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编年史》》读后感摘抄
《塔西佗《编年史》》是一本由[古罗马] 塔西佗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40元,页数:6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塔西佗《编年史》》精选点评:
●慕名。
●古罗马的第一个王朝,它讲述了人的情感的多态性,理性又能使人获得什么样的平静
●塔西佗真的让人很迷,史家的担当和编年史的体例让书有些枯燥,有损后世好事者的历史兴趣,不过如果是纯研究的话,肯定会非常喜欢他吧。自提比略起的大逆罪,不就是文字狱么,天下独裁一大抄呢
●史才
●非常优秀的史籍,从政治历史的角度来说有理有据,精彩详实,从文学角度来说又有古希腊罗马悲剧风格,引人入胜
●看了一半。
●……
●其余人的不幸,在于他们缺了塔西佗.
●极度详尽之编年史
●1,塔西佗显然更钦慕共和国,甚至一度把共和国和美德画上等号,但这似乎并不是结论。2,他的编年史并非简单的编年,而是通过巧妙使用材料,起到政治教诲的作用,有人据此认为他是柏拉图的传人。3,整部编年史更接近一部巨大的戏剧。但因为中间卡里古拉皇帝时期散轶,无法整体评价。提比略和尼禄时期,都体现了他在结构上的高明手法。比如罗马人自杀、罪行之后元老院感恩、行省战争、叛国法,都是按照节奏穿插铺陈,到最后总爆发,取得使人震惊的效果。这说明他确实“刻苦钻研传后世”。这个技巧,有机会展开说明。4,塔西佗描述政治本来的样子,也没放弃对政治应该样子的关切,这使文本产生分裂,我怀疑他偏离了柏拉图,因为他没有为“应该的样子”提供有力辩护。而马基雅维利则与古典传统彻底决裂。5,据此,塔西佗确如卢梭评价,是给老年人看的。
《塔西佗《编年史》》读后感(一):罗马的衰败
此书是一位罗马帝国臣民记录的历史。从屋大维的死亡到尼禄在位。后面的内容遗失了。 书是按年编写的。总体来说作者认为,帝王们越来越无能丑恶以及凶残。而“人民”则越来越不是人了。 当然所有的王朝都是一样的,开国的君主们雄才伟略,虽然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更坏,但毕竟有许多杰出的才华,是枭雄。可后代们则骄奢淫逸,残暴不仁。而在专制的压力下,人们的道德败坏了,思想下降了。成为了伟大或者不伟大的奴隶。 虽然依旧有许多保持着古罗马人的荣誉,不过更反衬出广大人民的丑恶。正如《道德经》所云:国家昏乱,有贤臣。
《塔西佗《编年史》》读后感(二):编年史
这是古西方历史学的代表性作品,与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齐名。而这三本史书,一本是以波斯希腊等附近为主,另一本则是希腊的“内战”史。而本书则是罗马帝国的历史。
本书由罗马开国之君奥古斯都一直写到尼禄。说实话感觉是每况欲下。但纵观中外历史,这也是常态。毕竟随着承平日久和财富的增多,人的欲望和腐化也是每代递增。书中曾经写到人们打算拥戴为王的一个人其私生活是腐化淫乱的,但人们却不已为意,因为这样的人反而比较“人性化”。想来要真换上海端那样的君主,怕是已经天下大乱了。
而这里也有着另一个问题,便是作者的立场问题,作者毕竟贵族阶层的被统治者,是严酷的君主们显然针对的目标人群,所以他的感觉甚至是周围人的感觉也许与底层平民和奴隶们不同。正如同中国传统的“藏富于民”,这些民可不是平民,而是地主士绅。所以武则天和雍正才成为千古暴君,谁知道真正的历史呢?
《塔西佗《编年史》》读后感(三):何人再知真共和?
塔西佗这本编年史只有奥古斯都死后到尼禄的54年历史,还佚失了14年,但其人其书就凭对这40年的记载而不朽!原因是自此书开始,史实不再只是希罗多德、普鲁塔克式的奇闻佚事市井闲谈,而承载起西方思想界永恒的反思和远虑:“共和如何、为何蜕变为暴政?”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历经三代领导核心后,统一的兴奋已经淡去;安定和发展掩盖不了ignavia(塔的用词,意含卑怯、萎靡);歌功颂德改变不了人民从权力主体退化到草芥的事实——这不是我们的现实,而是塔西佗当时面对的现实。
于是他环顾四周,自公元前44年凯撒于独裁初现端倪时遇刺,历经伟大的奥古斯都的历次清洗,活到现在的人,又有谁见过真正的共和呢?从元老贵族到平民,都习惯了当好奴才换来升官发财。只剩塔西佗,一面客观严肃地写下这开国几十年史,一面发出传统士人对专制蓄积已久的怒火!
