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年沧桑》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年沧桑》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4 03:04: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年沧桑》读后感精选10篇

  《十年沧桑》是一本由金雁 / 秦晖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年沧桑》读后感(一):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读《十年沧桑》的过程常常让我时而捧腹时而叹息,深感金雁先生与秦晖先生之辛苦,在一个国民脑子里长满草的国度里想种点庄家实在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首先是杂草不愿意主动滚蛋,其次是杂草除不尽,没有风吹也会再生,于是原先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事到了我们这里就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而且层次就像我朝现在社会各阶层流动一样,越流越往下,迫使越来越多原先有志于在此领域做出一番事业的人纷纷离开,尽管强行狡辩说离开的人是意志不坚定,坐不了冷板凳耐不得寂寞,走掉的人没有兴趣回来争辩,但两位先生这本数年后再版的老书真切的提醒了我:在我朝,213是那么多,而且那么强横

  秦晖先生在再版序言《又十年后回头看》中幽默的表达出了对于学界的无奈:都已经过去八年了,都够抗战了,结果现在再版这本书仍然很有必要,因为还有那么多人还在哪里不懂装懂,胡说八道。尽管思想是不断前进的,书的内容也做了相应的改动,有加有减,而盖棺已久,定论尚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就是按照比率,也不能明白事理的人那么少,但在这片土地上,奇迹,才是常态。

  如序言中所说,现在国内源自于西方的转轨经济学者们有着大体相同的毛病,1 把自己学派的问题当成转轨经济的问题;2 把“计划经济”的概念简单化,头脑简单的就像单向接受中学政治课本灌输的学生一样,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认为只要不是“市场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且计划经济就是福利社会加科学主义;3 秦晖先生总结为“重言不重实”,即领导说啥,他们就相信领导说的。关于这点我认为秦先生说的过于客气了,今天能攘臂上前讨论经济转轨之类问题至少名义都是个“砖家”“叫兽”,很难相信他们是真心相信领导说什么的,只能说是宣称自己相信领导层说的什么于自己有利,知识分子堕落到这个境地,实在让人汗颜。当然也有现实的无奈,倘若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朝鲜就算了,和我们都是奇葩),在大街上逮着一个半大孩子,问他对于总统至今没有完全兑现自己当年竞选承诺有何看法,人家基本上都会说:政治观点和政治需要毕竟是有抵触的么~而在天朝,问题又有着不同的背景,在“地大物博”的基础上,领导人大多只是做个报告表示自己干了不少活,人民的幸福感不见提高那是人民自己的事,绝不会是上层的错,在他国需要靠“竞选”上岗的元首们看来:提高就业率不是应该的么,完善社会福利不是应该的么,加强国防实力不是应该的么,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让人民就业不是应该的么?而在我们这方神奇的土地上,当头头脑脑们家的娃以及亲戚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位置后,他们要做的“一定要把这百分之一留给群众啊,一定要!!!”俨然成了我们应该俯首贴地山呼万岁热泪盈眶的甘霖,当群众们口口相传怀念伟大领袖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像金雁、秦晖这样的真专家们该说些什么……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满目疮痍。

  (待续)

  《十年沧桑》读后感(二):筆記

  ﹣在看這本書到一半時,有感於中東歐四國的‘社會主義優越性‘比中國要強太多,忍不住在網上查了下資料,並在 面書寫下:

  根據百度, 1978年中國的堅尼系數為0.317。1996捷克、波蘭等中歐國家轉軌後堅尼系數在0.3以下。今天中國的堅尼系數官方稱0.474, 有學者稱達0.61; 捷克、波蘭、匈牙利、史洛伐克堅尼系數0.24至0.35不等。

  2012年人均 GDP, 中國 USD 9,300; 捷克 USD27,000; 波蘭USD20,900; 匈牙利 USD20,000; 史洛伐克, USD24,600。

  政治制度, 天朝大家知, 中歐四國走議會民主。

  完。

  ﹣我看書確實有這麼一舖癮,就是對某作者發生興趣後會連續看他她它的一系列的書,直到窮盡能找到的書目或看到自己要厭為止,前者有唐諾及今天的秦暉/金雁,後者近年的駱以軍及陳雲有一點吧。

  ﹣這一本書2004年最先出版,去年再版。在一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權力當局做擋箭牌的情況下,這本介紹捷克、波蘭、匈牙利及俄羅斯的轉軌經驗的書,可以說是俗世的清流,不可或缺的感言了。

