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蜜》观后感摘抄
《脑中蜜》是一部由蒂尔·施威格 / 拉尔斯·格梅琳执导,蒂尔·施威格 / 爱玛·施威格 / 迪特·哈勒沃登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脑中蜜》观后感(一):脑中蜜
影片讲述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感情,发生在蒂尔达(爱玛·施威格 饰)和她的祖父阿曼杜斯(迪特·哈勒沃登 饰)之间。阿曼杜斯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从前,他是一个懂得享受人生的生活家,幽默而又慈祥的祖父,现在却得变得像个孩子一样。只有10岁的蒂尔达可以和他沟通,蒂尔达单纯地把这位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当成一个孩子,接受他。影片用幽默的方式讲述,但同样让人看到笑容背后的悲伤与泪水。
《脑中蜜》观后感(二):关于老年人
大概是我们的亲人就算老了也一直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是一个成人的角色,我们一直也把他们当做成年人,要他们忍让要他们担当。
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角搞砸了事情之后一脸尴尬的站在原地,愧疚和无能让他承受不住,先是逞强的憋着,最后满眼泪水哭出来。
老人到了最后,确确实实的是个孩子啊。
不过同时我也想到知乎上一个老年人对于空巢老人的回答。
她说年轻人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啊,好像爸妈老了以后一点自己的生活都没有,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等你们回家一样。
《脑中蜜》观后感(三):脑中蜜
1.Dr.Hoist:谁和你一起来的?
Amandas爷爷:我父母。
2.竟然不接。
3.司机:这小家伙真机灵。
4.Tildar:禁欲是什么?
修女:我们放弃了去爱一个男人,或被一个男人爱。我们把心里爱的位置留给了上帝。
《脑中蜜》观后感(四):-
一个人坐飞机时候看的片子,万米高空几次旁若无人的泪流满面。
剧情其实看简介就能猜个大概,喜剧部分挺好笑的,有一点惊喜的是没有将妈妈的角色彻底写成自私的妻子,妈妈理解也心疼爷爷,但是对遭到破坏的和平生活又是真的是生气难过,反而更加真实。
觉得爷爷的角色演得很好。那种感受到自己的记忆一点点抽离,渐渐变得没用,变得麻烦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我真实的感受到了。
其实之前听到阿兹海默症,了解了它的症状也觉得事不关己。然而如今想来,自从爷爷生病去世之后,奶奶一个人,年纪也越来越大,开始怕冷的恨不得夏天也要穿条秋裤,开始听东西不大真切,开始忘性大。突然有点惶恐,如果是我身边的老人得了这种病,该有多难过。在我仅有的19年人生过程中,所体会过的最绝望的感受莫过于无力感了,那种你有了目标,拼尽全力还是够不到的感觉,胃扭曲了一样的疼。而阿兹海默症所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绝望,眼睁睁看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生活的能力一点点的流走,却抓不住,看着自己一点一点变成一个『废人』。
也在想,如果我以后患上了这样的病,大概也生不如死吧。
以前觉得这个病总被夸大,不就是记性越来越差吗,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真的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只觉得心疼,难过,唉。
《脑中蜜》观后感(五):一星给题材,一星给演员,一星给导演,总计只能是三分!
一星给题材,一星给演员,一星给导演,总计只能是三分!总体来说片子是及格的,但是缺点也不少。片子其实更像一个加长版的MV或者公益广告,但是它太长了,130分钟的片子其实我认为缩减到90分钟会比较好。里面诸多情节桥段都是毫无悬念的,这倒也无所谓,这本就是一部温馨寻常的片子,你不可能在这里看到烧脑的情节和反转。题材的挖掘深度不是很够,阿尔兹海默的题材拍的片子越来越多了,这部片子并没有深挖这个主题,爷爷和儿子,儿媳妇的关系还是流于表面,而且太一团和气了,儿媳妇的转变太过突兀,并没有什么事情去让她转变,但是她一下子就转变了,这不合情理!片子里面基本没坏人,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也许欧洲的社会就是这么和谐向上吧! 片子我看到前半小时的时候,该感动的地方就已经感动完了,所以后面的时间就开始有点腻了!再说说导演吧,导演有两个不太高明的手法,一是背景音乐,这部片子的背景音乐可以说是全篇高能,基本没停,通篇都是各种配乐和歌曲用来煽情,多了就很腻味了!第二,导演在拍摄和剪辑文戏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谁说话镜头就给谁,正反打镜头运用的非常平淡,缺少画面调度,一个几分钟的文戏剪切镜头多达上百个,再加上观众要看字幕,于是乎就觉得眼花缭乱,根本没有时间消化表演,根本体会不到演员的对白交流。以上两点,是导演的失误!演员我倒觉得选的不错,爷爷的形象很讨喜,虽然荤段子有点多,但无大碍!总体三分,可看,但无惊喜!
