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思维读后感锦集
《结构化思维》是一本由黎甜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9-1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结构化思维》读后感(一):常想一二
因为工作的一些原因,经常接触一些高级项目经理,看国内与国外的项目经理外形有一些差别之外,更重要的是思维的不同,结构化思维更多代表着从整体去看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化繁为简,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核心思想,透过问题看本质,从点联想到面,发现风险,将问题解决掉。不管你未来按不按着这个方法去做,要有5W2H的思维方式,具备有条理、系统性的思维结构,能从容地待人处世,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思维,是我们解读事实的起点,是产生行为的源头,是决定结果的根本。
《结构化思维》读后感(二):《结构化思维》,教你使思维的招术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不是指某种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型(思维方式),而是将各个思考部分系统有序地搭配或者排列组合。
本书的前四章是如何构建结构化思维,第五章是例举一些常用的思维模型,比如5W2H思维、流程思维、故事思维、客户思维等等。
基本的思维模型可类比为武学中的一些招术,结构化思维就是各门派的武功套路,少林长拳,降龙十八掌,天山折梅手,都是套路。
为什么要学套路呢?
套路是经过打磨迭代的,能够传承下来的都是相对优秀的武功,会打套路,表示你练过。打架的时候不会乱打一通,会用一些招术,看得出门派师承。
同样,思维模型也是优秀思维方式的传承,会用模型,表示你学过。
在生活中,一个能说会道的人,聊得一派热闹,但你仔细听下去,发现他说的话零零碎碎,没有体系性,这种情形多见于早年缀学,在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尽管事业有成,但他的见解尚未上升为成型的理论,或者没有与书本中的“套路”碰撞过。
曾经,我一直在思考,学武的时候,如果套路学得过深,是不是拘泥了,会不会影响自由发挥,导致无法达到无招胜有招之境?
其实多虑了,境界是层层递进的,没经历过“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就不是什么境界,而且这与面临的境地与对手有关。
比如下棋时,如果对手比我低一两个段位,那我只需要见招拆招,在他面前就是无招胜有招了。如果对手比我强,即便发挥到最佳状态,还是会受对方制约,令狐冲对阵东方不败,学了独孤九剑又如何?
《结构化思维》这本书,是思维的实用套路,值得去看,去练习,不用担心拘泥了自己。掌握一些常规的思维方法,能使我们在日常处理问题时,更加思虑全周,得心应手。
《结构化思维》读后感(三):《结构化思维》-逻辑之美
对我来说是一本干货书。
我会有这样的感觉,有时话说着说着就乱了,远离了最初想要说明的事,有时想要表达,却不知从何说起,有时想要理顺,却东一下西一下没有条理。我是孔夫子说的第三类学生,困而学之。思维是可以训练的,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短板,就学习吧。
这本书,应该是我认真阅读的第一本结构化思维的书,学到了很多结构化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可能是有点太多了,限于篇幅,作者不能很完全的展开。
对我来说最受益的是,作者在第4章介绍了最经典的金字塔结构,和在第5章介绍了8种思维模型。这2章的内容需要认真学习,并且深入的阅读相关的书。尤其是《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买回来好几年了,拿起来三五次,却都没能静下心来细看,2021这本书加入书单里。
★金字塔结构
→结论先行:具体的结论:用数据和事实描述清楚事物的状态
→以上统下:纵向结构,上一层是下一层的核心观点或者结论
→归类分组:MECE原则,不重不
★黄金圈思维,Why-How-What
→Why: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目标、意义、价值观;
→How:采用什么方法、措施;
→What:我们的产品表现形式。
→先弄清楚“为什么”,搞定意义和价值观;然后再回到战术层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最后才是了解我们做的“是什么”。
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
→把“Why优先”的思考方式当成习惯,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直击问题的本质。
→在表达时,我们想说服对方,特别是预料到对方可能不会接受、难以接受的时候,可以用黄金圈思维。
★故事思维
