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家们》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艺术家们》读后感锦集

2022-07-07 18:28: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家们》读后感锦集

  《艺术家们》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家们》读后感(一):文穴|《艺术家们》小说评论

  《艺术家们》读后感(二):现实中的艺术家们

  

有一种人,是我所敬仰但却不会成为的;有一种生活,是我所欣赏但不会经历的——这就是艺术家们和他们的生活,也是这本书中所描绘的那种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也许艺术家们在一些人眼中是疯子、傻子,但在我看来,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的精神异常纯粹,只有美和艺术,这样的人在现在这个商业社会尤为难得。

在我看来,艺术家们和追求学术、安于清贫的学者们是一类人。这类例子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少,因此北大考古女生钟芳蓉才会引起热议,她出于对考古学的热爱,选择了并无“钱途”的考古专业。对此,一部分人支持并赞扬,另一部分人则反对。反对的理由无非是,她家庭出身不好,因此选择专业要考虑未来就业。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只有家境好的人,才有资格和底气选择追逐梦想。而本书,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书中的三剑客虽出身各不相同但年轻时志趣相投,但一路走来,只有家庭条件最为优渥的楚云天坚持到最后,而罗潜和洛夫都先后向生活屈服,把自己的作品当做商品。对罗潜和洛夫,我并不鄙视他们,因为他们没有楚云天那么富足的家境,也没有楚云天的良配隋意。楚云天能够坚持下来,他的妻子至关重要,当然他的妻子能有如此作为也和其出身不无关系。正是由于楚云天妻子的懂他,以及通过医院工作对他经济上的支持,楚云天才可以坚持到最后。当然 ,作者对笔下的人物作出的现实选择也并未批判,而是侧面表示了理解:比如洛夫的妻子所说“他楚云天在第五大道有那么大一座别墅,当然什么也不愁。他要是住在咱这鸡笼子里,我不信他不把他那些宝贝画全卖了”;再比如楚云天对朋友的选择并未多言,而是默默买下朋友的作品。最后,作者还通过楚云天学生的例子,给出了在理想和现实中折中的一条选择:你要十分清醒地把商品画和个人探索的画分开,也就是在卖画的同时坚持艺术追求。这大概是作者以其人生智慧给出的最佳选择。

小说,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楚云天的人生看起来过于完美,虽然穿插了一两段小小绯闻,但仍过于理想化,这大概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艺术家形象。

  《艺术家们》读后感(三):名家推荐

  

回顾骥才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常想,生性乐观的他,是不是想过,他为之付出的事业中有一种悲剧性?是不是意识到,不管他已经获得了多少成绩,他都是一个当代的唐·吉诃德?

——李陀(作家、学者)

面对那些个坚持艺术操守的画家们在创作上出现新的突破呈现出新的气象时,大冯笔下的文字情不自禁地立即充满了激情与生气,如同自己完成了一幅大作品后的那种愉悦与自得。这样一种不回避、不掩饰、极其鲜明的价值取向的确令人敬佩。

——潘凯雄(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

《艺术家们》这个长篇,可以看到置身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冯骥才要梳理这一代人的来路,他要看到、留下、发现这一代人的思想脉络、人生历程和艺术轨迹,甚至是人格锻造的过程。

——何向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冯骥才的创作始终追求着艺术的真谛,就像巴金先生当年对创作的要求: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

——赵丽宏(上海市作协副主席)

写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本来就不多,往往是写外史,冯骥才把这个写法颠覆了,他写了一群高贵中国人内心的高贵,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是冯先生经历漫长时代过程的精神生活写照。《艺术家们》里面写到艺术家的生活、关系、阅读的作品,对作品的看法,对音乐的看法等等,知识分子跟艺术家的身份交织在一起,回荡着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声音。

——孙甘露(上海作协副主席)

这部小说写了几个艺术家出生在租界老城区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生活,包括他们的情感生活,通篇流动着明亮的情绪,这个是阅读冯老师从《感谢生活》等一系列作品给我的一种感受,这部长篇小说这种情绪的流动依然是引人而悠长。