《脑中蜜》观后感(六):脑中蜜
我和外爷的感情比影片中爷孙女感情还要深厚浓重。我是在外爷得了阿兹海默后深深感受到他的爱,或许那时我也成熟了许多,尽管也才上初一。他谁都不认得却独独记得我的名字,而且每次我让他干什么说什么他都照做。我只要一不在家,他见人就问我去哪了,有谁见过我吗?他没有影片中爷爷那么幽默或者说人缘好,相反他脾气古怪而且臭,但却对我唯命是从。所以家里我和外爷的关系最好,他得病后我也没有逃避。看到片中小女孩顺其自然的给爷爷换裤子那段我想起了我第一次给外爷换裤子的场景。那时候的外爷我有点烦了,因为他会到处拉屎撒尿,弄得满屋臭气哄哄,但我们也无可奈何。有一天家里只剩我一个人,我去外爷屋里看发现他又拉在裤子里了,弄得地上都是他踩屎的脚印,臭气已经熟悉不觉难闻了。可是姥姥出门没多久,我不想看他把屋子搞得更脏,但我又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女孩。我劝外爷待在屋里,没几秒我就下决心帮他换了。我以为自己会很难受,不过后来的日子就变得顺其自然或者说接踵而来。帮着换尿布,洗澡。那是一段很长的日子,它发生在我的青春里。影片中的爷孙女两人相处的一直有趣。但现实如果是小女孩和患了老年痴呆的爷爷生活在一起,可能不会那么有趣。最后也最麻木的时间里,我烦躁了厌弃了眼前的生活,希望外爷可以早点走。他是爱我心疼我的吧,他的确四天后就走了。 我想就算我知道自己会后悔会心痛外爷的离去,我还是会期待外爷走之后的日子。而怀念总是欢乐又心伤却也能绵延不绝。
《脑中蜜》观后感(七):脑中蜜
这是2014年上映的德国电影《脑中蜜》,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明明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看上去却甜如蜜糖。一个人的老去,除了肉体上的衰弱,还有尊严上的逐渐丧失,对于患有病痛的老人来说,精神和肉体的双从受挫更是难以抵挡的严重打击,真是的老年痴呆症真的没有这么美丽,更多的时候,生活中见到的是像母亲那样抓狂的状态,所以这样的电影,如此温情,看上去更像是美好的童话,可就是这样的童话才避开了父母们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将视线更多的放在了老人的本身,他们只是记忆被蜜黏住了,并不是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大脑的书架上,只是有些书本倒下去,有些书本立起来,并不是脑子一片空白,他们不知道你为什么发怒,但他们真的很努力,想把事情做好,他们知道自己常常惹麻烦,但他们其实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只要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就还有价值,有价值才会被需要,他们是多么小心,多么小心是呵护一种自己被需要的感觉,他们需要这种感觉,如果连这种感觉的没有了,他们便离更深的绝望更进一步,真正的绝望是再没有人爱我,是不是只有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们才会爱我,这是他们心中最大的难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将不得不陷入绝望,因为脑中那糊黏糊的蜜糖,搅乱了他们的记忆,也封闭了过去所以的认知的能力,他们变成初生的婴儿,对世界一无所知。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不论世界多么残酷,在他们眼里一切都如童话般温柔美丽,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由他们决定,他们对生命中的感受,取决于身边的每一个你,你心中的答案,才是那些老去的人们生命中的最终配色。
《脑中蜜》观后感(八):笑中带泪
老人阿曼达斯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变得幼稚无知、不能有正常的记忆。他把儿子尼克的家搞得一团糟、他让儿媳的夏季派对变成了一场闹剧。他的孙女蒂尔达却觉得阿曼达斯非常可爱、只是很容易忘记事情。祖父和孙女共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而周围的人也对老人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和包容。为了阿曼达斯有需要完成的任务,蒂尔达带着祖父私自前往意大利威尼斯—祖父和祖母认识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体验了美妙的旅程。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阿曼达斯再次感受到了满满的爱。 这是一部能让人笑着哭的电影。影片从头到尾充满着温情和爱意,阿曼达斯虽然罹患疾病,但是所有人都没有对他区别对待。孙女蒂尔达和儿子尼克都是充满爱意地去理解老人,陪伴老人、和老人旅游;儿媳莎拉虽然最初对老人的病症感到无奈和暴躁,但是在不断的接触中,也理解了老人的境遇,最终用爱接纳了老人。