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塔西佗历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塔西佗历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2 01:1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塔西佗历史》的读后感大全

  《塔西佗历史》是一本由[古罗马] 塔西佗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塔西佗历史》精选点评:

  ●继续生吞活剥

  ●感谢eric zhu,如果不是要写读书笔记,八辈子也读不完

  ●罗马内战纷争的一段历史,英雄与民众的交锋对决,看谁的意志与力量最终幸运胜出。塔西佗华丽而深邃的文笔令人叫绝。

  ●4.5

  ●“幸福的罗马!幸福的市民!如果诸神像喜欢惩罚那样关心自由就好了。”

  ●并非如其声称的雄辩有力,充满着主观判断,好在是真诚坦率的。真正的塔西佗陷阱也许是当你怀疑历史的真相时,真假都被怀疑,但到处蒸腾的人性从来没有改变,个人的行为或群氓的力量都可能扭转时间的走向,也可能助长了它的气势

  ●可能最大的阅读障碍就是众多的人名和民族,但如果能一一分辨,塔西佗的叙事还是相当清晰有条理的。四帝之乱中,维斯帕西亚努斯(维斯帕先)完全是个甩手掌柜,安托尼乌斯帮他在罗马内战中击败维提里乌斯,木奇亚努斯和多米提安帮他坐镇罗马,凯里亚里斯帮他镇压了巴塔维亚人领导的叛乱,提图斯帮他镇压了犹太人叛乱。维斯帕西亚努斯只是坐在亚历山大便赢得了整个罗马,相比另外三帝的情况,伽尔巴死在兵变中、奥托和维提里乌斯在内战中还要亲自上阵。到底是天命所归还是东方军团太强了……顺便第五卷刚好联动约瑟福斯的《犹太战争》

  ●痛苦的源泉之三

  ●四帝之年的高层斗争,普通士兵都是炮灰。

  ●不如编年史。

  《塔西佗历史》读后感(一):历史

  公元69年,伽尔巴73岁,离他在西班牙独立称帝仅仅过去七个月,帝国的形势就急转直下,在奥托的鼓动下,士兵发动兵变,伽尔巴被杀死在库尔提乌斯池边。

  公元69年,被称为四帝之年,有四个皇帝被罗马元老院认可,伽尔巴是第一个。随即维提里乌斯称帝,兵分两陆讨伐奥托,而在东方攻打犹太人耶路撒冷的提图斯黄雀在后,笑到了最后。

  从大学时代看蒙森罗马史开始,到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一直到今年读完的罗马人的故事,看后人的通史比较多,第一手史料比较少,这几年陆陆续续把凯撒的高卢战记,内战记,李维的建城以来史,西塞罗的论共和国,塔西佗的编年史读完。

  塔西佗是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本身做过罗马执政官,他受到了四帝之一的提图斯的提携,却又热衷于共和。编年史和历史都散佚严重,流传下来的篇幅不足三分之一。

  《塔西佗历史》读后感(二):塔西佗眼中的罗马帝国

  刚看完老苏的《罗马十二帝王》,再看塔西佗的《历史》会觉得枯燥不少,就像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之间的差别。

  不过要知道详细的正史,还是需要看看塔西佗的《历史》。书里只写了精彩纷呈的一年,四帝之年。

  一、 塔西佗眼中的帝王

  加尔巴是个好人,道德楷模,然而不懂得收买人心,所以挂了。

  奥托是个坏人,所以很懂得收买人心,只有坏人最懂坏人,然而个人操性太差,所以威望不足以服众。

  维特里乌斯是个废人,只爱吃喝玩乐,没有啥崇高志向,然而被硬推上皇帝之位。

  韦帕芗是个牛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两个儿子提图斯和图密善也都不是省油的灯,最后出手拿下王位。

  二、 塔西佗眼中的元老院

  橡皮图章,全无节操,无底线的讨好皇帝。他们费尽心思琢磨谁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也过得挺不容易。