  ﹣即管是俄羅斯今天走向了威權政治及寡頭壟斷,當年有限度的民主改革還是起了根本性的變革,更遑論其它已和平邁向議會民主的東歐諸國了。國內主流媒體為權力粉色太平下經常誇大中東歐的轉型困難,上邊的數字本身已可說明很多問題,而這本書中的論證則更強而有力了。

  ﹣令人’驚訝‘的是,中東歐諸國在轉型前的經濟實力比中國要強很多,社會也更均富。倒是因為“帝國主義”列強壓迫下的新中國為了要(讓國家/政府)完成‘原始積累’,公然壓窄同一國度內旳農村以‘哺育’城市及工業,在1978年的貧富懸殊已超越了89劇變前的東歐諸國,其分割之深更引申至今天的另類‘種姓‘制度,我國之制度創新不可謂不強也。

  ﹣中東歐諸國不管選擇了怎樣的經濟轉軌模式,其前提皆是以政府權力受民眾監督制約(呈現為議會民主制)下再尋找轉軌道路,在捷克及波蘭兩個案例中人民權利如何得到保護得到充份的演示。我們可以“皇帝新衣式”的嘲笑人家“激進”轉軌帶來困難,但事實勝於雄辯,在沒有政治公正的中國今日的經濟發展已扭曲至無以復加之地步。歴史之嘲諷莫若此也!

  ﹣書本後半部談中東歐的左派政治,因為有點混雜,而且談的都是政黨間之鬥爭,雖然知道其政治上的重要性,但始終讀來比較無味,引起不起興趣。反而前半部的各國介紹則十分清晰,讀來條理分明。

  ﹣大學時唸過一科叫 Transition,就是談’社會主義‘國家轉軌的東西,當年讀得有點糊塗,不過埋下了對這議題的種子,今日再碰上秦暉與金雁的這本書,也可見其因果關係了。

  《十年沧桑》读后感(三):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作为秦先生的忠实粉丝,读《十年沧桑》,也觉沧海桑田,时间在世间流逝,其中自个人到一国乃至整个世界,天道自在,人道自在。

  社会转轨,中间的诡谲和变迁,左左右右,苏东之变迁在十年之后的情况,秦先生调研之细致、证据之充分和逻辑论证之严谨,正是后辈的榜样。

  秦先生对苏东转轨的路径讲解得清楚,孰正孰偏,浩荡大势,不复多言。只有力荐,呵呵。

  接下来,急不可待地要看20年后看苏东的《从“东欧”到“新欧洲”》了。秦金二位先生琴瑟相和,也让人由然羡慕和尊敬。

  《十年沧桑》读后感(四):二十年后再看沧桑

  二十年前,“苏东波剧变”,令世界格局为之改变,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头换面,一路向西,今日回望,确有“沧海桑田”之感。然而沧桑概貌之下,细节却始终如雾里看花。剧变之前,东欧发生了什么?剧变之后,东欧又经历了什么?对于多数国人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始终朦胧,被掩盖在了所谓“东欧激进导致衰退,中国渐进走向成功”的二分法所带来的沾沾自喜情绪中。然而这种说法真的成立吗?这些问题恐怕是想要了解真相的读者所在意的。之前为此读过法国学者巴富瓦尔的《从休克到重建》,对这一领域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而此次,金雁与秦桧教授合著的这本《十年沧桑》再版,让如我这样与初版无缘的读者有幸听到这个问题上中国权威学者的声音。

  本书分上下两部分,上篇主要论述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重点放在波兰、捷克、匈牙利、俄罗斯四国;下篇则介绍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左派政党的生存状况。一论经济,一论政治,两者既有分别,又互有印证。与先前读过的法国学者作品相比,《十年沧桑》虽然在多元考察方面不如前者,但在具体细节展开、历史资料引证、内在逻辑体系构建方面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而且,本书对东欧、俄罗斯与中国情况对比方面的着笔,更有着他国学者无法企及的优势。加之本书虽是专业著作,但并不晦涩难懂,两位作者立论清晰、论述生动、深入浅出,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但是,由于书中所包含的巨大信息量,要真正读透本书,恐怕还是需要花不少时间功夫的。我也是花了近2个月时间,才啃完这本“大部头”。

