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中国》的读后感大全
《宏观中国》是一本由张明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宏观中国》读后感(一):【大道至简】感谢书中的分析框架
相较于曼昆、范里安等经济学大部头,张明老师此书关注于中国宏观经济,可谓是给经济学本硕专业学生补上了中国经济这门课,想必会有学生会受此启发,写出有深度和境界的宏观中国论文。
大道至简,一图胜千言,尤其突出的是标注“笔者绘制”的几幅箭头图。将一个千头万绪的复杂经济问题用一幅简图讲清楚,颇受启发。
在改革开放40多年“四起三落”的经济增长中,书中解释了每次高增长,但对“三落”避而不谈,略有失望。《大败局》、《激荡三十年中》会有讲吗?
不禁感慨,出生早了,跟00后相比,我们90后简直是在山顶洞上的大学(doge)
《宏观中国》读后感(二):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国经济
《宏观中国》读后感(三):学术、政策和金融视角下的宏观经济概览
关于书籍
本书是张明老师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其他书是论文集和财经评论集),因此系统性地阐述了老师的思想脉络(而不是就某一个专题进行的研究)。本书直接体现了老师追求的文风:“观点清晰、容易被证伪。锋利、简洁、可验证”(《前有险滩》序言:就这样欢喜着荒废时光)。容易被证伪,就是所有结论都有前提条件,通过否定前提调节,就可以否定结论。严谨的态度、开放的观点、简洁的表达,使得本书是入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了解主要思想方法脉络和对中国经济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理论模型及其内在逻辑不容错过的好书。
三个核心主题
1. 宏观经济学研究什么?长期经济增长(学术研究)
长期经济增长研究的时间跨度数十年计,超越政治周期。研究长期经济增长是全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思想前瞻。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人类学价值所在,也是其纯粹科学性的体现:追求真善美。老师从经典的生产函数出发,以中国为焦点,阐释了过去30年改革开放快速增长的必然性,2010年之后增速放缓的内在原因,同时指出了未来提升增长率的要素政策,和要素变革带来的潜在新经济增长点。
2. 熨平周期波动:中期(政策研究)
宏观经济有其政治属性,受到意识形态、施政纲领和政策执行力的影响。从人类的理性角度看,各国政府对中期经济稳定的需求有时比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需求更大。尽管饱受部分经济学派批评,但自1929年以来的数次人类治理危机促成了这样一个现实:政府是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需求方,也是政策实施的结果承载者(或承担者)。以实用主义来看,宏观经济研究和政策选择有交集,政策研究可以选择性的运用宏观研究的结果,未被选择的研究就可以留在象牙塔里。张明老师介绍了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引出了当下新兴的现代货币主义(更完整的综述在张明、刘瑶|现代货币理论:现状、实践、争议与未来)。在我国政府的选择中,新凯恩斯主义的理念、问题应对适用性显然更强。由于名义刚性的存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价格(物价、利率、工资)都是有刚性的,也就是不像理想状态那么灵活调降或调升),这种刚性导致价格并不能及时地促使三个市场的供需量调整。时间延滞和理性预期可以使短期的货币政策真实地提升产出,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是有用的工具。
对政府施政有实用价值的IS- LM模型(研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AD- AS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研究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均衡),从而引出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的“经济增长-失业”平衡;IS-LM- BP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跨境资本流动均衡。书中对这三个模型的阐述有助于理解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什么时候双宽、什么时候一宽一紧?为什么政策会无效甚至起反作用?政策的长中短期作用?为什么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为什么不同的改革开放程度中扩张性的货币供给在会产生不一致的效果?