  三、 塔西佗眼中的罗马军队

  形如土匪,贪财贪色,内战时抢劫本国民众都毫不手软。乌合之众,全无独立思想,一被忽悠就整兵变。墙头草,全无立场,谁给好处就跟谁走。

  四、 塔西佗眼中的罗马人民

  乌合之众,被忽悠被代表的对象。他们的要求也很简单:面包和马戏。吃瓜群众,身处罗马城内战,能像看角斗一样看得津津有味,就缺瓜子和板凳了。

  五、 塔西佗眼中的高卢与日耳曼蛮人

  不羁放纵爱自由。养不熟的白眼狼,与其让他们不停内斗,不如让他们享受罗马人光辉统治下的宁静和谐。塔西佗真是个帝国主义者,不过话说哪个古希腊人或者古罗马人不是帝国主义者呢,伯利克里和修昔底德也都是这么想的:幸福和自由,我替他们选了幸福,他们如有不同意见请保留。

  六、 塔西佗眼中的犹太人

  塔西佗描写的犹太历史跟《圣经》互相对照一下倒是非常有趣。他很不喜欢犹太人,排犹主义的先锋。他主要不喜欢犹太人的一神教,完全无法融入罗马的多神教体系,而且不喜欢犹太人自成一体,享有完全独立的心态,根本不融入罗马帝国。然而,颇具嘲讽性的是,犹太起源的基督教世界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基督教这个一神教中又融入了多神教的很多元素,比如圣徒。

  《塔西佗历史》读后感(三):腐化的民众比暴君更可怕

  第一卷讲古板寡恩的伽尔巴之死,奥托与维提里乌斯争雄。文采更胜《编年史》,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就出在p8。民风趋于奢华之后,暴君比伽尔巴这种老派人物更受腐化的民众欢迎。

  第二卷,维提里乌斯在内战中胜出,奥托的自尽或许并不像塔西佗描述得那么高贵。韦斯巴芗从东方起兵,将把罗马帝国带入弗拉维王朝。p105认为和平助长了人们的奴性,p123认为帝国激发了人们的权力欲,p143讲述了一个宗教预言家煽动的叛乱。

  第三卷,韦斯巴芗取代维提里乌斯成为罗马皇帝,前者凭着在军中的声望获得士兵拥戴,后者则用自己的昏庸耗尽了父亲的余荫。塔西佗备述士兵军纪败坏,为虐民众,把自己国家当帝国看待。P207特别描写了内战中儿子作为普通士兵在战场上弑父的一幕惨剧,p231又写了有人以残杀兄弟邀功的丑剧。p215写老百姓自觉维护罗马公民的尊严,没人购买战俘作为奴隶,这是帝国与城邦的不同。P265描写罗马城破时,帝制将民风败坏到这种程度,老百姓居然把交战场面当节日娱乐来看。

  读完了余下的几卷。塔西佗在历史叙述的字里行间显然透露出了自己的史观。他认为在战乱年代总是坏人得势,但要取得和平局面,就得靠正直的人来想办法了(p271),认为“四帝之年”的结束象征着“整个世界的赎罪完成了”(p273),“大自然把自由赠给了甚至是不能讲话的动物,但是勇气却是人类得天独厚的东西”(p289),“坏皇帝倒下去的第一天才是最美好的一天”(p318)。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巴塔维亚人守城时用了一种奇妙的杠杆(P302)。罗马人祭神也用三牲suovetaorilia,由猪(sus)、羊(ovis)、牛(taurus)三词组成(p329)。特拉塞亚的女婿赫尔维狄乌斯在元老院的发言也展现出了斯多亚哲学观(p275)。最有趣的是Thuesday的由来,拉丁语是Dies Martis(法语Mardi),来自战神Mars,相当于日耳曼人的战神Tiu(P341)。

  第五卷延续了第四卷奇维里斯领导的日耳曼人大起义,另外花了一半的篇幅叙述犹太人的风俗和由来,可惜提图斯攻陷耶路撒冷的段落已经遗失了。塔西佗对犹太人充满了偏见,抨击他们的信仰和风俗与周围民族格格不入,但有些话也许揭示了《圣经》之外的另一种真相,例如他说犹太人是因为传播疾病被法老赶出埃及的,摩西根本没有遭到什么为难。

