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汉字知识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汉字知识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3 00:09: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汉字知识经典读后感有感

  《汉字知识》是一本由郭锡良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1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字知识》读后感(一):汉字知识知多少?

  

对于学书法者,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汉字的各种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即使不习书法,但是众多人还是需要写字的,所以能知道些汉字知识有益而无害,而且它是我们的国粹。

《汉字知识》,让读者以中华五千年历史脉络为主导,全面且深入地探讨汉字的相关知识。虽然这是一本小书,挺薄的,但是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汉字的结构、汉字的改革一应俱全。

作者郭锡良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研究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均有重大创获,在汉语语法史和音韵学方面成就尤高。《汉字知识》就是他的著作之一。这是他多年汉语教学经验基础上汇集成的成果,他不仅从汉字自身发展展开论述,也将它与其他语言文字进行了对比,让我们更理性地认识汉字,以及了解它的发展史。

他的讲解通俗易懂,也刷新了我的认知。他说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这观点很直接,虽然严格来讲,汉字的表意字只是一部分,但是他这样说是为了将汉字与其他表音文字作了区别,在世界语言文字里,表音文字用字母来代表语词中的音素。

他这番解释,让人通透明了。再细说到汉字除了单纯的表意文字中,还有形声字,也就是表意兼标音的文字。只是有一部分字成了表音的符号,所以更确切地说汉字是意音文字。他还例举了世界上哪些地区的文字也是采用表意又表音的方法,他所提到的那些国度多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其中就有古埃及、玛雅等。看来悠久的文明与文字也是相通的。

汉字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国家的统一,汉字的功劳不可磨灭。汉字对其他很多国家的民族文化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也都使用过或部分使用汉字,直到今日,还有不少国家保留着汉字的痕迹。像新加坡这些东南亚国家,就是满大街的汉字。

看到了汉字的现在,不得不说汉字的过去。想要深入了解汉字,那么就得从汉字的起源说。作者对汉字的探讨相当深入,而且全面且精准,从汉字起源传说讲起,有虚才有实,神话也是一种证据,文明在口口相传中巩固着它的辉煌。历朝历代的文物、金石都见证和说明了文字的发展与演变。结合历史、书法发展史来阐述汉字体系,专业、深厚。

  《汉字知识》读后感(二):来自汉字的启示

  

来自汉字的启示

评《汉字知识》

看这本《汉字知识》,有种温故知新的感觉。因为从高中语文开始,慢慢接触一些关于汉字的知识,比如说我们字体的演变,比如说汉字关于形声、会意、象形、指事四种造字方法,这些都是以前语文考试经常出现的题型。现在读起来,除了对以前学习知识的回顾,还有求学以来对于历史、社会学了解之后,对于文字的更深入的理解。

语文老师说:语文是思想的外壳。我想说:文字则是思想外壳中最坚硬的元素,即便是语言,也是流动的文字,语言更需要通过文字固化下来。从古代结绳记事开始,到后来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后来随着国家的成立,文字在促进交流、固化思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形成。在《汉字知识》的开头,作者甚至提出了汉字对于东南亚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一点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从日本、韩国等文字上就能看出汉字的影子,对于越南、缅甸国家的语言文字影响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华文化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代表世界最前沿,虽然近现代以来被西方超越,但她厚重的底蕴潜藏着发展的潜力;其中的文字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赞同郭老师对于汉字作用的中肯判断,既不哗众取宠,也不过于低调谦虚。

同样值得赞许的是郭老师对于文字发展历程的判断,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造字的传说,什么仓颉造字的英雄主义,或者八卦学说的虚无主义,这些传说甚至一度成了主流。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书中作者举例的文字上,就能简单地得出结论:文字,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为人民生活所用,变得更加实用和简单快捷。从甲骨文中的字,可以看出以前的文字基本上是“画”出来的,后来慢慢演变到青铜器,文字基本上“刻”出来的,再后来随着软笔的产生,文字演变到了篆书、行书、楷书,一直到今天的简体汉字。作者对于草书的判断也是很客观:刻意为了求快而舍弃字的基本形状的一种写法。不再将草书高高地捧在天上,也没有刻意贬低,而是真正把草书当作一种艺术,认可它曾经是字体发展的一个时期,或者一些人的写作习惯。