3. 大类资产配置:短期(市场研究)
宏观经济学在金融市场的主要应用。金融资产之所以是风险资产,是因为当前世界市场上可作为金融产品的工具对不同的波动/不确定/风险有不同的敏感方向和程度。正负相消的敏感方向使得全天候(All Weather)资产配置管理、即实现在所有情形下的资本保值增值是有可能的。这种理想,使得资产风险分类和美林时钟论述的轮动配置推动资产管理行业走向精深。至此,本书的第三部分对于致力于理解专业机构策略、或者DIY个人财产配置策略的人具有概览全局的意义。
以上三个部分内部各自成一体,老师已经考虑到了对思维对模型的需求,每一篇的引言提及了模型和理论要点,单独阅读也能篇章也能获得完整的论述。更多实时的观点也可关注老师的公众号:张明宏观金融研究。
《宏观中国》读后感(四):书后半部分涉及到的各类资产定价框架有用
张明老师如今四十初头,算是少壮派的经济学家,他属于笔耕不辍的类型,公开发文量是比较大的,并且著书也较多,有许多真知灼见:我是比较佩服这类勤奋的人。如果把他和高善文做一个对比,我认为高善文是个天资聪慧,而又靠着郭靖般的鲁钝的处世态度,在经济分析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可谓内力雄浑,出则是一流的宏观分析师,入则可居庙堂为国而谋;而张明,则显得更加工整,四平八稳,工作勤勤恳恳,日夜兼程,态度端正,可能略逊高善文一筹,但也让人觉得亲近。
因为与最近和张明老师有所接触,加上素日在网上经常可以阅读到其见解,所以抽了一些时间阅读了此书。正如序言所言:此书是在“学术研究、政策研究与市场研究中寻求平衡的努力“。相比课本上的经济学,照顾中国市场实情的内容就多太多;相比券商的”商业性宏观分析“,其课本上宏观模型的阐释又异常地丰富。但它的优点正是他的缺点,往往分析得不够深入,我以为汇率那篇,是可以讲更多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特别适合刚读完中级宏观经济学的人,以及已经阅读了许多商业宏观分析2~3年的人,其贴近实际市场的部分,将给你在未来接触实际的市场分析打下坚实地基础,或者是对以前大量的阅读做了一个很好的梳理与总结。在实际的市场分析,你是很少能见到书本上的诸如ISLM,ADAS之类的模型的,而是大量的数据指标,以及指标的内在关联,一是书本的模型过于简单粗略,所描述的周期太长或者适用的时间尺度很模糊,对实际的资产价值判断来说,用处不大;二是这些模型的假设有太多与中国的情形相悖,以至于没人敢轻易用,用了也不敢轻易信,实际来说,也确实不怎么对,或者说你无法证伪,现实太复杂,你甚至都不知道每时每刻的状态。
以下记录了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点,不少点也让我重新回顾了以前学宏观经济的知识。
-在滞涨的情况下,需求管理无效,只能通过移动总供给曲线才能解决。
-古典主义:永远能均衡与出清,供=需,相信市场
古典主义无法解释大萧条,于是有 凯恩斯主义:会有需求不足,需要政府
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滞涨,于是有:
1.货币主义:增加货币不会增加真实产出,而只会产生通胀。结论:不要政府来主导货币政策。
2。新古典主义:理性预期,货币政策对价格的改变,财政支出只会在未来加大税收补偿,都会被预期到,因而不会改变真实产出,结论:要靠市场。
新凯恩斯主义:价格粘性,因而货币政策能改变真实产出,结论:要靠政府。
新新古典主义:宏观政策短期能改变真实产出,长期不能,短期要靠政府,长期靠市场。
-IS-LM,ADAS,IS-LM-BP其方程式,要拆开来,深刻理解三个方程组。
其中ISLMBP:
开放资本流动下:固定汇率,则货币无效(利率下降,资本流出,利率又抬升),财政有效(财政政策会提高利率,然后资本会流入)
浮动汇率,则货币有效(货币扩张,汇率下降,出口上升),财政无效(利率不变,则汇率上升,出口下降)
-2017年:制造业投资占固投30%,房地产投占21.8%,基建投占20~30%,2017为27%
-PMI是制造投最重要先行,2008以前,PMI均值为55,现在是50
-CPI增速
食品价格
猪肉
PPI增速
进口价格指数增速
M1增速
-2017年底,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使大约30% 的GDP左右的债务应从企业部门划归政府,PPP新增的隐性债务达到GDP 15%,而官方数据中央债 16.2%,地方19.8%,合计36%,加上隐性债,81%
另一种计算,2017年底,隐性债38万亿,占GDP46%,合计82%,其中地方杠杆率66%
-2019年底,央行总资产与总负债为37万亿,资产方,国外资产是大头,占60%,基本上是外汇储备,负债方,储备货币是大头,占87%
-人民币汇率
短期内,本国利率相对上升的货币会升值;中期内,本国通胀率下降的货币将升值;长期内,本国竞争力相对上升的货币会升值。
未来人民币汇率几何:
1。两国都会宽松,利差扩大还是缩小不确定。十年国债利差也是如此。
2。通胀,两国的通胀指标差距要够大才会对汇率产生影响,目前都在4个百分点左右,太小。
3。中美劳动生产率:增速差缩小,企业税后资本回的率,中国比不上美国了。
长期来看,中国竞争力相对美国在下降。
补充 :
1。金融开放,将藏汇于民,增加海外配置,会扩大资本外流。
2。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大