→标准式:背景—冲突—问题回答
→开门见山式:回答—背景—冲突—问题—回答(再次强调答案)
→突出忧虑式:冲突—背景—问题—回答
→突出信心式:问题—背景—冲突—回答
《结构化思维》读后感(四):学会有结构、有规律地整理复杂信息,让人生从此提效。
作者黎甜,三级拆书家、领英专栏作家、今日头条特约作者、一览英才网特邀作者。前国有银行湖南培训负责人、知名互联网公司培训总监、已出版图书《多维思考》。
文学、管理学双学士,毕业后先后在多家500强企业从事文员、销售、培训师等工作。体会过点击率超高的两个岗位的辛酸苦辣,锻炼出用业务和管理双重视角来思考,后融入到自己的思维里、课程里、文章里。
因为独特的观点和提炼出实用的干货,在简书平台迅速获得高人气,超过1万5千的“赞”,被读者称为“十个字就能换我一个赞”的干货作者,随后被邀请成为领英、今日头条等各大平台签约作者。
这本《结构化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陈述问题、表达核心观点的时候,能少说废话,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清晰准确地表达观点,建构条理清晰的思考模式。学会有结构、有规律地整理复杂信息,让人生从此提效。
01、为什么需要结构化思维
作者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信息有意识的反映,是把接收到的信息经过加工最终形成认识的过程。
思维重复多次,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又会直接决定我们怎样去认知事物、面对问题。
举个例子:
有这么一个实验,将5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并在笼子里面吊上一串香蕉,只要猴子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 之后实验人员用新猴子替换笼子里的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便伸手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实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你看,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这只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思维不变,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方式。而这些猴子的决策过程就是认知事物、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后,常常会以这种方式去处理大部分的信息,优势在于有效率。也就是说,我们能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带来的红利发挥最大化。
但形成固定思维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我们容易忽略其他特质,比如,在乎结果的人容易忽视过程,甚至可能为短期结果而牺牲长远利益;在乎细节的人就不容易跳出局部看整体。
所以我们对思维方式本身要有所认识,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情境里灵活运用才行,也就是要形成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系统而有序的思维方式,它能帮助我们深入地分析问题,相对于无序的思维方式,它更加成熟,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但是养成结构化思维并不容易,也不是只靠搭建结构,就能建立起来的,它还有许多的基础思考、认知事物的标准等前提。
因此,作者认为结构化思维需要运用多个线性思维组成,用多角度、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作者提出了两种最基本的推理方法。
1、归纳法
什么是归纳呢?就是说从已知信息的共同属性中推导出结论。作者说我们必须对猜想之外的可能性,也就是“黑天鹅”,永远心怀敬畏。
比如,火鸡的故事。农场里有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上午9点来喂食。火鸡中有位科学家观察了近一年,像鸡群宣布一个伟大的定律:上午9点,会有食物降临。但是感恩节那天,这个定律失效了,上午9点没有食物降临因为农场主把所有火鸡都宰杀了,把他们变成了食物。通过有限的观察,得出自以为正确的规律性结论。归纳法的输出,不是“定律”,而是猜想。
因此,作者说运用归纳法要避免“黑天鹅”事件,也不能通过少量的事实,轻易下结论。
归纳是一种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式,找到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归纳过程中有黑天鹅效应,信息不全往往会造成归纳错误,这是不是说明归纳的方法不可靠呢?