  《历史》放弃了逐年讲述的编年史体例,叙述历史事件更加引人入胜。塔西佗也更善于将自己的意见融入字里行间,较少游离史料大发议论,风格更为雄浑自然,但其中褒贬的力度丝毫没有减弱。这个名为“沉默”的高卢人,是真正的史学大家。

  《塔西佗历史》读后感(四):德性和风度——乱谈塔西佗和《历史》

  《塔西佗历史》的经典地位不是我能评论的,除了满满5星和仰视外,实在不能再多加置喙。所以这篇“乱谈”,是名副其实的“乱”谈,之前读过的书,看过的事,凑在一起,随便聊聊罢了。

  ~~~~~~~~~~~~~~~~~~~~~~~~~~~~~~~~~~~~~~~~~~~~~~~~~~~~~~~~

  最近十八大闭幕,习总书记在致辞中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当然这是句很老的套话了。不过总书记讲话很笃定,不由得我们不信,原来历史是咱们创造的。

  塔西佗是不信这话的。虽然塔西佗的身份不见得就比人民高出多少来。在他心里历史分明就是英雄皇帝们创造的。至于人民群众,或者是普通的士兵们,他们不成为贤明君主的绊脚石,已经谢天谢地了。他说群众们习惯于见风使舵,无论阿谀奉承还是斥责抗诉,都不是发自本心的;在他的笔下,军团的战士们仿佛是一群强盗,打仗的目的就是领赏加抢劫,一不顺心就闹兵变,对领导全无尊重和敬意。总而言之,这些人只知道追逐利益,更糟糕的是,连普通人眼中的大人物——那些元老和骑士们对国家也全无责任感可言。

  塔西佗的名言是:“君主统领的是那些既无法承受彻底奴役,亦无法承受彻底自由的人”,并且,“君主必须拥有超自然的力量,且不容置疑地受到诸神的眷顾”。这样看来,只有凯撒和奥古斯都们,以及他们身边的少数统帅才是罗马、世界的领袖。(附带一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家们按照今天的价值体系来看,基本都是不折不扣的帝国主义者。雅典、或者罗马,都是世界的中心。至于征服异族,譬如古罗马征服高卢、日耳曼尼亚,归根结底是“为你好”原则。给你送来了文明与和平,交点税不多吧。)

  问题偏偏就在既然是君主创造历史,那么君主们应该都是聪明贤达,“尧舜禹汤”一样的光辉形象吧。可有时现实就像一口痰。从公元69年元旦到70年8月,算上只当了5天凯撒的披索,先后有5个皇帝。史学界的官方说法是“四帝之年”,可怜虫披索是不算地。塔西佗说维提里乌斯起兵造反奥托的皇位争夺战是两个恶人之间的战争,胜利者无非是那个更坏的家伙。好在塔西佗同时还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在《历史》中借敉平日尔曼叛乱的凯里亚里斯之口感同身受般地讲道:“只要有人,就会有罪恶,但是这些罪恶并不是永久的,当更好的时代到来时,这些罪恶就会得到补偿。”塔西佗敢这么说,多少是因为他赶上了韦斯巴芗的好时代。

  因此,塔西佗做到了坚持贤明君主这个基本点不动摇,对君主品德的要求就特别高。在这里我借用了德性(Arete)这个古老的概念,因为德性不同于一般的美德,因为一般的美德是人人都能通过训练而达到,或者可以理解成某种外在的表现。比如在公交车上为需要的人让座,这是美德,但不是德性。德性是内在的品质,是使人卓越的品德,甚而是天生的气质。塔西佗对君主品德的要求,几近于这个Arete。看他的书,里面很难找到对君主的美评。比如他说加尔巴是个正直的人,可是做为凯撒没主见,脾气不好,也太吝啬。同样还是这个加尔巴,在苏埃尼托乌斯笔下认为,“尽管他的许多所作所为,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出色的元首,但是他凭这些品质所赢得的热爱,远不及他以相反的行为所引起的痛恨。”其实加尔巴只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推翻尼禄后的动荡期——当上了皇帝,他缺少的是在乱世中联合、调解各派势力的手腕。对于普遍公认的明君韦斯巴芗,塔西佗依然责备他太“贪财”,白璧有瑕。