-2015811汇改,加入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更像欧元与日元,所以人民币汇率更要看美元指数:
美元指数(a联邦基金利率+全球经济不确定 性-全球经济增速)
-黄金(p222)
黄金定价公式=(黄金购买量--黄金销售量)+美国通胀-美国长期利率-美元汇率+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石油定价公式(p228)=全球PMI-OPEC剩余产能-美元指数-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3M Libor
-中国全国房地产定价公式(p244)=M2增速+住房贷款增速-住房贷款利率
各城市房地产价格=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入人口]+工作人口/户籍人口+在校小学生人数增速+优质公共资源数量)
-(人均土地购置面积+人均库存水平)
+(M2增速+住房贷款增速-住房贷款利率+房价收入比)
《宏观中国》读后感(五):这本书给了我三个答案
《宏观中国》读后感(六):宏观的三十年
对于中国社科院的张明先生,神交已久,很是佩服这样新生代崛起的青年经济学家,经济学专业基础训练扎实,国际化视野和格局超前务实,他们这批人大多出自名家之后,来往国际频繁,接收信息很前沿,在学院派学术研究、给政府高层提供政策咨询,以及在券商等金融机构的市场研究等多领域来回穿梭,综合复合能力强,相比他们的前辈,我更喜欢看他们的作品,得知这本《宏观中国》上架,我如获至宝。
这是张明先生在新冠居家期间写就的,可以说是一笔呵成,读起来很快,思路清晰好理解,对于经济学、金融常识和投资基础处于不同阶段的读者,我建议读这本书要有不同的顺序。侧重于经济学研究的,可以读第一、二、三章,这是回答了当前经济走势及其原因,以及对未来宏观经济的展望;稍微有点投资基础的投资者,可以读第四、七、八、十二章,这几章很接地气,张明指出未来十年增长较快的行业,还给出了十条投资建议,很是有趣,我不一定赞成,但这种学术与市场相结合的研究,很有新意,也大胆。经济学小白或者在校生,可以读第五、六、九、十、十一章,这几章是方法论的总结,涉及了宏观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方法论,如何分析中国经济趋势,以及如何分析汇率、黄金、原油和房地产等大众投资产品,很难得的指导教材。
我感兴趣的是第一部分,也就是前三章节,这是我认真读、仔细看的地方。
在讲到中国经济1978-2007能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张明从五个维度展开。
一是我们每每谈起这个话题挂在嘴边的人口红利,张明把这个红利拆解成的两个红利,分别是:(1)中国的工作年龄人口站总人口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2)中国出现了大量年轻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几年前热议的所谓的“中国模式”,在张明乃至于很多学者看来,这就是一套城市从农村萃取资源进而集中全国之力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模式。这一模式有两大基石,一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二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政府慢慢放松城乡劳动力流动藩篱的过程。
二是高考在这个阶段是处于边际报酬递增的,精英断层对人才产生了极大的需求,知识改变命运和鱼跃农门的故事激励了三十年,我也是这个时候进城的,算得上是初步解决了阶层跃升问题,起码没有留在了三十年没啥变化的农村。在这个阶段,一个家庭供一个孩子受高等教育的收益是可以溢出整个家庭的。
三是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驾马车在这三十年各自出彩,到次贷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是靠投资驱动的,林毅夫也承认了高资本积累率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刺激。这主要得益于这些年内外部商品需求的大爆发,企业家不知道产能过剩为何物,他们从高储蓄率的金融系统拿到的发展资金(融资成本)也很低,很多人在这些年通过经商完成阶层飞跃。
四是后发优势的技术进步。
五是三次重大经济制度改革。一是80年代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二是92年画圈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之路;三是98年开始的国企改革(抓大放小)、房地产改革和2001年底加入WTO。基本上每十年改革一次,作者总结的三次改革的普遍性特征,包括做大蛋糕、增量改革、试验推广和非激进改革等。
讲了前三十年发展较快的原因,那么顺理成章在第二章里,作者就分析了为什么近十年来经济发展如此明显缓慢。