恰恰相反,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都是用归纳法建立起来的,虽然它不能得出一个牢不可破的结论,但是却能帮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出结论,或者是可能正确的猜想。
2、演绎法
演绎是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进行推导,得出具体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的意义在于,能够让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严谨性和一致性。
比如,“所有的猫都喜欢吃鱼,我家养的是猫,所以它也喜欢吃鱼。”这是一种三段论,是演绎法的最基本形式。作者说,要想提高逻辑能力,必须学会演绎的两种核心思维方式:三段式和常见式。
顾名思义,三段式就是把一个推理过程分成三段: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一个客观事实。小前提:属于事实的子范畴。结论:根据相关性得出的结论。
什么是常见式呢?问题—原因—结论(解决方案)。
问题:当现状和预期有了差异时就产生了问题。 问题:我希望月薪1万元,但实际上只有6000元(差异),我如何将6000元月薪提升至1万元? 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做出分析。 比如,我月薪未达1万元的原因是我的业务能力不足。 结论:针对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比如:业务能力不足的解决办法有很多,拜师学习、争取参加更多的项目、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以实现的解决方案。02、如何运用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一个建立清晰、稳定、有序的思考结构,我们学到这个结构之后,知识体系从零散化到系统化,从无序到有序,从低效到高效。
作者在书中用金字塔结构来进行说明,金字塔结构是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概念,金字塔结构是将结构化思维具象成一幅画后,形成的类似三角形结构的树状图,它直观地体现了由结论、论点、论据组成“先总后分”的结构。
金字塔结构4个原则:
1、结论先行
结论先行的意思是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且把它放在金字塔的顶端。也就是说,我们的一段表达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且放在最前面。
比如,“转型成长,线上学习改革年——2018年培训部门工作总结”,看到这样的标题,我们能知道2018年培训部门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线上学习的改革,领导一看也就知道2018年培训部门的工作重点和业绩在哪里。 再比如,同样是开会,“市场部工作会议”和“市场部第四季度战略会议”相比,哪个会议名称会让人更知道会议的目标和内容?哪个能够提高大家的重视程度,方便提前准备相关的资料?显而易见,是后者。结论先行,就是先给出具体的结论,放在金字塔的顶端,统领整个中心思想和表达。
2、以上统下
以上统下就是在金字塔的纵向结构中,上一层是下一层的核心观点或者结论,上一层统领下一层。
比如,假设一家鞋店的导购员在介绍产品:“这款鞋子非常透气,穿多长时间都不会捂脚!透气是真的很重要的,我以前到夏天就长痱子,后来换了透气的衣服,就再也没长过痱子,所以夏天买衣服、鞋子一定要买透气的!”看似很合理,这不就是以上统下吗?但作者说鞋子很透气,主语是鞋子,后面阐述的论据围绕鞋子开展,这才是以上统下,说服力才会更强。置换主语只会干扰听众的选择。
那换一种说法呢?
比如,导购可以这样说:“这款鞋子非常透气,穿多长时间都不会捂脚!透气真的很重要的,我以前穿不透气的鞋子,出门都不敢脱鞋,生怕熏晕别人,穿久了还会得脚气。你看换一种方式来说,效果是不是不一样了呢?检查思维结构是否以上统下的方式就是提炼关键词,画出上下分层结构,然后判断下层能否支撑上层,并且做到主语一致。
比如,主语是鞋子,就围绕鞋子的透气性展开论述;主语是透气性则可以列举各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场景来证明透气很重要。所以,下一层的展开范围取决于上一层的中心思想。3、归类分组
归类分组就是把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放在同一组。归类分组是根据信息的共同属性分组的,共同属性包括但不限于性质、功能、方向、层次、对象、时间等,最重要的是必须符合MECE原则。
“MECE原则”来自麦肯锡咨询公司,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简单来说,就是各个要素之间要保证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遗漏,也就是“不重不漏”。
比如,公司开会讨论新游戏的目标用户,尽可能把所有用户定位都列出来。男人、小孩、成年人、老人、女白领、宅男、二次元少女等等。这些拼图看上去很丰富,但明显违反了MECE原则,因为他们不可能一张不多、一张不少的拼出用户画像。首先,有大量重叠:男人和小孩有重叠,即小男孩;其次,这些碎片还有遗漏,比如,漏掉了文艺女青年。那应该怎么列呢?