如果把“汉字”当作一件事物来看,那么这本《汉字知识》其实也是一部汉字发展的历史,还是一本关于汉字基本知识的书籍。阅读这本书的最大益处就是温故知新,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文字的存在和发展。有句话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那么我想说: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汉字的演变都是一段历史。

2020/11/21

  《汉字知识》读后感(三):知道吗,“回”字到底有几种写法?

不知道现在的语文教材里还有没有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这一篇,但以前是有的;那篇课文里要学习的内容当然有很多,只是既然已经时过境迁,印象次第淡化磨灭也就成为不可避免——但篇篇有这么一句,估计大多数人会记得非常清楚,就是这一句:“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回”字真的有四种写法吗?关于这个问题,现在的孩子当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课堂上老师教的这一种写法。但“汉字中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字,声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这种“同音、同义而异形的字就叫做异体字”。具体到“回”字,除了本字,它的确另有两种写法。那么,为什么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呢?

这个小故事,著名语言学家郭锡良先生在他的《汉字知识》一书中在讲到异体字时也进行了引入,并且进行了解释。郭锡良先生引用《鲁迅全集》以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说明“回”字只有三种写法——这也是字书中的讲法。所谓的“四种写法”,其实是鲁迅先生为了讽刺孔乙己的迂腐,就把自己跟章炳麟学《说文》时的古文形体也拉了进来。至此,这桩“公案”算是终于有了个明确的权威说法。

今天所用的汉字,并非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模样,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甚至直到今天也还在继续发展,而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传承几千年的文字,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中华文明不曾中断,相反却推陈出新的原因之一。所以,关于汉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究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演变过程,汉字的“六书”究竟是怎么回事,繁体字与简体字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其中更多的为什么,等等这些,其实都应该好好了解一番。

郭锡良先生的《汉字知识》就是关于汉字的故事的一本兼顾专业与通俗的普及性读物。这本书对汉字的每个细节问题的讨论都尽量避免成为简单的知识介绍,而是尽可能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实例分析,重在由浅入深地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这种丰富的实例分析和简明透彻的讲解合二为一,终于成就了《汉字知识》这本“大家小书”的无限魅力!

虽然《汉字知识》成书于近40年前,放在今天基本上也依然不曾过时,它的新鲜而独特的学术价值依然值得推崇——只不过,根据郭锡良先生的《汉字知识》这本书的最后所附的“初版后记”所言,这本书是根据他的“讲稿整理而成的”,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1960年代的一些时代痕迹——至于究竟是什么样的痕迹,阅读的时候不妨去留心一下。除去那些“时代痕迹”,《汉字知识》中所讲到的东西,完全适合对文字学特别是对汉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们来好好读一读、学一学。

总之一句话,郭锡良先生的这本《汉字知识》,对于汉字知识的介绍不仅非常到位,而且同时兼顾全面和深入,确实非常好。

  《汉字知识》读后感(四):汉字虽然天天看、天天写,但有关于它的基础知识你又知道多少?