首先,两个人口和劳动力红利,从次贷危机之后消失不见了,顶峰是2010年,两房把人口购买力和房子越建越多的虚幻幻象捅破了。我记得那会儿在北京工作,天天都看得到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人口红利消失报告,当时还嗤之以鼻不理解,现在十年过去再回顾,才发展经济学家的前瞻性。
其次,前面说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在走边际递减的道路,阶层越来越固化,农村孩子考上985的概率越来越低,农村教育水平不断走低。学生考上大学就是举债之日,毕业之后就是失业之时。从农村出来的凤凰男成了成立小姐姐的鄙夷对象,不再是恨嫁目标。鱼跃农门和知识改变命运的,变成了拼爹。之前进城的那批人也变成庞大的既得利益者,收入分配开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利益越来越固化,经济改革难度也加大,经济就一团死水了。
三是之前似乎有无限需求上线的商品需求饱和下滑,全球经济陷入“长期性停滞格局”,国际贸易和政治摩擦不断,这种环境下,不知道产能过剩的企业家在次贷危机四万亿的刺激上碰的头破血流,很多人一夜回到解放前,宏观债务规模急剧上升,叠加融资成本上升,全社会的收益率已经无法覆盖了,于是投资也会放缓,一切进入负循环。
四是中国经济体量变大,技术落差减小,后发优势消失不见,很多设备和工艺已经落后,要重新来过成本又高,进入到进退两难地步,23个卡脖子技术迟迟没办法突破,这么多年了连个发动机都造不出,还是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支持下。自主创新的中国智造2025又因为过于高调和知识产权不完善成为全世界围殴对象。这些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下滑,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也同样下滑。这是只可惜的,三十年了,只顾着摊大饼发展房地产了。
五是2008年那几年本来要进行的重大经济改革因为和次贷危机爆发撞车而错过了时间窗口。
从前三十年14.2%的增长率降到了6.1%,有客观原因,也有我们主观上的不作为,那么未来要想提高增长率,作者有哪些建议呢?
一是全面取消计划生育、分步骤延迟退休和移民,以及取消户籍限制、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风险可控前提下推动农地流动(宅基地用地指标交易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来缓解人口红利的衰减和消失。
二是开征累进制的财产税,比如遗产税、房产税、资本利得税等税种来加大再分配力度,同时加大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民营化和开放化,作者主要想学德国。
三是坚定不移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把医疗和养老等产业向民间资本开放,加快金融市场尤其是直接融资市场、广义股权融资工具和高收益债券。
四是显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扭转国进民退局面,重新推动阶层流动性。
五是把失去的经济体制改革时间补回来。第一,国企改革侧重于混改;第二,农地改革侧重于流转;第三,金融改革侧重于改革和开放。其中,对于国企改革,由于缺乏经典案例,国企只愿意股权结构调整、不愿意调整公司治理机制、不愿意分享国企管理权,以及没有合适评估和交易规则担心国有资产流失等因素,现在的国企混改大多数是国企混国企。对于农地改革,主要是担心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土地兼并。
有趣的是,相比较而言,以往很难改革的金融领域,这几年(2012-2016)改革力度是最大的,包括8.11汇改、利率市场化、股票发行注册制、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外资在家独资设立各类型金融机构、金融混业经营,以及曾经差点启动的资本账户开放。金融改革是加快了,但是国企改革和农地改革滞后,这就加剧了脱实向虚、金融空转,同时也因为改革滞后使得回报率下降,金融改革的红利并没有进入到实体领域,从另一个角度又加剧了金融风险。从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信贷增速之间的缺口逐步拉大,说明同等规模的信贷只能拉动更低的经济增长。
那么,金融系统开始反弹了,一是对其他领域延迟改革的不爽,二是实体经济的下行让金融风险双重上升。于是,2016年底金融监管部门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去杠杆、控风险和强监管”行动,第二年又将防风险当作三大攻坚战之首,于是唯一往前走的金融改革开始放缓。
作者不由得感叹,已往老说金融改革不给力,现在金融改革敢碰硬骨头了,其他改革却怕深水区了。我们改革都是先改简单的,然后搞复杂的。在改革简单的阶段里,我们取得一些表面上的好成绩,然后还嘲笑激进改革的休克疗法,但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最后仍然有“最后一跃”要过关,能过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