那些素不相识的人,餐厅老板、厕所清洁工、货车司机、修女、酒店大堂经理都在爷孙俩去威尼斯的旅途中帮助了他们,而支撑这一切的行为就是爱。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病症,患者会渐渐忘记一切事情,行为变得像孩子一样。怎样去照顾这样的病人,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而且,患者的家属会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很多患者家庭对此无所适从。这部电影也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前怎么做,现在还是怎么做。每个人都对阿曼达斯给予了最大程度的理解,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去对待;当阿曼达斯做出了不寻常的举动,也是尽最大努力去包容。而且,大家还让阿曼达斯有了被需要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老人的每一天过得都非常惬意和愉快。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可以说得到了无与伦比的“临终关怀”。当阿曼达斯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是平静和安详的。
《脑中蜜》观后感(九):不敢看却又忍不住
看完简介后我就一直放在那没有去看,因为我怕想起去世的外爷又哭个稀里哗啦,影片本身就带有浓厚的煽情情节,加上自己爱哭的体质所以一直没敢看。知道了就难忘,一直萦绕心头。一周以后我还是看来,哭了。
我和外爷的感情比影片中爷孙女感情还要深厚浓重。我是在外爷得了阿兹海默后深深感受到他的爱,或许那时我也成熟了许多,尽管也才上初一。他谁都不认得却独独记得我的名字,而且每次我让他干什么说什么他都照做。我只要一不在家,他见人就问我去哪了,有谁见过我吗?他没有影片中爷爷那么幽默或者说人缘好,相反他脾气古怪而且臭,但却对我唯命是从。所以家里我和外爷的关系最好,他得病后我也没有逃避。看到片中小女孩顺其自然的给爷爷换裤子那段我想起了我第一次给外爷换裤子的场景。那时候的外爷我有点烦了,因为他会到处拉屎撒尿,弄得满屋臭气哄哄,但我们也无可奈何。有一天家里只剩我一个人,我去外爷屋里看发现他又拉在裤子里了,弄得地上都是他踩屎的脚印,臭气已经熟悉不觉难闻了。可是姥姥出门没多久,我不想看他把屋子搞得更脏,但我又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女孩。我劝外爷待在屋里,没几秒我就下决心帮他换了。我以为自己会很难受,不过后来的日子就变得顺其自然或者说接踵而来。帮着换尿布,洗澡。那是一段很长的日子,它发生在我的青春里。影片中的爷孙女两人相处的一直有趣。但现实如果是小女孩和患了老年痴呆的爷爷生活在一起,可能不会那么有趣。最后也最麻木的时间里,我烦躁了厌弃了眼前的生活,希望外爷可以早点走。他是爱我心疼我的吧,他的确四天后就走了。
我想就算我知道自己会后悔会心痛外爷的离去,我还是会期待外爷走之后的日子。而怀念总是欢乐又心伤却也能绵延不绝。
《脑中蜜》观后感(十):笑中带泪的通吃法门
经典的架构,爷孙俩的公路片,痴呆的爷爷,个性独立洞察一切的女儿,被动的父亲,歇斯底里的母亲,因父母间的矛盾线激发爷孙俩的私奔之旅。影片开始前抛出俩个问题,这俩个问题由爷爷的入住产生。一个问题,父母因爷爷的入住,激化了二人的出轨矛盾,并新增了父母于爷爷无法正常相处的矛盾。第二个问题,女儿看到父母对爷爷的所做所为,从而产生对爷爷极度同情的爱,她想让爷爷觉得自己被需要,从而激化与父母的矛盾。在这里爷爷的性格塑造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痴呆的老人容易哀伤,自怨自艾活着忧愁,但是片中的爷爷痴呆越来越严重当被人提问时,即便自己想不起来,但他因为面子或是因为自身的幽默感,总是用一个笑话搪塞过去,这里既可满足比编剧喜剧点的设计,又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爷爷自身独特的性格,他是一个好强的老人。这部片与《阳光小美女》相比就像一杯果汁,而阳光像是浓汤。为何其影片质量更高,相比较看来,脑中蜜还是有些故意煽情,有些段落就是导演狂炫煽情手法,但是显得矫情,高级的打动人一定要像针一样刺痛观众,在特定场景,依据人物,做出符合主流亲情的行动,引起观众共鸣。同样是展开一段旅途,阳光是有一条清晰主线的,大家都往一个目的去解决问题,而脑中蜜中爷孙俩去了威尼斯,为什么去威尼斯呢,在威尼斯其实他们什么都没干,这就弱化主题的推进,一定要在事件中深化人物情感,而不是在海边互诉衷肠。
电影有一层古有的属性就是猎奇,在人物设计上,我们通常要在平实的现实主义基础上,选择构架的人物,但是生活中的特殊例子,观众也许更爱看。比如在《阳光》中家庭成员中各有各的不顺,各有各的内心阻碍,他们是鲜明的一个个个体,甚至这组家庭关系中有一个舅舅是一个同性恋,小女孩的哥哥因为奇特的理由不说话,这就为旅途中的喜剧设计增添了机会,人物设置虽然特殊,但情感却真挚。这就是不为了噱头而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