自从我们国开展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社会上文盲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小了。用句通俗的话来讲,那就是认识并使用汉字的人越来越多了。

汉字这东西,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国人几乎天天都会遇到它,虽不能说每天都会写汉字,但每天都看到汉字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之大的。而陌生则是因为虽然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认识汉字,能够使用汉字,但是对于一些有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还是相当的陌生的。

《汉字知识》,大家小书系列中又一本经典之作。它是由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郭锡良先生所著的一本讲述汉字基本知识的图书。

在一些粗制滥造的古装穿越剧中,一些女主穿越回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捧起书本就能摇头晃脑的念上几页,拿起纸笔就能写出锦绣诗文。不过,你也得看穿越回去的是哪个朝代。在汉朝之前,广泛应用的可是小篆,那字形主要是不规则的曲线与匀圆的线条构成。跟今天我们所常见的汉字可是大有不同。至于更早的金文、甲骨文那更是难以辨认了。后来隶书逐渐的取代了篆书,从此汉字的字形变得方正平直,与我们现代常见的文字基本一致。这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一个分水岭。

在今天人们学习书法,会有隶书、楷书、行书等等之分。按照《汉书》中班固以及《说文解字》中许慎的说法,这隶书之所以被称作是隶书,原因是因为用隶字的人是徒隶,也就是服劳役的犯人,所以被叫做是隶书。而最初的楷书也并非专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楷书”。“楷书”中的“楷”,指的是楷模的意思,并非专指的一种文字,凡是可以做楷模的字体都可被称作是楷书。唐朝以后才专指现代通行的“楷书”。

很多人对于繁体字改革为简体字这件事持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认为简化汉字让原本的汉字失去了很多文化意义。其实三千年以来,汉字的形体一直在被简化着,为的就是使汉字更加方便使用。前面所提到的隶书其实也是汉字简化的产物。它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萌芽出现,随着后来文字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人们觉得它比当时官方规定的篆书要好写好认的多,所以更愿意使用隶书这种相对简单容易的字体,慢慢的成为了通用流行字体。

别看此书不过是一本百余页的小开本图书,但是其中有关于汉字的知识内容实在是全面丰富的很,涉及到了汉字研究的多个领域。作者并非是浅浅而谈,他对于一些知识探讨是相当深入的,并且还有十分丰富的实例列举作为分析的依据,读来让人倍感新鲜。原来我们天天看、天天写的这些汉字的背后,竟有这么多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以往所不知道的。

  《汉字知识》读后感(五):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所有喜爱汉文化的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年岁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字。

据研究,汉字有6000年的历史,比古老的拉丁文产生的时间还要早。

另据统计,五大洲使用汉字的人数达15亿之多。

其实,15亿这个数字是何时的统计我未能找到原始的出处来源。不过我相信,时至今日,五大洲使用汉字的人数只会比15亿更多。

郭锡良先生在《汉字知识》一书中提到,汉字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了几千年,对东南亚和东南亚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朝鲜、越南等国家使用过汉字,日本至今还在使用部分汉字。

另外,日本、韩国等国都曾仿照汉字创造出自己的文字。据日本史书记载,汉朝是有个叫王仁的汉人在日本应神天皇时期,从百济(朝鲜的古国)进入日本,带去了汉字,此时在中国是晋朝的时候。虽然后来有人提出这个记载不准确,不过这与本篇文章无关,故暂且搁置一边。

汉字起源说法众多,有结绳说,有八卦说,还有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可以说是传播最广的一种说法。传说中仓颉双瞳四目,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创文字,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汉字的起源》一章中,郭锡良先生说:任何一种文字,绝非某一个天生的圣人创造的。的确是这样,汉字发展至今,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它是人民群众长期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

正如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安子介先生所说的那样——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项是所有喜爱汉字文化的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发展到现在,除了字形字体的变化,还有数量的增加。《汉字知识》中有一组数据:出土的甲骨文,使用的单字共四千六百七十二个(据《甲骨文编》),已识的有一千零几个;《说文解字》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僻字不少,常用的只有三四千个;《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比《说文解字》增加四倍。

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的。秦始皇十六年(前22年),由李斯等人搜集了当时通用的汉字,以秦国的文字作标准,加以整理,编成《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合称“三仓”,共有3300字。

资料显示,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而2020年第12版《新华字典》收单字13000多个。有如此大的数量差异主要原因是对汉字的改革,更具体来说,是对汉字的简化。

