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那里》的观后感大全
《这里,那里》是一部由卢晟执导,黄璐 / 吕聿来 / 姚安濂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里,那里》观后感(一):我的第一部文艺片
三个不同的地点,三个不同的故事,对于生在东北的我,更喜欢大兴安岭那部分,好久没见过那么厚厚的雪了。海报中三个地点的图片,大兴安岭、巴黎似乎都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存在,而对于上海的部分,海报中繁华的城市背后,有多少默默离去的人呢?
《这里,那里》观后感(二):这里,那里升华的生活
从这里上学,到那里工作
从这里恋爱,到那里分手
从这里出发,到那里结束
从这里出生,到那里死
这里、那里是时间和空间的两极
看似很近,却永远没有交点
有意思的电影,有意思的名字
影片整体也让你觉得看似很近的生活,却天各一方的思念
《这里,那里》观后感(三):很重的压抑感
这片子很重的文艺感,一路看完感觉很沉重,孤独,每个人,也许是水平有限,看完后一阵的压抑与实在理解不了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总觉得导演没有把这个片子升华到一定的程度。。。。就像呈现了孤独,思念,无奈社会的一些现象出来。。。然后呢,没有了,留下深深的思考与沉重的压抑感。。。。非常的无奈看了这个片子。。。
《这里,那里》观后感(四):《这里,那里》
作为处女作还不错,导演将自己熟悉且能驾驭的东西都放进了电影,出身摄影也将镜头的魅力极力的展示。
关于思念、孤独、生命,一个三段式结构,工整对仗,直到最后数分钟才打乱顺序,营造出一种融合感。很多小细节也处理得深得人心。
今天北京首映的气氛不得不说一下,导演言谈沟通水准不错,观众提问氛围也出奇的好,也算一个不错的记忆。
《这里,那里》观后感(五):中国艺术片在进步
中国也能拍出这种有质量的艺术片,说明还是有那么几个有思想的导演。中国电影的落后不是靠一两部片子出彩就能改变现状的,但是好的影片一定要与大家一起分享:
03月02日 周五 19:00
新衡山影院2号厅
这里,那里 艺术沙龙看片会 将隆重举行
届时,导演卢晟将在电影结束后亲临现场,与大家探讨艺术电影!
详细情况请点击:
http://www.himovie.net/ChooseSeat.aspx?p=218765
《这里,那里》观后感(六):无题
我比较喜欢这种非叙事性的片子,之前看淘票票几个网友打分不高没抱什么期待,反而感觉还不错。 看到驯鹿就想到鄂伦春族,开始和最后,寂寞地守着大山与割掉角的驯鹿群为伴。儿子的烟花,父亲的驱狼武器。极光下有着完整巨大鹿角的公驯鹿是这个人类父亲的灵性化身,也是自然和传统生存方式的化身。 小夏是个特别日式的角色,有线香花火的生日之夜,焰火灭掉的瞬间淡蓝色调的脸。以为会自杀骗保的老板反而见证了城市里青年人和老年人的死亡。死亡总是突如其来,死亡总是寻常又普遍,没什么好商量。 巴黎孤寡老人房东的隐藏身份在几个段落间层层拨开,王德顺穿海军呢子大衣真是帅破天际,这段的画面贯彻极简主义美学,画面的叙事性抒情性都远超语言。 影片只是通过一系列人类命运的某些具体细节,有组织有节奏的陈列给观众,几乎不表任何态度,不下任何判断,不论一句是非,只给你一张张现实的影像去自己感受。喜欢。
《这里,那里》观后感(七):《这里,那里》一篇寻找共鸣的散文……
电影相比其他视听语言形式,更加个人化。
经常能从影片中感受到导演对一种情感的充满诚意的执着表达,
这种寻找共鸣的纯粹的创作目的,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这里,那里》与其说是故事,更像是散文。
这里,是家。
是我们最初也是最终的地方。
那里,可以是任何地方。
但无论是大兴安岭、上海、还是法国……
只有曾经漂泊过的人才能体会那种始终伴随的没有归属的孤独感。
在那里,我们永远只是过客。
就像老陆的儿子骑着摩托看着法国五光十色的街景,充满迷茫。
就像他在地铁里和两个异乡人的搭讪,第一句永远是“你来自哪里”……
看到有人不理解海报的设计。
其实,我觉得海报设计的非常好!