  读完之后,可称受益匪浅。而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格,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以往论述东欧问题,往往不是变为“国家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的主义之争,就是落入“激进还是渐进”“效率还是公平”之类“大词空话”窠臼。然而秦晖教授在本书一上来就明确指出,要少谈主义,多谈实际;少做抽象概括,多看具体事实。东欧诸国,国情差别巨大,国与国之间差异,甚至超过任何一国与中国差异,将其视为一体,本就不妥。改革进程,也是各有不同,既有波兰的雇员经理买断,也有捷克的面向全民分配,更有匈牙利的对外资全面卖光,加以不同的操作,社会的反响差异,政策一贯性的区别,简单以“激进”“渐进”“休克疗法”之类概念归纳,则不仅过于笼统,而且误导认识。与此相对,本书对几个主要国家的改革策略、实际进程、政治派别做了十分详尽的论述,破解了许多人们对东欧认识的常识性错误,其功莫大。当然,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只罗列事实是不够的,正如德国历史学派早已消亡。但是如果空谈主义,则无疑是自遮耳目。正如书中指出,东欧改革,绝非“从政府管制到自由市场”,“从公有制到私有制”这么简单;党派分野,也不是左中右分明,左派不左,右派不右的现象,屡见不鲜。建立经济理论和假说,应该是帮助认识现实,而不是相反,以为掌握了几个因素,就是寻到了万世法门。自以为智珠在握,实际上却是自大自闭,最要不得。本书中,两位作者在对事实情况进行了充分列举和合理逻辑推演后,指出东欧各国的改革路径,都不是万无一失的“完美方案”,现实中也很难找到这种只有利,没有弊的完美方案。不过,虽然方式各不相同,虽然有利则有弊,但是只要一以贯之,保持逻辑一贯性,那么改革就能够取得一定成果。相反,如果三心二意、左右反复、朝令夕改,则社会所要为改革付出的代价会更加巨大,耗时也会更加漫长。对比东欧各国的社会实际状况,不得不承认作者论述是十分中肯的。

  当然,论及东欧,国人自然最关心的还是其与中国的对比。所谓“东欧陷阱”与“中国奇迹”之比,可谓大大增加了不少人的民族自豪感,为之称颂民族精神、伟大领袖英明领导之类的也不在少数。然而,中国与东欧的差别,真的可以说仅仅因为激进渐进方式的不同?本书中,秦晖教授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此类说法之自相矛盾。仅仅用激进与渐进,左与右概括中国与东欧,不但抹煞了东欧内部各国的多元性,也忽略了两者改革起点的不一致性,其结果就是把现实当成了精神自慰的工具。本书则以事实为依据,提出了“改革代价”的假说,指出中国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改革前的混乱指令经济起点相比东欧的科学计划经济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自然导致改革成就的“鲜明对比”。这种强调起点“可放弃性”不同的提法,是否是关键性的不同,尚有待事实验证。但是,其较为严密的逻辑自治和与事实基本吻合的合理性,还是比较令人信服的。以此观之,中国改革至今的成就,在如今“原始成本较低”的优势已经基本消耗殆尽,改革对社会造成的弊端反而日益明显的今天,不仅不能成为沾沾自喜的依据,反而是应该时刻敲响的警钟。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到底如何继续下去。东欧诸国的经验教训,应该如何加以吸取借鉴,这才是本书真正具有价值的地方。先前读华生的《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颇为受用,但对作者书中声称“中国若是搞私有化,则必然导致俄罗斯式的权贵资本主义”的观点还是有所保留意见。虽然国情有相似之处,但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能否贯彻这样的方式,对于改革的结果也绝对有巨大影响。本书便是这样一种对不同尝试的生动解读。

  本书初稿,成于东欧剧变十年之际,时至今日,又是一个十年即将过去。二十年后再看沧桑,又会有什么不同?虽然作者在序言里笑称后十年已不能称“剧变”,但快十年前的书再版“仍有价值”本身也道出了后续研究的不足。希望金雁教授2011年出版的《从“东欧”到“新欧洲”》能够继续本身的高质量吧(不知道那本书会不会收入此次的文集呢?)