——程永新(《收获》主编)

  《艺术家们》读后感(四):他们都是艺术家,一个接着一个

  

《艺术家们》是关于艺术的讨论,而这个艺术已经超越了我们所熟知的绘画、音乐,甚至是雕塑,而是上升到了思想和精神的层面,这样的艺术更加地可以让人眼前一亮,而在冯骥才老师的这本书中,让我这种不懂艺术的人,似乎明白了欣赏艺术绝对不是简单地技巧上的应用,而是需要用心灵真正地去体会,去感受。这本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除了得知书中的人物,譬如楚云天、隋意、洛夫,以及罗潜他们的艺术造诣之外,我们更可以看到他们心灵上的碰撞,艺术上的交融。

楚云天是书中的中心人物,他有着美满的家庭,有着志趣相投的妻子隋意,两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他有着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了“三剑客”,其他两位分别是洛夫和罗潜,他们绝对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朋友,在审美趣味上他们有着极强的相似点,而且他们的艺术造诣都是非常高,他们彼此欣赏,彼此理解,虽然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足,但是点缀在生活中的每一次沙龙或者聚会,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因为这些他们才能感受到艺术中的浪漫,体会到心灵上的交融。

作者在描写这些艺术家的现实生活时并没有使用极其华丽的词语,相反正是这种比较平实的语言,作为读者的我们更加能够融入其中,羡慕和赞叹也会随之产生。而在这本关于艺术的书籍中,也夹杂着一些莫名的感情,之所以称之为“莫名”,因为我无法评判,而在现实社会中,楚云天的行为就是出轨,可能艺术的高级层次不是我可以理解的。他和田雨霏的爱是起点,但是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友情的样子,罗潜揭开自己伤疤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要善待你最爱的人,也就是隋意;而洛夫则为了消除他们夫妻之间的隔阂而将自己的爱徒田雨霏送到北京去读书,对于楚云天,他们仅仅是点到为止,但是他们四个,包括隋意,其实都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是都不想去揭穿,而隋意也最终原谅了楚云天,然后它们拥有了自己的爱女小怡然,可能这就是最好的安排。这也是洛夫和罗潜的一种艺术,是一种帮助朋友修复残缺家庭的艺术。

艺术不只限于实体,抽象的东西也会幻化成艺术,比如爱。就像作者所说的:有的爱如过眼烟云,有的爱刻骨铭心。因此,千万不能伤害真爱你的人。什么叫做真爱,就是他失去了你,他就一无所有。或者你失去了她,你也就一无所有。爱是一种艺术,只希望得到的人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堪而失去。

  《艺术家们》读后感(五):诗与画的人生乐章——读冯骥才长篇新作《艺术家们》

读完了冯骥才先生的长篇新作《艺术家们》,深为其中饱含的理想主义与唯美主义所感染,面对着市场大潮的冲击,书中所描摹的艺术家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寻、探索与迷茫,更有一种沉钟大吕的省世之音,袅袅不绝。

冯先生在序言中强调:自己是用两支笔写这本小说。“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想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

全书分为三部,叙述手法并不复杂,或许还让人觉得有些陈旧。写了楚云天、洛夫、罗潜三位画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新世纪近五十年的艺术生活与人生经历。他们个性鲜明,在物质匮乏年代是精神上的富足者,苦中作乐,惺惺相惜,成为“三剑客”。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风起云涌,渐渐在艺术上发展成熟。新世纪在市场大潮中,则个人境遇与人生起浮发生了质的变化,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冯骥才先生曾说: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是他的“四驾马车”。长篇小说《艺术家们》所体现的,就是一种诗与画交汇,艺术与人生融合的美的追寻。

阅读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冯先生精深的绘画功底与人文学养,特别是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小说创作和他五十年来的文化记述是相辅相成的。“冰河、凌汛、激流、漩涡”似乎也可以成为解读《艺术家们》的一种线索。