  塔西佗强调德性,原因自明,既然国家与人民的命运系于君主,君主自然要具备卓越的品质。和今天的制度史学者不同,塔西佗从来不去制度中寻找帝国盛衰的原因,道理很简单,既然“君主统领的是那些既无法承受彻底奴役,亦无法承受彻底自由的人”,那么以《罗马法》奠基的结合专制和民主的“共和帝制”就是最完美的制度。这样的制度还要变,能变好到哪里去呢?

  由“德性”延伸开去,让我不得不想到一个关于“风度”的问题。有时想想,一个人的风度,真的来源于这种内在的“德性”。风度这个东西,用今天的流行语讲,可能有“装逼”之意。他人伧俗之时,当事者却有高蹈姿态之谓。一时装逼不难,难的是装一辈子逼,到死都不改本色。塔西佗一直瞧不起群众,还是夸奖了有限的几个平民英雄,他骂奥托和维提里乌斯更没下限,不过在描述两人的死亡时,笔下就营造出了崇高的氛围。

  奥托在自戕前对将士们说:“让我在心里记着你们甘愿为我牺牲吧;但是你们必须活下来。现在决不应再有任何耽搁;不要叫我影响你们的安全,或是叫你们影响我的决心吧。絮絮叨叨地谈论死亡是一种怯懦的行为。只有贪生怕死的人才会怨天尤人。”《历史》里关于维提里乌斯的死是这样写的:“他的精神不是卑鄙的,在一名将领侮辱他的时候,他回答说‘可我过去还是你的皇帝啊。’民众在他死后对他的尸体加以卑鄙的蹂躏,就同他活着时对他的谄媚一样卑鄙。”

  有时看名人,尤其是横死的名人遗言是一桩很耐人寻味的事,我也很钦佩那些到死还保持风度的人。玛丽-安托瓦内特上断头台时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脱口而出“先生,请原谅哀家。”她的丈夫路易十六功架更高,说道:“我死得很无辜。我饶恕你们并希望我的血能对法国人有用。”

  回到下里巴人,周立波讲不要骂人家虚伪,因为要做到虚伪是要有文化地。上海人虽则重利,也很看重“吃相”,吃相难看则被讥为“急吼吼”,再有钱也是被看不起的。所以上海流氓杜月笙的做派,全国是别无分号的。所以外乡人说上海人势利眼,倒真是以己度人,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不是因为钱多钱少,题眼在“风度”二字。钱多没风度,照样被鄙视,比如“台巴子”。对港人则心态复杂,虽然也有“港巴子”之谓,心里还是羡慕嫉妒恨,这个情结49年以后就一直在那。因为上海开埠既早,自然有崇洋的心态,相比于美国,英国显得更高级。港英殖民,只好说人家没文化,骨子里还是向往的。

  扯远了,扯远了。补上一句有风度的结语吧。

  塔西佗之伟大,在于他深刻地洞察到了人性的幽微。他描述过的崇高和卑劣在历史长河中一遍遍地上演,无论在何种社会、政治制度之下。

  《塔西佗历史》读后感(五):政治与人性

  (虽然高尚的精神容易赢得人们心灵上的尊敬,但果敢的行动和魄力却更易带来行动上的服从和妥协。)

  正如塔西佗所言,他所记录的这段历史,是充满了灾难性的历史。抛却失佚的卷宗,自公元69年迦尔巴即位,一直到维斯帕西雅努斯成为皇帝后,整个国家处于各种各样的内战和与蛮族对抗的战争当中。混乱时期往往罪恶横生,社会失去了惩罚的作用,对安全和利益的追求超越善恶掌控了人们的生活。塔西佗试图找到一点平衡,他在开篇里说,“道德并没有沦丧到连一点崇高的典范都见不到的地步。母亲陪同自己的孩子们一同逃跑,妻子跟着自己的丈夫一道被流放;亲族们表现了勇气,女婿们表现了坚定,奴隶们表现了甚至严刑拷打都不能动摇的忠诚……”(I4) 但是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的卷宗里,大量的是在描写战争、兵变、人们的恐慌和军队统帅的野心。当然,不单单是以一种纪实的方式,而是贯穿有塔西佗式的解读——用绝妙的文笔和精准的心理描述书写人物和群体的性格,并在合适的地方进行评论以映照事件的发展。