汉字简化之后,笔画大大减少,易认易写的同时,又将一些汉字的正体、俗体、异体确定一个为正体,减少了汉字的数量。

《汉字知识》自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结构、汉字改革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汉字知识。郭锡良先生在书中写道:有了汉字以后,我们的祖先凭借它的帮助,创造了辉煌的灿烂的古代东方文化,并依靠汉字把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成为我们的财富。

我们每一位汉文化的传承人在认识汉字、了解汉字的同时,更应该宣传汉字、珍视汉字,让这份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传承下更加的熠熠生辉。

  《汉字知识》读后感(六):《汉字知识》何以重要

  

——郭锡良先生《汉字知识》出版记

蒙木

郭锡良先生《汉字知识》这本书,有什么重要?且不谈郭先生在古代汉语,尤其是汉语语法和音韵学方面的造诣,那自有专家评说。笔者只就一个编辑的身份来谈谈这本通俗小册子,说说学术以外的话。

首先,这本书是一个缘分的再续。它本是作者六七十年代在北大三次讲授汉字常识的讲稿整理而成,经王力先生审定,被收入吴晗策划的“语文小丛书”。该丛书先有陆宗达《训诂浅谈》、王力《汉语浅谈》等。但王力先生对自己弟子的这本书评价说:“内容讲得很全面,也比较深入,不是浅谈,书名宜改为‘汉字知识’。”该著出版于1981年,首印67000册。

2002年,北京出版社检点旧家底,基于“语文小丛书”等,又策划了“大家小书”。自然,《汉字知识》的再版被提出来,它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小书”,是一位古汉语研究大家心怀知识普及的热情,写给大家读的书。2015年,笔者联系郭锡良先生,他表示这本书还需要新的修订。中间风闻另有出版社拟再版该著。北京出版社幸有吕克农学长,作为1980级北大汉语班学生,以师生之谊打动郭先生,2016年10月郭先生决定这本书将由北京出版社再版。最后,邵永海教授帮助完成了《汉字知识》修订后的全部录入,并搜集其中图片和文字标本,费了很多功夫。

9月6日邵永海老师问我,《汉字知识》能否早点印出来,在“庆贺郭锡良先生九十华诞学术座谈会”上,郭先生拟签名送给参会的40余位朋友和弟子们。我吃惊且感动,一个九十岁的老人要为这么多学生题款送书。7日我拿到了《汉字知识》的印前样书,我却发现本书仍然有待改善的瑕疵,需要部分改页重印。得到印厂保证9月18日样书送达北大古代汉语教研室的承诺后。我赶紧回邵老师:题款签字的时间肯定来不及了,只能在19日借来郭先生印章做50本钤印本志念了。

“庆贺郭锡良先生九十华诞学术座谈会”上,郭先生为每一位嘉宾和学生送这本余温尚存的小册子,他说:“我自己也是刚刚看到新版的《汉字知识》。”并提醒说,一定不要落下因为疫情等原因滞留外地和海外的那些弟子们。郭先生,向以刚严著称,而送书诸多细节流露出他舐犊情深的一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汉语班的古汉语教材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非汉语专业的教材则是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王力、林焘校订的《古代汉语》三册。我作为文学班学生学习的正是郭先生的三册本,因此第一次知道郭先生的名字,但他已经不给本科生上课了,所以于我们郭先生像一个传说。后来在北京出版社的样书架上我竟瞥到了三册本的《古代汉语》,这才发现该著最初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蒙郭先生之介,这可以算作我和北京出版社的一个前缘了。