《艺术家们》自始至终充溢着一种唯美主义的气质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楚云天是作家着意刻画的艺术家的形象,也有着冯先生自己的身影。洛夫、罗潜、易了然、高宇奇等画家的形象,也极富个性与才情。小说的语言优美、传神,激情澎湃,似乎将小说与诗、绘画与音乐等艺术融为一体,给人以一种自由奔放、激情飞扬的美的愉悦。对于情感、欲望和市场大潮等的描写,则体现了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心灵自省与深沉思索。

《艺术家们》所表现的是一代人的心灵史。冯先生既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记述者。阅读《艺术家们》,我们会想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事实上,《艺术家们》所体现的艺术观,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楚云天的艺术见解,不仅来自于中国传统诗画,也受着丹纳《艺术哲学》的影响,他的代表作《解冻》《大山水图》《永远的太行》和对高宇奇《农民工》的评价,也深受苏俄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

中国古人曾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冯先生所追求的“现代文人画”有着自己的坚守与执着。

时代在变,艺术家们也在喧嚣与寂寞中,做着各自的人生选择。《艺术家们》刻画了激荡时代中的艺术家形象,书中所抒写的理想主义情怀,既代表了曾经辉煌的昨天,也预示了令人期待的崭新的明天。

  《艺术家们》读后感(六):披着小说外衣的自我陶醉

  

冯骥才的名字不用多说,可谓是当代名家。这本去年的新作是冯老在78岁高龄写就的,笔力和精力确实非常人所能及,也算是他对自己艺术生涯的一个总结。冲着作者和题材去读的,但读过之后实在是把滤镜打碎了。

回过头去看封面,大写的“艺术家”,小写的“们”,艺术家明显就是冯老自己,其他人都是陪衬甚至是他举出的艺术家反例。这么安排还不如大大方方写本自传,夸自己更有底气。

说是小说,但和现实的重合度实在太高。开场介绍背景,天津的五大道、西开教堂,正是冯老成长的环境。楚云天这个主人公擅长水墨画,在文学和音乐上又有相当的修养和审美,怎么看都像冯老自己。

要是一直这么写我也忍了,就当小说去看。然而中途又出现了楚云天和日本画家平山郁夫这样的真实人物的交往过程,实在是让人从虚构中出戏。以至于后文不厌其烦地赞美楚云天的英俊潇洒和风流多情,不忍直视。

除了杰克苏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个缺陷不容忽视。冯老说这本书是用两支笔写的,分别是写字的笔和画笔(封面是他自己的画),但是读者只能看到文字而看不到画面。

虽说绘画和文学有着高度的相通性,冯老也得意于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宋画传统的沿革,算是为现代文人画开宗立派,但书中的很多描写只看文字都相当的枯燥和说教,仿佛艺术鉴赏论文一般刻板。整本书都呈现出这种一板一眼的气质,少了一些生趣,和冯老的代表作《俗世奇人》简直是两个极端。

从故事来看,书中描写了楚云天、罗潜、洛夫三位画家好友在时代剧变下的不同选择。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楚云天一直坚持艺术追求,将时代脉搏和社会思潮融入作品,在画院和美协体制内顺风顺水。

洛夫试图融入市场大潮,结果迷失在了金钱的漩涡里。罗潜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郁郁不得志,不得不弃艺从商。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楚云天显然把另外两个人都当成了艺术的叛徒,却不知他的清高是以人生的顺遂为基础,甚至说是何不食肉糜的高高在上。

思想内核说到底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应时代、描绘时代才是人间正道,追求内心体验的自我的艺术上不了台面。这种封闭的态度表明作者对于美学的探索和思考已经定格,或者说是终止。

而将艺术品拍卖会类比夜总会和歌舞厅的不屑一顾,对嫁给富人的女性艺术家的嗤之以鼻,种种细节流露出的“老正经”气息,足以引起不那么“正经”的读者的不适。

如果要说看完有什么收获,就是对当代美术史多了一些了解,以及更要去看辽宁省博物馆的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最后把书中的两句话送还给作者:

“真正的艺术家爱的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爱艺术中的自己。”