  我想我们首先绝不会忽略他笔下描写的士兵的形象,那简直是给勒庞的乌合之众做的注本。这些贪婪自大而又鲁莽的士兵,他们凭靠自己的利益行事,拥护和自己志趣相投的统帅,对劫掠的兴趣甚于关注自身的安全;他们不善于思考,轻信谣言,急于行动,易于哄骗并加以操纵;他们很情绪化,不服从命令,倾向于惹是生非,不只对敌人,也对自己人;他们挑剔统帅们的命令,甚至把失败归之于统帅的头上,并且朝他们的统帅举起杀戮的武器。可最为讽刺的是,当营帅下令解除对士兵的巡视和士兵每日的值勤时,“所有的士兵都感到很惊讶,他们开始惶惑不安,面面相觑,他们因为没有人发号施令这样一件简单事实而十分害怕。他们沉默了,顺从了,最后竟泣求宽恕了。”(II 29)关于士兵唯一正面的描述可能只出现在凯奇纳叛变而被士兵加以镣铐的地方。作为日耳曼军团的将领,凯奇纳为了自己的野心和利益试图带领整个军团背叛维提里乌斯,而日耳曼军团的士兵却极其地愤怒,“日耳曼军队的荣耀难道堕落到这样的地步,乃至不经过一场战斗,不负一次伤,他们就叫别人把自己的双手铐起来,就把自己的武器交给敌人吗?”(III 14)在这里,士兵展现了他们的忠诚和荣耀。这就是公元69年左右罗马士兵们的大概样貌。

  或许在塔西佗眼中,他们就是这个国家处在混乱之中罪恶的典型代表:拥立奥托杀死迦尔巴的士兵们被描绘成恶棍,他们的“主要刺激物就是忠贞之士的不幸”(I 38);在两支军队对战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的侮辱是比他们的称赞语气更能激起士兵的战斗热情的”;他们在失败后面对自己的统帅,“侮辱他,殴打他,骂他是逃兵和卖国贼,这倒不是因为他自己有什么罪过,而是按照群氓的习惯,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耻辱硬加到他身上。”(II 44)没有荣誉,没有骄傲,只关注私利,受人驱使。不相信而是仇恨崇高,而这一切源于这个时代。

  而不直接参与战争的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呢?当然,这里不是指平民,而是那些坐山观虎斗的官员们,他们试图明哲保身,要想在他们显赫的官位和财富下保护自己却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在一个没有信赖的时代,任何不幸都可能通过谣言落到你头上。“在公开场合,他们根据当时谣言的消息来改变自己的态度和神情……元老院在议事堂开会时……不讲话时要不致被人认为心中不高兴,公开讲话又要不致引起别人的怀疑。……最审慎最有先见之明的人只用一般常用的骂人的话来攻击他……”(I 85)而各行省对开战双方的态度则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希望快点做决定,以免胜利者战后不饶恕他们;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自己加入的一方不幸失败。“任何地方都没有任何忠诚或感情。恐惧和需要使得人们一会倒向这一边,一会又倒向那一边。”(I 76)

  接下来就是那些野心勃勃的将领们了。不过,迦尔巴似乎不属于他们。塔西佗笔下的迦尔巴是个拥有老式的贵族品质的人,他是由元老院选出的帝国的皇帝,他足够正直和善良,但却缺少了作为凯撒应该有的果断。他用选拔而不是收买的方式对待曾在尼禄手下呆过的士兵,试图给予他们以荣耀和尊严,但无奈他们早已习惯接受金钱和赏赐,并且难以接受严格而劳苦的训练,而他所选择的继承人披索显然也没有这样的觉悟,因而迦尔巴错失了他们的支持。“毫无疑问,这个吝啬的老头子,只要是把手稍稍放松一些,近卫军士兵对他的忠诚是完全可以争取过来的。他的旧式的严格和过度的严厉毁了他自己,这已是我们不能容忍的一些品质了。”(I 16)