其次,出版《汉字知识》,于责编的确是一个自我挑战。从最后定稿到印刷总共时间大概两个月。毕竟我是文字学的外行,古汉语知识早在本科毕业时就还给自己的任课老师了,编辑这本书需要重新学习。非常幸运,这本书在录入时已经有邵永海教授多次核校,郭锡良先生也逐字校阅了两次。所以,郭先生九十华诞学术座谈会上,有老师问我,郭先生属于好打交道的作者,还是不好打交道的作者,我决然回答:“属于好打交道的作者,因为现在字斟句酌,特别有语言追求的作者不是很多。像《汉字知识》这样特别齐清定的稿件是很难得的。”

真正的挑战,不仅仅是时间,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开质检的雷区。幸有我文献出身的学妹可以一起做责编,她来负责统筹流程,她也比我更懂校对和质检的新规矩。《汉字知识》这本书,分析对象是繁体字,所以本书难免繁简夹杂,你无法想象如果被《现代汉语词典》完全规范化以后汉字演变的规律还能被清晰地表述。这让我想起自己小学老师用方言教我们“国”字(我们当地方言读作guī),老师朗朗地说:“guǒ,guǒ,中guī的guǒ。”例如《汉字知识》里说:“來(来),本是麳麥的來,假借为來往的來。”若把字体都简化了,确是合乎质检标准了,但你能清楚“来”和“麦”之间的关系吗?再例如,“象……之形,为象形字”,这个“象”字如果规范化做“像……之形,为象形字”,不别扭吗?还能传达出象形这个专有名字之所出吗?

在今天的图书质检中,很多似是而非者把《现代汉语词典》圣经化,不懂得汉字基本知识,不懂得汉语词语的基本构成规律,不懂得一些字词之间细微的差异,不懂得一个字词的引申脉络就妄加是非评判,这能不严重伤害汉语的灵活性吗?所以笔者坚持认为,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交流,只要传播者把意思不发生歧义地传达给受众就算完成任务了。我们没有必要把作者的“的地得”、连词、语气词和主谓定状补给补充完整了。学术关键词的正确与否,意思的清晰传达与否,这比错别字和规范化更为重要。我们有必要较真“第一章的全部”“全部的第一章”孰对孰错吗?统一不统一问题,异体字问题果真那么重要?质检,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图书的质量,而不是规范掉汉语语言的丰富性和创造性,一定与编辑为敌以显阔质检者高于编辑的所谓严谨万万要不得。

《汉字知识》的重要,因为它商榷着图书质量标准的认定。我当然无法保证自己对于《汉字知识》中所有简繁体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我希望这本书内容能成为一种常识,让它成为文字工作者的必要学养。

最后说《汉字知识》的重要,因为有很多人是书法篆刻爱好者,我们的诸多书法作品误入歧途,繁简的错用自然是一个问题,居然有号称名家者尽可能将那些形声字臆想为象形文字。还有人一些书法作品,追求狂怪,忽略了对汉字自身的尊重。这总让我想起早年读大学期间,碰到一位终身致力于汉字简化的转业军人,他拿着一些名人推荐和联合国什么什么部门的意见来北大,希望得到裘锡圭等北大先生们的应和和号呼。我清晰的记得,他几乎把所有汉字成系统地简化成象形或者会意了,当然象形象的是他自己想象之象,会意是会他自己臆想之臆。多一个读者读《汉字知识》,我们就会少一个民科类的文字学家,或者民科类的书法家。

有人问,中国古代的诸多发明中,哪一项最为重要?其中一个首要的答案就是:汉字。汉字不仅仅是书写工具,作为我们念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同时是我们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没有一点汉字常识和古典目录学底蕴,谈什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读读《汉字知识》,我们庶几不会辜负一位语言学大家学术普及的情怀。蔡元培校长曾电邀马一浮到北大教学,而他得到的答复是——“古闻来学,未闻往教”。中国教育的传统是学生去找老师受业,而不是老师到学生那里灌输。今人求便利,不愿意劳师以袭远。出版社需要为人民服务,把《汉字知识》作为一本书放在市场上,它渴望更多有思考的读者。

(本文发表于2021年1月11日《北京日报》副刊,题为“希望它成为文字工作者的必要学养”,发表时稍有删节,兹为原稿)

  《汉字知识》读后感(七):《汉字知识》:简体字当道,是汉字文化在倒退吗?