无论你走到哪里,多么的繁华、优越、景色瑰丽。
都如你家墙上的一幅画作,只是一种人生经历罢了。
只有这里,这个古色古香,充满中式气息的地方,
同体内流淌着的血脉一般,
是从出生就注定了我们一生最为挂念熟悉的地方,家………………
《这里,那里》观后感(八):《这里,那里》:都一样
昨晚看完后就没敢把卢晟的这部影片细想,
因为观影的时候情绪一直跟着影片的节奏荡,
我不想把太多的主观思绪带进来,
倒是今天睡起来就一直在想这就是残酷的美。
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的叙事还是挺有味道的,
并非传言中的那样支离破碎。
剧本的构架虽简单,
但是文化背景各异的韵味值得探讨。
我甚至在大兴安岭的那个故事里看到了顾桃《雨果的假期》的影子,
或者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更为恰当;
而不再浪漫的巴黎那段忘年交一定有导演自己隐匿的痛感,
那种阴郁不断蔓延,
只是还不够放开;
而最现实又最媚俗的上海那段爱情故事,
让刺骨的伤痛渐渐深入......
影片的质感是有待考证的,
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在影院看完之后,
参与讨论这部影片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这样的确是需要时间的。
何去何从的白桦林已烙印在心里。
个人评分:8.0分
这里,那里,你我皆疏离。
《这里,那里》观后感(九):这里那里的导演
应该说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影片还算成功。但如果你是一个挑剔的观影者,在影院中和走出影院后,你会发现都没有感动你的亮点,无论是故事还是画面。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地铁中几个自称来自罗马尼亚的卖艺者的表演,醇厚民族特色的音乐在空荡荡的地铁中飘扬⋯⋯
看后更加明白了一个出色的导演是需要多么难得的天赋和艰辛的磨炼。我是一个没有什么创意的人,所有对一切“新”的东西充满敬仰。《骇客帝国》、《巴比塔》都让我顶礼膜拜,因为故事的新意,因为表现手法的新意。而《这里那里》缺少了些许新意,大都市的打工者、国外的留学青年、叶落无法归根的老人,他们一出场,我就看到了导演的意图——思念。这些已经被用滥的符号,削减了影片的诚意。如果这些就是导演想表现的生活,那么影片的画面也显得格外程式化——上海东方明珠下两个渺小的身影,憧憬着未来的生活——以至于当男青年举起手机为两人合影时,如此应该感人的场面引发了观众的爆笑。
几个故事之间的切换也很突兀牵强。上海打工的青年夜间去药店买红花油,之后的大兴安岭的远离妻儿的养鹿人收到妻子拿来的“你弟从上海寄来的红花油”⋯⋯如果你看过《巴比塔》,你会由衷赞叹故事之间衔接的不可思议的巧妙。
导演就是一个用画面讲故事的人。故事中不应该有导演的影子,不能让观众强烈感觉到这里导演想让你哭,那里导演想让你思考⋯⋯
《这里,那里》观后感(十):喜欢的风格
今天 同事请客去看电影《这里,那里》,在楼下看到简介 我以为会是三个平行的故事,故事开始就是在大兴安岭,哇塞我就被画面给震撼了,真的拍的好漂亮啊!我喜欢的色调,尤其是出现的大雪,给美丽的大兴安岭添加了一种安逸美!我是个俗人我喜欢雪,喜欢美丽的画面!还有在巴黎拍摄的!我觉得真的很漂亮!上海应该是那种“灰色的暗调”?有点压抑我不太喜欢,但是 我真的很想说 我很喜欢大兴安岭的景啊!!真的好漂亮啊!!冬天雪地的!还有那个一家三口真的好自然啊!感觉就是一家,后来导演说 他们就是一家人不是专业的演员!演的就很真实,让我想到了我在家的爸爸 妈妈 弟弟!那种对话简单自然而且亲切,一听 一看就很有家的味道!其实片中有好多地方我都不是太懂,由于吧我是个俗人,我被大量的我喜欢的画面所吸引了 所以我也米有去深究!
我是第一次参加那种导演见面会,果然和导演面对面接触才能更有感觉,更能懂得这部影片的一些内容,几位提得问题都很有水平,等他们说出来我也就有了这个问题,但是要我自己表达我可能真的表达不出来,不知道是不是生活阅历,有的他们考虑的问题是我没有意识到得,而我也就说了导演最不爱听的话题!可是我真的很喜欢那美丽的画面啊!想说一句 导演 您不愧是学摄影的啊!
片中 的话语真的很少很少。。。要说多把 也就只能是陆老板多一些话,儿子见到在山中的父亲时。父亲的话也多了起来,其他地方真的话很少啊!还有一点就是 老刘给陆浩找护照的时候,那个人说法语,而老刘和陆浩都说中文,能理解么,还有一点就是 陆浩在第二次(?)给老刘送外卖。老刘叫他帮忙,之后便是他骑着摩托车在马路上,气氛很微妙,背景声音开始是听不懂的外语(应该是法语吧)之后只汉语,这里有什么寓意么?
我啊果然是后知后觉啊!每次都是 过去后才会想到好多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