“爱美是自己的一种天性,但炫耀是对别人的一种强加,不是人人都分得清楚的。”

  《艺术家们》读后感(七):只有我楚云天的才是对的

  

只有我楚云天的才是对的——读冯骥才《艺术家们》

《艺术家们》是冯骥才最新的小说,刊在《收获》2020年长篇秋季卷。我读过一遍,感觉有些话不得不说。

这部小说的结构和套路是陈旧的。先是在60-70年代,在艺术上有共鸣的楚云天、罗潜、洛夫这“三驾马车”,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对艺术的追求。76年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为之一变,三驾马车分道扬镳。显然只有楚云天一人坚持了艺术的理想,洛夫转向金钱(这可能是作者想要强调的,但我觉得洛夫更像是转向了突破),罗潜彻底沉沦。洛夫看似靓丽,最后以悲剧收场。罗潜沉沦到最后,竟直接消失了。这种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讲人群从同走向不同乃至异化的叙述结构和套路,实在过于常见,仿佛能从开头就望到结尾。

我觉得最成问题还是小说透露出的某种价值取向。总体来看,小说的语言不能说苍白,但也十分无力,有大量的说教式话语的堆砌,让人感觉在读某种报告文学,报告的是何谓艺术的正道。

什么不是艺术的正道呢?作者借楚云天和肖沉(楚的追随者)等人之口说了出来。那些追随西方艺术前沿变化的,不是正道;那些先锋艺术、行为艺术,不是正道;那些力图迎合美国受众的中国风作品,不是正道;那些妄图用金钱衡量一幅画,投身拍卖的,不是正道;甚至,把自己的画拿去拍卖的,都不是正道。

那什么是正道?只有楚云天一个人坚持的东西才是正道。那是要在宋画里找到根基,在传统里找力量,要搞“现代文人画”,不能被市场腐化,不要参与拍卖,要视金钱如粪土,远离西方艺术。

罗潜变了,为了生计去开了一家小画廊,楚云天就不高兴。洛夫变得更厉害。他去了趟美国,大开眼界,被西方的现代艺术深深触动,于是发生了创作方向的转变。我们要知道这是再正常的不过的事情,毕竟那都多久没有渠道了解世界艺术界的变化了。但作者笔下,楚云天眼中,洛夫就是要死的,而且是双重的死:他迷失了自我,艺术上创造力上死了,生命上也死了。说真的,我觉得三驾马车里,还是洛夫最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勇于去迎接和尝试新的事物。洛夫要创作现代绘画,就让他创作好了,想闯荡世界艺坛、参加双年展,有什么不好?难道做日本史的,只有做中日关系、从中国看日本的才是正途,不能做纯粹的日本史、进入日本国内的学界嘛?

在楚云天眼里,最看得上的也就只有整日在黄山里不出来,把巨作送人而不是拍卖的易了然。那楚云天觉得什么画是一幅好画呢?到小说最后,最好的画可能是不知名画家高宇奇的画《农民工》。楚云天非常欣赏这幅要画五六七八年的画。他评价这幅画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创造性上,都将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中最伟大的作品”。其中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呢?看起来就是“没有他们(农民工)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城市,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代农民”。我当然不是说画农民工不行,也不是否定农民工的伟大贡献,但小说似乎已经将之提炼成只有画这类画才行。这大概可能是作者的想法,这种独断和独裁,让我感到十分的不安。

这幅《农民工》巨作没有画完,高宇奇就出车祸去世了。之后楚云天将这幅画搬到北京展览,引起轰动。其实这里有一个非常矛盾的书写。为什么高宇奇能够啥事不干花个五六七八年画这幅画呢?是因为有个大老板无条件的金钱支持,还提供场地。楚云天一方面视金钱如粪土,但另一方面似乎又欣然接受了高宇奇的这种状况。那么,他还有什么资格对那些为了谋生而去卖画的人心生厌恶呢?艺术家只赢得了身后名,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件好事么?

