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的大象》的读后感大全
《脑中的大象》是一本由[美]凯文·希姆勒 / [美]罗宾·汉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脑中的大象》读后感(一):一点点书评
作为一本英译汉的书籍,这本书的译文很好地做到了“读者友好”,十分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中文逻辑语序。并且,这本书在结构设计方面,富有清晰,明朗的逻辑。书籍内容生动有趣,《脑中的大象》旨在帮助我们搜寻人类内心深处未经检视的角落,并用强光灯将其照亮,它将颠覆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规范、机制、辩论、艺术品的认知,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书中的举例令人印象深刻,值得深思,推荐大家阅读
《脑中的大象》读后感(二):脑中的大象
英文中有个成语叫“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思是说有这么一个明摆着的东西,但是每个人都不愿意正视,大家都假装它好像不存在一样。我们的头脑中有一些隐藏的动机,我们不愿意说出来,不愿意正视,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这些动机,对社会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冠冕堂皇、正能量的竞争之外,我们还在参加另外一种竞争,一种我们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的竞争。而那种竞争,恰恰是最重要的竞争 —— 那才是“竞争”的常态。
《脑中的大象》读后感(三):对人类境况的深思与剖析
“人类不仅是一种能够靠隐性动机行事的物种,而且这也是人类的天性使然。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是自私自利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又费尽心机,希望在人前摆出一副无私的姿态。为了不让其他人发现我们的真实动机,我们的大脑经常将“真实的我们”,即我们有意识的心理隐藏在黑暗之中。我们对于自己丑陋的动机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将这些动机隐藏起来,不让其他人发现。”
本书主题深刻,贴近生活,是对人类境况的深思与剖析。与此同时,译文简洁明朗,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
《脑中的大象》读后感(四):医疗不为健康,教育不为知识,慈善不为爱心,艺术不为欣赏美
人类的智力一骑绝尘,如同100米高的红杉树碾压野草。如果只是为了战胜其他物种,这样的优势似乎不合情理,甚至没有必要。“社会大脑假设”指出,人之所以这么聪明,并不是为了与其他物种竞争,而是为了与人类自己竞争。
这场竞争中有三大主战场:性、社交地位和政治,三者之间互有交集,而其核心主题是欺骗与反欺骗。这场在欺骗与反欺骗之间展开的“军备竞赛”,不但使得人类的智力卓群,更是催生了人类形成能创造艺术、道德等概念的特定智商类型。
人类还拥有一种超强能力——将竞争转化成合作的能力。于是,人类制定并执行了各类“规范”,用来规避无谓且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以促进形成有效的合作。规范并不为人类独有,很多物种也有社会等级、族群政治,但只有人类创造了社会规范。
不同于禁止烧杀抢掠这类的“强规范”,人类社会中无处不见不能插队、不能吹嘘与炫耀、不能过分私心、不能和别人家的太太调情等“弱规范”,即社会规范。社会规范的执行不依赖法律诉讼与牢狱之灾的震慑,而是依赖第三方的共同执行,具体表现可概述为对自身名誉的渴望以及对流言蜚语的忌惮。
然而,人们总是有吹嘘、炫耀以及与别人家太太调情的欲望,社会规范也有诸多灰色地带。人们无需明目张胆地撒谎,只需要稍微耍点儿滑头,打打擦边球,常常就能骗到别人。人们想出了一系列适应行为,比如高度警惕他人的目光、不经意地一瞥,意味深长地微笑,制造“是否要上我家坐坐”等潜台词。有科学家断言,人类正是为了在规范中找漏洞,才变得如此聪明。
令人困惑的是,我们在做出违规行为时,不仅会欺骗他人,还会欺骗自己。传统解释认为,自我欺骗是一套自我防御机制,大脑被动地颠覆记忆、粉饰动机,以规避道德的谴责,寻求精神的慰藉。新学派则认为,自欺欺人是一种主动的策略,欺骗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欺骗别人。如果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那么他人就更难察觉并对此进行责难了。
我们在进行自我欺骗时,最重要的是隐瞒动机。隐瞒动机正是本书《脑中的大象》书名所指。 英文语境里,“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是说房间里有一只明晃晃的大象,但房间里的每个人都对它视而不见,当它不存在。“脑中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brain)”意思是,被隐瞒的动机就存在于我们脑中,我们不愿承认,甚至压根就没意识到。
“残疾否认”患者为我们提供一些极端的例子。这是一种罕见的功能紊乱症,病人的右脑得了中风,导致左臂瘫痪。奇怪的是,患者竟完全否认自己手臂出了任何问题。对于手臂为什么耷拉在那,有的患者说,我是因为累了,才不想动。请他们抬起双手时,有个患者会把右手高高地聚在空中,并解释说,你看,我用左手稳住身体,这样我才能把右手举起来。这些病人是真的相信头脑胡乱编出的虚假理由,但不自知。更多的实验也证明,人们自圆其说时总是张口就来,毫无底线。
过去40年的社会心理学发展告诉我们,与其说自我像一个贵族,不如说更像一个“新闻秘书”。有研究认为,人的脑中有一种叫“阐释者模块”的系统,功能类似“新闻秘书”。新闻秘书没有权力制定或修订政策,他们只是被告知政策是什么,他们的职责就是要找到证据和论点来向公众说明政策的合理性。不论政策多么糟糕,新闻秘书总能找到办法赞美和维护它。“当我是整个屋子里知道得最少的人时,我的工作表现才最为出色。”
换言之,我们认为自己很擅长反思,但那只是幻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对于自己的意识基本上就是陌生的,也不明白自身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是什么。
作者认为,隐藏动机造成的影响早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现代世界中,医疗不为健康,教育不为知识,慈善不为爱心,艺术不为欣赏美。
人们在寻医问药时,总是对简单且实惠的“治疗方案”不屑一顾,反而更愿意选择那些价格昂贵且治疗方法复杂的医疗方式。这并非是“为了健康不惜一切代价”的心理所驱使的,而是出于攀比、彰显我们为之努力并做出的牺牲。这种炫耀性医疗正是造成现代过度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脑中的大象被论证之前,早有人利用它来谋利。商人们打造奢侈品品牌,将产品转化成一种“词汇”,一种可以被消费者用以表达自我、彰显自我优势的“词汇”。在索要捐赠时,慈善机构会想方设法宣传捐赠人的善行,让捐赠人得以炫耀自己的财富、标榜自己的怜悯之心。
阅读本书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它揭露了人的伪善,令人不安。同时,它也能帮助你做出更理性的选择。你或许不再会为了炫耀,而以健康为代价去冒险选择无必要的医疗方案。当你独自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或许会更看重由作品自身的内在品质带来的直观感性体验,而不被卖家过分包装的宣传方式裹挟。
退一步说,真实的动机是否高尚,或许并不那么重要。作者说,“人类可能是一种竞争性的社会动物,自私自利,还喜欢自我欺骗……人类的动机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利用这些动机实现了什么目标。如果自私动机是培养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外科医生所要付出的代价,那么我想,对此,全世界都不会有异议。”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贝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