  最后,还要说说对本书编排的一些不满。虽然再版时做了修订,但书中还是有一些内容重复的老毛病,下篇尤其突出。这虽是文集类图书的通病,但如果能够再适当精简,想必会更加有助于阅读吧。

  《十年沧桑》读后感(五):十年前的预言

  观察1989年东欧剧变带来的1989-1999这十年的经济社会转轨,对于目前尚未发生剧变但经济体制已发生显著变化的中国来说,具有超越纯学术讨论的参照意义。

  正如秦晖老爷子所说,东欧变革的深刻性超越了“时政”和新闻的短时段视角,人们对这些历史性变革的关注必然是持久的;此外,中国尽管已经经历了30多年改革,但转轨进程并未结束,所谓改革“深水区”“攻坚战”之类的说法仍然经常被提起,东欧作为一个参照系的价值也仍然重要。现从书中摘取一二,以作整理。

  1.向市场经济过渡须解决的三个问题: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搞市场经济就要建立一套市场竞争的规则,这个过程要求政府放弃一些权力,只做市场竞争场的守门人。最明显的表现是放开物价由市场调节,用市场规则取代计划规则,也是所有搞经济改革的国家都要走的一步。私有化即进入市场条件下的产权初始配置问题。东欧等国需要一个从无到有地配置个人产权及其他交易权利的过程。中国则搞了产权明晰化或叫做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其本质都是解决进入市场经济时的权利初始配置问题。稳定化就是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解决原来计划经济过程积累下来哈的很多经济失衡问题。包括供求关系失衡、财政收支失衡、货币供应和商品供应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等。纠正失衡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对症下药的过程,它本身是个技术性问题,和意识形态无关。东欧、俄罗斯在面临这三个问题上情况各有不同。

  2、“布拉格之秋”显示出这种“另类左派”在中东欧地区具有发展前景。这类左派目前还形不成什么大气候,但在今后的中东欧国家会有可观的发展空间。当今的中东欧,亚当.沙夫式的“新社会主义”是一种“没有运动的思想”,而实力强大却日益失去自己意识形态特征的社会党也逐渐变成“没有思想的运动”。而“布拉格之秋”这种以后现代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为背景的反全球化NGO联合运动,却有可能发展成既有“思想”又有“运动”的政治现象。以上是《十年沧桑》在十几年前的分析,反观现在的特朗普上台和欧洲脱欧等一系列逆全球化浪潮,不得不说,秦晖老爷子犀利啊。

  《十年沧桑》读后感(六):东欧如何改革?

  东欧如何改革?

  ——读秦晖、金雁《十年沧桑》

  杨津涛

  删节版刊于2012年10月26日《深圳特区报》,题为《东欧改革:“休克疗法”的真相》

  两年前就知道这本《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但那时2004年的上海三联书店版已经很难找到了。如今东方出版社慧眼识真,再版了此书,终于让我一睹为快。

  作者秦晖和金雁是有名的学者夫妇,金雁现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秘书长,长期从事东欧问题研究。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秦晖,其主业虽不在东欧历史,但其对经济和改革问题的心得,恰可为解读东欧转型提供一种专业的学理阐释。

  对“十年”与“东欧”界定

  所谓“十年沧桑”指的是自1989年波兰团结工会组建政府,开启“东欧剧变”,一直到1999年这十年间的东欧历史。我手上有金雁的《火凤凰与猫头鹰》,那是1999年收在三联书店“读书文丛”中的一本小书,当时东欧的乐观者宣布“火凤凰已经在灰烬中新生并起飞了”,而在悲观者看来“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才起飞”。这本文集涉及的就是东欧剧变后如波兰国企产权改革、新旧社会党关系等问题,所以这本书应当是2004年《十年沧桑》的一个先声。

  2011年,金雁推出过一本《从“东欧”到“新欧洲”:20年转轨再回首》可以看做是《十年沧桑》的续作,这本书着眼于东欧各国转轨后如何融入欧洲的问题。这本书中的序里,金雁给他们所说的“东欧”下了定义,简而言之就是冷战时期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包括地理上属于中欧的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属于巴尔干国家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诸国,以及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现在距1999年已经二十三年,离2004年也过去了八年,但是当初东欧各国对一些问题的应变,对中国依旧有借鉴意义,恰如秦晖的再版序中说的,“在我们国企改革正处在十字路口的今天”,理论界为中国是否正在“俄罗斯化”争论不止的时候,《十年沧桑》给读者的“一家之言”,或能正本清源。

  理清“左”“中”“右”

