,据我对
现代主义的微薄所知,它对“存在”等哲学范畴所作的无限逼近与还原的关注,是无论
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无法比拟的。
对存在的省视,对自身的叩问,对意义的思考,似乎从来就是文学的灵魂,从来就不曾
改变。
木心说,科学,哲学,艺术所描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只是科学家逻辑井然,哲学家
思维缜密。艺术家声线优美罢了。
现代主义之所以成为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现代主义,就在于更为逼真的模拟了存在。最
初,文学像一个完美而精巧的模型,为了突出主要的特征而删去了现实中的芜杂枝叶。
这是浪漫主义阶段。再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限制条件一个个被打开,模型越来越接
近现实的真正面貌,而现代主义要做的,便是将原来那张小比例尺的地图还愿到具体而
微的模样。看清楚山川河流,也看清楚草芥砾石,这些微不足道的,为旷阔的目光所忽
视的角落,也许才是最真实,最不可逾越的障碍。
传统文学中,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心理,往往使周围的景物都具有主观性,使一切景语都
成了情语,而在现代主义里,不但景物不再与人心疏离,连时间,事件,因果关系都直
接接受意识的指挥,因此现代主义的文学常常没有完整的剧情,情节跳跃,莫名其妙—
—仍然保留叙事外壳的先锋实验小说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意识流小说本身了。
再者,存在即合理,现代主义便是要使存在成为合理,当思考达到一定的深度,对现实
的种种限制约束逐一取消,格言便像童话一样一去不复返了。许多被主流思想所不齿,
所忽视的细节逐渐为人们注意,有一些偶然似乎才是必然,虚无似乎才是真实。土地测
量员永远无法开始自己的工作,却只是离城堡越来越远,然而却又永远无法果断的绝
望,以结束这一漫无尽头而又毫无意义的过程——生命原是悲观与虚无,这简直是一句
反动口号,反社会反人来反科学,然而在自由的时代,毕竟有人敢于对权威发出质疑的
声音。
现代主义一方面更为坚定地履行着文学的哲学义务,另一方面又使文字脱离了作为手段
与表达方式的身份,随着时代的潮流一起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文字就是文字,不是别
的什么,它有其自身的审美功用,有其自身的创造力。模糊与抽象的比喻只是它的一个
小伎俩。它对传统文学的颠覆远不止此,甚至连这样的疑问都可以产生并且困扰着作者
们——小说在动笔之前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构思?这与传统的“胸有成竹”式的艺
术观念完全大相径庭。看似荒诞,却其实正反映出现代主义作家追求文字、情节本身创
造力的取向。文学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并不是作者所能驾驭的,驾驭是限制,是给自由
的马匹套上笼头与鞍鞯。而作者们所要做的,是打开长久以来束缚在文学身上的最后一
把镣铐。文学不再是一个精巧的模型,而是自然与真实存在于生长着的世界。
大胆的举措必然付出代价。走得越远便越孤独。这是一个学科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的时
代,某一顶尖的专家也许只拥有极其狭窄的领域,深度的深入导致广度的不足,广度的
不足则导致孤独——不管是以上两个趋向中的哪一个,文学在保留和挖掘哲学性的同
时,越来越作为自身而存在,其结果只能是趣味性的丧失——它离普通而数目众多的大
众越来越远了。从文学史上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过程。文学在诞生后很长
一段时间里本来就是少数人的专利,是一件普通人没有资格触碰的奢侈品。然而渐渐
的,世俗文学的这一分支萌芽、发展、日益壮大——旧时的王谢堂前燕,如今已飞入平
民百姓家——直到今天,以网络文学位代表的世俗文学已经完全沦为商业化的大众娱乐
工具,根本不再成其为文学,也就是说,世俗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几乎脱离了文学的
母体。而真正的文学仍然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从一个分叉口分出的两条路走向两个
不同方向,距离越来越远,终将再无干系。
所以诗人都是疯子,书生百无一用,作家难以养家糊口,哲学像是瘟疫,惟恐避之不
及。
叔本华在比喻和寓言——如今看来,叔本华的比喻其实都是寓言——一章里连用两个寓
言回答这一悖论,无人欣赏的野花为什么要开?花开是因为它喜欢开,它高兴开。太阳
为什么每天都要不辞辛苦的升起?因为它是太阳,别人看不看得见,那是他们的事情。
在那本被我摈弃的《西方哲学十五讲》里,难得有一个词给我以震撼且颠覆的冲击,从
此也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即是“学以致知。”
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学以致知”似乎应该出现在“学以致用”之前。至少在中国是
如此。中学学历史,讲到明朝创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种种桎梏以钳制思想,导
致学术界万马齐喑。又固步自封,自认天朝上国,不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最后终至万
劫不复种种。提到顾炎武提出“学以致用”的思想,只觉得这简直是不言自明的,学不
用来致用,还用来致什么呢?中国怎么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呢?这简直已经不是冥顽不
灵,而根本就是天生脑残了。看到顽固派与洋务派的论战,只觉得完全不可理解——论
战些什么啊,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么,还有什么好说的?再后来,看到中国终于醒悟过
来,开始接受西学,学习自然科学,才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庆幸中国终于走上了正道。
如果我从小学的不是数理化,那就是世界末日到来了。
然而直到半年前,我才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学以致知”这么一个词。
我完全没有反对中国在历史上所作的英明选择的意思,也完全不对这个以趋利为动力高
速运转的世界有任何指摘与不满。我只是惭愧于自己的无知,原来在这许多顺其自然、
无可置疑的公理背后,还隐藏着更多更多的可能性。
多的是目的,是好处,是高效与实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充塞天地与生俱来。人与世
界都竭尽全力的向前奔跑——可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一切以发展为中心,可是竟有人敢对发展提出质疑。
飞机最怕的是鸟,哪怕只是撞上一只苍蝇,都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悲剧。
高速向前的事物都是脆弱的,经不起一句简简单单的追问。
为什么?——一旦触及意义,现代化的高楼与机械忽然就变得像一堆玩具。一切疾走奔
忙都像是在原地打转。
很多时候我觉得我只是一只动物,只知道在草原上奔跑,却不知道为什么奔跑。是为了
捕捉猎物填饱肚子?填饱肚子是为了什么?为了有体力开始新的奔跑与追逐?
生命就在这样的奔跑与追逐中走向尽头。快乐只在享受猎物时偶尔闪现。是快乐吗?是
快感吧。
苏格拉底在死前学一支笛曲,有人问他:你就快要死了,学这曲子还有什么意义呢?苏
格拉底回答说:为了学会这首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