  而他的竞争者奥托做了些什么呢?他走进营地和士兵们打成一片,叫出他认识的士兵的名字,搬出尼禄的名号获取他们的信任,用金钱和势力收买人心,煽动军团的不满。只有恶劣者懂得怎样对付恶劣者。而奥托就是以这种方式起家的,所以他永远摆脱不了讨好士兵的命运。在即位之初,他为了讨好士兵,免除了士兵们每年假期应付的钱,同时拿出国家的钱贿赂失去这部分收益的百人团长。奥托在对付士兵方面是个天才,他懂得怎样不惹怒士兵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面对试图杀光每一个正直之人的士兵,他佯怒下令将忠于迦尔巴的凯尔苏斯囚禁,并以这种方式救下了他的性命。但这时奥托仍然没有足够的威望要求士兵,他只是下命令的工具。而在接下来一场因误会而产生的军队骚乱过后,奥托把握了这个建立威信的最好的机会。他在面对军团讲话中,只谴责了少数人,将多数人的错误归于过度的忠诚,同时强调了战斗中统帅的威信,这样他便在士兵们的羞愧之心和自己雄辩的言辞之下赢得了威望。

  而维提里乌斯,在奥托这个皇帝屁股还没做热的时候,他已经在率日耳曼军团逐步向意大利进军了。维提里乌斯却不似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我想他之所以反叛是因为当时日耳曼军团内部的火气已经烧起来了,如果他不同意反叛,要么他在日耳曼士兵手下死去,要么在迦尔巴怀疑的目光中死去。这从后来他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穷奢极欲的人,并且有着懈怠的本性。在战争的初期,士兵们跃跃欲试准备上战场,而将领们却迟迟不动,如果不是日耳曼的士兵提供给维提里乌斯这个机会,我想他是不会轻易反叛的。维提里乌斯会对士兵的行为进行干涉,他同样做了和奥托一样的事情,他讨好自己的士兵并且只能用欺骗的手法赦免一个士兵们痛恨的人,但这更多的出于避免惹上更大的麻烦的想法。他似乎没有管制住自己士兵的意志,这战斗期间塔西佗对他的描述是极少的,但我们可以从战后他的表现中揣度一二。进入罗马之后的维提里乌斯的军队进行着各种放纵的生活,军队的生活很少有什么管制,只要愿意的人就可以在罗马军团服役,而当士兵们向维提里乌斯提出惩处一些将领时,维提里乌斯“并不想制止这类要求,因为他不仅是生来就没有毅力,而且他清楚地了解,不久他必须把赏赐送给他的士兵,可是他又没有必需的钱”。(II 94)

  在塔西佗的描述下,当维提里乌斯与奥托的军队开战时,人们倾向于支持维提里乌斯,因为“维提里乌斯的好色和贪吃只能认为是玷污他一个人的缺点,但奥托的奢侈、残酷和胆大妄为看来是对国家却更加危险。”(II 31)相对于维提里乌斯的骄奢和贪欲,奥托张扬的野心和强烈的个人意志的确更显得有威胁感。虽然维提里乌斯的贪欲和懈怠给人们带来的后果因为他在位的时间太短而没有得到彻底的显露,不过这个缺点却带来了他个人的毁灭,使他最终败在了维斯帕西雅努斯的手下。

  从塔西佗着笔的角度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士兵们常常拥有着一个愚昧的单一的性格,而对将领们精神气质的描述则阐发着他们是如何控制和利用军团的,以及他们所制造出来的是怎样的一个统治阶层的道德境况。只有维尔吉尼乌斯被认为是值得称赞的,“老实说,任何人都不象维尔吉尼乌斯那样经受过如此多次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兵变的威胁。但人们依旧赞扬他,他的声誉依旧不衰。不过军队却恨他,因为他不理睬他们提出的建议。”(关于叛乱的建议)(II 68)塔西佗怀念旧时的道德,那个时候,“勇气而不是金钱构成了罗马国家的更好的基础。”(II 69)