  一本书一旦涉及政治问题,其立场的“左”“右”往往是首当其冲的话题。在网络上,不管是从前的论坛,还是现在的微博,网友间有关政治话题的争论,“左”“右”标签也都是如影随形,但往往是鸡同鸭讲,各自对左右的理解根本不同。《十年沧桑》在开讲东欧左派前理清了这些概念。

  按照传统的划分,“右翼”指保守主义,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保”、“守”个人自由的价值,其二就是法国大革命时保王党的要求:维护传统秩序下的国家主义价值。“中翼”是自由主义,通常“倾向于市民社会价值与个人权利”。“左翼”就是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指各种社会主义派别,他们“倾向于‘结果平等’与社会保障”。

  讨论政治观点最难的是客观,让持右翼思想的人来看社会主义者,难免会先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变成“雾里看花,花非花”。《十年沧桑》的两位作者,秦晖是知识界众所周知的自由主义者,而金雁则是东欧左派的同情者。两位在家中写作时少不了讨论,呈现给读者的是左右中和后的内容,偏见自然也就少了。

  东欧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我们通常说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原来这是一种误解。计划经济是通过科学的计算,立意“预先”纠正市场可能出现的错误,这种对理性的迷信,也就是哈耶克说的“致命的自负”。但是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未经计算的“命令经济”,所以比苏联式的计划经济还要糟糕。只是无论是计划也好,命令也罢,终究还是要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

  中国人讲“以史为鉴”,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东欧,无论是右派掌权,还是左派执政,改革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使命。因为中国现阶段的某些体制还与剧变前的苏东有相似性,所以这些国家对旧体制弊端的改革,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东欧改革最有名,也最显著的一项就是所谓“休克疗法”。我们对这个名词不陌生,但谁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所以这是《十年沧桑》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休克疗法”本意是指“以财政货币双紧缩来治理通货膨胀”,但在东欧这个词被泛化为“变革经济体制的一切激进做法,包括放开价格,大规模私有化,对外开放,等等。”

  实行“休克疗法”必须承担相应的代价,以至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不畅时,就有人将矛头对准“休克疗法”。秦晖和金雁敏锐地发现,开展了激进改革的波兰、捷克等国经济状况比俄罗斯好上许多,而墨守成规,拒绝“休克”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却连俄罗斯都不如。因此,“休克疗法”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

  在“休克疗法”中,国有资产私有化是一个标志性的举措。具体实行起来,各国多有不同,有一次性公开拍卖的,也有把企业改组为“国库独资股份公司”,然后在股市出售股票的,其中捷克是做的比较好的。1992年第一次私有化浪潮时,每个捷克公民在交纳1035克朗登记费后,可以得到一本包括1000个“投资点”的投资券,可以随意购买合计资产3000亿克朗的1492家国企的股份。

  私有化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功效,最好的评判标准就是“公平”。捷克因其公平而广受好评,而俄罗斯因为将国有资产低价出卖给了“内部人”,促成了一批寡头的出现,原本的国有资产成为极少数人的财富。对于中国而言,这都是前车之鉴。

  美中不足的是,这本四百多页的书,除了正文中很少的注之外,没有再列出其他参考书目,这其实不便于读者按图索骥,对书中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未来此书再版时,出版社能建议作者加上这一部分内容。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2-10/26/content_2252330.htm

  《十年沧桑》读后感(七):关于修订版与旧版的区别

  引自书中秦晖的再版序:所谓的修订主要是两处章节上的调整。其一是抽掉了初版中的第六章“转轨时期中东欧国家的第三部门组织”,这一部分内容打算放进同样计划由东方出版社修订再版的另一本拙著《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现代化》,由于该书集中讨论第三部门问题,尤其是从作为转轨国家的中国人角度讨论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把关于东欧第三部门的内容一并收入更好。其二是波兰经济转轨的一章中增加了“产权改革与工人参与”一大节,主要讨论森吉米拉冶金联合体案例。这一节当年金雁是单独成文发表的。现在如前所述,由于森吉米拉又发生了很多后续变革,我们今后还会有进一步的研究,所以先行收入前十年的情况以备考。这样一增一减后,原来的篇幅变动不大。此外就是初版的排印错误较多,尤其是注释中东欧小语种文字的错误,此次发现的都作了纠正。一些统计表个别数字错误,发现的也改正了,还有一些属于原引文中就有的“散总不符”,可能是原著笔误,也可能是统计原有的技术性误差,但无关宏旨,我们也无法细考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