可以在第一层,从性别角度,把用户分为男人、女人;第二层从年龄,把用户分为小孩、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等。保证每一层拼图碎片都符合“不重叠,不遗漏”。
作者给出5个方法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①二分法;②矩阵法;③流程法;④结构法;⑤公式法。
4、逻辑递进
逻辑递进是金字塔结构的最后一个原则,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序,这个顺序需要遵守的原则要有逻辑性。
逻辑递进常见的排序方式有:
a、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又叫步骤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发展的流程进行排序,这种排序方式适用于介绍事物流程或者故事的发展。
比如,小品里说的“第一步打开冰箱门,第二步把大象塞进去,第三步关上冰箱门”,就是按照一个事物发展的步骤进行排序的。、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又叫结构顺序,也就是按照一个事物的结构进行排序。结构如果没有先后之分,我们就可以按照构成事物本身的结构进行排序。
比如,企业的组织架构图中市场部、设计部、科技部等不存在时间上的区别,这几个部门构成了企业,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组织结构图,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来进行排序。c、重要性顺序
重要性顺序就是按照重要的程度进行排序,可以从最重要的到最不重要的排序,也可以从最不重要的到最重要的排序,只要针对某方面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序就符合这个逻辑。
比如,想要读书有效果,要符合三个要求:第一是时间允许,第二是选择的书籍要符合当下我们的认知水平,第三是最重要的专注。搭建金字塔结构:
搭建金字塔结构有两种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1、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搭建结构就像写作文时,采用总分总的思路一样:提出主题,明确中心思想;搭建框架,用论点支撑;充实框架,论据翔实。
比如,招聘。我们招到了一个人才,想要他加入我们公司。 第一步,明确表达主题:建议他选择我们公司! 第二步,为主题搭建框架,寻找论点。想要说服对方选择我们公司,需要从哪几个角度论述呢?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福利待遇怎么样?发展空间如何?工作内容如何?团队氛围好不好? 第三步,为框架填充翔实的论据,以支撑框架。 哪些方面能证明我们公司的待遇好、团队氛围好呢?列举出的证据就可以支撑框架。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建议您选择我们公司。我们公司待遇好,在同行业中薪酬是非常高的,入职就上五险一金。
而且我们团队氛围也很好,领导的思想开放,接受各种建议。团队成员25岁左右的年轻人占了大多数,是真正的好好工作、好好玩的一个团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按照金字塔结构四个原则进行论述。
2、自下而上
假设你攒了一大笔钱打算买房,看了一套不错的房子,但还不能确定要不要买。这时候怎么办呢?首先,把相关的信息尽可能地罗列出来。
比如:120平方米,三室一厅,坐北朝南,通风透气,单价1万元/平方米;在×××位置,有地铁××号线,有X、Y、Z路公交车,临近某某小学,有大超市,有医院。我们像这样罗列信息后就会发现由于信息太多,我们无法直接判断,甚至大脑陷入一片混乱。
所以,我们要对罗列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即归类分组,然后运用归纳法对信息进行按组总结。
比如:把目标房屋的位置、离地铁、公交站的距离等放在一组可以总结为:小区交通是否便利。 依次还可以把户型、楼层、朝向等放在一组,总结出房型是否符合要求。 把学校、超市、医院等放在一组,总结出生活设施是否齐全。 把每平方米单价、优惠折扣、贷款放在一组,总结出价格是否可以承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自下而上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罗列要点,尽可能把所有要点都罗列出来。
第二步:归类分组,把属性相同、维度相同的要点分组,然后归纳。
第三步:得出结论,找出规律并对照现实总结。
最后的就是检查结构了。套用一句话就是:未经审视的结构都经不起推敲。只有经过检查,才可以搭建一个经得起探究的结构。
在此,我们要问几个问题:
1.结构是否清晰明确?
2.论据能否支撑论点,论点能否支撑结论?
3.归类分组是否符合МЕСЕ原则?
4.排序是否符合逻辑?
这4个问题也就是判断是否符合金字塔结构的4个原则。结构化思维有多种运用方式,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灵活变通,只需符合系统且有序的本质。
最后的话:
这本书的重点已经总结完了。作者在最后一章为我们介绍了8个思维模型,分别是:5W2H思维、认知圈思维、流程思维、人事物思维、故事思维、客户思维、水平思维与垂直思维以及T字思维。
感兴趣的话可以着重看一下这部分。在这里推荐看一下《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我之前也分享过。
学会方法剩下的就是实践了,只要我们进行刻意练习,终究可以成为思维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