说到这儿,我仿佛感觉这部《艺术家们》是扩展版的卡夫卡《饥饿的艺术家》。

另外,楚云天在艺术上搞清高,其实却是两面人:在小说上部渣一回,下部又渣一回。他妻子隋意还真是人如其名,很随意。那第一回渣中,她很气愤,但作者竟然给她找了个这样的借口来开脱——“当初也不是云天移情别恋,只是云天骨子里有一种浪漫”。而且作者还要为楚云天挽尊,说他不是一个始乱终弃的男人。嗐,那什么是始乱终弃?

到了第二回渣,作者又给楚云天找借口。作者写到“云天对这个未曾谋面的女画家产生了一些幻想”时,竟然还补了一句“这不奇怪,画家总是用形象思维”。作者的脑回路,我已经有点不明了。这第二回渣最后还要推锅给女方白夜,说什么白夜就是靠此类活动赢得众星捧月的。篇末白夜嫁给了一个有钱人,还要被感慨“什么?她嫁给了一个阔佬!”(楚云天的女儿之语),好像大家都应该不吃人间烟火。

也许,楚云天要是在学术界的话,应该是这样一位大佬。他告诫每一个新人冷板凳要坐十年,论文写好了先放在抽屉里再说。还说应该回归到传世文献,不要总想着什么西方理论。于是,他看到一个青椒写了就发写了就发,总是申请项目,就十分不满,觉得别人急功近利,不是正道。看到同辈引进西方理论,想要和世界学术界接轨,做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就觉得不是正道。可问题是,你是不愁钱、有地位的大佬,别人还要生活啊!

  《艺术家们》读后感(八):回归纯粹-读《艺术家们》

  《艺术家们》读后感(九):一个色彩斑斓的故事

  

书是在那天的网络发布会的晚上缠着我妈买的。京东是23,一看定价是46,还有钤印,这波血赚不亏啊(这本书不是双封面)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读完了,读完阿加莎的《罗杰疑案》读的这本,直感觉文字沉重了许多,难怪借我书的同学那么喜欢侦探小说了。。

封面(来源:京东)

书的设计是典型的红配绿,外脊配以深蓝色加上金字,感觉加分不少。据说图片来源于冯骥才画作《秋日的絮语》,书签上我找到了封面,为什么画上面就没找到呢?

有意思的是,冯老也写过一本书叫《秋日的絮语》,和这幅画有没有关系我就不知道了

故事里以一位艺术家楚云天的生平线索而缓缓展开,从七十年代的文化低谷写到八十年代艺术复苏再到世纪钱的拜金主义盛行,我差点以为冯老会重点写艺术家们在文革中的摧残然后是一生的(我不想多说了)。。但是冯老没有这么写,而是以文革里人们对艺术的渴望而展开的,然后洋洋洒洒,充满着对艺术的作者自己的见解和批评,有点类似于夏目漱石的《旅宿》,但这本书写的还是世俗生活(并不意味着它比<旅宿>低级),而是更像一本心路历程的记载了。这本书没有插图是一大可惜。冯老说他想用两只笔写这本书,现在看来,他做到了。

有的人在世俗里还能保持自己的艺术观,比如楚云天,余长水,易了然之类人品还行,不主动拍卖的那种,画的也好,这种人难能可贵。还有的悲剧故事如洛夫,是最令人痛心的。洛夫原来是个有才气的画家,也曾在八十年代以画作出名;可是在先锋艺术流进中国后,他就开始不对劲了:先是沾染了拜金主义,然后搞一些“行为艺术”:比如一件艺术名字叫《历史》,什么意思呢?两个人在一个屋子里刷墙,一个刷黑,一个刷白;刷完黑的地方被刷白了,刷完白的地方就又被刷黑了,如此往复。。。那件行为艺术的所在展馆还有见艺术品叫《跳楼》呢,艺术家精神失常真就跳下去了…可见这类人的迷失了。还有的人为艺术献身,在画室里用多年时间计划一幅巨作,却在完成前离世…大多数人,则既有作画的功底,也希望作品卖个高价。