  塔西佗对这个时代最为不满的是人们的奴性。“奴才常常是这样:每个人的行动都出于个人的动机,国家的荣誉根本不放在眼里。”(I 90)他们习惯谄媚,因为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对当时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毫不留情,他们要么因为热衷于逢迎谄媚,要么因为憎恨专制而无法写出客观的历史。而这一切,他认为,缘起于帝制和帝国的扩张所引诱出的人类的野心。“从那时起,人们所追求的除了最高统治权之外,就没有任何别的东西了。”(II 38)而平庸而懦弱的普通人,除却服从也再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了。

  内战的频繁爆发是这个时代德性衰落的标志。当先例一开,就再没有人能够以任何合法性的保证占稳皇帝的位子了,即使维提里乌斯击败奥托后,打着支持迦尔巴的旗帜,但是那已经不能说明什么了。他将被他倡导的方式击败。而关于内战,塔西佗通过一个在战场上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的儿子的话,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个士兵喊道,“这罪行是国家犯的。一个士兵在内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让人想到莫泊桑在《蛮子大妈》里描述的战争中的平民,“农人们都不大有什么仇恨,这种仇恨仅仅是属于高等人士的。至于微末的人们,因为本来贫穷而又被新的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所以他们付出的代价最高;因为素来人数最多,所以他们成群地被人屠杀而且真地做了炮灰;因为都是最弱小和最没有抵抗力的,所以他们终于最为悲惨地受到战争的残酷祸殃;有了这类情形,他们所以都不大了解种种好战的狂热,不大了解那种激动人心的光荣以及那些号称具有政治性的策略。”塔西佗用这种无声的方式控告造反者们的贪欲和野心。

  因为塔西佗注重那些领导者们性格的描写,并且给予他们重大的历史和政治意义,这使得塔西佗在描述一个将要成功或者将要失败的人的时候,他就把这个人描写的就像是将要成功或是将要失败的样子。塔西佗对政治生活的描述是一场人性之间的碰撞,这碰撞期间发生的种种迹象预示着最终的结局,而高尚的人性塑造着高尚的政治,卑劣的人性造就卑劣的政治。从他对这些卑劣行径的口诛笔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政治生活的期待,一个由高尚的精神引导的政治生活。

  只是我们又不可避免的发现,塔西佗的笔下展示了一个令人懊丧的现象—至少在内乱期间是这样的:虽然高尚的精神容易赢得人们心灵上的尊敬,但果敢的行动和魄力却更易带来行动上的服从和妥协;甚至在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里,高贵本身成为人们痛恨的对象。如此我们看到一个隐约的令人不愉快的结论:如果我们试图制止某种罪恶,德行本身可能是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力量的。在一些情况下,我们不能仅仅像宫崎骏动画里的主人公们那样,试图以善意和宽容来感化我们的敌人,必要的政治手段是被需要的。

  思考会不自觉的转入对人性的关注,就像现代人常常会思考的那样:人性是不是卑劣的?有没有崇高的值得称道的东西?并且在思考的同时怀抱有深深的幻灭感,因为发现自己很难找到答案。可是生活本身却在继续。我想就时代而言,即使在罪恶的时代里也有高尚的坚持,在承平的年代中也有奸佞的小人,人性是善恶共存的,而时代的不同可能会诱发出不同的方面,仅此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