  

不久前,网上有一个关于“是否赞成恢复繁体字”的热议话题,先不论可行性有多少,我只想先给大家描绘两个场景:

有数据表明,繁体字平均每字十九画,简化后平均十一画,两者之间相差了八画,乍一看似乎不会觉得还好,并不碍事,但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小时候刚学写名字时,如果你的名字是三个字,而且每个字都是十九画或以上,那时你的内心是不是在咆哮?

又例如考试时争分夺秒,而你却不得不在写名字时比别人多花十来秒的时间,那一刻你会不会怪爸妈给你取了个那么多笔画的名字?

相信以上两个场景很多小伙伴都经历过,只是当我们与繁体字产生距离后,又会因“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而念念不忘,认为繁体字没能成为当下的书写规范,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诚然,我们在生活中不太用得上繁体字,于是“因为稀缺,所以稀罕”,偶尔就会表现出对它的偏爱;

再者,繁体字与我们相隔了几千年的距离——因距离而产生美,这又使我们很主观地给它蒙上一层神秘的、高大上的面纱。

于是一边好奇热爱,一边窥探臆想,再对比天天相见、平平无奇的简体字,就越发觉得它的意义和历史,似乎都远不如繁体字来得厚重。

可事实上,我们如今所见的繁体字,早已在历史里被多次简化过,并非数千年前那“原汁原味”的繁体字。倘若让我们日常使用那些古老的繁体字,估计谁都会叫苦连天,不再如此“崇古媚繁”了。

追根溯源,繁体字和简体字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是相融并传承的共同体,就文化厚度、历史价值和意义深度而言,它们一样重要。

著名语言学家郭锡良,在《汉字知识》中就汉字发展的历史说明了这点,他指出“简化字体”是从古至今都在做的事,尤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简体字的“易读、易写、易懂”有助于交流、传播和学习,也更符合更方便我们使用。

郭先生指出:“汉字形体的演变,是由近似图画的写实象形变成由笔画组成的符号,主要是笔势的变革,而形体的变化,总是趋势是由繁趋简。”

那么汉字是如何诞生的?

人类又是怎样意识到汉字需要简化的呢?

其实语言是人类最早的交流方式,然而用声音来传达只能一时一地,无法同步、传播和留给后代;于是,当语言需要被记录时,“文字”这语言符号作为辅助交际的工具,就应运而生了。

《汉字知识》从原始社会开始探讨文字的起源:当原始人群发展出部落、部族,产生阶级分化和有剩余物资出现时,由于人类交际的需要和物质条件的许可,文字才可能诞生。

简而言之,文字的诞生是民生需求,亦是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开始的时候。

基于这样的群众基础,我们可以分析出“造字”并不是单凭某一人就能成就的伟业。

文字最早蜕变于图画,而图画的内容又与人类社会休戚相关,是人类社会长期生产和实践出来的产物,蕴含了人类在交流、劳动、思想、情感、经验和教育等方面的精华,所以文字是群众一起创造的。

初时,图画文字虽然与实物相像,但并不方便使用,于是“简化”它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减少图画性,加强符号性。

然而“字”到用时方恨少,毕竟只有实物才能产生“象形字”,那么抽象的东西又该如何表达呢?