书里的另一条线是楚云天的爱情线。他的妻子也是个好人啊。

楚云天这么浪漫,怎么就不是法国人呢!我不太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就在于这两次冲动,倒不是作者文笔不行,而是情节恶心。当然,这两次爱情也不是没有意义的,稍微解释一下就是:第一次反映出了人们渴望自由的心情,第二次则根据那位女士也很风流,体现出这女的是个为了达到自己生活的目的的一个聪明又漂亮的狐狸精,体现出人们对拜金主义的盛行……………最大的一个作用则是,使男主和原配产生裂缝,使男主老婆移居国外,最后又到了他的身边,就有了一个这样的结尾:

“她坐下来,望着他有些苍老和憔悴的脸,半天才说:‘我把昨天给你带回来了。’”

“一种被谅解和宽恕的感动把他紧紧又温暖地拥抱了起来。他的眼角闪出细碎的光。他说‘你给我带回来的,还有明天。’”

才发现刘心武和冯骥才同年生人。但是这书比《邮轮碎片》好,估计能得茅盾文学奖了。

艺术家们8.3冯骥才 / 2020 / 人民文学出版社

  《艺术家们》读后感(十):展现四十年艺术发展的洪荒之作

  

这是与冯骥才以往作品风格迥异的作品,这是一部与《约翰·克里斯多夫》有着异曲同工的作品;这是一部描写了中国艺术四十年变迁的作品,也是作者冯骥才在经过二十余年的文化保护之后对社会发展、艺术发展以及社会与艺术关系的作品。

在《神鞭》《三寸金莲》以及《俗世奇人》中,无论是主题还是语言,都是津门市井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绝活,都有自己的性格,都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为生活像蝼蚁般活着;但是到了最新出版的《艺术家们》这本书中,主人公们已经从贩夫走卒转变为有着良好修养的知识分子;作者的语言也已经从极富津门特色的语言转变成为优美华丽的艺术语言,带给读者艺术般的享受。

故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三个被自称为“三剑客”的艺术青年,聚集在罗潜的小屋里,偷偷享受着精神上的“盛宴”写起。一直到改革开放四十年艺术世界的风云变幻、风姿多彩,三个人的命运被社会的洪流裹挟,走向不同的方向。

一、丰满、丰富的人物形象。

在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楚云天、洛夫、罗潜三个艺术青年。其中楚云天可谓是“三剑客”中最顺风顺水的一个。不仅艺术成就斐然,他的生活中始终也都充满艺术家的浪漫。不管是与他的妻子隋意的二人世界,还是与田雨菲和白夜的露水情缘,将一个艺术家对生活中美的爱恋,情感中人物心理的波澜起伏描写得纤毫毕现,楚云天性格在书中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洛夫思想前卫,紧追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追求变幻。随着他的《五十年》《深耕》《呼喊》等一批力作横空出世,洛夫青睐先锋艺术,重视抽象艺术,甚至对表现极端的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兴趣盎然,在聪明、能干、工于心计的女友郝俊的“帮助”下,洛夫最终被市场的洪流所吞没。而罗潜则被我认为是作者写丢了的人物,是作者将罗潜写丢了吗?不是,罗潜的作用恰恰是作者让其以旁观者的身份,以失败者的境遇,对四十年的艺术世界的发展进行冷眼旁观。

书中不仅描写了“三剑客”,更有其他人物也描写得风生水起,活灵活现。如黄山大画家易了然先生、古怪精灵的白夜、浪漫的田雨菲、集形式美与意念美于一身的隋意等等,更有“夸父”式的人物高宇奇令人震撼!这是一个梵高式的,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甘愿为艺术献身的艺术家,他以未竟之业的《民工》画作让作品体现出了残缺美,同时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高宇奇”们应该怎样创作,怎样生活。