末了,补一句,商务版译者,于文革后回望此译稿,感慨间写下汉译系列中难得的较长的序文,春秋之笔,也相当值得一读。
《塔西佗《编年史》》读后感(四):历史
古代的罗马史史学家除了李维就数塔西佗了,遗憾的是李维的罗马史只留下来35卷,塔西佗的著作很长时间都遗失了,直到中世纪的时候发现两部手抄本,记录了他的编年史和历史两本著作的版本。根据确切的说法,这两部书一共是30卷,但是我们不知道各自有几卷,编年史残本有1到4卷,5和6是残卷,而后11到16卷,16也是个残卷。现在普遍认可的猜测编年史有18卷,从奥古斯都屋大维死后记录了以后四个皇帝的历史,而后历史是十二卷记录了尼禄之后的历史。
奥古斯都死后,皇位传给了提贝里乌斯·尼禄,这是个有名的暴君,当然比后面的那个尼禄还是要好些。奥古斯都死后,新皇即位初期,各地发生了兵团叛乱,老兵想拿点钱退役,新兵想提高收入,新皇派了他的两个儿子出去安抚。
随后日尔曼尼库斯率领罗马军团攻打日耳曼人,他一雪三年前法鲁斯军团的惨剧,对日耳曼人大肆屠杀,日尔曼尼库斯的荣耀引起了新皇的嫉妒,不久他被调往东方行省,同他的副帅披索发生激烈冲突,蹊跷的病死,他怀疑自己是被披索毒死的,在罗马,披索辩护失败,自杀了。塔西佗说,当时有人说是皇帝派人暗杀了披索,因为披索有皇帝要他杀死日尔曼尼库斯的信件。
提贝里乌斯统治罗马二十多年,在后期大肆屠杀贵族,他相信外交胜利更甚于武力,所以在他即位后,他长期待在罗马,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都不愿意统兵出征。虽然这个时候东方诸国,日耳曼人,高卢人都不堪罗马的税赋,此起彼伏的叛乱,但是临时拼凑的军队往往无法抵御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这样,时间来到了公元37年,皇帝死了,卡里古里即位,不久被刺杀,克劳狄乌斯依靠军团支持登上了皇位,这开了很恶劣的先例,皇权不在神圣,军人可以随意拥立皇帝了。
《塔西佗《编年史》》读后感(五):元老德匹下:忍受侮辱并表示感谢
塔西陀的眼里没有群众,他的著作里从来没有普通公民的位置,对保民官也是不屑一顾。在他的历史观中,元老、执政官和凯撒共同塑造了社会模式和发展轨迹;他所厌恶的,并不全在凯撒的暴虐、贪婪和阴刻;他所痛心的,在于元老的德性日下。
塔西陀的“德性”源于古希腊经典的“virtue”,并不仅是思想道德上的崇高,也包括广义之“美”。在政治实践中可以理解为是由“武德”而支撑起的阳刚健朗的处事风格。
在《编年史》中,可能最接近这种德性的人物便是与提比略处于“对立”或“对等”关系的日耳曼尼库斯。可惜这位带有军人气质、光明磊落的政治家和皇位候选人,尽管小心翼翼地处理与提比略的关系,依然不得善终。通过与提比略的阴暗权谋相比,读者不难感受到塔西陀对日耳曼尼库斯的同情,而更可悲的是,之后居然不复见日耳曼尼库斯式的人物,书中的后代元老们至多只是在殒命之际保持尊严,再也没有可抗争的勇气与行动。
从提比略开始,卡里古拉、克劳狄乌斯、尼禄,四代凯撒风格或许迥然,但无非是平庸之恶、诡谲之恶和暴力之恶的不同版本。看现代人的罗马史,也许对有些凯撒的评价还很不错。但是在塔西陀看来,没有一位是德性匹配的君王,更糟糕的是,元老们一代代的德匹下更令他咬牙切齿。所以塔西陀说:每当凯撒发布命令放逐或杀害某人的时候,元老院总是要向上苍诸神表示感谢。凡是先前被认为应当庆幸的事情,现在看来正是国家的灾难。
塔西陀的悲观主义是彻底的,因为他看不到罗马帝国政治复兴的希望所在。虽然他的悲观有些滑稽地要在400年后才会成为现实,但是人性的软弱即使再过4000年恐怕也不会改变。当我们今天重新阅读这本残卷,历史事件反而成了次要的东西,对公共政治的批判态度才是最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