这时就有了用象征手法表达出字义的“指事字”,如“树木的根”虽然不是抽象概念,但图画实在不好表达,因此就在“木”下加一短笔,画作“本”,以此说明是树木的根。

尽管指事字的发展突破了象形字的局限,让文字的进程迈前了一步,但能造出来的字依然有限;但幸运的是,在“象形到表意”的这个过程里,人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于是“会意字”就顺势而生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合二为一,把它们的意义结合成一个新的意义。如“步”字就是由两个“止”字相承,“止”是趾的初文,本义是脚,所以两脚相错就表示步行的意思了。

但表意的方法同样有着很大的约束,因为语言中有表示事物共性和事物个性的词,有表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词,有实词和虚词,而这些词不是表意方法能创造出来记录的。

如我们可以画树木的轮廓来表示“木”,但树木的种类有千百种,用两个以上的字来组合也难以会意;又如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抽象概念,与“心”有关,却同样无法用会意来造新字。

所以当文字发展到这个瓶颈时,“形声字”就崛起了。形声字由音、义两部分组成,一半表示意义范畴,一半表示声音类别;如“江”从水,工声,本义是长江,左边的“水”表义,说明它属于河流这意义范畴,右边的“工”表音,说明它的声音与“工”近似。

因此,灵活又有迹可循的形声字以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汉字创造新字的最主要方法。

而汉字从“表意到标音”,可以说是造字里程上一次质的飞越。它使汉字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基本满足汉语的需求。几千年来,汉字就停留在这“表意兼标音”的阶段。

《汉字知识》还提到了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简体字和同源字等等的产生和作用,它们不仅丰富了汉字库,更丰富了人类文化和加强了汉字的功能。

郭先生表示,“如果只有象形字,汉字是不可能记录成句的,只有发展到表意阶段,汉字才可能形成初步的文字体系,才有可能记录成句的汉语,或勉强记录成段的文辞。”

如此看来,中国那些渊远流长、文采飞扬的诗词歌赋、曲调小令之所以能诞生和留传,都要感谢那一段段经过岁月洗练而越来越成熟的汉字史。

那么汉字有了,我们又该如何规范字体来方便大家使用呢?

其实从殷商开始,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变化,在书写体式方面已经历过多次重大改革,形成了多种字体,分别是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籀文、小篆等。

到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诸侯强国各自为政,征伐兼并——历史证明,越是政治经济激化的时候,学术文化等就会越蓬勃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各诸侯国的文字逐渐产生了较大差异。

其中六国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体字流行,“简体字的大量产生符合文字演变的总趋势,但各诸国文字演变的具体情况不一致,因为造成‘文字异形’的现象严重。”

针对这个情况,当秦统一六国后,在文化方面就实施推行了著名的“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由丞相李斯等人主导,搜集了当时通用的汉字,再以秦国文字“小篆”为标准,整理编著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合称“三仓”,以识字课本的形式颁布全国,这无疑给汉字的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时光推移,到秦汉之间时,由于小篆曲折难写,民间群众就创造了进一步简化的“隶书”,从这一点来看,“简化”汉字是群众十分认同和需要的。

同时,也因为隶书的诞生,缔造了“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演变成现代文字的分水岭”——因为在后来的汉字史上,隶书演变出了楷书,楷书又演变出草书,而楷书和草书之间又演变出了行书;而在这些字体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前者的痕迹。

总而言之,不管“写实象形”还是“笔画组成”,它们的变化主要都是“笔画姿态”的变革,因为小篆比甲骨文金文和籀文简便,而隶书比小篆简便,楷书和行书有比隶书简便。

所以文字的形体演变,总的趋势是“由繁趋简”。

简体字是自古以来就留传的精华,并非现代产物。

当然,简化并非一味追求笔画越少越好,文字是供人阅读、书写和记忆的,所以必须考虑到简化程度的合理性。

如《汉字知识》里提到的:“汉字简化应从整个汉字系统全面考虑,既符合易于识读书写的要求,又需照顾到汉字的历史渊源和汉字体系的辨识度等。”

因此,汉字简化的方针是“约定俗成,稳步前进”,尽量采用群众早已习惯的简体字,着重于少创造新字,避免增加汉字的总数,减轻学习的负担。

所以,你还在纠结要不要恢复繁体字吗?

如果还摇摆不定,那不妨先把自己的名字繁体化,数数它的笔画数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