二、深厚、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小说的作者冯骥才先生既是作家,又是画家,因此作者在作品中,对于绘画理论方面的知识成竹在胸、手到擒来。在小说中,我们感受到了冯骥才先生在绘画艺术中的造诣,基本了解了他在绘画道路上的曲折经历。从楚云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本人的影子。正如作者在接收采访中所说的“我写楚云天跟日本大画家平山郁夫的对话,还有跟吴冠中的对话,其实就是我跟平山郁夫和吴冠中的对话。”在书中,作者借人物之口,品评不同画风画派的特色及优劣,带领读者感受油画、国画、山水风景和抽象画的不同,体验文人画的魅力,尤其是书中提到的《解冻》《五千年》《黄河》以及高宇奇的《民工》等,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绘画的魅力,领略绘画艺术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洗礼与震撼。只有从事过绘画艺术工作的作者才能有如此深刻的理论积淀,才能有学贯中西的理论知识。在书中,绘画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我们不妨就叫做“冯氏绘画理论体系”。

三、详细、翔实的地理环境描写。

本书作者冯骥才除了绘画、写作,近二十年来,还从事一份工作,那就是文化遗产保护。具体到本部作品中,就是作者对天津的建筑风貌的描述。

在小说中,除了洛夫的住宅,楚云天的住所始终都是老旧建筑,比如在书一开始,楚云天和隋意所住的顶层小屋,多少带点天津租界初期的历史气息,同时在楚云天和隋意的打扮下,又具有残旧的艺术美,书中写道“由于时过久远,红顶斑驳陈旧,墙体残损灰黯,与四周的树木或隐或显地融为一体。如果站在河对面犹太教堂的高台阶上远远望去,很像一幅褪了色反倒更富于诗意的老画。” 唐山大地震后,楚云天失去了顶层小屋,而“解冻”后楚云天又回到从小长大的旧居,旧英租界的推广租界——后来称作五大道地区的老房子。作者这样介绍“像云天家这种地道的古典英式的房子已经寥寥无几了。又高又大的深灰色的坡顶,锻铁的栏杆,粗粝的石头的墙基,墙上爬满小叶的常春藤。夏日浓绿,秋日火红,夏秋之间红绿斑驳,充满了画意。” 在小说后卷中,白夜一行人从上海来到天津云天家观看老租界的洋房,“穿过云天家爬满青藤的门洞,踩着石钉铺成的甬道,慢慢进去,很快就被这古老的院落特有的幽深和静谧的气氛所笼罩。岁月感也含着一种尊贵,它由这建筑的每一个样式奇特的细节、斑驳的墙色、浓荫蔽日下木叶深郁的气息,悄然无声地散发出来。历史是积淀出来的,它雄厚又深厚,蔑视着单靠财富炫耀出来的轻浅。”正是这些建筑,让我们看到了老城区的岁月沧桑与陈旧之美,只是不知道,这些地方的老旧建筑,现在还在不在。

四、深刻、朦胧的象征之美

在小说中,作者的象征手法运用随处可见。如作者利用黄河意象展现中华民族的不屈;以黄山展现人性的复杂;楚云天和田雨菲、白夜两个阶段的朦胧的婚外情,则象征着爱情的复杂和人性的复杂;以画作《解冻》代表在思想解放,小说作者这样写道:“他再一次想起黄河——这条母亲河,再没有任何大自然的事物具有如此深刻的民族命运的象征意义。但他没有像几年前画黄河时,在那惊涛骇浪中全是重重不绝的苦难,他的笔艰难又凝重,他的水墨混浊又胶着,这一次,他画的是这条万里江河的解冻与凌汛。他的笔墨全然是一种解脱与激扬!他叫漫无边际的雪覆冰封的江面突然裂开;坚冰下边分明有一股强大而鼓胀的力量,雄浑磅礴,不可遏制。跟着,轧轧震耳的声响中,黑色的冰冷的波涛推开巨大而坚硬的冰块,汹涌奔流。大河解冻了,春天来了,天地要为之一新了。”

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作者一手拿钢笔,一手拿画笔,他既描画现实中的生活,又描画理想中的世界。他已经为我们描画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艺术发展历程,往后怎样发展,我们谁也无法预料;真不敢想象,如果真的没有了艺术家们,这个世界上会变成什么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